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战争
乙未战争 | |||||||||
---|---|---|---|---|---|---|---|---|---|
日军进台北城的想像图(今台北市北门内博爱路),第二匹马背人物为北白川宫能久 | |||||||||
| |||||||||
参战方 | |||||||||
台湾民主国 | 日本帝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唐景崧 刘永福 李秉瑞 |
桦山资纪 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 | ||||||||
兵力 | |||||||||
正规军:35,000 民兵:约十万人 |
正规军:37,000 预备队:? | ||||||||
伤亡与损失 | |||||||||
阵亡:14,000[2] 受伤:? |
阵亡:164 受伤:515 病死:4,700 军夫死亡:7,000人[3]。 |
乙未战争[4] 或称乙未之役[5]、乙未日军征台之役[6],或称为台日战争。日本称为台湾讨伐或征台之役。是台湾军民为捍卫“台湾民主国”,而日军依马关条约为取得台湾所爆发的战争。其中“乙未”是指爆发战事的1895年,适逢农历乙未年[2]。
1894年,原本统治台湾的清帝国于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翌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议和,其一条件为割让台湾与澎湖。日本随即派兵到台湾进行接管,但遭遇台湾住民的武力抵抗。乙未战争战事集中于台湾岛,日本投入包含近卫师团等正规军队的三万馀名兵力,而台湾抵抗力量主要有台湾人民等自发性组成的抗日义军[6][7][8] 及刘永福的黑旗军[8] 和唐景崧的广勇等;合计正规军约有三万三千馀名[9],及民兵十万名。
在伤亡部份,日军计有515人负伤,164人战死,惟死者中包含领军的近卫师团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及近卫师团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10],而台方死伤人数难以估算[2][9]。依照《台湾治绩志》论述,“各战场遗留的尸体在七、八千人以上”[9];因为乙未战事阵亡的兵士,至少有14,000人[2]。
乙未战争是发生在台湾上,战斗地域最广、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11]、死伤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12]。自5月29日日军登陆澳底、6月14日转进台北、10月21日攻入台南到10月23日日军控制全台湾为止,战事持续总时间约5个月[2]。惟直至同年11月18日,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向京都大本营报告:“全岛悉予平定”[13] 之后,台湾各地方的武装小冲突仍此起彼落[14]。
甲午战争馀波:澎湖之役
