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明朝行政區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ChristZhou1989留言 | 贡献2011年5月31日 (二) 07:02 巡抚制度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明朝行政区划,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了全面改革。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明初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分各省军政司法权力的体系,后逐渐被巡抚制度接掌,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概述

萬曆十年的明代地图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元代行中书省承宣布政使司,簡稱「藩司」,主管一省民政,與中央六部直接聯系。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軍戶衛所番漢諸軍,聽命于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另外還有負責監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聽命于刑部,掌管司法权。

明代在全国设置十五个省级单位,包括:北直隶[1]南直隶[2]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共十五个省级单位,为明朝稳定的统治区域,称为“两京十三布政司”(注意:明朝与今名称虽大部相同,但所辖地域有相当差别,不宜以今天的行政区划倒推);另外,明朝在1406年至1427年间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后被废;南明时期,延平郡王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另设澎湖安抚司,号为“东都”,后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并于承天府之上再设东宁总制府

布政使司以下,改元朝的路为府,成为主要的二级行政区划,但是同时又有直属于省的直隶州,行政级别等同于府。府以下有属州和县,是主要的第三级行政区划,而属州还可能领有少数县,成为结构上的第四级,但相对重要性很小。直隶于省的直隶州下也领若干县,其级别相当于府属州或府属县,仍是第三级行政区划。所以州按性质不同是跨第二、第三两个级别的区划,而与府相比,无论属州或直隶州的治所所在地均不设县,即使原有县的也被并入州制。

都指挥使司方面,明朝共有16个都司、5个行都司、2个留守司。16個都司中,有13個都司与布政使司同名,其它3個分別是北直隸境內的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山東省的遼東都司。5个行都司分别是陕西(治甘州衛,今張掖市)、四川(治建昌衛,今西昌市)、湖廣(治郧阳衛,今郧县)、福建(治建寧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2个留守司是洪武年間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鳳陽縣)和嘉靖年間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鐘祥市)的兴都留守司。此外,还有统辖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的奴儿干都司,在政教合一青海西藏地区设置有乌斯藏朵甘二都司,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不过这些属于羁縻性质,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

巡抚制度

明朝实行一省分置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不过在实际使用中体现出一定的不便。所以到宣德以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基本成为各省常制,凌驾于“三司”之上成为一省甚至跨省的最高长官。还有同时兼任巡抚与总督的情况,称督抚。此外,还有以监察御史巡按,任监察之职

其中,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巡抚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抚辖两布政使地,如正统年间的山西河南巡抚。有的一省一巡抚。有的一省几巡抚。如北直隶有顺天巡抚(驻今遵化市)、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天巡抚(驻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今江苏淮安楚州)。有的在几省交界处设置一巡抚,如南赣韶汀巡抚就越江西、广东、福建三省。

巡抚制度在明朝是约定俗成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历史学界甚至仍有对于其起源和发展等有一些争议,不过这一制度在之后的清朝被正式保留并大大发展,成为标准建制。

级别与职官

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名,从二品,掌管一省政务,其下辅官有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无定员)等。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一名,正三品,其下有副使,掌管一省“刑名按劾”,包括司法、监察等多重职能,逢重大事宜可以交三司会议,或上报巡抚、巡按。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其下有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辅官,掌管一省军务、屯田、刑狱等。三司品级排名上,都司为最高,其次布司,最下按司,按此排序于朝廷表笺。

省以下的各府设知府一名,正四品,辅官有同知通判等,掌一府政务,包括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府以粮收入分为三等,糧廿萬以上為上府,廿萬石以下為中府,十萬石以下為下府,原来知府品秩因府的等级而不同,不过后来统一。宣德三年(1428年)放弃交阯布政司后,明朝共有府153个。

各州设知州一名,从五品,辅官有同知、判官等。凡省下的直属州,其地位相当于府,而府下的属州,则视为府下的属县,不过州官的品秩并无区别。明朝直隶州、属州合计共234个。

