跳转到内容

香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tsnotvalid~zhwiki留言 | 贡献2004年2月5日 (四) 09:41 (更改部分連結到簡體版本(因繁體版不存在), 及同步繁簡文件)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香港,是中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它由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與中國大陸連接的半島九龍新界地區,以及附近的二百多個小島組成。北部隔着深圳河廣東省深圳市接壤;水域以南就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File:Hong Kong flag medium.png
(有關資料) (放大)
格言:無
官方語言中文英語
國家主席胡錦濤
行政長官董建華
面積
- 總面積
- 水域面積百分比
(未排名)
1,092平方公里
4.6%
人口
- 總人口(2002年
- 人口人口密度
(未排名)
7,303,334
6,688/平方公里
成立

- 日期
主權由英國
移交中國
1997年7月1日
貨幣港元(HKD)
時區UTC +8 (AWST)
國際功能變數名稱縮寫.HK
長途電話代碼852

歷史

主條目:香港歷史

1841年清廷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並於翌年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英國。其後鄰近的一些土地,即現時九龍新界,在19世紀後期割讓予英國殖民統治

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成立新中國政權後,雖然不承認英國是香港的有效政權,但從後來的資料顯示,中共一直無意收回香港主權。即使1967年 5月,香港爆發一場激烈反殖民地主義暴動,社會上曾多次傳出中共解放軍越過邊界,奪回香港主權,但時任中國總理的周恩來,以「長期利用、充份打算」的方針,仍拒絕收回香港。事實上,當時中國與西方世界仍處於敵對狀態,香港成為中共轉運物資、徵集資金、收集情況的窗口。

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回歸」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云,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回歸」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嗌的序幕。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國,但英國人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英國資金的商業力量,如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遊說工作。

期間,有數名知名香港人,到北京向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中共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遊說工作註定失敗。中共當時堅持必須收回香港,但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框架。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英國需要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的主權歸還中國,而香港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在各方面(除外交國防外)都擁有高度自治,直至2047年五十年不變。

在1984年至1997年之間,香港銳化成為全亞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香港人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全球排十名以內,巨大的財富卻未能掩蓋香港人對未來政權的憂慮。1989年,中國爆發大型學運,後來中國政府以解放軍鎮壓學潮, 令香港人出現空前的信心危機,持續近五年的移民潮爆發,直到回歸前一至兩年,隨著西方經濟,特別是加拿大、澳洲出現經濟衰退,香港移民潮後勁不斷,並出現人才回流現象。

風雨飄遙的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人正式回歸在中共政權之下。然而,就在三個月後,香港貨幣受外來衝擊,地產產值大幅下跌,而生產線北移、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下跌,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傳媒對政府的無休止批評,令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直到2003年,這股衰退潮仍未竭止。


地理

主條目:香港地理

香港這名稱是來自位於珠江口外、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香港亦包括四周200多個小島、九龍半島及新界。香港地型主要為山,最高點為大帽山(958公尺 高)。香港的平地較少,主要為北面的元朗平原。

然而,總面積達1092平方的香港,有四分之三的土地因歷史源由、地理環境等理由,仍屬郊野地區,是亞洲最綠色的城市之一。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冬天涼且濕;春夏季則炎熱多雨;秋季不是太涼,陽光亦很充足。香港偶爾會被颱風侵襲。

政治

主條目:香港政治

香港特別行政區由行政長官(香港人常說“特首”,為“特別行政區首長”之簡稱)作為政府領導。特首由一個「選舉委員會」以一人一票方式產生,但委員會成員則由中國政府委任,普通香港公民無權參與投票。行政長官每屆任期為五年,並可連任一次,

現任行政長官為董建華,他是由中央政府所委任的400人選舉委員會在1996年12月選出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第一任的行政長官,並在1997年7月1日正式上任。

香港立法會選舉在1998年5月及2000年9月舉行過。根據香港的“小憲法”──《基本法》,第一屆立法會有60席,當中24席為地區直選所產生;30席為功能(職業)組別席位;餘下6名由選舉委員會投票選出。1998年及2000年那兩次選舉被視為自由、開放及有廣泛競爭,但民主派人士認為功能組別及選舉委員會的選舉為小圈子選舉,所以實際上是不民主。

分區

香港分為十八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其區議會,負責討論區內民生事務。

經濟

主條目:香港經濟

香港擁有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的自由市場經濟系統;因為香港缺乏自然資源,食品及原料均需從外輸入。事實上,入口及出口(包括轉口)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即使在1997年回歸中國前,香港的貿易和投資都與中國大陸有密切關係。

香港的人均生產總值可及得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在1989年及1997年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幅有5%。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令香港這個依賴貿易的地方受沉重打擊,國內生產總值下降5%。現時的全球經濟不景對香港的出口有很大影響。

人口資料

主條目:香港人口資料

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700人。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住在面積400至800平方呎的空間,如果在市區中,能居住面積達1000呎,這家庭生活已十分富裕。

直到1980年代以前,香港仍有一種名為「籠屋」的住房,供極度赤貧人士居住。「籠屋」其實只是一張雙層或三層的鐵架床,床身四周圍上鐵籠,以保護「籠內居民」的財物(香港人把他們稱作「籠民」,發音與「農民」一樣)。他們的生活起居全在這些籠內做,大多分佈在深水埗區。

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毋須住在籠屋,但他們所住的大廈,樓層極高。不論是新落成的豪宅或公營房屋,樓層一般有30樓以上,部分更達70樓層之高。人口的垂直佈置解釋了為何“人口密集的綠色城市”沒有矛盾。

廣東話(或稱粵語、廣東話、白話)是香港絕大部份人的所用的中文方言,有小部分社群會以福建話、上海話或潮洲話溝通,部分老一輩人士甚至不會說廣東話,但現在這情況已幾近絕跡。

不同於中國廣州地區,香港人在學校是以廣東話授課、立法會亦以廣東話辯論。然而,與中國內地情況一樣,香港人書寫文章時,亦以「普通話」語法為標準,惟香港人仍使用繁體字,而沒有引入中國通行的簡體字。

另一官方語言英語, 在香港亦極為流行。香港有近一百間中學,以全英語授課,所有重要官方文件均備有英文版本,部分甚至只有英文版本,而沒有中文版本。在立法會會議或重要官員新聞發佈會上,大多數情況均有即時傳繹。

然而,雖然大部分曾受教育的人,均可應付基本英語應對,即使完全沒有受教育的人,往往也可認識基本英語生字,但香港人一直擔心英語水平下降,特別是大學教育普及後,大學生英語水準被拉低,引起社會知識分子憂心忡忡。

每個主要的宗教在香港都有信徒,主流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但不論宗教背景,大部分香港人均會拜祭祖先。其他較冷門的教派,如摩門教、末世聖徒教會、神道教、以至拜火教,在港亦有信徒,部分更擁有龐大資產。因受強烈儒家思想的影響,崇拜祖先非常普遍;基督教信徒約佔在香港人口一成。

文化

一般假期
日期名稱備註
所有星期日
1月1日新曆新年
農曆正月初一農曆年初一通常在新曆1月下旬至2月上旬
農曆正月初二農曆年初二
農曆正月初三農曆年初三
清明節通常在新曆4月
約為春分後15日
是拜祭先人的日子
耶穌受難節
耶穌受難節翌日
復活節星期一
5月1日勞動節
農曆四月初八佛誕通常在新曆5月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通常在新曆6月
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農曆八月十六中秋節翌日通常在新曆9月
10月1日國慶日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通常在新曆10月
12月25日聖誕節
12月26日聖誕節後第一個周日

其他題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