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賽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Martindehk留言 | 贡献2013年4月15日 (一) 07:05 (標點符號格式)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沙田馬場大銀幕影著開跑一刻

香港賽馬歷史悠久,是香港其中一項最受歡迎的運動。1980年代,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當時鄧小平保證香港在1997年後仍然「馬照跑」,可見賽馬對香港的重要性。

香港的賽馬活動是香港境內唯一容許合法賭博的本地運動項目,主要由香港賽馬會舉辦及管理。除香港賽馬會外,其他賭博方式皆為非法。由於香港合法賭博的渠道並不多,因此大部份人留意香港賽馬的目的只是為了賭博而非賽馬這項運動本身,成為了香港賽馬文化的一大特色。亦因這樣,在香港有不少人認為賽馬一定等於博彩。

歷史

1873年的跑馬地馬場

早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初期,英國人已把賽馬運動帶來香港,在當時稱為黃泥涌谷的跑馬地舉行賽馬。最早的賽馬活動始於1844年。1850年代,已有各類錦標賽事的記載,首次有紀錄賽事於香港薄扶林一個小型馬場舉行。1845年跑馬地馬場落成。1846年12月17日至18日,跑馬地馬場舉行首次賽事。1873年香港打吡大賽首次舉辦,隨著賽馬活動越來越受歡迎,1884年香港賽馬會成立,管理香港賽馬運動,並在快活谷馬場跑道旁,以竹枝及茅草搭建成簡陋的看台。早期賽馬每年只舉辦一次,通常於1月至2月間舉行,為期數日,稱為周年大賽。而參與賽事的的馬主及馬迷,多數是英國人或其他外籍人士,包括政府官員,洋行職員等。早年的英國人與華人各有其所屬看台,華人不可進入英國人看台觀賽。1891年,馬會開始接受投注,賽馬成為博彩活動。1907年,首位秘書被委任,而馬會亦於中環設立辦事處。

馬場大火

1918年2月26日,跑馬地馬場舉行周年大賽時,發生傷亡慘重的火災,由於當時的看台只以竹棚搭建,加上環境擠迫,導致500餘人喪生。

華人參與

早期只有在殖民地定居的歐洲人方能擁用馬會會籍。1925年,香港發生省港大罷工,事件平息後,香港政府對華人採取較寬鬆的政策,包括取消英國人與華人分別看台。1926年,在港督金文泰指示下,香港賽馬會首次容許華人成為會員,並邀請買辦何甘棠容顯龍成為最先一批華人會員。

馬票

馬會於1931年首次發行馬票,是一種結合賽馬與攪珠的彩票形式,分大馬票與小搖彩兩種,先以攪珠方式產生入圍號碼,再以一場指定賽事的賽果決定中彩馬票。大馬票每年開獎兩次,後增加至3至4次,小搖彩則於馬季期間每月開獎一次。二次大戰後,1947年恢復舉行馬票。至1976年7月,馬會開始舉辦六合彩,而大馬票則於1977年起取消。1999年,馬會為慶祝千禧年而重新舉辦慈善大馬票,以2000年1月1日凌晨舉行的千禧盃作為開獎賽事。

日治時期

香港日治時期,日本軍政府為粉飾太平,繼續舉行賽馬活動,將「香港賽馬會」改名為「香港競馬會」,「跑馬地馬場」改名為「青葉峽競馬場」,並採用中文代替原先使用的英文馬名及其他資料,又加入不少日籍商人成為會員。日方早期邀請何甘棠出任香港競馬會主席,但他在不久後辭任。戰時因馬匹缺乏,參賽馬匹質素大有距離,包括以平日拉車的馬用來充數參賽,所以增設了距離讓賽等比賽形式,後期到了1944末因活馬數量不足應付賽事,更以跑木馬代替,在公眾席與會員席架起鋼線,讓掛於鋼線上的木馬隨隨滑下。1945年8月戰爭結束,香港賽馬會重新管理賽馬運動,全以軍用馬來比賽直至1947年夏季。

戰後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不論是英國人或華人,對賽馬的興趣不斷提昇。當時必須進入跑馬地馬場,才可投注賽馬。1950年,馬會在跑馬地馬場安裝電算機,以取代人手售票、計算派彩及公佈賽果等工作。1952年初亦舉行特別賽事以測試電算機運作。快活谷馬場看台則先後在1957年及1969年進行加建工程。到1960年代,每逢賽馬日,快活谷馬場都人頭湧湧,每當全場滿座,馬場入門懸掛象徵爆棚的紅旗。馬會開始研究在新界沙田興建第二個馬場。