1894年因朝鲜宗主权之争而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在短短几个月内日本击败了中国的北洋舰队,在满洲的陆军也击败了清廷的军队,成功占领了旅顺和威海市,清帝国已露败象且积极谋和,使甲午战争步入尾声。1894年末,虽然大部分的战场皆位于中国北部,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与其辖下日本内阁早已研议不论是战还是和,都要以拿取辽东半岛与台湾作为此战争的成果。1895年1月,以鹿儿岛县(旧萨摩藩)为主的日本军队,约4,000名陆军正规军所组成的5,500名远征军,积极为登陆澎湖而备战。3月15日,该军队从广岛佐世保港秘密出港,并在3月23日清晨未遭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登陆澎湖群岛最大岛:妈宫城(今马公市)所在的澎湖本岛的里正角。
另一方面,人数有步兵12营,炮兵2营,海军1营的驻澎湖清兵,因为装备老旧与甲午战争失利带来的士气低迷,并没有多少抵抗。期间驻澎湖厅最高主管,台南府粮捕海防通判陈步梯于战役发起不久后,也逃往大陆。因此,1895年3月24日,日军就以不到两天的时间占领澎湖首府妈宫城。澎湖一役,日军死伤虽少,士兵约1,700名罹患霍乱,死亡达1,000名。[15]
3月26日,已经拿到台湾海峡战略位置,确定可轻易拿取台湾的日本,在日本马关接受清朝的和议条件。
战争过程
4月17日,百般努力谋和,却仍奉命以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以换取和平的李鸿章,签下了马关条约。5月10日,鹿儿岛出身的海军中将桦山资纪被擢昇为大将,并受命为台湾首任总督,负责台湾交接军政大权。同年5月24日,桦山自广岛宇品港启程,准备前往台湾与清朝处理“交接台湾”事宜。从伊藤博文亲拟的《该岛接收事宜》训令信件显示,日本的原本接收台湾态度为:令清朝兵员尽速离台并于撤离之前全数缴械,并要求清朝官员和平移交公务文件。不过于启程前的5月21日,桦山得知台湾部分官民积极备战后,心知和平接收台湾已不可能,于是随即派常备舰队赴冲绳监视台湾敌情。另一方面,他更指派驻于旅顺大连,本预计攻击北京的近卫师团转进台湾。
在此之前,得知澎湖被占领消息的台湾士绅已人心惶惶,在得知被“勒占领土”消息之后,部分台湾官员与一些台湾士绅共同合作,于5月25日成立“台湾民主国”[16],年号“永清”。原清朝派驻台湾的巡抚唐景崧被推为台湾民主国的总统,唐景崧原本听信一艘法国军舰船长的建议,如果独立法国如果取德特权则有介入支持的可能性,可惜当时仅仅是船长一面之词而唐景崧以为是法国官方立场,这个误判造成了他日后的重大失败,刘永福担任大将军,[17]李秉瑞为军务大臣。战争初始,日军从登陆至占领首都台北城仅花十日,但之后却遭到台方顽抗,此战事发展令日军出乎意料之外[18],会导致此结果,其主因在各路义军(无论有受民主国番号或无受民主国番号)及乡勇(1895前夕募得的台勇)本土意识强烈,不愿意依照日本方面所提《该岛接收事宜》训令,全军缴械、或永远离开台湾,放弃多代辛苦耕耘的家园。对比之下,台北烧杀掳掠的广勇,一战即溃的新楚军,或是全军投降的黑旗军虽然接受过完整的军事训练,拥有充足的武器跟指挥制度,但是因为缺乏战斗意志而战果远不如义军或台勇。
战争第一阶段
基隆外围攻占
近卫师团是日本天皇亲卫军,团长是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近卫军团其中的7000馀名兵力在5月27日与桦山总督于冲绳会合。
遵照桦山资纪“登澳底,攻基隆,占台北城”指示,登陆澳底(今台北县贡寮乡境内),澳底守军约一千人(守将曾喜熙)尚未见到日军就自行溃散。
- 5月31日
日军攻三貂岭三貂岭,守军约三百至五百人(守将徐邦德)也一样尚未见到日军就溃散。 日军迅速攻占三貂岭。
- 6月3日下午
攻取基隆制高点狮球岭炮台。
广勇哗溃
守护台北城的主力军,新募的二十营广勇 ,(主要是李文魁部)在基隆防卫战中不战自溃,退入台北城。此军到处烧杀抢掠,连官府与老妇人(含唐景崧母亲)都不放过。 这场混乱使得台北人忍无可忍,使得台北仕绅在6月11日共推鹿港泉州籍商人辜显荣之帮助日军进入台北城恢复秩序。 另外,6月初起,近卫兵团则将没参加任何战斗而自行聚集于淡水的数千名清兵,分数批遣返回中国。
