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灣堡里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Kolyma留言 | 贡献2013年4月6日 (六) 09:1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臺灣堡里列表,列舉1920年(大正九年)「地方制度改正」前夕的堡、里、鄉、澚。

1661年(南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人,隨即在當年5月規劃行政區域,稱臺灣為東都明京,在今臺南一帶設承天府,以北設天興縣,以南設萬年縣,是臺灣史上的第一次行政區劃。

1664年(永曆十八年),鄭經重定行政區域,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二縣為天興州、萬年州,增設南路、北路及澎湖三安撫司;另將承天府分為東安坊西定坊寧南坊鎮北坊四坊;天興、萬年二州下設文賢里仁和里永寧里新昌里仁德里依仁里崇德里長治里維新里嘉祥里仁壽里武定里廣儲里保大里新豐里歸仁里長興里永康里永豐里新化里安定里善化里感化里開化里等二十四里,為臺灣堡里制度之始。此四坊二十四里的建置到清領時期仍被沿用。[1]

其後因開拓之地日廣、人口日增,四坊二十四里的建置不敷所需,又增設堡、鄉、澚行政區劃,其數目也逐漸增加。1920年(日大正九年),全臺改制為五州二廳之際,始廢止堡、里、鄉、澚。

宜蘭廳

臺北廳

桃園廳

新竹廳

南投廳

嘉義廳

臺南廳

(以下位於今臺南市轄區)
(以下位於今高雄市轄區)

阿緱廳

臺東廳

花蓮港廳

澎湖廳

参考资料

  1. ^ 《明鄭時期臺灣行政疆域圖》,中央研究院台灣歷史文化地圖網站
  2. ^ 府令第60號、告示第117號,府報第1145號,臺灣總督府,1916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