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 |
---|---|
症状 | 恶心、黄疸、肝腫大、胃口不佳、關節疼痛、呕吐、肝炎、肝性腦病變、肝功能衰竭[*]、脾腫大[*] |
类型 | 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Hepadnaviridae infectious disease[*]、疾病 |
病因 | 乙型肝炎病毒 |
診斷方法 | 血液检查、肝活检[*]、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死亡數 | 887,000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傳染病學 |
ICD-11 | 1E50.1 |
ICD-10 | B16, B18.0-B18.1 |
ICD-9-CM | 070.2-070.3 |
OMIM | 610424 |
DiseasesDB | 5765 |
MedlinePlus | 000279 |
eMedicine | med/992 ped/978 |
MeSH | D006509 |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会引起肝脏病变。乙肝主要在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中流行。目前中国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是乙型肝炎帶原者。
乙型肝炎与肺结核和艾滋病并列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B型肝炎是全球死亡原因的第10位,全世界約有3.5~4億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人數高達艾滋病感染者的八倍以上[1]。
分布
乙型肝炎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热带地区流行。通过推进种疫苗的方法在北欧、西欧、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布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黄种人看起来比白种人对乙型肝炎病毒更为易感。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以及亚马逊丛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显著高发,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45%。
在台湾,40歲以上幾乎有90%的人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且全台人口15-20%(约三百多万人)為终身帶原者[2]。香港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6%。[3]
病原体
B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属于肝病毒科的有外壳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它的直径为42纳米。它的脂蛋白外壳上携带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近年的研究证明这种病毒的基因的稳定性比过去想象的要差。现在也已经发现了数种不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但是仍然可以致病的病毒。
传播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与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体液的接触传染。通过血液、精液和阴道液可以传染乙型肝炎。一般病毒通过皮肤上的小伤口或者粘膜进入体内。危险因素包括:不安全的性交、静脉注射毒品(与其他人共用针头)、在卫生机关工作日常接触大量乙型肝炎患者、获得没有检验乙型肝炎病毒的血制品、牙医和其它医学手术、美容手术(刺青、穿孔)。幼儿可能通过抓挠和咬被感染。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伤口的物件比如刮胡刀、指甲刀等等也可能传染乙型肝炎[4][5],但并非主要的传染途径。携带病毒的母亲在生育时感染给新生儿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献血后的血液都要检查肝炎病毒,因此在这些地区通过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不同,不是消化道传染病。也就是说,含有甲肝病毒的食物和水,进入没有破损的消化道仍可引起传染,而含有乙肝病毒的食物和水只能通过消化道上的粘膜创口传染。除非有两个人口腔附近有伤口,否则也不会通过接吻传染。然而社会上人们普遍把乙型肝炎认为是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染,因而有乙肝歧视现象。
另外蚊子不能传播乙肝、丙肝,因为蚊子叮人吐出自己的唾液,而不是血液。疟疾等疾病可以通过蚊子的唾液传染,乙肝、丙肝则不能。[6]
症状
患者症状
带有发热、精神萎靡、腹痛和消化不良的黄疸。往往也会没有症状而因此病情不被发现。
潜伏过程
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40至160天。发病过程随每人的免疫反应而不同。成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之后中约5%至10%的人患慢性乙型肝炎或者成为帶原者。儿童感染80%以上会成为帶原者。
乙型肝炎可以从一开始就慢性,也可以从急性转成慢性。按照定义假如病人的肝脏发炎以及血液内可以证实病毒的时期超过六个月就是慢性。被感染的人年龄越低,乙型肝炎慢性的可能性就越高,刚出生的婴儿被感染后慢性的可能性为90%以上,四岁的幼儿被感染后慢性的可能性为50%。此外约5%的乙型肝炎病人同时也受丁型肝炎感染。
基本病理变化:
- 肝细胞病变性坏死
- 炎性细胞浸润
- 细胞增生
肝炎種類
急性肝炎
