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 | |
---|---|
皇仁書院校徽 | |
地址 | 銅鑼灣高士威道120號 |
其它名称 | Queen's College |
类型 | 官立中學 (教學語言:英文) |
创办日期 | 1862年 |
校長 | 李樂然 |
职员人数 | 約60人 |
学生人数 | 約1100人,33個班別 |
校訓 | “勤有功” 拉丁語: "Labor Omnia Vincit" |
校刊 | 黃龍報 |
分院 | Stewart, Tanner, Williamson, Dealy, De Rome, Kay, Crook, Wright |
面積 | 約16766平方米 |
電話號碼 | (852) 2576 1992 |
学校网址 | http://www.qc.edu.hk/ |
22°16′52″N 114°11′30″E / 22.2811485°N 114.1915635°E
皇仁書院(英文:Queen's College)的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亦即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男子官立中學。該校一直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中文校訓是「勤有功」,而拉丁文校訓則是Labor Omnia Vincit。皇仁書院一名於1894年開始沿用至現在。該校現時位於銅鑼灣。長久以來,該校被視為最頂尖學府之一,舊生亦在社會各界貢獻良多,聲名顯赫。
歷史
皇仁書院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孫逸仙(孫中山)曾於此上課。校舍座落於中環歌賦街,當時該校俗稱「大書院」。
史釗域博士擔任首任校長,當時他還兼任學校督察和布政司(政務司),直至1879年3月香港政府另行設立教育部門管理香港學校為止。有別於現時絕大部份學生來自本地,當時中央書院的學生來自世界不同各地,主要研究中國古典書籍。
1884年4月26日,當時港督寶雲主持了中央書院新校舍的奠基儀式,孫中山先生也有出席。因學生日漸增多,到了1889年,位於中環鴨巴甸街及荷李活道交界(即現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的新校舍啟用,校名更改為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新校舍是當時香港最大的校舍。1894年,香港政府刊憲宣佈維多利亞書院校名再更改為皇仁書院,一直沿用至今。當時該校主要教授算術、文法及常識等科目,為19世紀末的香港所罕見。由1920年代起,該校開始展現其優秀的學術及體育成就,廣為公眾認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攻佔香港。皇仁書院於1941年底被逼停辦。校舍初時成為日軍總部,其後完全毀於戰火,僅留下兩尊大炮和中央書院第二任校長胡禮的半身雕像。
戰事完結後,皇仁書院在1947年起曾於堅尼地道的臨時校舍(今舊英童學校)重開。1950年9月22日,位於銅鑼灣鄰近維多利亞公園的現址的校舍,由當時港督葛量洪揭幕,並於同日正式啟用,沿用至今。
2012年,皇仁書院會踏入150周年。在2010年10月時,皇仁書院便已宣佈將會在一百五十周年時發行紀念郵票,成為香港首套香港郵政官方為中學校慶發行的紀念郵票。2011年9月,香港郵政公布將發行「皇仁書院一百五十周年校慶」郵票小型張,並首次採用盾形設計郵票[1]。
辦學宗旨
皇仁書院的辦學宗旨,是為學生提供各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均有卓越的發展,藉此讓他們在人生各方面都有成就感和能成為未來的領袖。
皇仁書院的五大核心價值則為:負責任(Responsibility)、正直(Integrity)、兄弟情(Brotherhood)、勤奮(Diligence)及追求卓越(Pursuit of Excellence)。
皇仁書院在校學生有1034人(2012-2013學年),分佈於28個班別。中一至中二設4個班別(A、B、C、D),中三 至中六設5個班別(A、B、C、D、E),每班約36人。2011年,新高中學制,中七取消。值得一提的是,在「三二二三」的舊學制下,中六至中七設4個班別,分別以早期香港大學的四個學院命名:6/7A(Arts 文學院)、6/7E(Engineering 工學院,修讀純數科)、6/7M(Medicine 醫學院,修讀生物科)、6/7S(Science 理學院,修讀純數科,或數學及統計科與電腦應用科或通識科),因為早期香港大學的學生主要是皇仁書院的預科生。A班有30人,而E、M、S班則均為27人。
皇仁書院為香港114間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文的中學之一。除了中國語文、中國歷史、文化科及普通話外,其餘所有科目均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文。
收生及教學
皇仁書院每年收生五班約二百人,分別由自行收生及統一派位途徑錄取,另與軒尼詩道官立小學(上午及下午)及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均為聯繫學校。惟於教育局政策下,自2011學年起每年收生學額將減至四班約一百五十人。[2] 所有中一新生均會參與由校方及高年級師兄領導的迎新營。
除中文、中史及普通話外,所有科目均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校舍
二次大戰後,皇仁書院校舍座落香港島中部的灣仔區,實際位置位於銅鑼灣天后,高士威道及銅鑼灣道之交界,毗鄰維多利亞公園及香港中央圖書館。校園的面積達16766平方米,較香港一般中學為大,建成於1950年。
校舍內的設施如下:
孫中山銅像