唐景崧逃亡
清朝全权代表李经芳与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日舰横滨号完成台湾交接。
- 6月3日
日军近卫师团攻基隆,守将李文魁未发一枪一炮不战自溃,日军迅速战领基隆。 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逃至沪尾(淡水)的德商忌利士洋行(Douglas),并乔装成老妇乘德国籍运煤轮船鸭打号(Arthur)弃职逃亡至厦门。 但在中国声望因此甚差,未再获任何任用。而其老母也在后来的广勇抢掠中遭抢,下场不明。
第一阶段尾声
5月29日至6月18日止,此战争的两方正规军交战告一段落。此阶段,清兵及台湾民主国辖下兵勇等,共约3,000名馀名正规军参与战役,战死者不下200人。日军因为装备新颖,实际伤亡并不多,其中,实际参加战役的4,000馀名近卫军团中,死亡大约只有7名,受伤者25名。不过这段时间,因为日军水土不服[2],罹患霍乱疟疾死亡者,远比这阵亡的这数字还要多[2]。
战争第二阶段
6月14日,台湾总督桦山资纪自基隆乘火车入台北大稻埕(但事实上铁路因战乱已近不堪使用,行驶数里后即遣夫在后推行)。6月17日,桦山总督于台北城内原“台湾布政使司衙门”的总督府举行台湾“始政式”。
6月19日近卫师团派出拥有数千名的“混成支队”南下进攻桃园、新竹,本以为会如之前平稳顺利,但是在6月22日前锋部队占领新竹城后,却意外遭到北台湾客家人的游击式的反抗。[19]。
6月24日至26日,李秉瑞、吴汤兴、胡嘉猷、姜绍祖、徐骧、傅德生、邱国霖、谢天德、黄南球为首的客籍义军及民勇,首先在今平镇、湖口、龙潭间伏击日军,获得进展。随后于7月9日,并在新竹城外的制高点十八尖山与近卫师团展开激战。因为兵力装备悬殊及军士素质参差不齐,在姜绍祖战死后,义军于7月23日退入苗栗整补。此时总兵李惟义及副将杨载云已于苗栗尖笔山部署新楚军,掩护义军撤退。
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为台湾民主国第二任总统,仅自称“帮办”。全台防务仍由李秉瑞主办。[20]。
8月8日,从日本获得增援兵力的近卫师团,由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亲自领军,直指北台湾与中台湾的孔道城镇—苗栗。在猛烈炮击苗栗尖笔山,200名台湾民主国兵士光荣战死后,该师团于8月14日进占苗栗。台湾民主国完全以义军为主的北台湾反抗,终告一段落。
这阶段,台湾民主国除了台籍客家人主要游击力量之外,亦有以苏力、苏俊、林久远、陈小埤为主的三角涌民勇,他们主要战场,乃是在台北附近对日军的后勤与军伕部队展开一连串袭击。
7月13日清晨五时许,日军近卫师团特务曹长樱井茂夫率领之运粮船队共35名,在三角涌隆恩埔附近遭到三角涌“义勇军”的奇袭,经数小时激战后,几乎全军覆没,仅4人幸免脱逃[21],史称隆恩埔战役。
同日清晨七时许,日军坊城后章少佐率军894名沿土地公坑溪谷欲前往大嵙崁(大溪)支援时,在分水仑附近遭到来自另一波伏击。经两昼夜血战后,有四名日军士兵化装成乞丐逃出求援。7月16日,支队本队山根信成少将率援军赶到解围。此役日军死伤数百人,而义勇军仅伤亡数十人,史称分水仑战役[22]。同时,部份义军士兵假意降日,甘愿为其运粮。造成日军痢疾病情不断、死伤惨重,日军军医以其专业判断称之为霍乱。
受到这些反抗及兵民难辨的影响,日军于7月下旬开始在桃园,中坜,甚至大汉溪流域,自台北至新竹间实施所谓无差别扫荡式的焚村与杀害客家平民事件[23]。导致40万平民流离失所,或死亡[24]。