府、州下有县,各县设知县一名,正七品,辅官有县丞主簿等。县也按粮食收入分为三等,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六萬石以下為中縣,三萬石以下為下縣,原来县官品秩各有不同,后统一。明朝共有1171个县。

各地的军民府、土州、土县等建制,仿照普通的府、州、县。

省州府列表

明朝省府州列表
直隶及承宣布政使司 县数 府/直隶州 治所 属州 县数
南直隶 97 应天府(今南京) 上元县 —— 8
凤阳府 凤阳县 —— 6
寿州 2
泗州 2
宿州 1
颍州 2
亳州 ——
淮安府 山阳县 —— 6
海州 1
邳州 2
扬州府 江都县 —— 3
高邮州 2
泰州 1
通州 1
苏州府 吴县 —— 6
太仓州 1
松江府 华亭县 —— 3
常州府 武进县 —— 5
镇江府 丹徒县 —— 3
庐州府 合肥县 —— 3
无为州 1
六安州 2
安庆府 怀宁县 —— 6
太平府 当涂县 —— 3
池州府 贵池县 —— 6
宁国府 宣城县 —— 6
徽州府 歙县 —— 6
徐州 —— —— 4
滁州 —— —— 2
和州 —— —— 1
广德州 —— —— 1
北直隶 116 顺天府(今北京) 大兴县 —— 7
通州 4
霸州 3
涿州 1
昌平州 3
蓟州 4
保定府 清苑县 —— 12
祁州 2
安州 2
易州 1
河间府 河间县 —— 10
景州 3
沧州 3
真定府 真定县 —— 11
定州 2
冀州 4
晋州 3
赵州 6
深州 1
顺德府 邢台县 —— 9
广平府 永年县 —— 9
大名府 元城县 —— 8
开州 2
永平府 卢龙县 —— 4
滦州 1
延庆州 —— —— 1
保安州 —— —— ——
山东 89 济南府 历城县 —— 15
泰安州 2
德州 2
武定州 4
滨州 3
兖州府 滋阳县 —— 11
济宁州 3
东平州 5
曹州 2
沂州 2
东昌府 聊城县 —— 7
临清州 2
高唐州 3
濮州 3
青州府 益都县 —— 11
莒州 2
莱州府 掖县 —— 1
平度州 2
胶州 2
登州府 蓬莱县 —— 6
宁海州 1
山西 79 太原府 阳曲县 —— 13
平定州 1
忻州 1
代州 3
岢岚州 2
保德州 ——
平阳府 临汾县 —— 12
蒲州 5
解州 5
绛州 3
霍州 ——
吉州 1
隰州 2
汾州府 汾阳县 —— 6
永宁州 1
潞安府 长治县 —— 8
大同府 大同县 —— 2
浑源州 ——
应州 1
朔州 1
蔚州 3
沁州 —— —— 2
辽州 —— —— 2
河南 96 开封府 祥符县 —— 17
陈州 4
许州 4
禹州 1
郑州 4
河南府 洛阳 —— 11
陕州 2
归德府 商丘县 —— 6
睢州 2
汝宁府 汝阳县 —— 7
信阳州 1
光州 4
南阳府 南阳县 —— 6
邓州 3
裕州 2
怀庆府 河内县 —— 6
卫辉府 汲县 —— 6
彰德府 安阳县 —— 4
磁州 2
汝州 —— —— 4
陕西 95 西安府 长安 —— 14
华州 2
商州 4
同州 5
耀州 1
乾州 2
邠州 3
凤翔府 凤翔县 —— 7
陇州 ——
汉中府 南郑县 —— 7
宁羌州 1
延安府 肤施县 —— 9
鄜州 3
绥德州 1
葭州 3
庆阳府 安化县 —— 4
宁州 ——
平凉府 平凉县 —— 5
泾州 1
静宁州 1
固原州 ——
巩昌府 陇西县 —— 9
秦州 3
阶州 1
徽州 1
临洮府 狄道县 —— 2
兰州 1
河州 ——
灵州 —— —— ——
兴安州 —— —— 6
四川 111 成都府 成都 —— 16
简州 1
崇庆州 1
汉州 3
绵州 2
茂州 1
威州 1
保宁府 阆中县 —— 5
剑州 1
巴州 2
顺庆府 南充县 —— 2
蓬州 2
广安州 4
夔州府 奉节县 —— 10
达州 2
重庆府 巴县 —— 11
