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翠珊效应
外观
史翠珊效应(Streisand effect)即:试图阻止大众了解某些内容,或压制特定的网络信息,结果欲蓋彌彰,反而使该事件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为互联网出现后新生现象之一。
缘由
美国歌手、演员芭芭拉·史翠珊在2003年状告摄影师肯尼思·阿德尔曼和网站Pictopia.com,令其移除阿德尔曼所拍摄的12,000张加州海岸摄影中含有的对史翠珊住所的空中摄影,以保护史氏的隐私。结果史氏败诉,次月有多达420,000人前来浏览阿德尔曼的網站。[1]
2005年美国博客作家麦克·麦斯尼克首先提出“史翠珊效应”一词。
例子
- 2008年12月5日,英国网络观察基金会以含有儿童色情内容为由封杀英文维基百科的Virgin Killer(處女殺手)一条目,以减少网络上流传的儿童色情内容。但此行为在媒体报道后的效果适得其反,该页面浏览量剧增,不久后即成为英文维基百科上浏览人数最多的页面之一。
- 2009年11月,因1990年谋杀演员 Walter Sedlmayr 而入狱的德国人 Wolfgang Werlé 状告维基百科,令维基百科移除 Sedlmayr 页面上 Werlé 的名字。德语维基百科以保护当事人隐私为由删除 Werlé 条目,并移除 Sedlmayr 页面上的相应内容。此事件得到一些媒体报道。之后数日内,未删除的英文维基百科 Walter Sedlmayr 一条目浏览量从原先的每日约20次猛增至每日10,000余次。
- 2011年,曼联球员瑞恩·吉格斯的婚外情被曝光后,他向法院申请了“超级禁令”禁止媒体报道,这反而使得关注此事的人急剧上升。
參考
- ^ Rogers, Paul. Photo of Streisand home becomes an Internet hit. San Jose Mercury News, mirrored at californiacoastline.org. 2003-06-24 [200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