战争第三阶段
台中英烈
7月五日,日军度过大甲溪,在葫芦墩打了一场遭遇战,民兵不敌,日军开始攻打台中。东堡庄的族长林大春、赖宽豫以国姓会为名义,集合林家赖家子弟一千多人,编成义军,在头家厝庄跟日军死斗。有位年轻子弟林传,从小就喜欢玩枪,枪法出神入化,林传藏在树上,在日军攻庄时担任狙击以侧面千至,共计打倒二十多名日军;东堡的国姓会中就抵挡不住日军,包括林传在内的干部都被杀死而处于战地的两庄都被日军放火焚烧。(参台湾通史)
对比台中国姓会的英烈行径,当时三度刺血上书表示"誓共死守""誓死守御"的丘逢甲(负责台中防务)根据其诗作与交通时间的考证可知其至迟在六月底就已经解散义军并举家内渡逃亡。且未和日军有任何交战。(台湾史志论丛)而根据史书(台湾通史)所载当时全台捐出组织义军之用的饷银十万两也被他卷带。但是卷款的有无史学家仍有不同的看法。
八卦山会战
当时戍守彰化城的为台湾知府黎景嵩。同时,军务大臣李秉瑞、总兵李惟义、大统领吴汤兴、徐骧等人率“义军”南下,与吴彭年、严云龙所率领的“黑旗军”会合,数千名南北联军合力镇守彰化城。此外,有400名台湾民主国官兵架设彰化八卦山炮台,使用重武器-大炮,炮击进驻于大肚溪对岸的近卫师团。
8月27日(阳历)日军开始零星炮击八卦山。于28日半夜发动进攻,历经八小时,28日上午十时日军宣告胜利。这是乙未战争最大的正面会战,此为八卦山之役。此战役吴汤兴、吴彭年、严云龙皆力战而阵亡。山根信成少将也在彰化暴毙。
之后义军撤守云林县,日军近卫师团则继续南进,于斗六发生大会战。
斗六大会战
七月十日,日军攻道斗六外围的大莆林,各路义军跟黑旗军小队经过重大死伤把日军逼退。
七月十五日日军攻到斗六溪对岸的树仔脚,各路义军出城跟日军进行白刃战。(含徐骧、简义、陈文晃等部队但不只这几路) 徐骧退到斗六时只剩20多人又在斗六当地紧急募兵三百人,被日军打退到北斗镇(从此脱离大部队),八月六日又退到他里雾,最后在弹尽援绝下英勇阵亡。 简义为主的主力部队看见死伤过重被迫撤退,斗六中于被日军占领[25] 七月十六日黑旗军都司萧三发率领义军(义军在大莆林战役死了三个首领而群龙无首刘永福命令萧三发接管指挥)反攻彰化但不成功。 日军进入云林后,在十月五日于西螺跟廖三聘七崁廖琛交战,在雾峰跟黄阿丑(黄丑)对战,占领了这两个地方。
绝望的嘉义
云林的防军有番号的义军跟清兵部分共有十七营半 而没有番号的义军 则以土勇团称呼 共有五千五百人左右。
嘉义的部分就相当惨淡 因为只有两个营 左营跟右营 合起来约六百人的兵力 知县孙育万又募了两百人 约八百人困守嘉义城。
这时候是八日。
九日,出城布防的部队突然遭遇日军,溃散,嘉义城内只剩下四百人。
十日,嘉义城陷落
日军增援
因为瘴疠造成的死伤,加上台湾民主国新任总统刘永福坐镇台南及凤山,日军再增派混成第四旅团及第二师团分别于布袋嘴(今嘉义布袋)与台湾最南端阿猴(今屏东县)枋寮登陆。经过稍作歇息,上列两支援军加上近卫师团,于10月3日开始分别于三方向进占台湾南部各城。其中近卫师团在浊水溪遭到简义率领的民兵攻击,混成第四旅团在布袋、盐水遭到义勇军的袭击,攻占盐水后伏见宫贞爱亲王驻扎于盐水八角楼。另外,乃木希典统率的第二师团于进攻南部据点打狗、凤山、及佳冬巷战中,遇到魏开、陈鱼、郑吉生[26] 等人所率领之民勇抗拒且造成百名兵士伤亡。
台南大会战
刘永福龟缩在台南府城,不敢派兵出击,但日军攻下云林嘉义后已经到达台南周边。这时候台南周边十八个村庄共推武秀才林崑岗出来领导,成立了十八堡义军,兵力五千馀人。[27]
10/12当日军发现这边兵多粮足不敢正面退抗,于是出奇兵攻打萧垄社(今台南盐水)附近渡仔头庄时,结果林崑岗得到消息立刻亲率欧汪堡一千二百人,和另三路十八堡部队(一千二百人 一千六百人,九百人)共四千九百人渡八掌溪和日军大战。义军对日军的突袭,因为出奇不意死伤甚重(台湾民间传说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此死亡 有说被砍头 有说被炮击致死 但官方纪录能久亲王在此染病而已 回日本才死亡)。但日军增援部队赶到,炮火猛烈,此战也失利,义军撤退。
