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永吉小屋
25°0′57.38″N 121°32′28.09″E / 25.0159389°N 121.5411361°E
國立台灣大學磯小屋是棟落成於1935年,佔地面積為383.04平方公尺的單層排屋。目前為台大農藝系使用此建築物,其正式用途是農藝系的『育種準備室』,更早之前則稱為「種子研究室」。目前磯小屋已被文化局登錄古蹟名稱為『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並免除被拆遷的下場。
地點
國立台灣大學磯小屋是個位於[[台大]臺北市基隆路四段42巷的舊式屋子,其位於人工氣候室以及農業試驗場辦公室的中間。門牌編碼為E62。
樓層安排
磯小屋只有地上一層樓。小屋內部包含作業室、農具室、實習準備室、農夫室、湯沸室、農作物貯藏室、閣樓儲物空間、攝影暗房、燻蒸室及廁所等。建築前則設置有水稻種植槽及育苗平台。[1]
歷史與現在
磯小屋(種子研究室)建立於1925年,其是台北帝大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的早期建築。這棟小屋由台北帝大的『作物學講座』與『育種學講座』共同擁有,分別由安田貞雄教授與磯永吉教授主持。[2]
磯小屋是台北帝國大學至光復後台灣大學早期農業研究之重要基地。磯永吉教授還曾在此屋子裡首次將『在來米』育成了現今台灣人吃的『蓬萊米』。磯教授在磯小屋裡完成了許多稻米的研究,在台灣的發展上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因此便取其“磯”字命名該研究室為磯小屋。對台大農藝系來說,磯小屋的保留代替了磯永吉教授傳達其學術精神。其保存讓後人得以有機會了解台灣農業發展的脈絡並知道台灣、台大與磯永吉教授之間的淵源。
在磯永吉教授離開台大後,磯小屋則由磯教授的學生們繼續使用。1959時期,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開始重視育種研究,因此還曾由中美基金中撥款增設種子檢查設備,並在學校增建了一棟二層樓的考種館。在新館落成之後,磯小屋原本的功能漸漸被取代,因大多數的實驗與課程移至考種館進行。
磯小屋是台灣早期重要農學研究基地,數十年來堆滿實習器材(放翻土磯、割草機等)、器材甚至灰塵滿布、老鼠進出而部分損壞、有著長年漏水的毛病,不亮的電燈顯露出久未翻修的破敗,除了有擺等器械的房間使用比較頻繁,其他房間則逐漸閒置。屋內房間大多成為儲藏室,堆積閒置的家具與用不到的化學藥品;大學部學生斗數是藉小屋門廊的空間進行調查或大豆雜交等研究,鮮少進入屋內。2003年劉建甫先生,因要找尋研究儀器,而意外發現磯小屋實驗室裡一間小房間中據然有磯永吉先生沒有帶走的書籍、文件。經過總圖特藏組的整理,四千多冊的手稿、書籍確定為磯永吉先生所有,內容涵蓋當時的實驗紀錄、來自總督府的公文、南洋農業的調查書等珍貴資料。目前這些文獻存放於總圖書館的「磯永吉文庫」,成為臺大的特藏。儘管這些文件得以重建光日,磯小屋仍然是乏人問津,爾後更是因長年未整理而險遭拆除。[3]
2006年,台大農場場務會議決定,將把台大農業陳列館遷至該處。該年十月二十三號,總務處召開「農學院農業生物資源大樓規畫興建會議」,打算在原地興建新大樓,所幸當時經由當時農藝系主任郭華仁教授、台大校史館研究員張幸真女士等人的努力,才使得磯小屋得以保存下來。因磯小屋極富農業史與科學史研究價值,因此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已於2009年07月28日將此小屋指定為古蹟。引用错误:没有找到与<ref>
对应的</ref>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