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沸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112.105.51.228對話2011年9月20日 (二) 16:06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沸石是一種礦石,最早發現於1756年瑞典的礦物學家克朗斯提(Cronstedt)發現有一類天然矽鋁酸鹽礦石在灼燒時會產生沸騰現象,因此命名為「沸石」(瑞典文zeolit)。在希臘文中意為「沸騰」(zeo)的「石頭」(lithos)。此後,人們對沸石的研究不斷深入。

沸石因成分不同分為:方沸石Na[AlSi2O6]·H2O、鈣沸石Ca[Al2Si3O10]·3H2O。其含水量與外界溫度及水蒸氣的壓力有關,加熱時水分可慢慢逸出,但並不破壞其結晶構造。一般呈淺色,玻璃光澤,硬度3-3.5,比重2.0-2.4。

沸石族礦物見於噴出岩,特別是玄武岩的孔隙中,也見於沉積岩、變質岩及熱液礦床和某些近代溫泉沉積中。

1932年,McBain提出了「分子篩」(Molecular sieve)的概念。表示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篩分物質的多孔材料。沸石用作分子篩,可以吸取或過濾其他物質的分子。雖然沸石只是分子篩的一種,但是沸石在其中最具代表性,因此「沸石」和「分子篩」這兩個詞經常被混用。

除了天然產品外,也可由人工合成,人造沸石是:磺酸化聚苯乙烯,天然沸石:鋁矽酸鈉。


用途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