日军把十八堡军逼退后,渡过八掌溪,义军进行逆袭,把日军逼退到急水溪对岸(今八掌溪)[28],双方隔江对峙,林昆冈的主力部队在竹嵩山 (今台南学甲)。
十三日十八堡中的铁线堡庄为主的兵力六百人攻新营,苦战后全军覆没。日军反攻夺下铁线堡庄
这时候十八堡义军全军尚有数千人(含后勤壮丁),火枪一千五百挺,炮八门,日军依文献记载有一千六百人(未计军伕),人人有枪,亦有炮弹数量不明。双方在这个战线上胶著了三日夜,第四日早晨林昆冈爬上山顶誓师,誓词如下。[29]
台语原版: [如现在是日本人的‘天年’,就让我中‘头门铳’,反之,则让部队节节胜利,将日军赶出台湾。] 国语翻译: [如日人上应乎天,请于阵间铳杀我,如否,则请孚祐我军所向皆利,永逐凶顽]
誓师后(10/18晨)义军进行总攻击,日军侦测到此一行动,抢先以大炮火力准备并渡过急水溪背水布阵。因林昆冈欠缺现代军事素养,亲自站在山峰顶明显处举刀指挥,被日军轻易侦察到位置而以炮火瞄准,双方第一轮驳火时。膝盖就被炮击重伤,和其中头门铳的誓愿恰巧符合。林再重伤之馀,又因日军炮火射程长威力大且精准,在死亡两百馀人之后,下令撤下竹嵩山,日军夺得山头阵地。对抗至十月二十日,死伤过重弹械均缺乏,林昆冈遂拔刀切腹未死再次刎颈英勇捐躯。他的长子林朝阳也在此役战死。此役义军有千馀人战殁,伤者应数倍于此。而刘永福也在此日就已经弃军逃回唐山。[30] [31] [32] [33]
日军战后对萧垄社进行烧杀(把村庄焚烧移平并杀死村民两千馀人)。
林昆冈的次子林朝炭和三子林朝取在日后仍不断抗日并相继被捕杀。
今日台南于设有林崑岗记念馆(台南市将军区忠兴里196号 沤汪文衡殿二楼厢房),记念林崑岗的勇烈。
步月楼战役
- 对六堆的传统兵力估计
另外,除八卦山之役之外,台湾抗日活动以南部六堆地区的客家义勇军最具规模(因为六堆七十七庄本来就是军事组织,常备兵力有一万两千人,分成六队屯垦)。这些战事,可细分为步月楼战役及火烧庄战役。[34][35][36]。
- 战役过程
10月11日,由日本乃木希典大将率领的台湾远征军第二师团约7,930人,从枋寮登陆往东港行进,沿途虽有台湾民主国所属正统军零星抵抗,直至行经茄苳脚(今屏东县佳冬乡)遇到来自六堆的左堆军才真正受到剧烈战斗,此冲突也是该军团首遇激烈战役。于茄苳脚巷战中,左堆军因不敌日军的武力优势,以茄苳脚的萧家古厝步月楼为最后防线。但在各堆客家军支援之前,战至翌日丑时,日军即攻陷茄苳脚,步月楼战役终告结束。
- 史料中对于六堆兵力的不同看法
然而六堆的兵力虽然帐面上有一万两千(每堆两千),但是根据攻台战纪步月楼之战左堆只有不到两百兵,而且连妇女儿童都被迫上阵,而来救援的另外五堆理论上有一万兵,但是只派的出九百人来攻打日军,可见六堆的真实兵力可能只在一千多人左右,如果总动员也许有两千人,但是要称为最具规模云云恐怕还有商榷馀地(十八堡义民军可出兵三千 林少猫拥兵两千 栋字营有四千人 吴汤兴徐骧联军在八卦山战役中领导三千到五千人即使用四千人折半计 也各领有两千兵 台北的白马将军陈秋菊也领有一千两百兵)
- 战后处置
在于步月楼战役结束之后,日军第二师团为免六堆客家军其他各堆军的侵扰而耽误日军包抄台南城之日程计划,故留下少数兵力牵制六堆客家军其他各堆军,其馀大部份主力军力继续按照原定攻击行进路线。如先前计画;日军于10月12日占领东港、10月16日攻陷凤山城(今高雄市左营旧城)之后,继而继续北上包抄台南城。
刘永福阵前潜逃
- 10月8日
