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勻田
蔣勻田(1903年—1994年6月7日),名錫盷,字勻田,以字行,安徽蚌埠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1]
生平
1926年,蔣勻田畢業於北京國立政治大學。1928年回到家鄉,擔任蚌埠公安局秘書,並且在華利街創辦了《蚌埠日報》。同年冬,該報停辦,蔣勻田乃靠當地商人王壽松的資金重新開辦了《新蚌埠日報》。1929年任北平大學講師。1934年加入中國國家社會黨。1937年日軍佔領北平,蔣勻田回到家鄉蚌埠。1938年2月,在日軍佔領蚌埠前夕,蔣勻田帶全家至漢口避難,蔣勻田出任全國難民賑濟委員會賑濟專員。後帶領避難漢口的蘇皖兩省難民去廣西桂林大中鄉墾荒自救。在墾區,蔣勻田將難民分別編成數個農業隊,墾荒種地,並且開辦了織布廠,設立了商業合作社,興辦小學校。不久,在桂林良豐開辦了一所中學,以唐景崧的名字命名為「私立景崧中學」,蔣勻田任校長。 [1]
1941年,應國家社會黨領導張君勱電召,赴重慶。在渝期間,與中共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李維漢等人多有接觸。1946年8月,中國國家社會黨與民主憲政黨合併,改稱中國民主社會黨(簡稱「民社黨」)。同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曾委託蔣勻田斡旋國共雙方的和談。1946年,蔣勻田隨民社黨參加制憲國民大會,積極捍衛「政協憲草」,1947年隨民社黨參加行憲國民大會,後在中華民國政府任職,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全國節約督導委員會主任。任職期間,他就前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動用9億美元案及招商局浪費公款案進行過調查。[1]
1948年6月,蔣勻田辭去行政院職務,赴美國考察憲政,全家遷居台灣。1958年離職,獲聘為美國史丹福大學東方部顧問。1964年被接收為美國亞洲學會會員。1969年,偕家眷移居美國三藩市。[1]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後,蔣勻田於同年7月回中國大陸探親,在北京受到葉劍英、鄧穎超、李維漢、史良等領導人接見。當時,蔣勻田是總統府國策顧問、中國民主社會黨主席團主席。8月4日,他在北京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會葉劍英。8月8日,台灣中國民主社會黨宣佈,蔣勻田訪問大陸系其個人行動,與該黨無關。8月16日,台灣中國民主社會黨又宣佈,開除蔣勻田的黨籍,解除其主席職務,並稱其赴大陸的言行違反了「反共之基本國策」。此即所謂「蔣勻田事件」。[1][2]1981年,蔣勻田又回大陸觀光。1982年中共發表對台九條方針,蔣勻田專門致函蔣經國,促進中國統一。1993年,蔣勻田最後一次回大陸觀光。1994年6月7日,蔣勻田於美國三藩市病逝。[1]
著作
- 《民主與社會主義》
- 《民主的理想與實踐》
- 《政治學新解》
- 《中國近代史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