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八大工業國組織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125.71.27.123對話2012年9月26日 (三) 07:33 日本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八大工業國組織英語Group of Eight日語主要国首脳会議德語Gruppe der Acht法語Groupe des Huit意大利語Gruppo degli otto俄語Большая восьмёрка)),簡稱G8,是指現今世界八大工業領袖國聯盟。

八大工業國組織始創於1975年六大工業國組織(簡稱「G6」;)),始創國有6個,包括法國美國英國西德日本意大利。其後,加拿大1976年加入,成為七大工業國組織(簡稱「G7」;))。第八個成員國是俄羅斯,該國於1991年起參與G7峰會的部份會議,至1997年,被接納成為成員國,正式成為G8

成員

目前,八大工業國組織的成員為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八個國家。由於俄羅斯經濟不算發達,所以在經濟部長會議上,俄羅斯不是與會成員,有時八國集團又被稱作7+1。這八個成員國裏有七個國家(加拿大除外)曾經參與1900年為阻止義和團對北京使館區的圍攻而成立的八國聯軍

各成員國工業概況

美國

美國的工業總產值高居世界首位,工業門類齊全且生產技術先進。傳統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化工、石油、飛機、機械、造船、電力、採礦、冶金、印刷、紡織、製藥、食品、軍火等。其中鋼鐵的產量佔世界的十分之一以上;汽車產量和發電量均佔世界的1/5以上。新興工業部門有電子電器、光電、激光、精密機械、宇航、核能、新能源、機械人、新型材料、生物製藥、軟件、尖端武器等。其中電子電器、光電、宇航、核能、生物製藥及尖端武器等工業居世界領先水平。

日本

日本為世界第三大工業國,也是G8集團中目前為止唯一的一個非西方亞洲國家,工業發展水平高度發達。日本的工業具有以下四個特點——工業種類齊全;生產技術先進;生產規模較大;產值較高。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電器、機械、化工、紡織、高速鐵路、核電等。日本是摩托車、船舶、車床、合成纖維錄像機照相機的第一大生產國,其中摩托車、船舶、錄像機和照相機的產量均佔世界的2/3以上。此外,日本的汽車、鋼鐵、機械、高精電子電器產量也非常大。日本還是高速鐵路技術較為成熟的少數國家之一。

德國

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工業產品以品質精良,技術領先,做工細膩而享譽世界,但成本較高。德國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電器工業、航空航天工業、汽車製造、精密機械製造、化工、採煤、鋼鐵、紡織、裝備製造、軍工生產等。德國是世界三大汽車生產國之一,國內一些大中城市是著名汽車製造商總部所在地。例如:慕尼黑——寶馬總部;斯圖加特——奔馳保時捷總部;沃爾夫斯堡——大眾總部。

法國

法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2004年時法國每人每小時創造的產值超過美、英、德、日四國,成為當時主要工業國中生產力最強的國家。法國的核電設備能力和石油工業技術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航空航天工業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和紡織工業居世界第六位。主要工業部門有汽車、飛機製造;電子、電器工業;化學工業;紡織工業等。法國的航天和軍事工業很發達,是世界上少數能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英國

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英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製造國。主要工業部門有:採礦、冶金、化工、電子電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和建築等。生物製藥、航空和國防是英國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產業。進入21世紀後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特別是製藥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意大利

意大利工業十分發達,生產技術較為先進,且規模龐大,為西方七大工業國之一。與大多數國家不同,中小企業對意大利經濟運行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意中小企業創造的產值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因而享有「中小企業王國」的美譽。意大利的年原油加工能力達1億噸,有「歐洲煉油廠」之稱。鋼鐵產量居歐洲第二位。塑料、托拉機、汽車、電力等工業的生產技術及規模均居世界前列。此外,意大利的製革、制、紡織、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採、電子工業、造船、化工、軍火等工業也相當發達。

加拿大

加拿大為西方七大工業國之一,工業十分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採礦、木材加工、造紙、鋼鐵、水電、造船、飛機製造、汽車、電子、石化、冶金、紡織、食品、製藥、新能源、宇航、軍火等。加拿大是礦產、紙張、木材最主要的生產國之一。其家具、尖端藥物、軍火更是享譽世界。

俄羅斯

俄羅斯是當今發展中國家里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其重工業享譽世界。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石油、冶金、化工、機械、造船、紡織、木材加工、汽車、食品、核能、宇航等。其中核工業和宇航工業居世界第二位。進入21世紀後,俄羅斯的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在發展中國家名列前茅。