刘永福透过台南英国领事欧思纳致函先在十月八日透过台南英国领事欧思纳致函桦山资纪 ,提出投降二条件。桦山(台湾首任总督)将信交与高岛鞆之助(台湾首任副总督 时任南进军司令官)处理。高岛回信表示“汝若发自内心悔悟,有诚意投降,必须赴军门哀求,否则日后再送来这种书信,本司令官绝不接阅”拒绝了他的投降要求。
- 10月12日
刘永福透又过住在台南的一名英国人致函近卫师团司令北白川宫“欲想抗战唯有台湾人耳”,希望北白川宫放他一条生路让他内渡唐山, 也被北白川宫加以拒绝。
- 10月18日
本近卫师团、第二师团与混成第四旅团皆抵达台南城近郊,形成三方包抄形势,台湾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刘永福在得知台南城被三面夹攻,已知大势已去。
而同一天刘永福搭乘的英国轮船也被日本截获但因不符合国际公法(在厦门近海属于中国领海),经过英国外交施压后,日本被迫放走刘永福,史称1895年台海登船临检事件。
- 10月23日,历经千辛万苦的日军总算得以武力控制台湾。[2]
而被刘永福放弃的八千多名清军和黑旗军(约三千名)在群龙无首下慌乱的投降,并被日军虐待(屠杀一千多人俘虏并缴械后到遣返一直都没有给予水跟食物,又饿死一百六十多人)。
第三阶段尾声
桦山总督接获南进军司令高岛中将的报告后,于10月26日经海路进入台南。当时日军认为除蕃地之外,仅有恒春及台东地方尚未归属,而浊水溪以南虽仍有残馀敌军,但已无大型反抗力量,未来的勘剿行动以第二师团及后备兵即以足够,遂由总督下令近卫师团凯旋归国。11月13日至22日间,近卫师团分批由打狗港出发返回日本[38]。在此期间,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于11月18日向京都大本营报告:“全岛悉予平定”[13]
馀波
- 火烧庄战役
虽然桦山总督宣布已平定台湾,但台湾各地方的日军与台民的武装小冲突仍此起彼落[14]。先前第二师团主力由枋寮往台南前进时,虽然曾在茄苳脚、头沟水庄的左堆义军有过步月楼战役,但当时急于进攻台南,并未特别注意到下淡水溪左岸平原的六堆客家(这时候只剩五堆称六堆是为了方便)抗日势力。
台南陷落后,六堆(剩下五堆)客家军分别在十月底及十一月初于潮洲寮庄(今屏东县潮州镇潮州)、顶子林庄(今屏东县万丹乡顶子林)袭击日军侦察队。其后凤山地方守备队侦察得知抗日军动向,第二师团长遂下令以凤凰山守备队(东北抽调来接替精锐部队禁卫师团防务的普通部队)为主干,编成一支队以追剿六堆抗日军,由山口素臣少将担任队长。
11月26日正午,山口少将下令全力攻击位于火烧庄(今屏东县长治乡长兴村)的六堆客家军大本营。日军以较为优势的武器及火力击退六堆客家军,并放火烧毁邻近各聚落,至傍晚返回阿猴街[39],至此火烧庄战役结束,此既为乙未战争最后一场战役【火烧庄战役】[40]。经该役后,日军完全摧毁六堆地区抗日力量。
根据攻台战纪,此战日军出动步兵两大队(1020人)骑兵一小队(70人)炮兵两中队(222人)工兵两小队(140人)共1432人,而六堆去掉左堆两千人还有一万人的兵力,但是毕竟未受过军事训练且缺乏重武器最后仍战败。
在台湾南部发生火烧庄战役之时,台湾北部亦同时发生抗日武装冲突,11月25日台北附近民勇便分别在三角涌(三峡)、宜兰、瑞芳、景尾(景美)、八芝兰(士林)及桃仔园(桃园)等地起义。特别是早期抵抗日军最激烈的大嵙崁(今桃园大溪)风云再起,由江国辉、吕建邦及李家充领所率之抗日义军最令日军疲于奔命[41]。
- 第二次反攻台北城
而1896年元旦当天胡阿锦、陈秋菊、简大狮等人集众合攻台北城[14],但仍以失败告终。
- 简义军继续奋战
简义苦战而亡,但手下军队并未气馁,共推柯铁虎为首领继续抗战,继承铁国山的军号跟日本长期周旋。
- 林少猫兴起
