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 (州轄市)
外观
台中市,為日治時期1920年至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中州。轄今臺中市西區、北區、東區、南區以及中區。
沿革
- 1920年台灣總督府實施台灣市制後成立台中市。最初市轄域內分為台中、頂橋子頭、公館、東勢子、旱溪、下橋子頭、樹子腳、番婆、半平厝、後壠子十個大字。
- 1926年台中市實施町名改正。
- 1932年(昭和7年)9月15日,大屯郡北屯庄邱厝子之一部劃入台中市新高町(府令44號)。
- 1941年(昭和16年)9月13日,大屯郡北屯庄墘溝子、賴厝廍、邱厝子併入台中市,北屯之一部併入臺中市宮北,南屯庄土庫、麻園頭併入台中市(府令170號)。
-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轄區,市域改制為臺中市 (省轄市)。
歷任首長
台中市尹
|
台中市長
|
行政區分
今市轄區 | 大字 | 備註 |
中區 | 台中 | |
東區 | 台中、頂橋子頭、旱溪、東勢子 | |
西區 | 公館、麻園頭、土庫、後壠子 | |
南區 | 台中、頂橋子頭、下橋子頭、樹仔腳、半平厝、番婆 | |
北區 | 台中、後壠子、宮北、邱厝子、賴厝廍、墘溝子 |
昭和10年(1935年)10月28日,台中市發布〈台中市告示第24號〉成立區,並發布〈台中市訓令第8號〉區長職務規程,將台中市劃分成以下各區。區設區長,負責區內之治安、防災、清潔衛生、統計資料收集、道路、橋樑等公設物的管理。
昭和17年(1941年)二戰時期,為整合台灣人的保甲組織及日本人的町會組織,並改組強化各區而成的戰時動員機構,將區改制為區會。8月28日發布《台中市區會規程》(台中市訓令第8號),區會的名稱與區域依照區的名稱與區域,並由區長充任會長。
區分 | 區域 | 備註 |
第一區 | 壽町、幸町、旭町、千歲町、明治町、利國町、村上町、末廣町、公館 | |
第二區 | 橘町、寶町、榮町、大正町、綠川町 | |
第三區 | 錦町、新富町、新高町 | |
第四區 | 柳町、若松町、川端町、初音町 | |
第五區 | 梅ヶ枝町 | 後壠子於 昭和17年併入第12區 |
第六區 | 樹仔腳、半平厝、柳町、番婆、下橋子頭 | |
第七區 | 頂橋子頭 | |
第八區 | 老松町、木下町、敷島町、有明町 | |
第九區 | 櫻町、楠町、曙町、花園町 | |
第十區 | 干城町、高沙町、旱溪、東勢子 | |
第十一區 | 宮北、邱厝子、賴厝廍、墘溝子 | 昭和17年新增 |
第十二區 | 麻園頭、土庫、後壠子 | 昭和17年新增 |
行政組織
人口
昭和11年當時的統計
- 總人口 74,839人
- 詳細包含
- 內地人(日本):16,400
- 本島人(台灣):56,330人
- 朝鮮、外國人:2,109人
- 詳細包含
醫療教育
- 高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學校(今 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
- 台中州立台中第二中學校(1946年年,原校舍轉交台中農業學校(今國立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使用;同年遷至省立第二女子中學校校地與該校合併,定名為「省立臺中第二中學」,即現今的國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
- 台中州立台中第一高等女學校(今 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
- 台中州立台中第二高等女學校(戰後1946年與臺中第二中學校合併,省立臺中第二中學因此改男女合校)
- 台中州立台中商業學校(今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 台中州立台中農業學校(今 國立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37年創校於今第二校區(台中港路與惠中路口),二戰時遭炸毀,遷至當時台中第二中學校校地)
- 台中州立台中工業學校(今 國立臺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 初等教育
- 官署醫院
- 台灣總督府台中病院(今 署立臺中醫院)
- 台灣總督府城北病院
交通
- 鐵路
- 指定道路
昭和14年(1939年)當時包含以下「指定道路」
- 台中南屯道
- 台中沙鹿道(今台中港路)
- 台中公館道
- 台中南投道
神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