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允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Elsdrm留言 | 贡献2012年1月27日 (五) 14:55 初廢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愛新覺羅·允礽
大清理親王
皇太子
爵位皇太子(后废)、和碩理密親王(追封)
籍貫右翼近支鑲藍旗第二族
族裔滿族
旗籍滿州正黃旗
原名保成
府邸理親王府(鄭家莊)
世系清聖祖系;胤礽支系
諡號
出生(1674-06-06)1674年6月6日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已時
北京紫禁城
逝世1725年1月27日(1725歲—01—27)(50歲)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戊刻
北京鄭家庄(今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鄭各莊村)
墓葬天津市薊縣黃花山陵寢
配偶嫡福晉瓜爾佳氏(又稱石氏)
親屬愛新覺羅·福臨 (祖父)

赫舍里·噶布喇 (外祖父)
愛新覺羅·玄燁 (父)
孝誠仁皇后 (母)
赫舍里·索額圖 (叔祖)
瓜爾佳氏 (妻)
李佳氏(妻)
愛新覺羅·承祜 (同母兄)


愛新覺羅·弘晰 (子)
愛新覺羅·弘晉 (子)
愛新覺羅·弘曣 (子)
愛新覺羅·弘晀 (子)
愛新覺羅·弘暚 (子)
愛新覺羅·弘㬙 (子)
愛新覺羅·弘昞 (子)
愛新覺羅·弘晥 (子)


土默特達爾漢貝勒阿喇布坦 (婿)
敖漢台吉七旺多爾濟 (婿)
科爾沁一等塔布囊喀英阿 (婿)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觀音保 (婿)
經歷
  • 皇太子 康熙十四年-四十七年
  • 皇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五十一年 (復立)
  • 和碩理密親王 雍正二年 (追封)

愛新覺羅·允礽(滿語:Aisin gioro yūn ceng,1674年—1725年),幼名保成[1]清朝宗室康熙帝時的废太子。本名胤礽,后避其弟雍正帝,改名允礽。他也是清朝第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爾後清朝改用秘密立儲制度。

出生與早年

允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三日,是嫡次子。母親是康熙嫡后孝诚仁皇后。他是康熙皇帝两个嫡子中唯一成年的。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聖祖以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命立為大清帝國皇太子,頒詔中外,加恩肆赦[2]。皇帝公開冊立皇儲,在清朝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3] 立皇太子詔書全文為:

——詔曰:

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禦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纘膺鴻緒、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謨烈昭垂。付託至重。承祧衍慶、端在元良。

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資粹美。茲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載稽典禮。俯順輿情。謹告天地、宗廟、社稷。

於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胤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

太子允礽在出生当天,其母孝诚仁皇后不幸崩于坤宁宮。因聖祖寵爱孝诚仁皇后,就把全部的爱妻之情移情到兒子身上,于是便對她这個遗孤十分宠爱,比對其他皇子之間的情分特為不同,傾注更多心血。聖祖是位學識淵博之人,對於自己未來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從小太子允礽就被聖祖向優秀繼承人的目標重點培養,幼年時就親自教他四書五經

六歲時,聖祖令名儒張英李光地為允礽之師並令熊賜履授以性理諸書,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特召江寧巡撫、著名理學湯斌禮部尚書之位為詹事府詹事,直隸大名府兵備道耿介為少詹事,允礽能熟練使用滿語漢語蒙古語三種語言,馬術出眾,能左右開弓,儒家基本經典亦能粗通,並且時常聽聞聖祖宣講治國之道,在其他兄弟面前身為「君」,聖祖面前身為「臣」的允礽,在這種特殊情况下,不但漸漸被其他皇子孤立,這也成為允礽以後種種行為的出發點。

青年树敌

允礽14岁时,开始了与皇长子允禔的高压关系。允禔号称武力强壮,而允礽在文学方面有些成果。形成习惯后,允礽在每方面都要与允禔交手与比较。到了20岁左右,因為「君臣名分」的關係,成年皇子裏幾乎都不與允礽往來;事实上,其他成年皇子已在背后,發動把允礽儲君地位废除的运动。

太子被废

允礽太子妃石氏

因由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聖祖親征噶尔丹,在烏蘭布通之戰前夕,駐古魯富爾堅嘉渾噶山,聖祖患疾,召太子及皇三子允祉至行宫。太子侍疾無憂色,聖祖傷心,遣太子先返燕京,這件事是父子情份產生裂痕的起因。