意義及內容

高峰會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每年該八大世界經濟先進國的領袖與歐洲聯盟官員在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年會前舉行會談。

1998年後,峰會成為該八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的年度高峰會議,由八國輪流擔任主辦國(輪值國),主辦國的領袖成為該年會議的非正式主席(輪值主席)。與會國會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交流意見。

G6/G7/G8峰會

每年首腦峰會的主辦國由成員國輪流接任,下表列有過去峰會的舉辦地。

G6峰會:1975年;G7峰會:1976年至1997年;G8峰會:1998年至今

屆次 舉行日期 主辦國 主辦國首腦 主辦城市 官方網頁及備註
第1屆 1975年11月15日至17日  法國 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 朗布依埃
第2屆 1976年11月27日至28日  美國 傑拉爾德·福特 波多黎各聖胡安 註:首次G7峰會
第3屆 1977年5月7日至8日  英國 詹姆斯·卡拉漢 倫敦
第4屆 1978年7月16日至17日  西德 赫爾穆特·施密特 波恩
第5屆 197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大平正芳 東京
第6屆 1980年6月22日至23日  意大利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威尼斯
第7屆 1981年7月20日至21日  加拿大 皮埃爾·特魯多 魁北克省蒙特堡魯
第8屆 1982年6月4日至6日  法國 弗朗索瓦·密特朗 凡爾賽
第9屆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  美國 朗奴·列根 弗吉尼亞州威廉斯堡
第10屆 1984年6月7日至9日  英國 瑪格麗特·戴卓爾 倫敦
第11屆 1985年5月2日至4日  西德 赫爾穆特·科爾 波恩
第12屆 1986年5月4日至6日  日本 中曾根康弘 東京
第13屆 1987年6月8日至10日  意大利 阿明托雷·范范尼 威尼斯
第14屆 1988年6月19日至21日  加拿大 布賴恩·馬爾羅尼 多倫多
第15屆 1989年7月14日至16日  法國 弗朗索瓦·密特朗 巴黎
第16屆 1990年7月9日至11日  美國 喬治·H·W·布什 德克薩斯州休斯頓
第17屆 1991年7月15日至17日  英國 約翰·梅傑 倫敦
第18屆 1992年7月6日至8日  德國 赫爾穆特·科爾 慕尼黑
第19屆 1993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宮澤喜一 東京
第20屆 1994年7月8日至10日  意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拿玻里
第21屆 1995年6月15日至17日  加拿大 讓·克雷蒂安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非正式 1996年4月19日至20日  俄羅斯 鮑里斯·葉利欽 莫斯科 註:核子安全特別高峰會議
第22屆 1996年6月27日至29日  法國 雅克·希拉克 里昂
第23屆 1997年6月20日至22日  美國 比爾·克林頓 科羅拉多州丹佛
第24屆 1998年5月15日至17日  英國 托尼·貝理雅 伯明翰 註:首次G8峰會
第25屆 1999年6月18日至20日  德國 格哈德·施羅德 科隆
第26屆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  日本 森喜朗 沖繩名護市
第27屆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  意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熱那亞
第28屆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  加拿大 讓·克雷蒂安 阿爾伯特省卡納納斯基斯 http://www.g8.gc.ca/
第29屆 2003年6月2日至3日  法國 雅克·希拉克 埃維昂萊班 http://www.g8.fr/
第30屆 2004年6月8日至10日  美國 喬治·W·布什 喬治亞州 http://g8usa.gov/
第31屆 2005年7月6日至8日  英國 托尼·貝理雅 蘇格蘭格倫伊格爾斯 http://www.g8.gov.uk
第32屆 2006年7月15至17日  俄羅斯 弗拉基米爾·普京 聖彼得堡 http://en.g8russia.ru
第33屆 2007年6月6日至8日  德國 安格拉·默克爾 海利根達姆 http://www.g-8.org
第34屆 2008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福田康夫 北海道虻田郡洞爺湖町 http://www.g8summit.go.jp
第35屆 2009年7月8日至10日  意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阿布魯佐大區拉奎拉
第36屆 2010年6月25日至26日  加拿大 史蒂芬·哈珀 安大略省亨茨維爾 http://www.g8.gc.ca/
第37屆 2011年5月26日至27日  法國 薩科齊 多維爾

http://www.g20-g8.com/

第38屆 2012年5月18日至19日  美國 貝拉克·奧巴馬 戴維營

http://www.state.gov/e/eb/ecosum/2012g8/

將會舉行的G8峰會

屆次 舉行日期 主辦國 主辦城市 官方網頁
第39屆 2013年  英國
第40屆 2014年  俄羅斯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