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大学
外观
中国医药大学 | |||
---|---|---|---|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 |||
File:CMU logo.gif | |||
校训 | 仁【视病犹亲】 慎【修己善群】 勤【终身学习】 廉【术德兼修】 | ||
创办时间 | 1958年设立中国医药学院 2003年改制中国医药大学 | ||
学校代码 | 1035 | ||
学校类型 | 私立,医学大学 | ||
校长 | 黄荣村 | ||
教师人数 | 专任393人、兼任292 | ||
学生人数 | 9,292(2008学年度) | ||
本科生人数 | 7,767(2008学年度) | ||
研究生人数 | 545(2008学年度) | ||
校址 | 中华民国(台湾) 台中市北区学士路91号(校本部) 云林县北港镇新德路123-1号(校分部) | ||
校区 | 市区(台中校本部) 郊区(北港校分部) | ||
总面积 | 11.71 公顷 台中本部6.20公顷 北港校区5.51公顷 | ||
代表色 | 绿色 | ||
网站 | http://www.cmu.edu.tw | ||
|
中国医药大学(英语: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医或中医大、中医(相对于北医、高医),校本部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区,是一所医药专门大学;原为中国医药学院,2003年8月改制为大学。
1958年,覃勤、陈固、陈恭炎等人因有感中国传统医学日渐没落,而以创办中国医药学院为解决方法,让学子学习西洋现代科学方法来改进中国医药,使学子成为中西医学兼备的人才而创立。该校特色为中国传统医学教学,在长庚大学设立中医学系前,曾是台湾唯一设立中医学系的大专院校。更将中医教学融入各科系之中。该校在台中校本部外,于云林县北港镇设有北港校分部,大部分科系一年级通识教育于北港分部修读。
历史
沿革
中国医药大学原名为“中国医药学院”,位于台中市北区,创办于1958年,以发扬中国传统医学、促进中西医学一元化为宗旨,董事长覃勤兼首任院长。最初设有医科与药学系,1965年增设夜间部药学系两班、中医科及护理专修科,为该校扩充科系之始。1972年陈立夫出任董事长,获准将中医学系由6年改为7年,毕业生得授予医学士学位,并成立针灸研究中心、抗癌研究中心与中国药材研究中心。1974年成立中药研究所硕士班,为培植学术研究人才之始。
1985年设立云林县北港分部与中正医学中心。1989年设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博士班。自早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创校至2001年已扩展为12个学系、7个研究所、1个分部、2所附设医院之规模,2003年8月改制为中国医药大学。
历任董事长
历任校长
- 1958年-覃勤
- 1959年-周邦道(代理)
- 1960年-洪陆东
- 1960年-章启民(代理)
- 1961年-邱贤添
- 1961年-王德溥(代理)
- 1961年-徐佐周(代理)
- 1968年-杨燕飞(整理期间兼任)
- 1969年-李光宜
- 1970年-方中民(代理)
- 1972年-郑通和
- 1980年-郭荣赵
- 1987年-王廷辅
- 1987年-陈梅生
- 1996年-郭盛助
- 1999年-谢明村
- 2002年-陈伟德(代理)
- 2002年-叶纯甫
- 2005年-黄荣村
学院、学系及研究所
目前该校共有六个学院,20 个学系、16 个硕士班、5 个博士班及通识教育中心。
中心及附设机构
中心单位
- 推广教育中心
- 针灸研究中心
- 资讯中心
- 生物科技发展育成中心
- 教师培育暨发展中心
- 学术交流中心
- 生物统计中心
-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 药物安全中心
- 法医中心
- 语文教学中心
- 心理及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 艺术中心
- 癌症中心
- 分子医学中心
附设机构
-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
- 中国医大附医北港分院
- 中国医大附医台北分院(内湖)
- 中国医大附医草屯分院(惠和医院)
- 中国医大附医台中东区分院(全家医院)
- 中国医大附医丰原分院(英医院/中英诊所)
- 中国医大附医中部科学园区员工诊所
- 立夫中医药展示馆
- 虎尾农会诊所
- 台中市政府医务室
- 爱心家园附设医务室
- 台中监狱培德医院
荣誉校友
杰出校友
- 中国医药大学 林昭庚董事
- 中国医药大学 蔡长海董事长
- 中国医药大学 谢明村教授
- 美国心血管外科医师陈宽正
- 韩国庆熙大学校鍼灸经络科学研究中心 李惠贞所长
- 台湾慈济大学 王本荣校长
- 美国艾文理大学(亚特兰大)杨义明教授
- 台湾蔡秀逸外科妇产科诊所 蔡秀逸医师
知名校友
姐妹学校[2]
|
|
|
学生社团
|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