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八大工業國組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25.71.27.123留言2012年9月26日 (三) 07:33 日本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八大工業國組織英語Group of Eight日语主要国首脳会議德语Gruppe der Acht法语Groupe des Huit意大利语Gruppo degli otto俄语Большая восьмёрка)),簡稱G8,是指現今世界八大工業領袖國聯盟。

八大工業國組織始創於1975年六大工業國組織(簡稱「G6」;)),始創國有6個,包括法國美國英國西德日本意大利。其後,加拿大1976年加入,成為七大工業國組織(簡稱「G7」;))。第八個成員國是俄羅斯,該國於1991年起參與G7峰會的部份會議,至1997年,被接納成為成員國,正式成為G8

成員

目前,八大工業國組織的成員為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八個國家。由於俄羅斯經濟不算發達,所以在經濟部長會議上,俄羅斯不是與會成員,有時八國集團又被稱作7+1。這八個成員國裡有七個國家(加拿大除外)曾經參與1900年為阻止義和團對北京使館區的圍攻而成立的八國聯軍

各成员国工业概况

美国

美国的工业总产值高居世界首位,工业门类齐全且生产技术先进。传统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化工、石油、飞机、机械、造船、电力、采矿、冶金、印刷、纺织、制药、食品、军火等。其中钢铁的产量占世界的十分之一以上;汽车产量和发电量均占世界的1/5以上。新兴工业部门有电子电器、光电、激光、精密机械、宇航、核能、新能源、机器人、新型材料、生物制药、軟體、尖端武器等。其中电子电器、光电、宇航、核能、生物制药及尖端武器等工业居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

日本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国,也是G8集团中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非西方亚洲国家,工业发展水平高度发达。日本的工业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工业种类齐全;生产技术先进;生产规模较大;产值较高。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电器、机械、化工、纺织、高速铁路、核电等。日本是摩托车、船舶、车床、合成纤维录像机照相机的第一大生产国,其中摩托车、船舶、录像机和照相机的产量均占世界的2/3以上。此外,日本的汽车、钢铁、机械、高精电子电器产量也非常大。日本还是高速铁路技术较为成熟的少数国家之一。

德国

德国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工业产品以品质精良,技术领先,做工细腻而享誉世界,但成本较高。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电器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制造、精密机械制造、化工、采煤、钢铁、纺织、装备制造、军工生产等。德国是世界三大汽车生产国之一,国内一些大中城市是著名汽车制造商总部所在地。例如:慕尼黑——宝马总部;斯图加特——奔驰保时捷总部;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

法国

法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04年时法国每人每小时创造的产值超过美、英、德、日四国,成为当时主要工业国中生产力最强的国家。法国的核电设备能力和石油工业技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航空航天工业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和纺织工业居世界第六位。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飞机制造;电子、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法国的航天和军事工业很发达,是世界上少数能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英国

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英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制造国。主要工业部门有:采矿、冶金、化工、电子电器、汽车、航空、食品、饮料、烟草、轻纺、造纸、印刷和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国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产业。进入21世纪后英制造业中纺织业最不景气,但电子、光学设备、人造纤维和化工,特别是制药行业仍保持雄厚实力。

意大利

意大利工业十分发达,生产技术较为先进,且规模庞大,为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与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小企业对意大利经济运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意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因而享有“中小企业王国”的美誉。意大利的年原油加工能力达1亿吨,有“欧洲炼油厂”之称。钢铁产量居欧洲第二位。塑料、托拉机、汽车、电力等工业的生产技术及规模均居世界前列。此外,意大利的制革、制、纺织、首饰酿酒机械大理石开采、电子工业、造船、化工、军火等工业也相当发达。

加拿大

加拿大为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工业十分发达。主要工业部门有采矿、木材加工、造纸、钢铁、水电、造船、飞机制造、汽车、电子、石化、冶金、纺织、食品、制药、新能源、宇航、军火等。加拿大是矿产、纸张、木材最主要的生产国之一。其家具、尖端药物、军火更是享誉世界。

俄罗斯

俄罗斯是当今发展中国家里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重工业享誉世界。俄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石油、冶金、化工、机械、造船、纺织、木材加工、汽车、食品、核能、宇航等。其中核工业和宇航工业居世界第二位。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

意義及內容

高峰會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每年該八大世界經濟先進國的領袖與歐洲聯盟官員在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年會前舉行會談。