香港賽馬由開埠開始,都是業餘性質,由一些愛好策騎人士擔任騎師。隨著賽馬運動發展,業餘騎師制度難以應付需求,香港賽馬在1971年開始職業化,聘請外地專業騎師來港策騎,並開設見習騎師訓練班,訓練本地全職騎師,首屆畢業的見習生包括其後成為多屆冠軍騎師的告東尼;而一些外地練馬師亦在此時到香港發展。1973年,馬會在快活谷跑道上安裝燈光系統,並開始在星期三晚上舉行夜馬賽事,以吸引馬迷下班後入場觀賽;同年,香港政府批准馬會設立場外投注處。首6間場外投注處於1974年開設,電話投注亦在同年開始服務。馬會又在1970年代起,當快活谷馬場看台滿座時,讓當時的麗的電視現場直播賽馬,方便馬迷。

沙田馬場在1978年10月7日落成啟用,提供更佳的養馬及賽馬環境,主要錦標賽事亦改於沙田馬場舉行。踏入1980年代,馬匹質素亦不斷提高,馬主願意購買更高價的馬匹來港參賽。這段期間,香港出現了祿怡同德馬王。1981年,電話投注系統進行電腦化;1983年,所有馬場投注設施及場外投注處亦完成電腦化,彩票由電腦印發。1988年首次試用投注寶。1990年代,所有馬房遷入沙田,快活谷馬場不再進行晨操,原位於山光道的馬房則拆卸,改建成馬會會所。1995年,跑馬地馬場完成重建工程。

早年的周年大賽,第五天准許兒童進入馬場。1960年代開始,規定17歲以下人士不可入場;1978年6月起,則改為18歲以下人士不准入場。1999年12月31日晚上在跑馬地馬場舉行的千禧賽馬,曾特別准許兒童入場,而2004年國慶賽馬日,馬會亦舉辦容許兒童入場的賽馬嘉年華。

為了執行民政事務局所訂立的發牌條件,馬會一向嚴厲執行拒絕讓18歲或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進入馬場及場外投注處的措施;至近年,馬會才准許個別馬主在預先通知的情況下,帶同其未成年的親友進場,甚至拉頭馬,但馬場內的大部份地方如沙圈及投注區域等,仍然嚴禁未成年人士進入。

國際化

隨著賽事及馬匹質素不斷提升,1980年代末,香港的賽馬水平已經與世界先進國家看齊。馬會於1988年創辦香港邀請盃賽,邀請新加坡馬來西亞馬匹來港參賽,其後賽事漸漸發展成香港國際賽事,無論賽事水準與獎金皆屬世界頂級水平。近年香港訓練的馬匹亦有到海外參加一些錦標賽事,部份更曾取得勝利。

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馬會主要職位皆改由華人出任。首位華人行政總裁是黃至剛。199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衰退,馬會開始面對投注額下跌的問題。近年馬會不斷加強對賽馬的宣傳,把重點集中在自由行人士,並對大額投注馬迷提供折扣回贈,及開設新彩池以吸引馬迷。

賽事概況

沙田馬場看台

賽馬日

賽馬日通常於星期三、星期六或星期日舉行。星期三為舉行夜間賽馬,多數於跑馬地馬場舉行,但偶而會於沙田馬場舉行,一般編為第8場次。週末會於星期六或星期日為舉行日間賽馬,多數於沙田馬場舉行,但偶而會於跑馬地馬場舉行,一般編為第10場次或第11場次。早前於每年11月初,因轉播澳洲墨爾本盃,則會在星期二進行夜馬賽事。但因更改海外賽事日編排後,現已把墨爾本盃賽馬日獨立於星期二直播,(而夜馬則安排於星期三舉行)。亦因奧運聖火傳遞及冬至,有數次賽馬夜於星期四舉行。2009年,香港共有78個本地賽馬日和20個海外轉播日。同年6月30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过由2009至2010年度起的馬季,增加5個賽馬日至83日,但仍須在每年的7月16日至8月31日歇暑。

