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門溪龍屬
馬門溪龍屬 化石時期: 侏羅紀晚期 | ||||||||||||||||||
---|---|---|---|---|---|---|---|---|---|---|---|---|---|---|---|---|---|---|
保护状况 | ||||||||||||||||||
化石
| ||||||||||||||||||
科學分類 | ||||||||||||||||||
| ||||||||||||||||||
模式種 | ||||||||||||||||||
建設馬門溪龍 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 楊鐘健, 1954 | ||||||||||||||||||
種 | ||||||||||||||||||
建設馬門溪龍 M. constructus |
馬門溪龍屬(學名:Mamenchisaurus)为蜥臀目蜥腳下目恐龙的一属,属於馬門溪龍科。牠們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馬門溪龍的体长可达22到26公尺,而脖子占一半长度,[1]馬門溪龍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长的动物。牠也是亞洲最具知名度的大型草食恐龍。
發現及物種
马门溪龙的第一具化石,是在1952年於四川省宜宾的马鸣溪渡口旁的公路建设工地上發現。這個部份骨骸在1954年被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鐘健命名為馬鸣溪龍。但由于研究人员的口音问题,被误作为马门溪龙。因為馬門溪龍的化石是在建設工地中出土,因此楊鐘健將模式種命名為建設馬門溪龍(M. constructus)。[2]
馬門溪龍的模式標本身長22公尺,頸部長度為11公尺,是發現時的已知頸部最長動物。這個模式標本有19個頸椎,上有長條頸部肋骨。
在1972年,發現了第二個種,合川馬門溪龍(M. hochuanensis),包含四個部份骨骸,頸部可達9.5公尺。[3]
在1993年命名的中加馬門溪龍(M. sinocanadorum)身長可能達到26公尺。其頸肋長達41公分,長於波塞東龍的34.2公分,是目前蜥腳下目中最長的。[4]
在1989年,中國四川省自貢市挖出一個馬門溪龍的化石。在1996年,這個化石被命名為楊氏馬門溪龍(M. youngi),以楊鍾健為名。楊氏馬門溪龍的身長達16公尺,頸部長達6.5公尺,是種較小型的馬門溪龍。[5]
在1976年,侯連海等人將發現於四川省自貢市的一個部份頭骨與部份骨骼,命名為釜溪自貢龍(Z. fuxiensis)。[6]在1996年,其他科學家將釜溪自貢龍改歸類為釜溪馬門溪龍(M. fuxiensis)。[7]自貢龍是否屬於馬門溪龍、峨嵋龍,或是獨立的屬,仍在爭議中。
在1994年,在美國發現的波塞東龍,頸部被估計長達10.5到11.5公尺;波塞東龍屬於腕龍科,有較長的前肢,高度比馬門溪龍高許多。而之前發現的超龍,頸部長度則估計為13到14公尺。[8]
在2006年,中國新疆奇臺縣挖出一個長達35公尺的化石,發現地點位於中加馬門溪龍附近,這個化石暫時被歸類於馬門溪龍,目前還沒有正式的科學研究敘述。[1]
分類
在1972年楊鐘健與趙喜進的馬門溪龍研究中,曾提到了馬門溪龍科(Mamenchisauridae)。而在2002年,Wilson建立了峨嵋龍科(Omeisauridae)來取代馬門溪龍科,並包含峨嵋龍與馬門溪龍兩屬。
古生物學與古生態學
馬門溪龍的頭部類似梁龍,牙齒呈匙狀,但與梁龍不同的是牠們的牙齒佈滿嘴裡,而梁龍的牙齒僅分佈於嘴部前端。牠們的四肢幾乎一樣長。馬門溪龍具有很長的頸部,長度約在8到11公尺左右,頸部下方有很長的肋骨,頸椎數目在19節左右,遠超越其他蜥腳類的頸椎數目。馬門溪龍的頸椎長而細,但頸部並不靈活,主要藉由與頭部、肩部的關節來動作、彎曲。[9]
馬門溪龍的大部份物種的化石都發現於四川省的沙溪廟組,地質年代為晚侏羅紀牛津階至提通階,約1億6000萬年前至1億4500萬年前。牠們被認為與其他多種草食性恐龍生活在同一地區,例如蜥腳下目的峨嵋龍、劍龍類的沱江龍、重慶龍與嘉陵龍。同一地區的掠食性動物則有獸腳亞目的永川龍、四川龍。
中加馬門溪龍的化石則是發現於中國西北部的石樹溝組,這裡發現的其他恐龍還包含:大型肉食龍下目中華盜龍、原始的暴龍超科五彩冠龍、角鼻龍下目的泥潭龍、阿瓦拉慈龍超科的簡手龍、劍龍下目的將軍龍、以及基礎角龍下目隱龍。
大眾文化
- 馬門溪龍曾在《侏儸紀公園: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的一個圍捕場景中出現。
- 馬門溪龍的化石目前正在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展示中。另一個展示中的骨架則位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 在2002年的澳洲「Dinosaurs from China」展覽中,展出了一隻馬門溪龍骨架。
參考資料
- ^ Norman, David B. Dinosaur Systematics. Weishampel, D.B., Dodson, P., and Osmólska, H. (eds.) (编).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18. ISBN 0-520-24209-2.
- ^ Origin of the Mamenchisaurus name (in Chinese), Beijing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website
- ^ Young, C.C., and Zhao, X.-J. (1972). "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 sp. nov."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Monographs, A, 8:1-30.
- ^ "Osteology, paleobiology,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sauropod dinosaur Sauroposeidon", by Mathew J. Wedel, Richard L. Cifelli, and R. Kent Sanders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45, pages 343–388, 2000).
- ^ Ouyang, H. and Ye, Y. 2002. The First Mamenchisaurian Skeleton with Complete Skull: Mamenchisaurus youngi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111 pp + 20 plates. 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Chengdu.
- ^ Hou, L.-h.; S.-w. Zhou; and S.-c. Chao. New discovery of sauropod dinosaurs from Sichuan. Vertebrata PalAsiatica. 1976, 14 (3): 160–165.
- ^ Zhang, Y.; W. Chen.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auropods from Sichuan Basin, China. Morales, M. (ed.) (编). The Continental Jurassic. Museum of Northern Arizona Bulletin, 60. Museum of Northern Arizona. 1996: 97–107.
- ^ Wedel, M.J., and Cifelli, R.L. (2005). "Sauroposeidon: Oklahoma’s native giant." Oklahoma Geology Notes, 65(2): 40-57.
- ^ David Burnie. The Kingfisher Illustrated Dinosaur Encyclopedia. Kingfisher Publications Plc. 2002.
外部链接
- 马门溪龙——中国古生物门户网站。
- 馬門溪龍 - Jurassic4.com恐龍資料庫
- See entry on Mamenchisaurus at DinoData (registration required, free)
- http://utom.myweb.hinet.net/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