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威海卫警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21.124.245.49留言2012年7月15日 (日) 06:33 軼事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香港威海卫警察又称香港鲁警,俗称山东差[1],是香港警队成立初期时从山东威海卫招募的警察人员。香港警队一直以广东人为主,当中以来自东莞客家潮州较多;相比之下,鲁籍人员被视为另类华籍警员。

起源

威海卫1898年新界一同成为英国租借地,当时香港人口剧涨,政府急速须要扩充警队编制。由于旧时大部分广东人都有“好仔唔当差”〈好男孩不当警察〉的观念,在香港的华人对警察招募反应冷淡[2]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驻港英军和部分欧藉警察被调返欧洲参与战事,形成警队编制缩减。

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事件发生后,港英政府为了稳定局势,于同年9月派遣了一名外籍教官、3位华籍教官和一名通晓山东话英语的翻译人员远赴威海卫,招募第一批威海卫警察,共约50名。首批鲁籍人员于1923年2月抵港,同年再有两批陆续到埗。1924年8月来到香港的一批为人数最多的一批,有102名警员和5名翻译员[3]

招募条件

在招募鲁籍人员的要求比招募香港人更为严格,应聘者身高最少达57(170公分),而且体格尤其健硕。这批人员在当地受训半年后,于隔年3月被派驻香港协助维持公共安全。当时,威海籍警察被香港警队特别编为 D 队,以兹悉别。直至1950年代末,由于警队编制逐渐扩大,警队方把地区编队队名取消[4]

据一些退役人员忆述,其鲁籍外祖父参加警察招募面试时,须把双手伸出,让招募警官触摸。据说手粗的候选人后来多能获得聘用,原因是考官倾向挑选吃过苦头的人出任警员[5]

执勤情况

当时的鲁籍人员多不谙英语或是粤语,对香港社会了解有限。因此,鲁籍人员往往被编成同一组别,其人员编号亦有别于一般广东人。由于言语障碍,鲁籍人员较少担任接触市面的巡逻勤务,而多成为卫哨部队,被派往新界,逐步取代印度籍警员交通部冲锋队或是香港岛山顶警区以及保卫港督府

其中位于港岛山顶,开埠初期主要由英国人聚居,基于历史因素,粤籍人员一般不愿往该处工作,有趣的是当时洋人亦不太喜欢粤籍人员,反而对身材魁梧和品格单纯的鲁籍人员较具好感。因此当时中西警区及山顶范围常可看见鲁籍人员执勤。当时来往香港及内地的英国商船,为提防中国沿海海盗抢掠,会向香港当局雇用休更人员驻船,而被派遣上船的正是那些体格强健和饱经风浪的鲁籍人员。

生活情况

来港服役的鲁籍人员身处异乡,和粤籍人员较为疏离。当中不少热衷学习英语,以争取晋升机会,当年不少鲁籍人员在日后晋升至警长职级。

在服务条件中,鲁籍人员有着一种特别待遇,当他们来港服务满3年后,可以申请休假3个月,免费让他们乘船返探亲。当中不少人会回乡娶妻,并且携眷回到香港落地生根。

另外,警队为了应付鲁籍人员的饮食习惯,当年所有鲁籍人员驻守的警署均聘有山东人厨师,以供应山东口味的膳食。鲁籍人员的食量非常惊人,有些人吃了两份牛肉炒面后,仍然会说纯粹“打了个底”而已。

招募终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籍人员招募活动从此结束。可是至今,不少鲁籍人员在港出生的后代,都继续投效于香港警务处[6]

轶事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祖籍山东威海,其父亲梁忠恩为当年被招募来香港的一分子,曾经驻守于港督府太平山[7]

相关参见

外部链接

《警声》

其他

参考注释

  1. ^ “差”字为“差人”之意。
  2. ^ 郑心墀. 趣談今昔香港. 香港: 万里书店出版. 2005. ISBN 9621417503. 
  3. ^ 军人加入香港警队概况(三)
  4. ^ 香港威海卫警察 威名远播
  5. ^ 梁振英 狮子山下的狮子《都市日报》2012年3月27日
  6. ^ 香港警务处退役同僚协会专栏
  7. ^ 香港高官梁振英的威海故土情—身居香港怀桑梓 威海晚报 2007年7月1日
  8. ^ 《警声》 第8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