林少猫虽然组织民兵两千人(含七百布农族兵)准备抗日,但在1895并未出动。形成一股割据势力,并在日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屏东反攻战。
- 原住民仍不受管辖
原住民剽悍又熟悉地形,但此时日本人仍无法控制原住民所在地区,并在日后发动了长达十九年针对的布农族的武装冲突。
战争统计
在台湾民主国正规军(仅有清军受过正规训练 而清军又可分两部分 即在台北未战自溃的二十营广勇与驻守台南的黑旗军 黑旗军约八千人 约两万八千但仅黑旗军真正出动)方面,前后出动约3万3千人。根据调查官井出季和太根据总督府档案写成记载,战场遗留台方兵士尸体达七、八千具,除此,另有14,000台湾军士(而黑旗军死亡一千五百馀 可见台湾义军牺牲了一万两千五百以上)战死的学术估算。[9]
除了兵士之外,于乙未战争期间死伤的台湾各地平民人数也相当多。其原因在于攻台日军于战情胶著时,对于有敌意或妨碍战事进行者,采取不分男女老幼无差别歼灭。经估计,在乙未战事进行期间,台湾受害平民最少在十万人以上[42]。
在日军伤亡方面,不算1895年3月底登陆澎湖的混成支队,光是进攻台湾本土,从登陆澳底开始到火烧庄战役之后止,日本军就共出动了近卫师团与第二师团两大师团合计3万7千馀人,马匹7千头,其中还不包括军伕与后勤预备部队。据各项数据显示,1895年5月26日至12月15日;为期六个多月的“征台役”中,攻台日军515人负伤,战死约有164人。惟阵亡日军将士中包含领军的长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及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相对来看,非作战死伤则相当庞大,罹病住院者计有26,094人,而因病而过世者更高达4,642人。[43] 军夫更有7,000人死亡的损失。[3]。
后续及影响
负责征台之役的近卫师团与第二师团历经二百多天才告奏功,与甲午战争相较,推展未如预期顺利,因此被日本国人批评为“战略调度拙劣,收功过迟”。由于无法和平接收台湾,台湾总督府将其原本民政导向的治台政策导向高压的军政,此情形迟至近20年后的大正年间才获得改善。[来源请求]
相关艺术作品
- 电影《一八九五》
参见
注释与参考文献
- ^ 黄秀政,《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第364页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江彦震:〈乙未战争客家再次展现义民精神〉,《客家杂志》,2007年12月1日
- ^ 3.0 3.1 大谷正 ‘兵士と军夫の日清戦争 戦场からの手纸をよむ’ 有志舎、2006年。(维基日文乙未战争网页)
- ^ 彰化县八卦山建史迹馆,展示“乙未战争”史料
- ^ 吴密察:〈乙未之役(1895)及其记述〉
- ^ 6.0 6.1 翟本瑞:《丘逢甲与义军保台抗日》
- ^ 黄秀政、张胜彦、吴文星:《台湾史》P170,五南图书公司,台北
- ^ 8.0 8.1 黄秀政、张胜彦、吴文星:《台湾史》P171,五南图书公司,台北
- ^ 9.0 9.1 9.2 9.3 井出季和太:《台湾治绩志》〈靖台事略〉
- ^ 《台湾治续志》、《台湾医学五十年》、《攻台见闻》、《攻台战纪》
- ^ 杨宪州,《头份将设杨载云徐骧纪念公园》,中国时报苗栗地方新闻版,2007年5月28日
- ^ 中国时报:乙未之役,台日最大战役;2008年11月21日
- ^ 13.0 13.1 黄秀政,《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12月,第246页
- ^ 14.0 14.1 14.2 《1895年決戰八卦山》序言. [2009-06-22] (中文).