馬場

香港早期只有在位於港島區黃泥涌跑馬地)的跑馬地馬場舉行。快活谷馬場歷史悠久,在1844年已進行首次賽馬。為目前世界少有位於市區的馬場。跑馬地馬場現設一條草地跑道,早年除草地外亦曾經先後設有沙地及安妥膠跑道,於1995年重建後變為一條草地跑道。

1971年,政府決定批准馬會於新界區沙田新市鎮興建新馬場。沙田馬場於1978年10月7日正式開幕。經過不斷擴建,包括加建看台,更換闊型大銀幕,及於沙圈加建天幕等。現時大部份主要賽事均安排於沙田馬場舉行。

馬迷可在賽馬日進入舉行賽事的馬場觀賽。公眾席入場費為10港元,會員可憑會員章進入會員席,亦可為來賓購買會員席入場證章,每位50港元。在賽馬日,另一個馬場則提供雙邊投注服務,馬迷可入場觀看大螢幕直播賽事及使用投注設施。

沙田馬場內設有彭福公園,是紀念已故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彭福將軍,每逢沙田馬場舉行賽事,彭福公園便會關閉;近年彭福公園改建,大部份地方闢作2008年奧運的馬術賽事場地。

評分制度

香港賽馬推行評分制,大部份賽事為讓磅賽,每匹馬皆由馬會評磅員給予評分,較具實力馬匹需根據評分負較重的負磅,以平衡各駒的取勝機會。每場賽事過後,評磅員會依各馬匹表現加分或減分。 初來港的自購新馬起初多評(第四班)52分或57分為起步點,而自購馬視乎海外賽績多評第三班或以上(80分以上),每場賽事以1分負1磅計算,現時每場賽事負磅上限為133磅。

本地騎師可獲得減2磅出賽,見習騎師視乎總頭馬成績而獲得相對應的減磅(由5磅至10磅),新馬賽事及主要大賽則為平磅賽,一般一律負126磅(三歲馬或雌馬可獲減磅)。評分制度除香港及澳門以外,世界其他地方甚少採用。

香港賽馬按評分分為多個班次,1970年代馬匹分為九班,1980年代馬匹分為七班,1990年代馬匹分為六班,直至近年將所有馬分為五班:

賽事班次 標準評分上限
第一班 120
第二班 100
第三班 80
第四班 60
第五班 40

馬匹

由於香港地方狹小,難以發展配種業。現時在香港服役馬匹全部從外地訓練及運入,通常來自澳洲紐西蘭英國法國愛爾蘭美國等賽馬及育馬事業成熟的國家。近年則開始從南非阿根廷日本等地方引入馬匹。香港競賽馬匹退役後,大部份無配種價值,因此大部份香港馬匹為已雄馬,即騸馬,因閹割後馬匹較易馴服;雌馬則甚少輸入。極少數在香港作賽而又有好成績的雄馬,退役後會被運往其他國家作為種馬。

現時在香港作賽的馬匹,類別一般分為四類:

  • 國際拍賣會新馬(馬會每年會購入一定數量,並舉辦拍賣會供馬主競投的馬匹)
  • 自購馬(馬主自行購買,多數在外地曾參賽過、有賽績的馬匹)
  • 自購新馬(馬主自行購買,但從未出賽的馬匹)
  • 訪港馬(在港每年舉辦的國際級賽事,來港參賽的外地馬匹)

馬主

要在香港擁有馬匹,必須先成為香港賽馬會會員,在入會一段時間後方可申請養馬。由於名額有限,馬會每年進行一次抽籤,中籤者可從外地購入一匹馬運送到香港作賽。擁有現役馬匹的馬主亦可在有條件下,選擇把現有馬匹退役,另外從外地購入一匹馬替補名額。

騎師

1971年以前,在香港策騎的騎師大部份為業餘騎師(如郭子猷鄭棣池),部份為軍人(如山度士),甚至是馬主本人。1971年香港賽馬轉為職業化後,所有騎師為全職專業騎師,馬會亦開始舉辦騎師訓練學校,培訓本地騎師,首批畢業生包括告東尼羅國洲等,而亦會以聘約形式聘請外國的騎師策騎,職業化後首批聘請的外籍騎師有:蘭尼甘保頓伊諾等。

