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頌
香頌(chanson,法語發音:[ʃɑ̃sɔ̃]),意為歌曲,源自於拉丁文cantio,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專業的香頌歌手稱為chanteur(男)或chanteuse(女)。
今天在法國,香頌往往指的是像雅克·布雷爾、艾迪特·皮雅芙等著名歌手的作品,區別於其他法國流行音樂,按照法語的節奏,而不是英語的節奏,因此被認為特別「法國」。此外,香頌的歌詞也特別講究韻味和意境。
香頌(Chanson)在法文中是音樂的意思。談起香頌,可溯自十一、二世紀的吟遊詩人, 在十五世紀時發展為複音形式,在十六世紀時為發展的最高峰。
十五、六世紀的法國香頌可分為五個時期:
(一)1390-1450年的英格蘭和勃艮地香頌: 由樂器伴隨着獨唱,這期間主要的作曲家有John Dunstable、Guillaume Dufay、和Gilles Binchois, 他們的作品極為優美雅致。
(二)1450-1480年的早期巴黎香頌:許多源自於法國勃艮地,傑出的作 曲家有Phillipe Caron 和 Johannes Ockeghem,他們的風格同於前一期。
(三)1480-1505年: 香頌大多以三至五人合唱表現,以Josquin Depres、Heinrich Isaac和 Jacob Obrecht最有名。
(四)1505-1549年:此期深受意大利風格所影響,由Nicolas Gombert和Jean Mouton將香頌帶 離單純的複音方式,而此新的香頌風格隨着唱片工業的興起而得以普及。
(五)1549-1630年人 道時期:Claude Le Jeune 和Jacques Mauduit是代表性人物,此期被認為是正式的文藝復興香 頌的最後發展時期。
Chanson (香頌) 嚴格說起來並非世界音樂,但卻由於法語的腔調和器樂伴奏營造的特殊氛圍, 成為世界音樂中的「顯學」。從字面上來看,Chanson就是法語的「歌曲」,和英語的「Song」、 德語的「Lied」毫無二致,拜唱片工業興起之賜,現在大家最耳熟能詳的Chanson,泛稱十九世紀 下半葉到五○年代,黃金巴黎時期的法語流行歌曲,充滿了喜悅、浪漫、感傷、懷舊等的複雜情緒, 在法國ACC唱片大獎、法國唱片協會大獎、法國新浪潮電影和左岸人文薈萃的推波助瀾下,向全世界的有情人招手。
聽Chanson絕對少不掉「法國小麻雀」Edith Piaf的錄音,這位活躍於二次大戰前後的傳奇女聲,和繼之而起的Juliette Greco前後呼應,在六○年代前成為捍衛法式風情的旗手,另一 位男歌手Maurice Chevalier則是歌舞雙棲的影星。近幾十年來受到外籍移民和媒體開放的影響, Chanson也開始有了多面向的變化,拉丁美洲和北非節奏、美國Rap、Hip-Hop黑人音樂都滲入 Chanson之中。戰後的新派藝人Serge Gainsbourg、Jacques Brel、有「法國貓王」之稱的 Gilbert Becaud都是能寫能唱的全才藝人,各有其獨特風格。
參考文獻
- Brown, Howard Mayer, et al. "Chanson."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 Dobbins, Frank. "Chanson." I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 edited by Alison Latham. Oxford Music Online.
- Michail Scherbakov. Russian Сhanson. "Deja."
- Grout, Donald Jay, and Palisca, Claude V. (2001).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6th 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SBN 0-393-97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