合州 2
忠州 2
涪州 2
遵义军民府 遵义县 —— 2
真安州 2
叙州府 宜宾县 —— 7
高州 2
龙安府 平武县 —— 3
马湖府 屏山县 —— 1
镇雄府 —— —— ——
乌蒙军民府 —— —— ——
乌撒军民府 —— —— ——
东川军民府 —— —— ——
潼川州 —— —— 7
眉州 —— —— 3
邛州 —— —— 2
嘉定州 —— —— 6
泸州 —— —— 3
雅州 —— —— 3
江西 77 南昌府 南昌县 —— 7
宁州 ——
瑞州府 高安县 —— 3
九江府 德化县 —— 5
南唐府 星子县 —— 4
饶州府 鄱阳县 —— 7
广信府 上饶县 —— 7
建昌府 南城县 —— 5
抚州府 临川县 —— 6
吉安府 庐陵县 —— 9
临江府 清江县 —— 4
袁州府 宜春县 —— 4
赣州府 赣县 —— 12
南安府 大庾县 —— 4
湖广 108 武昌府 江夏县 —— 7
兴国州 2
汉阳府 汉阳县 —— 2
黄州府 黄冈县 —— 6
蕲州 2
承天府 钟祥县 —— 3
荆门州 1
沔阳州 1
德安府 安陆县 —— 4
随州 1
岳州府 巴陵县 —— 4
澧州 3
荆州府 江陵县 —— 6
夷陵州 3
归州 2
襄阳府 襄阳县 —— 6
均州 ——
郧阳府 郧县 —— 6
长沙府 长沙县 —— 11
茶陵州 ——
常德府 武陵县 —— 4
衡州府 衡阳县 —— 6
桂阳州 3
永州府 零陵县 —— 3
道州 4
安庆府 邵阳县 —— 3
武冈州 1
辰州府 沅陵县 —— 4
沅州 2
郴州 —— —— 5
靖州 —— —— 4
浙江 75 杭州府 钱塘县 —— 9
严州府 建德县 —— 6
嘉兴府 嘉兴县 —— 7
湖州府 乌程县 —— 5
安吉州 1
绍兴府 山阴县 —— 8
宁波府 鄞县 —— 5
台州府 临海县 —— 6
金华府 金华县 —— 8
衢州府 西安县 —— 5
处州府 丽水县 —— 10
温州府 永嘉县 —— 5
福建 57 福州府 闽县 —— 9
兴化府 莆田县 —— 2
建宁府 建安县 —— 8
延平府 南平县 —— 7
汀州府 长汀县 —— 8
邵武府 邵武县 —— 4
泉州府 晋江县 —— 7
漳州府 龙溪县 —— 10
福宁州 —— —— 2
广东 75 广州府 南海县 —— 13
连州 2
肇庆府 高要县 —— 9
德庆州 2
韶州府 曲江县 —— 6
南雄府 保昌县 —— 2
惠州府 归善县 —— 8
连平州 2
潮州府 海阳县 —— 11
高州府 茂名县 —— 3
化州 2
雷州府 海康县 —— 3
廉州府 合浦县 —— 1
钦州 2
琼州府 琼山县 —— 7
儋州 1
万州 1
崖州 1
罗定州 —— —— 2
广西 50 桂林府 临桂县 —— 4
全州 1
永宁州 2
平乐府 平乐县 —— 7
永安州 ——
梧州府 苍梧县 —— 5
郁林州 4
浔州府 桂平县 —— 3
柳州府 马平县 —— 7
象州 1
宾州 2
庆远府 宜山县 —— 3
河池州 2
南丹州 ——
东兰州 ——
那地州 ——
南宁府 宣化县 —— 2
横州 1
新宁州 ——
上思州 ——
归德州 ——
果化州 ——
忠州 ——
下雷州 ——
思恩军民府 —— —— 2
奉议州 ——
上映州 ——
太平府 崇善县 —— 3
左州 ——
养利州 ——
永康州 ——
上石西州 ——
太平州 ——
思城州 ——
安平州 ——
万承州 ——
全茗州 ——
镇远州 ——
茗盈州 ——
龙英州 ——
结安州 ——
结伦州 ——
都结州 ——
上下冻州 ——
思明州 ——
思明府 —— 下石西州 ——
西平州 ——
禄州 ——
镇安府 —— —— ——
田州 —— —— ——
归顺州 —— —— ——
泗城州 —— —— ——
向武州 —— —— ——
都康州 —— —— ——
龙州 —— —— ——