康熙三十三年,禮部向聖祖上奏祭祀奉先殿時的儀注,要將太子允礽的拜褥置於檻內,皇帝下令尚書沙穆哈將太子的拜褥設於檻外。沙穆哈請求康熙帝下旨在檔案中記錄此事,康熙帝卻下令奪了沙穆哈的官職。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冊立石氏(瓜爾佳氏)為太子妃。這時候具有優秀繼承人之資的太子身體健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雖然有前述事件,但這個時期,皇太子已經進入青年時期,聖祖開始在實踐中鍛煉他,依舊對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厚望[4]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聖祖再次親征噶爾丹,命時年二十二歲的太子代行郊祀禮,同時坐鎮京師監國理政,各部院奏章聽從太子指示處理,如發生重要之事,大臣議定後,奏啟太子[5][6]。六月,戰勝噶尔丹,聖祖回京,太子在諾海河朔親迎,聖祖命太子先還。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聖祖出兵寧夏,仍命太子留守。但此時已有對太子不利的流言傳至聖祖,權力與親情之間的矛盾開始生衝突,自此聖祖對太子的眷愛漸漸產生了變化。

過程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別冊封成年諸皇子爵位,受封諸子參與國家政務,相對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加劇了諸年長皇子與皇太子的矛盾,諸皇子及其黨羽此時的共同打擊目標是太子身邊的「太子黨」。

於是,在天子太子、諸皇子與太子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日益加劇。自聖祖立允礽為皇太子後,朝中就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出現了擁護太子與反太子的兩大政治勢力。太子黨首腦人物索額圖,是康熙幼年首席輔政大臣索尼之子、孝誠仁皇后叔父,曾經是聖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但是他後來因為自身權利需求陷入了天子與太子矛盾的旋渦。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聖祖以索額圖“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將其禁錮,不久死於幽所。聖祖又命逮捕索額圖諸子,交其弟弟心裕、法保拘禁,並命:“若別生事端,心裕、法保當族誅!”大臣麻爾圖、邵甘、佟寶等,也以黨附之罪,被禁錮,“諸臣同祖子孫在部院者,皆奪官。江潢以家有索額圖私書,下刑部論死”[7]。只要與太子黨稍有牽連者,都受到株連。

初廢

經過一系列的政治對抗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聖祖在巡視塞外返回途中,在布爾哈蘇台行宮,召諸大臣侍衛,文武官員等齊集行宮前。允礽被聖祖以“不法祖德、不仁不孝”等罪名为由被废黜太子身份,詔書全文:

——上垂涕諭曰:

朕承太祖、太宗、世祖弘業、四十八年於茲。兢兢業業,軫恤臣工、惠養百姓,惟以治安天下為務。今觀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難出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在廷諸王貝勒、大臣、官員、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無不探聽。

朕思國惟一主,胤礽何得將諸王、貝勒、大臣、官員、任意淩虐、恣行捶撻耶?如平郡王訥爾素、貝勒海善、鎮國公普奇俱被伊毆打。大臣、官員,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朕深悉此情。因諸臣有言及伊之行事者、伊即讎視其人,橫加鞭笞。故,朕未將伊之行事,一一詢及於諸臣。

朕巡幸陝西、江南、浙江等處,或駐廬舍,或禦舟航,未嘗跬步妄出,未嘗一事擾民。乃胤礽同伊屬下人等、恣行乖戾。無所不至、令朕赧於啟齒。又遣使邀截外藩入貢之人,將進御馬匹、任意攘取,以至蒙古俱不心服。種種惡端、不可枚舉。朕尚冀其悔過自新、故隱忍優容至於今日。

又朕知胤礽賦性奢侈。著伊乳母之父淩普為內務府總管,俾伊便於取用。孰意淩普,更為貪婪,致使包衣、下人,無不怨恨。朕自胤礽幼時、諄諄教訓,凡所用物、皆系庶民脂膏,應從節儉,乃不遵朕言、窮奢極欲、逞其兇惡。

今更滋甚,有將朕諸子不遺噍類之勢,十八阿哥患病,眾皆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慮。伊係親兄,毫無友愛之意,因朕加責讓伊,反忿然發怒。更可異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竊視。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胤礽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似此之人,豈可付以祖宗弘業?且胤礽生而剋母,此等之人、古稱不孝。

朕即位以來、諸事節儉。身禦敝褥、足用布襪。胤礽所用、一切遠過於朕,伊猶以為不足。恣取國帑,干預政事,必致敗壞我國家,戕賊我萬民而後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為君,其如祖業何?諭畢。

又諭曰:
太祖、太宗、世祖之締造勤勞,與朕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於天地、宗廟、將胤礽廢斥。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

其胤礽黨羽、凡系畏威附合者,皆從寬不究外,將索額圖之子格爾芬、阿爾吉善暨二格、蘇爾特哈什太薩爾邦阿、俱立行正法。杜默臣、阿進泰、蘇赫陳倪雅漢、著充發盛京。此事關係天下萬民、甚屬緊要。乘朕身體康健,定此大事。著將胤礽即行拘執。

