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華民國政治作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25.226.4.95留言2012年1月19日 (四) 20:24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
General Political Warfare Bureau, M.N.D.(英語)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基本信息
所屬部門中華民國國防部
授權法源總政治作戰局組織條例
主要官員
局長王明我(代理)
副局長兼執行官王明我中將
副局長
任命者總統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1950年4月(國防部政治部)
1951年5月(國防部總政治部)
1953年8月(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2002年3月1日(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
聯絡信息
File:Mark-pw.png
中華民國政戰徽
地址 中華民國臺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72號
網站gpwd.mnd.gov.tw/%20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

中華民國政治作戰制度依《總政治作戰局組織條例》,總政治作戰局為國軍政治作戰最高指導單位,負責國軍政治作戰工作之策劃與督導。未來政戰工作對外將以「文宣作為」、「心理作戰」及「為民服務」為重點;對內則以強化「心理輔導」、「心戰訓練」、「軍事新聞處理」及「官兵精神戰力蓄養」等為要項,以達成「鞏固自己、戰勝敵人」的目標[1]

起源

1924年民國十三年)黃埔建軍以來即存在。所謂黄埔官校之濫殤,乃為總理孫中山有感各地軍閥分據,需要教育養成一支革命軍隊;時值蘇聯為拉攏中國國民黨,而孫中山亦需尋求外力抵抗國內分裂局面,於1923年蔣中正赴蘇聯考察其黨政軍,以為參考。故建軍時,師法蘇聯「政工體系」,於軍中設置黨代表,加了一層直通黨政的監督體系。

發展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與1947年中華民國步入憲政時期,因進行軍隊國家化,逐步廢除政工制度。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鑑於在中國大陸戡亂失敗、將領倒戈、國軍中共間諜滲透,認為原因之一是廢除政工造成軍隊失去中心思想;蔣中正遂將政工組織交由蔣經國重新規劃,以建立監軍系統。

1950年,成立「政工幹部學校」(今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將「國防部政工局」調整為「國防部政治部」。1951年,政治部更名為「總政治部」。1963年8月,總政治部改名為「總政治作戰部」,平行軍事系統。鑑於兩岸情勢,2000年立法院立法規範政戰制度相關法源,總政治作戰部改組為「總政治作戰局」,仍為國防部所屬機關。總政治作戰局原擬於2002年《國防部組織法》修正條文實施後更名為「政治作戰局」;但為配合2012年國防部組織調整,將延至組織調整時實施。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組織規劃

  • 局長(二級上將)
  • 副局長執行官1人(中將)
  • 副局長2人(中將或少將)
  • 1.政戰綜合處
  • 2.文宣政教處
  • 3.軍紀監察處
  • 4.保防安全處
  • 5.軍眷服務處
  • 6.軍事發言人室

政戰兵科

政戰制度的具體實踐表現在軍隊裡的政戰兵科,是一個跨軍種的兵科,在等軍種都可看到政戰人員的身影。政戰人員從屬於部隊裡的一部份,受該部隊主官指揮。無論平時或戰時,部隊裡的主官管依序為:主官、副主官、政戰主管,依次代理。

政戰人員對外從事政治作戰,對內則從事保防、監察等業務。由於政戰人員也肩負著對軍官的考核責任,角色特殊;因此雖然政戰人員與其他人同為軍隊裡的成員,但在軍隊裡卻有所謂政戰幹部軍事幹部的區別,兩者之間時有摩擦。

解嚴前,政戰人員除了前項工作之外,因其以黨領軍之本質,也作為國民黨在軍中「黨代表」的角色;所有軍隊成員都會被軍中政戰主管要求加入國民黨。1987年中華民國解嚴,軍隊跟著轉型,政戰人員也逐漸褪下黨代表的角色。

政戰工作

政戰工作可概分為「組訓」、「輔教」、「監察」、「保防」、「服務」五大部分,依政戰單位組織,簡稱為政一至政五。(高司政戰單位,尚有新聞、心戰、眷服、福利等四處,及政戰計劃委員會。基層政戰工作仍以五大工作概括後四處一會之業務。)

  • 組訓(政一):平時進行人員組織管制;戰時對敵進行俘虜編管。
  • 輔教(政二):平時加強官兵精神教育;戰時對敵進行心戰工作,旅級以上單位設有心輔官,營級設有心輔文書兵一員。
  • 監察(政三):平時考核官兵言行;戰時監控主官動向,旅級以上單位設有監察官。
  • 保防(政四):保密防諜之教育及實施,旅級以上單位設有保防官。
  • 服務(政五):有關軍士兵生老病死之扶恤慰問,單位內福利之建設,以及眷屬之照顧。

基層政戰人員

黄埔軍校建軍時沿用蘇聯紅軍政治委員編制,在各以上單位設「國民黨代表」。北伐後,黨軍改稱「國民革命軍」,連、營之黨代表改為「政工指導員」,簡稱「指導員」。至1969年,改稱「政治工作」為「政戰工作」,並改稱基層政戰人員為「政戰輔導長」,簡稱「輔導長」。

常備役政戰官皆需先至臺北市北投區復興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接受養成教育,畢業後授少尉軍階學士學位,多數先至基層連隊接受軍事系統歴練(擔任政戰排長,少數留校擔任區隊長),爾後擔任連輔導長。基層歷練完畢後,升任各級部隊政戰主管(輔導長、處長及軍團、司令部之政戰主任[2])、政戰官、心輔官。

義務役志願役預備軍官經過政治作戰學院預備軍官訓練班受訓後,授少尉軍階,並至各部隊擔任連輔導長、政戰官、心輔官。

早年各隊編制有少尉「政戰幹事」,輔佐中尉連輔導長。「政戰幹事」一職1970年後,因進行國軍精簡,改為一百人以上連隊才編列上士政戰士」,協助連輔導長處理業務,爾後降編為中士1995年起,再降編為下士,僅發至營級單位處理業務。基層連隊僅由連輔導長負責政戰工作,或者由連輔導長指派政戰文書兵分擔部分政戰業務。

莒光日

每週四上午為軍隊的“莒光日”,所有軍隊成員在這一天要接受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主要透過收看軍方製作的中華電視公司莒光日教學節目「莒光園地」來達成(節目於週五下午及週六上午各重播乙次。)。

精神戰力週

自民國95年起,每年國軍舉行例行年度漢光演習前夕的莒光日教學總複習,為期五天。

特種單位

參考資料

  1. ^ 總政治作戰局簡介
  2. ^ 空軍之政戰主管仍由空軍官科擔任,如李天羽曾任空軍總司令部政戰主任。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