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杨振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The Writer留言 | 贡献2011年6月7日 (二) 14:56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杨振宁
性别
出生 (1922-09-22) 1922年9月22日102岁)
 中华民国安徽省合肥
国籍 中华民国(1922年 - )
 美国(1964年 - )
配偶杜致礼(1950年 - 2003年)
翁帆(2004年 -)
经历
荣誉

杨振宁(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1]),华裔物理学家,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与李政道是最早两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

生平

杨振宁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4岁认字3000多个,5岁会背《龙文鞭影[2],少年时代就读厦门市演武小学,北京教会学校崇德中学等。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在此期间他受教于王竹溪吴大猷等物理学家。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是埃德华·泰勒英语Edward_Teller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杨振宁于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他在1971年重回中国大陆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最早回大陆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杨振宁曾与陈省身丘成桐等一起参与“保钓”运动。[3]

此后杨振宁为提高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作了许多工作,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政治运动所破坏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当时国际物理研究的前沿知识。杨振宁1980年代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1997年杨振宁推动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从事前沿研究,聘请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到清华工作。杨振宁的结发妻子是原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他们目前居于北京清华大学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主要科学成就

杨振宁的物理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他在统计物理,粒子物理理论和量子场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特别是他和李政道合作期间成果丰硕。

  • 在统计物理方面,他与李政道合作关于相变的一系列研究已经成为经典文献;他本人在1967年首先发现的Yang-Baxter方程为可积模型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对物理和数学都有广泛的影响;他还提出了非对角长程序的概念。
  • 1954年,杨振宁与罗伯特·米尔斯一道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即非阿贝尔规范理论,杨-米尔斯理论对基础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1970年代他与吴大峻合作研究规范理论的整体性质,亦即规范理论与数学上纤维丛的密切联系,杨-米尔斯理论的数学性质也是近三十多年来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荣誉

与李政道决裂

杨振宁从1949年与李政道初次合作,到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科学上不再合作,友谊也一笔勾销,学术界也充满了传言;包括诺贝尔名声到太太的因素[4]。关于他们个人关系分裂的原因,杨李双方偶有公开叙述,然而各有说辞,令外界对真实原因依然不得而知。[5]杨振宁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与李政道的决裂是他今生最大遗憾。[6]

1982年,杨振宁在《论文选及注释》里把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功劳更多地揽到自己身上,同时贬低李政道。李政道则在1986年打破沉默,发表了《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给予反驳。2002年,江才健撰写的《杨振宁传》出版,该书再次诋毁李政道。李政道则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答,对书中的言论进行了一一驳斥,称“杨振宁的说法实在太荒谬”[7]

支持中共

杨振宁不时发表支持和吹捧中共的言论,有批评指其是向中共政权贴金[8]2011年6月7日,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上,被问及民主与科学的关系时,杨振宁说,苏联虽然不民主,但科学仍然蓬勃发展。他认为,民主并非科学发展的元素,但民主有助发掘新的人才。他又说,如果中国由一党专政变成另一种制度,社会需要十年时间整顿,不利科学发展。又认为中国近代科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发展,他认为现时落后于西方是自然的事。[9]

参考资料

  1. ^ 在他1945年护照上为1945年9月22日,其后一直沿用。杨振宁传
  2. ^ 《专访译界狂才许渊冲》,口述/许渊冲 采写/刘晋锋
  3. ^ 一次不为人知的华人精英运动,三十五年“保钓”梦. 南方周末 (网易). 2005-08-04 [2010-01-22]. 
  4. ^ 独行者杨振宁科学人 转载自2002年11月号
  5. ^ 楊振寧自爆與李政道決裂始末. 自由时报 (自由电子报). 2002-11-06 [2010-01-22]. 
  6. ^ 楊振寧:和李政道反目讓我抱憾終身. 文汇报. 2008-02-28 [2010-01-22]. 
  7. ^ 《李政道传》再曝与杨振宁恩怨【大纪元】2009年12月8日
  8. ^ 网文恶搞杨振宁婚姻 映射中国道德乱象新纪元 52期
  9. ^ 杨振宁预计未来二十年内中国科学发展成就瞩目(商台)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17:20
  • 江才健,《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天下文化出版)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