在症狀出現前,病毒可能已潛伏數月之久。這段期間,傳染性非常高,患者可能不自覺地傳給與他接觸的人士。乙型肝炎所引起的早期徵狀不是很明顯,就好像重感冒一樣,包括輕微發熱、全身疲倦、肌肉痛、頭痛、食慾不振、厭惡吸煙,隨後會噁心嘔吐、上腹不適和脹痛、便秘或腹瀉等。如病程轉壞,皮膚和眼白會變黃,小便顏色加深,就像茶一樣顏色,稱為黃疸。需長達數月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有少部分人士會迅速演變為暴發性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出現昏迷及於數日內死亡,但這情況十分罕見。
慢性肝炎
是一種較常見的情形,感染者可能完全沒有病徵。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導致肝硬化及肝癌。目前沒有藥物完全根治,但有藥物可以帮助患者的身体对抗和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以控制病情。治療後有可能使病毒基因的含量少於可偵測的水平。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韋酯(Adefovir)、新藥Entecavir、新藥Tenofovir、新藥Telbivudine,和注射藥物干擾素(PEG Interferon)等。每种药物的有效性差别不大,但对于具体患者这可能因人而异。治疗方案应由医师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
乙型肝炎帶原者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復後,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凡是肝脏功能正常但是体内还存在乙肝病毒者,为乙肝带原者,乙型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停留在帶原者身上,繼續傳染與他有血液或性接觸的人士。在香港,帶原者的人數約佔全体華人十分之一。九成患上肝癌及三分之二患肝硬化的人士都是與乙型肝炎帶原者有關。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乙肝带原者的方法。
诊断
诊断乙型肝炎共有三种方法:化验病毒的抗原、化验人体的抗体和化验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
- 抗原:被化验的乙型肝炎的抗原有二: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假如这两种抗原存在的话说明病人依然患病。在最佳情况下病人体内只有HBs-Ag而且没有症状,这说明病人健康,但是带病毒。假如病人体内有HBe-Ag的话他的感染力非常高,不过即使只有HBs-Ag病人依然可以感染其他人。
- 抗体:被化验的乙型肝炎的抗体有二:Anti-HBc-IgM和Anti-HBcIgG,它们是康复的标志,在种疫苗后它们也会出现。Anti-HBc-IgM是急性乙型肝炎的标志,Anti-HBcIgG则出现于急性乙型肝炎末期或者病人刚刚康复的时候。在慢性乙型肝炎时能够化验出这些抗体说明病况有好转,而且感染力下降。
- 脱氧核糖核酸:过去化验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主要是在不明确的情况下确定病情,以及用来确定病人的感染力。今天这个数据也被用来诊断和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血液中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数量少说明病情不加剧,数量多说明病情恶化。
乙肝的临床检验最常见的方法是进行“乙型肝炎抗原二对半”验血体检。二对半(两对半)包括5项内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每项检测结果可能分别是阳性或阴性。
检测 | 英文名称 | 代码 | “小三阳” | “大三阳” | 因疫苗获得免疫力的人 | 因康复获得免疫力的人 | 未接触过乙肝病毒的人 | 注释 |
---|---|---|---|---|---|---|---|---|
乙肝表面抗原 |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 HBsAg | + | + | - | - | - | 检验乙肝感染的最直接指标,但在感染初期和在病毒被清除之后很可能检测不到(阴性)。连续6个月以上阳性表示慢性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个指标阳性表示有传染性。另外在注射乙肝疫苗72小时之内呈阳性。 |
乙肝表面抗体 | antibodies to th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 anti-HBs,HBsAb | - | - | + | + | - | 如果病毒被清除,表面抗原会变得检测不到(阴性),而表面抗体出现(阳性)。表面抗原阴性而表面抗体阳性表示或者这个人从前被乙肝病毒侵入过并已经痊愈,或者是他/她曾注射过乙肝疫苗。 |
乙肝e抗原 | hepatitis B e antigen | HBeAg | - | + | - | - | - | 检验治疗进展的检验。通常在表面抗原出现后不久就出现(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在大量复制,传染性强。但有些种类的乙肝病毒并不产生e抗原。 |
乙肝e抗体 | antibodies to the hepatitis B e antigen | anti-HBe,HBeAb | + | - | - | - | - | 在e抗原出现后如果身体可以自动清除病毒则e抗体会出现(阳性),通常表示身体正在大量杀死病毒。通常和e抗原不会同时阳性。但也有由于病毒基因变异而出现e抗体,这种情况下e抗体阳性并不表明病毒正在减少,即“假小三阳”。 |
乙肝核心抗体(抗核抗体) | IgM antibodies to the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 anti-HBc IGM,抗HBc,HBcAb | + | + | - | + | - | 和表面抗原一样是表明乙肝病毒存在的依据。由于这一检测相对费用较高,在乙肝病患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只用于有理由怀疑被检测人处在感染后不久表面抗原已经检测不到(阴性)而表面抗体尚未出现的几周内。 |
通常讲,“大三阳”表示乙肝病毒在大量复制,传染性强,可出现在慢性肝炎及乙肝帶原者。“小三阳”表示身体的免疫系统正在杀死病毒。但由于有的病毒会造成“假小三阳”,故有人说有的“小三阳”比“大三阳”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肝功能、B超、HBV(乙肝病毒)DNA检测是确定是否需要使用药物治疗的必要手段。[7]在很多时候,肝脏是否受损、多大程度上受损比能否将“大三阳”转成“小三阳”更重要。