爾諸王、大臣、官員、兵民等,以胤礽所行之事為虛為實、可各秉公陳奏。[8]

聖祖宣召時,痛哭撲地,廢除了太子之位,從此其他皇子為爭奪太子之位而爆發的一場「政治內戰」,就此開始。在這種情况下,朝廷不提人民大事,而每天只討論哪個皇子應該被立为太子。

復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辛巳,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允礽为皇太子,妃復為皇太子妃,暂时解决了皇子争位的難題,但「父子君臣」之間卻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裂痕。

再廢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康熙帝南巡过程中聞奏,允礽与不正当人士接触,要不顾一切强行让康熙內禪,自己即位。聖祖听说后大怒,速歸京師,並且先譴責時任步軍統領托合齊尚書耿額齊世武、都統鄂繕、迓圖等,這就是著名的「沈天生案」。又將托合齊以沈天生案中賄罪判絞死(最後死於獄中,剉屍焚之),齊世武等人被判絞死,鄂繕奪官幽禁,迓圖入辛者庫守安親王墓[9]。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聖祖決定再廢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九月三十日,聖祖巡視塞外回京當天,即向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複立以來,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業斷不可託付此人。朕已奏聞皇太后,著將胤礽拘執看守。”將允礽廢黜幽禁於咸安宮。十一月十六日,將廢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

尾聲

自再廢太子後,聖祖宣稱不再立太子之位,于六十一年傳位于皇四子胤禛,將允礽移幽鄭家莊的王府。允礽于雍正二年十二月去世,死後被追封為理親王,諡曰[10],其子弘晰襲爵,葬於今天津市薊縣黃花山園寢,歷經盜墓、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後現存馱龍碑。[11]。有詩見《熙朝雅頌集》。

家族

父母及兄弟

妻妾及兒女

妻妾及兒女
嫡福晋瓜爾佳氏(都统、伯石文炳之女)
姓名 關係 生年 卒年 註記
郡主 第三女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八月十一日卯時 雍正十三年乙卯四月十三日巳時 年三十九歲,康熙五十九年庚子五月,嫁土默特達爾漢貝勒阿喇布坦。
側福晋李佳氏(輕車都尉舒爾德庫之女)
(未有名) 第一子 康熙三十年辛未十二月二十八日丑時 康熙四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亥時 年十歲。
(早殤) 第一女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四月二十三日辰時 本年五月卒
(早殤) 第二女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二月十六日寅時 本月卒
弘晰 第二子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七月初五辰時 乾隆七年壬戌九月二十八日卯時 年四十八歲,已革第二任理親王。
側福晋程佳氏(程世福之女)
郡主 第八女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元月十七日酉時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十月十四日巳時 年四十六歲,雍正八年庚戌十二月,嫁敖漢博爾濟吉特氏台吉彭蘇克拉氏。
(早殤) 第十女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九日子時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元月卒 年三歲。
弘㬙 第十子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十二月初八亥時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八月二十七日巳時 年六十三歲,第三任多羅理恪郡王(依律降爵)。
弘晥 十二子 雍正二年甲辰九月二十一日丑時 乾隆四十年乙未五月初一寅時 年五十一歲,奉恩輔國公。
侧福晋唐佳氏
(早殤) 第四子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十月初四日寅時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十二月二十一日巳時 年一歲。
和硕淑慎公主 第六女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元月初二丑時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九月初十亥刻 年七十六歲,雍正初,撫養宮中。四年丙午,年十八,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觀音保,封今位號。十三年二月,夫亡。
弘曣 第六子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七月初四丑時 乾隆十五年庚午四月十四日子時 年三十八歲,奉恩輔國恪僖公。
侧福晋王佳氏
弘晀 第七子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五月初五卯時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七月二十二日未時 年六十歲,已革輔國公。
弘昞 十一子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元月初一卯時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三月二十二日卯時 年四十三歲。
侧福晋林佳氏
弘晉 第三子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十月二十日未時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三月十二日戌時 年二十一歲,奉恩輔國公。
縣主 第九女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二月五日丑時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閏五月二十一日丑時 年四十九歲,雍正七年十二月,嫁敖漢台吉策旺多爾濟;乾隆十六年六月初十,夫亡。
庶福晋范佳氏
(早殤) 第四女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二月初二丑時 本日卒
(早殤) 第五女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二月十二日午時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元月 年五歲。
庶福晋劉佳氏
(早殤) 第七女 康熙五十年辛卯十月十六日戌時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十月 年五歲。
(早殤) 十一女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九日子時 雍正三年乙巳二月十六日酉時 年八歲。
妾劉氏
(早殤) 第五子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一月初五未時 本日卒
妾錢氏
(早殤) 第八子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一月二十六日寅時 雍正四年丙午六月初五午時 年十一歲。
妾邱氏
弘暚 第九子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五月十四日卯時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正月十一日申時 年六十七歲,三等侍衛。
媵妾朱氏
(早殤) 十三女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正月初五亥時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四月 年一歲。
媵妾祁氏
郡主 十二女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月十二日巳時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三月十三日巳時 年六十歲,雍正十年正月嫁喀喇沁一等塔布囊喀英阿。
媵妾裴氏
(早殤) 十四女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三月初十未時 本年七月