江州 —— —— 1
思陵州 —— —— ——
凭祥州 —— —— ——
云南 30 云南府 昆明县 —— 4
晋宁州 2
安宁州 1
昆阳州 2
嵩明州 ——
曲靖府 南宁县 —— 2
沾益州 ——
陆凉州 ——
马龙州 ——
罗平州 ——
旬甸府 —— —— ——
临安府 —— —— 5
建水州 ——
石屏州 ——
阿迷州 ——
宁州 ——
新化州 ——
宁远州 ——
澂江府 河阳县 —— 3
新兴州 ——
路南州 ——
广西府 —— 师宗州 ——
弥勒州 ——
维摩州 ——
广南府 —— 富州 ——
元江军民府 —— 奉化州 ——
恭顺州 ——
楚雄府 楚雄县 —— 5
南安州 ——
镇南州 ——
姚安军民府 姚州 —— 1
姚州 ——
武定府 和曲州 —— 1
和曲州 ——
禄劝州 ——
景东府 —— —— ——
镇沅府 —— —— ——
大理府 太和县 —— 1
赵州 1
邓川州 1
宾川州 ——
云龙州 ——
鹤庆军民府 —— 剑川州 ——
顺州 ——
丽江军民府 通安州 通安州 ——
宝山州 ——
兰州 ——
巨津州 ——
永宁府 —— —— ——
北胜州 —— —— ——
永昌军民府 保山县 —— 2
腾越州 ——
蒙化府 —— —— ——
顺宁府 —— —— ——
云州 —— —— ——
孟定御夷府 —— —— ——
孟艮御夷府 —— —— ——
威远御夷州 —— —— ——
镇康御夷州 —— —— ——
广邑州 —— —— ——
贵州 14 贵阳军民府 新贵县 —— 2
开州 ——
广顺州 ——
定番州 ——
安顺军民府 —— 镇宁州|——
永宁州 ——
普安州 ——
都匀府 —— —— 1
麻哈州 ——
独山州 ——
平越军民府 —— 黄平州 3
黎平府 —— —— 1
思南府 安化县 —— 3
思州府 —— —— ——
镇远府 镇远县 —— 2
铜仁府 铜仁县 —— 1
石阡府 —— —— 1

注釋

  1. ^ 1376年1402年为北平布政使司,1399年燕王朱棣靖难后北平布政使司落入燕王手中,惠帝曾短暂在真定府設立平燕布政使司,接替北平布政使司轄區職能;朱棣改元後于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名为顺天府,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即朝廷临时办公所在地),永乐元年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后军都督府;罢北京行部,直隶六部。洪熙初年,仍称“行在”,正统六年十一月罢称“行在”,定为“京师”,府治大兴县(明北京紫禁城所在地)。
  2. ^ 明太祖丙申年七月置江南行中书省。治应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罢行中书省,以应天等府直隶中书省,卫所直隶大都督府。十一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十三年正月己亥罢中书省,以所领直隶六部。癸卯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以所领直隶中军都督府。永乐元年正月仍称南京。南直隶下领二京(南京应天府及中京凤阳府),因此作为省级单位的正式名称,应为“南直隶”,而非“南京”(北直隶同)。另,南直隶府治上元县,是明朝南京宫城所在地,应天巡抚驻地为苏州府

参考

  • 郭紅、靳潤成,《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 明史
  • 中国历史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