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阳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汉学扶轮留言 | 贡献2006年6月11日 (日) 05:38 江西省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阳明子”。明朝浙江余姚(原属绍兴,现属宁波市)人,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他是心学之集大成者,儒家“格心”派代表人物,其学世称“阳明学”,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国家影响很大。著有《阳明全书》(又称《王文成公全书》)。

现时浙江省余姚龙泉山上“四碑亭”仍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台湾,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阳明山.在江西省南昌市,有阳明路.

生平

明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生于县城瑞云楼(今武胜门内寿山堂)。王守仁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诗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小时候很笨,五岁还不会说话。他在父母的帮助下,用刻苦和勤奋来弥补不足,终于成了“神童”。十一岁时,王守仁随父亲赴京师,一天路过金山寺,他的父亲与朋友们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守仁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淮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吟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守仁随口应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弘治元年(1488年)于南昌与表妹诸氏成婚,结褵之夜,与铁柱宫道士畅谈养生术,乐而忘返。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王守仁早期师承朱熹,为了实行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也没有发现,人也病倒了。明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他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功业是平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去福建剿匪,部队刚刚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他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王阳明当时最担心的,是宁王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称帝的本钱,同时也占了地利,不容易消灭了。王阳明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做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上当,有半个月时间不知所措,没有发兵攻南京。王阳明利用这个时机,已经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宁王再打南京已经不可能。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阳明这时已经调集了大军八万,对外号称三十万。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阳明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肯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胜利。”南昌很快攻破,停了两日,王阳明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大败一场,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看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阳明派几路大军迎战取南康。这一仗打得很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阳明立即斩杀了后退的人,命令诸军死战。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要求再努力一搏。 但他的方阵被王阳明看出了破绽,决定援用赤壁之战的老例,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正在船上召开他的“早朝”会议,群臣集中在一起。王阳明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自杀。宁王的大船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被擒获。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

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镇压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次年(1528年),王守仁在归途中病死于南安舟中。谥文成。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王守仁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曾为王守仁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低首拜阳明”。

思想

心即理

王守仁师承陆九渊的学说,陆九渊的思想才得以发扬,因此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他反对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所以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的说法。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一昧的自命为知道了,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了,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入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中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发表“致良知”的宣言:“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士农工商异业而同道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道的水准。(《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


影响

相关遗迹

中国大陆

浙江省

瑞云楼:王阳明出生处,现位于宁波余姚镇北武胜门路。

王阳明墓:位于绍兴城南的鲜虾山麓,碑文“明王阳明先生之墓”。

贵州省

贵阳扶风山阳明祠:始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1528年阳明先生逝世后,贵阳人为纪念他而修建该祠。

阳明洞天:位于现贵阳市修文

江西省

王阳明石刻:位于赣州龙南县玉石岩

台湾地区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