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虎門大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长夜无风留言 | 貢獻2006年9月6日 (三) 10:32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從鎮遠炮台山上俯看虎門大橋

虎門大橋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中部,距廣州約42公里。虎門大橋跨越珠江出海口的虎門水道蒲州水道,東連東莞市虎門鎮,西通廣州市南沙區。虎門大橋是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京珠高速公路廣深高速公路的重要交通樞紐,是溝通珠江出海口兩岸的粵東粵西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大型跨江懸索橋

歷史

虎門大橋位於虎門威遠炮台的上方

20世紀80年代,珠江三角洲經濟高速發展,珠江出海口兩岸的經濟聯繫越加頻密。但當時珠江出海口西岸的中山珠海江門澳門等城市與東岸的深圳香港等城市之間的汽車往來仍然需要繞道廣州市區。直至1991年5月6日虎門汽車輪渡的正式通航,才結束了珠江出海口兩岸陸路交通需要繞道廣州市區的歷史。虎門輪渡開通的當年,車流量即達每天7000輛,直至1997年虎門大橋通車前虎門輪渡的車流量躍升到每天1.5萬輛,候渡時間有時長達6-7小時,已經不能適應珠三角經濟發展的需要。

虎門輪渡通航一年後,1992年10月28日,虎門大橋工程也開始正式動工。在歷經四年多後,這座由中國交通部公路規劃設計院設計,廣東省公路工程總公司施工的大型橋梁最終於1997年2月中旬全程合龍,並於5月1日建成試通車,總投資額為30多億元人民幣6月9日,虎門大橋舉行了正式通車的剪彩儀式,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等均有出席,虎門大橋的橋名是由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當日,中國郵電部發行「虎門大橋建成通車」紀念郵資片一枚以示紀念。1999年4月18日通過中國交通部組織的竣工驗收。

1998年虎門大橋開通後的第一年,日均車流量就達到1萬輛次以上,2004年上升到39176輛次。虎門大橋建成初期採用開放式收費方式收費,主線收費站位於南沙,共有40條收費車道。2005年12月19日,虎門大橋主線收費站撤銷,虎門大橋的收費方式由開放式轉變為封閉式,使珠江口東岸的廣深高速公路常虎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與西岸的江中高速公路江鶴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等六條高速公路實現聯網收費。

地形

虎門大橋在江東岸穿越威遠山,其上保留有清朝軍營遺址,畫面中兩條纜索為虎門大橋東岸的主纜

虎門大橋的橋址兩岸為低山丘陵地帶。東岸是虎門的威遠山,沿山分布有威遠炮台靖遠炮台鎮遠炮台等古炮台,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古戰場之一。西岸是南沙的南北台。江中心為上橫檔島和下橫檔島,兩島均分布有古炮台。整個江面寬約3.5公里,從東岸的威遠山到江中心上橫檔島的水道稱為虎門水道,最大水深21米,從江中心上橫檔島到西岸的水道稱為蒲州水道,最大水深19米。

結構

虎門大橋及其連接線工程全長15.76公里,該工程由太平特大型互通立交,太平特大橋、白花山1號和2號隧道,南面山隧道、威遠互通立交、大石蝦高架橋,威遠高架橋,虎門大橋,南沙互通立交,深灣高架橋和深灣水庫橋組成。其中虎門大橋主橋長4.588公里,引道總長11.172公里。虎門大橋按高速公路的標準設計建造,橋面為雙向六車道,設中央分隔帶、路緣帶和緊急停車帶,淨寬30米。設計晝夜通車量為10萬車次,車速為120公里/小時。

虎門大橋的主橋由主航道橋和輔航道橋組成。主航道橋為「加勁鋼箱梁懸索橋」,是中國大陸首座現代懸索橋。主航道橋從東岸虎門的威遠山一直到江中心的上橫檔島,跨越整個虎門水道,跨度為888米,通航淨高60米、寬300米,可通航10萬噸級的巨輪。輔航道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1997年落成時為世界跨度最大的連續剛構橋。輔航道橋從江中心的上橫檔島一直到西岸南沙的南北台,跨越整個蒲州水道,中間三跨的跨度分別為150米、270米、150米,通航淨高40米、寬160米。

參考資料

  1. 謝競:《虎門大橋設計與施工》,《土木工程學報》,1997年30卷4期。
  2. 王迎軍,朱桂新:《虎門大橋工程運營狀況簡介》,《廣東公路交通》,2000年C00期。
  3. 林榮有,鄭玉書:《虎門大橋施工綜述》,《橋梁建設》,1995年2期。

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