理親王世系圖

 
 
 
 
 
 
 
 
 
 
过继
 
 
 
 
 
理密親王允礽
1674-1725
 
 
 
 
 
 
 
 
 
 
 
 
 
 
 
 
 
 
 
 
 
 
 
 
 
 
 
 
 
 
已革理親王弘晳
1694-1723-1739-1742
 
 
 
理恪郡王弘㬙
1718-1739-1780
 
 
 
 
 
 
 
 
 
 
 
 
 
 
 
 
 
 
 
 
 
 
 
 
 
 
 
貝勒永曖
1742-1780-1788
 
 
 
 
 
 
 
 
 
 
 
 
 
 
 
 
 
 
 
 
 
 
 
貝子綿溥
-1789-1801
 
 
 
 
 
 
 
 
 
 
 
 
 
 
 
 
 
 
 
 
 
 
 
 
 
 
奉恩鎮國公奕灝
-1801-1830-1838-
 
 
 
奕芝
 
 
 
 
 
 
 
 
 
 
 
 
 
 
 
 
 
 
 
 
 
 
 
 
 
 
奉恩輔國公載寬
-1830-1838
 
 
 
奉恩輔國公載岱
-1839-1874
 
 
 
 
 
 
 
 
 
 
 
 
 
 
 
 
 
 
 
 
 
 
 
 
 
 
 
奉恩輔國公溥豐
-1875-1896
 
 
 
 
 
 
 
 
 
 
 
 
 
 
 
 
 
 
 
 
 
 
 
奉恩輔國公毓炤
-1896-?
 
 
 
 
 

注釋

  1. ^ 不少人常把「承瑞」「承祜」誤當成胤礽的原名;康熙帝共有35子,其中有11人早殤並未排序,因此「(35子)生序」「(24子)排序」並不一致。承瑞生序排行第一子、排序未排行,承祜生序排行第二子、排序未排行、在孝誠仁皇后兩子中生序排行嫡長子,胤礽生序排行第七子、排序排行第一子、在孝誠仁皇后兩子中生序和排序分別排行嫡次子和嫡長子,以上原因看得出來承瑞「(35子)生序」、承祜「(嫡庶)生序」和胤礽「(24子)、(嫡庶)排序」一樣都排行「第一子」「嫡長子」,因此容易混淆。
  2. ^ 參考《清史稿》列傳七、《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之五十七。
  3. ^ 聖祖的皇太子之位乃世祖遺詔所立,《清史稿》世祖本記。
  4. ^ 聖祖硃批:“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盡孝以事父,凡事皆誠懇敦切,朕亦願爾年齡遐遠,子孫亦若爾之如此盡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爾諸事謹慎,故書此以寄。”(《宮中檔康熙朝奏摺》第八輯《滿文諭折》)
  5. ^ “二月丁亥朔,上谒陵。辛卯,上还京。壬辰,以硕鼐为蒙古都统。癸丑,告祭郊庙社稷。甲寅,命皇太子胤礽留守。丙辰,上亲统六师启行。”
  6. ^ “代行郊祀禮;各部院奏章,聽皇太子處理;事重要,諸大臣議定,啟皇太子。”(《清聖祖實錄》卷一七一、《清史稿》列傳七)
  7. ^ 《清史稿》卷二六九《索額圖傳》
  8. ^ 《清史稿》聖祖本紀、列傳七,允礽傳
  9. ^ 迓圖奪官前任安郡王馬爾渾的都統。
  10. ^ 參考《清史稿》本紀九
  11. ^ 馮其利,《重訪清代王爺墳》,北京燕山出版社,ISBN:9787540219369
允礽
理密親王世系
清聖祖世系的分支
出生于:6月6日1674年逝世於:1月27日1725年
統治者頭銜
前任:
愛新覺羅·玄燁
皇太子
任職期間:1675年-1708年;1709年 - 1712年
廢立
原因:制度改變
王室頭銜
新頭銜
追封
理親王
任職期間:1724年
繼任:
二子已革理親王弘晳

Template:Link 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