- ^ 人民网:台湾战役:日军攻占澎湖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 ^ 连雅堂,《台湾通史》卷四,独立纪,105页
- ^ 黄秀政,《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33-135页
- ^ 郭宏斌:台湾攻防检讨,海外网
- ^ 洪弃生,《瀛海偕亡记》,1906年
- ^ 黄秀政,《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第219页
- ^ 许佩贤译,《攻台战纪》,远流出版,1995年,第166-167页
- ^ 刘文章、陈钊浩,《三峡抗日血泪史》
- ^ 野口胜一,《风俗画报之台湾征讨图绘》,1895,东阳堂
- ^ 苗栗县志
- ^ 台湾记忆-简义
- ^ 抗日英雄:郑吉生、陈鱼、林春、郭腾、黄国成、简庆、魏开、黄臭、张石定、坑仔庄的黄臭、水哮庄的方清、方发等
- ^ <<林崑岗纪念馆简介>>
- ^ <<《台湾通史》<独立纪>>“二十一日(日军)略盐水港,别以一军由海道至布袋嘴,……沿途庄民持械拒战,相持数日,生员林昆冈死焉,杀伤大当,以故不能越曾文溪而南。”二十一日即指一八九五年十月九日
- ^ <<《震瀛采访录》>> ‘二十一日’,就是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国历十月九日),‘一军’就是伏见(贞爱亲王)指挥下的日军,此一军于乙未之役杀害台南县民最多的一支日军。当时日军兼用反奸之计,到处扰乱人心,至八月二十六日(国历十月十四日),有人在沤汪庙口(文衡殿前),竖立一支连头带尾的青竹,中挂一幅白布,大书‘大日本帝国顺良民’等字句,表示澈头澈尾向日军投降。廿七日(国历十月十五日),林昆冈一见大怒,将竹竿带旗拔下撕弃,并声言他愿意倾尽家产抗敌到底。同时檄请邻近众庄民众奋勇参加抗战,至九月一日(国历十月十八日),由各庄头携械带粮前来参加的壮丁,数达几千之众,昆冈乃裹白袜,穿草鞋,排香案于大庭中,跪下祝告天地曰:‘假使日本的天年到了,我林昆冈将中头门铳,以免多杀同胞’
- ^ <<《台南县志》>> “林昆冈死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日,二十一日,遗体始由同志运回安葬。
- ^ <<<林昆冈之史实>>> “翌二十三日(国历十月十一日),日寇已到,两方开始战端,到九月一日(国历十月十八日),时闻刘钦差永福贪生怕死,已经收拾行李逃逸,先生感叹异常,当天立誓谓:‘若是日本的天年,赐我头门铳’,当日下午约五时许,被日弹中了下腿一伤,先生惭愧之馀,就拔刀割腹未成,然后割喉自吻。其遗体九月四日(国历十月廿一日)经同志运回自宅安葬,遗体虽在野数天,但亦无发臭,时人甚觉奇异,在该抗战为国阵亡者,约达千馀人。”
- ^ <<《让台记》>> “死时年五十馀,其子亦殉亡”
- ^ <<《台湾抗日史》>> “年四十五,其子亦战死。”
- ^ 《六堆忠义祠史略》
- ^ 《火烧庄战役纪念碑志》碑文
- ^ 《六堆抗日纪念碑》,屏东县长治乡公所网站
- ^ 连雅堂,《台湾通史》卷四,独立纪,118页
- ^ 许佩贤译,《攻台战纪》,第356至357页
- ^ 许佩贤译,《攻台战纪》,第359至361页
- ^ 《六堆忠义祠史略》、《火烧庄战役纪念碑志》碑文、《火烧庄古战场纪念碑》
- ^ 桃园大溪镇公所资料
- ^ 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台湾发展史》
- ^ 《台湾治绩志》、《台湾医学五十年》、《攻台见闻》、《攻台战纪》
延伸阅读
- 洪弃生,《瀛海偕亡记》
- 吴德功,《让台记》,1920年
- 陈文德,李佳颖,《1895年.决战八卦山》,1995年出版
- 《日清役台湾史》
- 《攻台图录》
- 《攻台战纪》
- 《攻台见闻》
- 翟本瑞《丘逢甲与义军保台抗日》
- 《火烧庄战役纪念碑志》碑文
- 《火烧庄古战场纪念碑》
- 《六堆忠义祠史略》
- 台湾《丘邱氏族谱》
- 日本战记《征台军凯旋纪念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