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楊守愚 (作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1.251.99.119留言2011年10月17日 (一) 03:43 參考資料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楊守愚1905年3月9日1959年4月8日),本名楊松茂,彰化人,台灣新文學作家,筆名守愚、村老、洋、翔、Y生、靜香軒主人、瘦鶴、慕、署人、睦生、街頭寫真師等,為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作家中,筆名最多的一位。

身兼日治時期新文學作家與漢詩人雙重身份,其學養過程包含台灣傳統書房的儒學漢學基礎,與日本引進的新式教育知識系統,在知識份子分層上,屬乙未割台世代。楊守愚是彰化漢詩社「應社」、「慶社」的成員,除了創作漢詩,也以中國白話文混雜大量的台灣話文創作小說、新詩等新文學作品,其作品陸續發表於《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台灣文化》等刊物。除了參加漢詩社,楊守愚也參加過台灣文藝聯盟。台灣總督府禁止漢文以後,楊守愚的文學創作生涯便告結束;戰後,他任教彰化工業職業學校。1959年4月8日,楊守愚過世。

張恆豪,《無產者的輓歌——楊守愚集序》,《楊守愚集》(台北:前衛,1991。)分析楊守愚作品指出:

「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傾向,題材呈現出繁複的多樣性,所關注的主題,有日本警察的殘暴,蔗糖會社的剝削,統治者和地主階級的勾結,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呻吟,這些黑暗面和掙扎面,與新文學運動的反抗反封建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它道盡一個苦難時代的悲情與希望。」

咸認其創作與同世代作家賴和影響。

代表作

  • 〈凶年不免於死亡〉(台灣民報1929年)、〈醉〉(台灣民報1930年)、〈元宵〉(台灣新民報1931年)、〈一群失業的人〉(台灣新民報1931年)、〈捧了你的香爐〉、〈一群失業的人〉(台灣新民報1931年)、〈移溪〉(台灣新文學1936年)等。

作品在戰後的出版及刊載情況

目前為止(2011/10/01),已知的有:

  •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一群失業的人》,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79年。
  • 陳逸雄/中文翻成日文,《台灣抗日小說選》,東京都研文社,1988年。
  • 張恆豪/編,《楊守愚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
  •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小說、民間文學、戲曲、隨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詩歌之部》,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 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 許俊雅/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相關研究

博碩士論文

使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至2011年10月3日為止,以楊守愚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有:

  • 周佩雯,〈楊守愚及其作品之研究─以小說與新詩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 嚴小實,〈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 林巧崴,〈楊守愚古典詩意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 謝美娟,〈日治時期小說裡的農工書寫─以賴和、楊逵和楊守愚為中心〉,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 徐舒怡,〈楊守愚的文學世界〉,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論文集論文

使用「台灣文史哲論文集篇目索引系統」查詢,至2011年10月3日為止,以楊守愚及其作品為研究或談論對象的文章有:

  • 黃琪椿,〈社會變遷與小說創作-楊守愚作品析論〉,《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施淑,〈在前哨—讀楊守愚的小說〉,《兩岸文學論集》。
  • 許俊雅,〈楊守愚小說的風貌及其相關問題〉,《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民族與國家論述-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
  • 施懿琳,〈日治時期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下篇)〉,《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
  • 施懿琳,〈論日治時期楊守愚的新舊體詩〉,《第一屆臺杏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
  • 許俊雅,〈楊守愚的小說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
  • 許俊雅,〈楊守愚小說的風貌及其相關問題〉,《臺灣文學散論》。

期刊論文

使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查詢,到2011年10月8日為止,已知的有:

  • 林銘章,〈楊守愚〉,2010年10月《傳記文學》。
  • 陳兆珍,〈試論楊守愚小說中的女性關懷〉,2007年10月《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 羅詩雲,〈國語」與「論語」--以楊逵、楊守愚為分析對象〉,2007年1月《台灣文學評論》。
  • 王美惠,〈臺灣新文學「反迷信」主題的書寫—以賴和、楊守愚比較為例〉,2005年11月《崑山科技大學學報》。
  • 翁燕玲,〈楊守愚小說中女性形象的表現及其相關書寫〉,2000年9月《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
  • 聯合文學,〈詩未凋零—懷念逝去的詩人:楊守愚 我不忍〉,2000年6月《聯合文學》。
  • 許俊雅,〈以詩筆行俠仗義的楊守愚〉,2000年6月《聯合文學》。
  • 蘇慧貞,〈「導讀」勇敢「決裂」的楊守愚 〉,1999年10月《聯合文學》。
  • 施懿琳,〈試論日治時期楊守愚的新舊體詩〉,1999年3月《中國學術年刊》。
  • 康原,〈愛的追尋—楊守愚和他的親人〉,1997年8月《國文天地》。
  • 許俊雅,〈楊守愚先生生平著作年表初稿〉,1997年7月《文學台灣》。
  • 彭瑞金,〈楊守愚小說「顛倒死」〉,1995年4月《台灣文藝》。
  • 施淑,〈在前哨—讀楊守愚的小說〉,1991年10月《國文天地》。
  • 黃武忠,〈楊守愚的小說世界〉,1984年8月《文學界》。

書籍

使用「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查詢,到2011年10月8日為止,還沒有一本研究楊守愚及其作品的專書出版。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初版。),頁43、頁44。
  • 張恆豪主編,《楊守愚集》,(台北:前衛,1991。)
  • 許俊雅/編,《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3刷。)頁53、頁54。
  • 台灣文學資料庫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