1998年後,峰會成為該八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脑的年度高峰會議,由八國輪流擔任主辦國(轮值国),主辦國的領袖成為該年會議的非正式主席(轮值主席)。與會國會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交流意見。

G6/G7/G8峰會

每年首腦峰會的主辦國由成員國輪流接任,下表列有過去峰會的舉辦地。

G6峰會:1975年;G7峰會:1976年至1997年;G8峰會:1998年至今

屆次 舉行日期 主辦國 主办国首脑 主辦城市 官方網頁及备注
第1屆 1975年11月15日至17日  法國 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朗布依埃
第2屆 1976年11月27日至28日  美国 杰拉尔德·福特 波多黎各圣胡安 註:首次G7峰會
第3屆 1977年5月7日至8日  英国 詹姆斯·卡拉汉 倫敦
第4屆 1978年7月16日至17日  西德 赫尔穆特·施密特 波恩
第5屆 197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大平正芳 東京
第6屆 1980年6月22日至23日  義大利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威尼斯
第7屆 1981年7月20日至21日  加拿大 皮埃尔·特鲁多 魁北克省蒙特贝洛
第8屆 1982年6月4日至6日  法國 弗朗索瓦·密特朗 凡爾賽
第9屆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  美国 罗纳德·里根 弗吉尼亞州威廉斯堡
第10屆 1984年6月7日至9日  英国 玛格丽特·撒切尔 倫敦
第11屆 1985年5月2日至4日  西德 赫尔穆特·科尔 波恩
第12屆 1986年5月4日至6日  日本 中曾根康弘 東京
第13屆 1987年6月8日至10日  義大利 阿明托雷·范范尼 威尼斯
第14屆 1988年6月19日至21日  加拿大 布赖恩·马尔罗尼 多倫多
第15屆 1989年7月14日至16日  法國 弗朗索瓦·密特朗 巴黎
第16屆 1990年7月9日至11日  美国 乔治·H·W·布什 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第17屆 1991年7月15日至17日  英国 约翰·梅杰 倫敦
第18屆 1992年7月6日至8日  德国 赫尔穆特·科尔 慕尼黑
第19屆 1993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宫泽喜一 東京
第20屆 1994年7月8日至10日  義大利 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 那不勒斯
第21屆 1995年6月15日至17日  加拿大 让·克雷蒂安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非正式 1996年4月19日至20日  俄羅斯 鲍里斯·叶利钦 莫斯科 註:核子安全特別高峰會議
第22屆 1996年6月27日至29日  法國 雅克·希拉克 里昂
第23屆 1997年6月20日至22日  美国 比尔·克林顿 科羅拉多州丹佛
第24屆 1998年5月15日至17日  英国 托尼·布莱尔 伯明翰 註:首次G8峰會
第25屆 1999年6月18日至20日  德国 格哈德·施罗德 科隆
第26屆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  日本 森喜朗 沖繩名護市
第27屆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  義大利 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 熱那亞
第28屆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  加拿大 让·克雷蒂安 艾伯塔省卡纳纳斯基斯 http://www.g8.gc.ca/
第29屆 2003年6月2日至3日  法國 雅克·希拉克 埃維昂萊班 http://www.g8.fr/
第30屆 2004年6月8日至10日  美国 乔治·W·布什 佐治亚州 http://g8usa.gov/
第31屆 2005年7月6日至8日  英国 托尼·布莱尔 蘇格蘭格伦伊格尔斯 http://www.g8.gov.uk
第32屆 2006年7月15至17日  俄羅斯 弗拉基米尔·普京 圣彼得堡 http://en.g8russia.ru
第33届 2007年6月6日至8日  德国 安格拉·默克尔 海利根达姆 http://www.g-8.org
第34届 2008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福田康夫 北海道虻田郡洞爷湖町 http://www.g8summit.go.jp
第35届 2009年7月8日至10日  義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阿布鲁佐大区拉奎拉
第36屆 2010年6月25日至26日  加拿大 史蒂芬·哈珀 安大略省亨茨維爾 http://www.g8.gc.ca/
第37屆 2011年5月26日至27日  法國 萨科齐 多维尔

http://www.g20-g8.com/

第38屆 2012年5月18日至19日  美国 贝拉克·奥巴马 戴维营

http://www.state.gov/e/eb/ecosum/2012g8/

將會舉行的G8峰會

屆次 舉行日期 主辦國 主辦城市 官方網頁
第39屆 2013年  英国
第40屆 2014年  俄羅斯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