現時於香港策騎的騎師,以來自外國的外籍騎師為多數,部份由練馬師向馬會提出申請及聘請,一些屬國際著名,如巫斯義冼毅力等。馬會亦會邀請一些外籍好手來香港客串一段時間,如靳能蘇銘倫戴圖理等。一些曾被馬會邀請的好手如:馬佳善韋達等,因成績出眾而每年皆獲聘任,以至長期在港作賽而視香港為家得而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在進行國際賽事期間,也有一些因此短時間來港作賽,如柏兆雷武豐岳禮華等。

馬會仍然有培訓香港本地華籍騎師,先經基礎訓練成為見習騎師方可出賽。見習騎師可獲得減磅以補充其騎功的不足,在取得一定場次頭馬後,便可獲升為正式騎師。近年,由於競爭激烈,華籍騎師的生存空間逐漸減少。不少具實力馬匹及著名馬匹皆由外籍騎師策騎,華籍騎師只剩下一些實力較弱的冷門馬。為讓華籍騎師有更多出賽機會,馬會容許華籍騎師負磅減兩磅,最多則減十磅,令部份華籍騎師如賴維銘鄭雨滇等取得更多頭馬,不少見習生如王志偉徐君禮等,經練馬師悉心培訓後也取得好成績。

練馬師

職業化前,練馬師的地位並不高,當時名義上只是馬房的頭領,由於五、六十年代造馬猖獗,1971年馬會展開對賽馬全面改革,實行職業化,大大加強了馬房保安、馬匹健康護理、藥物撿驗、晨操紀錄等各方面,以免毒馬案重現。練馬師和騎師一樣以每年獲發牌照方式掌控,練馬師不得兼任騎師或馬主。在騎師訓練學校畢業的見習騎師,開始由馬會決定指派給指定的練馬師,跟隨在馬房學習,見習騎師和練馬師有了所謂師徒的關係。練馬師的聘任權完全由馬會決定,馬會為提高香港賽馬事業的水平,會聘請外國著名練馬師來港開倉:如佐治摩亞愛倫大衛希斯蔡約翰等。本地練馬師則絕大多數為騎師出身,退役後在馬房工作而逐步升至副練馬師,每逢臨近季尾,馬會都會依當季練馬師總頭馬成績,而決定來季是否獲續牌,不獲續牌的空缺會由副練馬師升上填補。

檔位

早期賽馬在起步點並沒有設置閘廂,只以閘網橫越跑道,所有參賽馬由騎師策騎,於閘網後等待司閘員指令閘網打開,後來由於閘網形式較不公平,則改用電動閘廂,在賽事舉行前兩日先舉行抽籤以決定出賽馬匹的檔位,馬報以《排位版》刊出馬匹資料。閘廂置於起步點處,所有參賽馬需先被牽引入閘,把後門關上後,再由司閘員按鈕開啟閘廂起步。現在香港最多出賽馬的數目為14隻。

賽事途程及場地

途程\場地 沙田草地跑道(田草) 沙田全天候跑道(田泥) 跑馬地草地(田草)
1000米 X
1200米
1400米 X X
1600米 X X
1650米 X
1800米
2000米 X
2200米 X
2400米

國際一級賽事

錦標赛事

博彩

一間馬會場外投注站
新蒲崗馬會場外投注站
馬會各式彩票

香港賽馬會是香港唯一合法接受賽馬投注的機構,馬會提供多種投注方式,彩池及投注額屬世界前列。馬會在彩池中抽取佣金作為營運經費,並抽取部份作為博彩稅繳納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並會將部份收益作為社會福利用途。1978年開始明文規定未滿十八歲不得參與博彩。

除了在場內投注外,馬會亦接受場外、電話投注、網上投注、流動通訊投注及自助終端機投注,現有超過100家場外投注站,及超過100萬個電話投注戶口。

每年馬季的總投注額,能反映出當時香港整體經濟情況,如2003年沙示襲港期間,03至04年度賽馬總投注額為650億港元,較96年至97年度的924億港元下跌約30%。2005至2006年度馬季總投注額則再下降至600.5億元,比前一馬季減少26.1億元,跌幅為4%。

2006年7月12日,香港立法會通過《2006年博彩稅(修訂)條例》,賽馬投注博彩稅改為以利得稅形式,按投注額扣除派彩後的毛利徵收(頭三年每年包底80億),馬會亦可向投注達到1萬港元的大額投注馬迷,在輸錢後提供折扣回贈優惠。新措施在2006年9月開始的2006至2007年度馬季起實施。

