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四川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80.232.117.152對話2006年9月16日 (六) 13:13 音韵:​ ,修正笔误)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注意:本條目中的四川是指一個歷史及文化意義上的地區,大致包含現四川省重慶市所轄範圍

四川話,又稱四川方言巴蜀方言,是流行於四川重慶境內的方言,屬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注1。四川話目前有約1億2千萬的使用者,成都話是四川話的通用語,同時也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準音。

歷史

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話截然不同,依據宋代文獻顯示,當時的學者把四川方言與西北方言合稱為「西語」,屬同一方音語系。蒙古人女真人兩次北方民族的入侵, 給四川地區帶來了災難性的人口劇減。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萬。從1671年開始大規模移民,到1776年為止,105年內四川合計接納移民623萬人,史稱湖廣填四川。現代四川話,就是在這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中形成的。

特點

音韻

  • 與普通話中聲母的區別

大部分地區所使用的四川話沒有平舌和翹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話中翹舌音念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話為[zhìshāng],四川話為[zǐsāng]注2(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話為[chāoshì],四川話為[cā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話為[zhīchí],四川話為[zīci](音同"資瓷")。

在四川話中以鼻音"n"開頭的音節中,"n"都混淆為"l"。如"南方",四川話中音同"蘭方";"黃牛",四川話中音同"黃流"。而音節中或末尾的鼻音仍能區分。

音節"ing"與"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樣,完全混淆,統一發音為"in"。"eng"與"en"在部分音節中混淆為"en",如"痕"與"恆"同為[hen];"棱"發為[len]。

音節"wu"固定變化為"vu",如"五"、"霧"等。

普通話中以韻母(元音)開頭的音節,都冠以鼻音"ng",如"安"[ngan]、"恩"[ngen]。

四川東北部的巴中儀隴;四川南部的仁壽井研威遠自貢榮縣隆昌筠連和四川西南部的西昌會理鹽源德昌冕寧鹽邊米易等地的人能夠區別平舌與翹舌。

同時成都市所轄彭州市郫縣都江堰市新都區西部使用一種獨特的"捲舌音",在讀"十"、"室"、"吃"、"侄"等古代入聲字時不僅翹舌,而且舌尖後卷,有點類似於兒化音,比如"十"[shir]、"吃"[chir]。

詞彙

語法

註釋

  • 注1:四川及重慶境內,也有小部分地區為湘語客家話的方言孤島,還零散分佈着閩語贛語的使用者;而攀枝花市由於歷史原因,有大量的說東北官話的來自中國東北的移民。
  • 注2:這裏採用漢語拼音給四川話注音,根據實際情況聲母添加了[v]、[ng],而幾乎不使用[zh]、[ch]、[sh]、[n]。同時四川話中沒有韻母[e],只有[ê],故使用[e]代替[ê]。四川話陰平調值為55,表現形式同漢語拼音,如「雞」[jī];陽平調值為21,借用漢語拼音中輕聲調號表示,如「巢」[cao];上聲調值為53,借用漢語拼音中去聲調號表示,如「走」[zòu];去聲調值為213,借用漢語拼音中上聲調號表示,如「霧」[vǔ]。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