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
外观
中國醫藥大學 | |||
---|---|---|---|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 |||
File:CMU logo.gif | |||
校训 | 仁【視病猶親】 慎【修己善群】 勤【終身學習】 廉【術德兼修】 | ||
创办时间 | 1958年設立中國醫藥學院 2003年改制中國醫藥大學 | ||
學校代碼 | 1035 | ||
学校类型 | 私立,醫學大學 | ||
校长 | 黃榮村 | ||
教师人數 | 專任393人、兼任292 | ||
学生人數 | 9,292(2008學年度) | ||
本科生人數 | 7,767(2008學年度) | ||
研究生人數 | 545(2008學年度) | ||
校址 | 中華民國(臺灣) 台中市北區學士路91號(校本部) 雲林縣北港鎮新德路123-1號(校分部) | ||
校區 | 市區(台中校本部) 郊區(北港校分部) | ||
总面积 | 11.71 公頃 台中本部6.20公頃 北港校區5.51公頃 | ||
代表色 | 綠色 | ||
網站 | http://www.cmu.edu.tw | ||
|
中國醫藥大學(英語: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簡稱中國醫或中醫大、中醫(相對於北醫、高醫),校本部位於台灣台中市北區,是一所醫藥專門大學;原為中國醫藥學院,2003年8月改制為大學。
1958年,覃勤、陳固、陳恭炎等人因有感中國傳統醫學日漸沒落,而以創辦中國醫藥學院為解決方法,讓學子學習西洋現代科學方法來改進中國醫藥,使學子成為中西醫學兼備的人才而創立。該校特色為中國傳統醫學教學,在長庚大學設立中醫學系前,曾是台灣唯一設立中醫學系的大專院校。更將中醫教學融入各科系之中。該校在台中校本部外,於雲林縣北港鎮設有北港校分部,大部分科系一年級通識教育於北港分部修讀。
歷史
沿革
中國醫藥大學原名為「中國醫藥學院」,位於台中市北區,創辦於1958年,以發揚中國傳統醫學、促進中西醫學一元化為宗旨,董事長覃勤兼首任院長。最初設有醫科與藥學系,1965年增設夜間部藥學系兩班、中醫科及護理專修科,為該校擴充科系之始。1972年陳立夫出任董事長,獲准將中醫學系由6年改為7年,畢業生得授予醫學士學位,並成立針灸研究中心、抗癌研究中心與中國藥材研究中心。1974年成立中藥研究所碩士班,為培植學術研究人才之始。
1985年設立雲林縣北港分部與中正醫學中心。1989年設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博士班。自早期致力於中醫藥現代化,創校至2001年已擴展為12個學系、7個研究所、1個分部、2所附設醫院之規模,2003年8月改制為中國醫藥大學。
歷任董事長
歷任校長
- 1958年-覃勤
- 1959年-周邦道(代理)
- 1960年-洪陸東
- 1960年-章啟民(代理)
- 1961年-邱賢添
- 1961年-王德溥(代理)
- 1961年-徐佐周(代理)
- 1968年-楊燕飛(整理期間兼任)
- 1969年-李光宜
- 1970年-方中民(代理)
- 1972年-鄭通和
- 1980年-郭榮趙
- 1987年-王廷輔
- 1987年-陳梅生
- 1996年-郭盛助
- 1999年-謝明村
- 2002年-陳偉德(代理)
- 2002年-葉純甫
- 2005年-黃榮村
學院、學系及研究所
目前該校共有六個學院,20 個學系、16 個碩士班、5 個博士班及通識教育中心。
中心及附設機構
中心單位
- 推廣教育中心
- 針灸研究中心
- 資訊中心
- 生物科技發展育成中心
- 教師培育暨發展中心
- 學術交流中心
- 生物統計中心
-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藥物安全中心
- 法醫中心
- 語文教學中心
- 心理及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 藝術中心
- 癌症中心
- 分子醫學中心
附設機構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 中國醫大附醫北港分院
- 中國醫大附醫臺北分院(內湖)
- 中國醫大附醫草屯分院(惠和醫院)
- 中國醫大附醫台中東區分院(全家醫院)
- 中國醫大附醫豐原分院(英醫院/中英診所)
- 中國醫大附醫中部科學園區員工診所
- 立夫中醫藥展示館
- 虎尾農會診所
- 台中市政府醫務室
- 愛心家園附設醫務室
- 台中監獄培德醫院
榮譽校友
傑出校友
- 中國醫藥大學 林昭庚董事
- 中國醫藥大學 蔡長海董事長
- 中國醫藥大學 謝明村教授
- 美國心血管外科醫師陳寬正
- 韓國慶熙大學校鍼灸經絡科學研究中心 李惠貞所長
- 台灣慈濟大學 王本榮校長
- 美國艾文理大學(亞特蘭大)楊義明教授
- 台灣蔡秀逸外科婦產科診所 蔡秀逸醫師
知名校友
姐妹學校[2]
|
|
|
學生社團
|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