根據美國權威組織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AGA)的報告指出,檢驗乙肝病毒基因量是最有效的臨床檢驗方法。2006年的報告指出,如果乙肝病毒基因在每毫升的血液含量超過4E10,病人就應該展開治療。
目前已有多种针对乙肝患者或帶原者的药物,比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韋酯(Adefovir)和干扰病毒繁殖的干扰素(PEG Interferon)等。它们不是可以直接杀死病毒以根治,而是帮助患者自己的免疫系统抵抗和清除病毒。这些药物在病人身上的效果因人而异,有的能有效控制病情。以往為人詬病的抗藥性副作用,在一些新藥已可減至10%或以下。而号称可以保证“大三阳”转阴的药物广告则是不可信的。
治疗
急性乙型肝炎一般不被治疗,因为在90%至95%的情况下病情自然消失。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有多种药物:α干扰素、PEG干扰素、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此外还有其它药物目前正在试验阶段。不过这些药物都不能完全治愈乙型肝炎,而是控制乙型肝炎的发展、防止后果症状。在3%以下的情况下干扰素可以达到血液内不存在HBsAg抗原,这实际上已经相当于治愈了。医生决定哪些病人何时使用哪些药物来治疗。在病情不重的情况下一般仅对病情发展进行监视。在肝脏受损的情况下治疗是必须的(以上数据为2006年1月的数据)。在这里也是由医生来判断应该使用什么措施。PEG干扰素治療一年之後,後續的觀察當中HBsAg抗原轉陰率逐年提升,4年之後已上升到11%。這是人類至目前為止對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血液HBsAg轉陰的患者身上,肝細胞仍可偵測到病毒的核酸,痊癒的定義仍有待進一步的確認。 使用中成药:苦参素.云芝肝泰(类似药有肝必复)联合:肌苷片,肝泰乐,有降低病毒DNA含量,保护肝脏的作用。在未治愈的情况下停药6个月或者不按照正常使用量的情况下,有反弹。长期使用180天以上,部分人有脾肿大的情况。脾肿大后停药的可逆性不确定。此组药可以考虑联合干扰素使用。自身使用经验。
預防
生活习惯
- 与不清楚是否携带乙肝病毒的人進行性行為前應採取安全預防措施。正確地使用避孕套,可以減低感染的機會。
- 不用他人的有可能与血液及體液接触的私人物品,如牙刷(刷牙出血)、剃刀及針筒。
- 对紋身、紋眉、穿耳洞、針灸、脫痣等接触血液的手術谨慎对待,尤其不应使用消毒不合格的儀器进行,盡量使用「用後即棄」(一次性)的器具。
- 如工作需要與病者接觸,應實行一些安全措施。如會接觸大量病者的血液及體液,應戴上手套、面罩和保護外衣。也可用稀釋的家用漂白水(1份漂白水加49份水)消毒受血液染污的物品。
接种疫苗
针对乙型肝炎可以种疫苗。儿童和青少年均应该免疫。如果家庭或伴侣中有人患有乙肝,应对其家人或伴侣等常接触者接种疫苗。医务人员、接受点滴的人、性交杂乱的人、滥用毒品的人也尤其应该免疫。为了防止生育时的感染在婴儿出生后12小时后还可以接受乙型肝炎的疫苗。这个婴儿免疫必须在一个月和半年后相继重复才能达到完全免疫。乙型肝炎由于受到各国政府关注,疫苗注射价格一般都较低廉,普通人不必担心不能承受。
注射有效對抗乙型肝炎的疫苗。免疫注射的程序包括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別為0、1及6個月。按以上程序完成三次注射后应该再检验是否产生表面抗体,通常無須再接受加強劑注射。现在有两种疫苗,其安全、有效的程度一样。任何有条件的人,从新生儿(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后代)到成年人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生产的婴儿在产后48小时之内接注疫苗会使乙肝感染的可能性下降95%。
疫苗加强针
乙肝疫苗接種數年後,抗體會慢慢下降甚至陰性。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均認為不必定期加強,理由是只要接種3劑後能產生抗體者,即使日後抗體下降,仍對乙肝病毒有免疫力,被病毒入侵亦不會引起慢性感染。但某些免疫力較低的病人,如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則應定期檢測及接種。 但很多醫生則不這樣認為,中國大陸的醫生認為:
当注射乙肝疫苗产生表面抗体之后,大概三到五年,需要再次检查是否需要接受加强剂注射。在乙肝表面抗原呈阴性的前提下:
-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大于10个单位,即阳性,暂不需要注射加强针;
-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10个单位,为弱阳性,甚至到达3~4个单位时,则需要注射加强针;
-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呈阴性时,则需要重新按照“0-1-6”(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別為0、1及6個月)注射疫苗。
参考文献
- ^ http://www.roche.com.cn/roche/product/pro_2_pegasys.htm
- ^ 財團法人預防醫學基金會网站“B性肝炎”
- ^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胃肠病学》2002年第7卷第5期,pp289-293
- ^ Risk Factors专业乙、丙型肝炎 AmITwelve 网站,2009-8-12造访(英文)、
- ^ 乙肝病毒(HBV)实际上应该乙型肝炎病毒乙肝健康网,2009-8-12造访
- ^ Why Mosquitoes Don't Spread Hepatitis(英文)
- ^ 人民网
- 许祖德 陈增良 主编 《病理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 7-309-03470-8
- 王德林著 《乙肝五项及其32种组合模式》(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 7-110-05484-5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