總投注額

馬季 總投注額(億港元) 博彩稅(億港元)
1992-1993 601.4 77.06
1993-1994 662.1 84.90
1994-1995 720.1 92.29
1995-1996 806.7 103.26
1996-1997 923.5 122.58
1997-1998 914.9 120.69
1998-1999 813.4 106.95
1999-2000 834.2 112.03
2000-2001 815.3 109.46
2001-2002 781.5 105.03
2002-2003 714.6 95.17
2003-2004 650.2 87.79
2004-2005 626.6 83.52
2005-2006 600.5 79.43
2006-2007 640 80.39
2007-2008 676.85 82.86
2008-2009 668.20 81.19
2009-2010 754.97 90.02
2010-2011 804.13 95.57
2011-2012 886.1 101.5

賽馬報紙

稱為「馬報」、「馬經」,主要刊載賽事的詳細資料、馬評家提供的「貼士」、馬匹賽績、騎練動態、賽馬新聞、晨操紀錄等。一般賽事舉行前兩天,約早上十一時前馬會會為參賽馬匹抽籤編排檔位,馬報當日下午會以《排位版》出版,主要刊載馬匹賽績。 賽事舉行前一天,正午十二時始開始接受投注,馬報當日下午約六時會以《賽日版》出版,刊載各場參賽馬匹的賠率

投注方法

香港賽馬自一九八二至八三年馬季開始,投注基本計算由五元為單位改為以十元為單位至今。馬會提供多種投注方法,在馬場內設有投注窗口及自動售票機,供馬迷投注及領取派彩。馬會在香港各區設有場外投注站,提供預售,即場投注及領取派彩等,投注人士一般需填寫彩票,並以現金、現金券智財卡(持有馬會投注戶口人士)進行投注。

馬迷亦可在馬會開設投注戶口,以使用電話投注、投注寶電訊運財寶互聯網投注或手提電話短訊投注等服務。馬迷需預先把款項透過智財卡,存入投注戶口才可投注;贏得的派彩彩金會自動存入投注戶口,亦可將派彩從投注戶口轉帳至指定銀行。投注寶是一部互動式投注機,以電話線連接馬會伺服器使用,申請人須繳納租金及按金。

投注形式(彩池):中彩規則

  • 獨贏:第一名
  • 位置:第一、第二或第三名
  • 連贏:第一及第二名,無需順序
  • 位置Q:兩匹第一/二/或第三名,無需順序
  • 三重彩:在一場賽事中,順序揀中第一、第二名及第三名馬匹
  • 單T:選中一場賽事中的第一/二及第三名,無需順序
  • 孖T:指定兩場賽事的第一/二及第三名,無需順序
  • 三T:指定三場賽事的第一/二及第三名,無需順序(通常安排在第四、第五及第六場)
  • 四連環:選中第一/二/三及第四名,無需順序
  • 孖寶:選中頭關(是場)的第一名及次關(下一場)的第一或第二名
  • 六環彩:須在指定六場賽事中,選中第一或第二名,可獲六環彩普通獎,若選的馬全跑第一名,可獲六寶獎(舊稱六環彩特獎)。
  • 過關:自選場次(最少兩場起,最多可選六場),可以選擇獨贏、位置、連贏、位置Q等,過關的派彩會依所中的場次賠率相乘。
  • 三寶:指定3場賽事的第一名(通常安排在最尾的三場賽事)
  • 騎師王:選中一個賽馬日內各場賽事中獲得最高累積「騎師王」總分數的騎師。

已取消的彩池

  • 科加士(Forecast):1964-65年度開始和連贏一同推出,一場馬買中順次序的頭二名馬才算中彩,只有在出馬少的場合下才會舉辦,以代替連贏,出馬3-5匹是科加士,6 匹或以上是連贏位(73-74年度科加士改為 3-6 匹 ,7 匹或以上才有連贏)。1979年取消。
  • 四重彩:第一/二/三及第四名,需順序
  • 孖Q:指定兩場場次(通常在第三及第四場),每場的首兩名馬匹
  • 場內孖T:即今日的第三口孖T(在第八及第九場之間)。
  • Fun組(馬匹編號):2007年2月7日推出,競猜獲得第一名的馬匹組別。如一至四號馬為第一組,四至八號馬為第二組,餘此類推,若七號碼跑贏,則代表投注第二組的馬迷勝出,因不受歡迎而於2007年9月起取消,成為香港賽馬史最短命的彩池。

參看

資料來源

外部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