皇仁書院為了紀念曾於該校就讀三年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於2007年鑄造了一尊孫中山銅製立像,並於12月4日由霍英東基金會董事霍震寰主持開幕典禮,現安置在學校草坪。
歷任校長
- 史釗域博士(Dr. Frederick Stewart, 1862年 - 1881年)
- 胡禮博士 (Dr. G.H. Bateson Wright, 1881年 - 1909年)
- 狄烈先生 (Mr. T.K. Dealy, 1909年 - 1918年)
- 丹拿先生 (Mr. Bartram Tanner, 1918年 - 1925年)
- 古祿先生 (Mr. A.H. Crook, 1925年 - 1930年)
- 狄隆先生 (Mr. F.J. de Rome, 1930年 - 1939年)
- 干拿先生 (Mr. M.G. O'Connor, 1939年 - 1941年)
- 毛勤先生 (Mr. L.G. Morgan, 1946年 - 1947年)
- 威廉臣先生 (Mr. H.N. Williamson, 1947年 - 1961年)
- 張經柏先生 (1961年 - 1964年)
- 金寶鐘先生 (Mr. F.C. Gamble, 1964年 - 1965年)
- 司徒莊先生 (Mr. John Stokes, 1965年 - 1970年)
- 黃勵文先生 (1970年 - 1973年)
- 鄭旭寧先生 (1973年 - 1976年)
- 榮德淵先生 (1976年 - 1982年)
- 趙東成先生 (1982年 - 1987年)
- 江紹忠先生 (1987年 - 1994年)
- 李家鴻先生 (1994年 - 2000年)
- 張林麗琼女士(2000年 - 2003年)
- 李樂然先生 (2003年 - )
校歌
校歌 作詞:啟先生(1920) 第一段
合唱
第二段
第三段
|
皇仁書院校歌 的旋律來自英國哈羅公學 (Harrow School)的校歌 "Forty Years On",並與香港協恩中學的校歌相同。英文校歌歌詞出自該校代理校長啟先生(Mr.William Kay)於1920年的手筆。而中文校歌歌詞則出自皇仁書院校友陳鈞潤先生的手筆,並刊載在校刊《黃龍報》內。雖然校歌有第二及第三段,但現時師生在任何場合唱校歌的時候均不會唱該兩段。
學生會
皇仁書院學生會成立於1984年,根據其會章,學生會為校內自治組織之最高機關,職責包括協調各學會並舉辦一些活動、反映同學對校方政策上的意見、增強同學的公民意識等,皇仁書院一年一度的開放日也是學生會全權負責的。皇仁書院學生會採用內閣制,幹事會由同學組織候選政黨,以12人組成一黨,於學年初(九月)開始作出宣傳及拉票,並在每個學年初由全校所有學生投票選出。2011-2012年投票前亦曾舉辦候選黨魁辯論及選舉論壇。皇仁書院學生會的刊物為《匯聲》。
如該學年有或超過兩黨參選,則由同學選一黨投票。 如只有一黨,則由同學以信任票與不信任票去決定該黨能否當選為學生會。於選出學生會後,學生會將會由委員在任期內收取會費。(中一至中六:港幣40元;中七:港幣20元)(因新學制,2011-2012中六,中七收港幣20元)
於2011年1月,皇仁書院學生會Spray提出 學生會會章憲法修訂,並於月內開始作出校內師生諮詢。會章最終於2011年2月15日經由自1997年來首次的全校學生公投,並以約83%的支持率獲得通過。
活動及成就
所有學生均被分配至8個學社(house)中的其中一個。學社制度於1950年代由威廉臣校長所創立,分別為Stewart House(史釗域社)、Dealy House(狄烈社)、Wright House(胡禮社)、Kay House(啟社)、Crook House(古祿社)、Tanner House(丹拿社)、de Rome House(狄龍社)和School House,其後School House在威廉臣校長離任後改為Williamson House(威廉臣社)。各社以皇仁書院最早和最有貢獻的8名校長命名。學社會於水運會、陸運會和其他社際比賽中互相競爭,以鼓勵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也使不同年級的學生能夠融洽共處。此外,皇仁書院各個校隊亦經常參與校際比賽。
皇仁書院設有49個不同類型的學會,類型分別有體育、康樂、宗教、社會服務及學術範疇。除了學會外,皇仁書院還有四個制服團體,分別是香港海事青年團、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交通安全隊及港島童軍十二旅,多元化的學會選擇,令學生有更多機會參加課外活動,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技能。不少學會會聯同其他學校舉辦聯校活動,擴闊學生視野。部份更積極投入公益慈善,幫助社會有需要的一群。
皇仁書院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不少學生受薦參加香港傑出學生選舉比賽。直至2010年,皇仁書院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比賽中累積產生了21名香港傑出學生[4],在香港所有中學中排名第2。
公開考試佳績
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皇仁書院是產生最多「十優狀元」(應考的10科全部取得A等成績)的學校。由1987年至2010年期間,皇仁書院已累積產生了55名「十優狀元」,當中2006年更有六名學生考獲十優。此兩項紀錄在香港中學會考歷史上未有學校能打破。在各屆會考中,亦常有皇仁書院學生蟬聯「全港第一」的桂冠,其各科總分為一眾「十優狀元」中最高者。
隨著新高中學制的推行,中學會考於2011年停辦。在2012年的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六名「七優狀元」(應考的7科全部取得5**等成績)當中,有兩人(馬浩賢和劉銘謙)乃皇仁書院的應屆考生,成為全港之冠,開創文憑試歷史的佳績紀錄。
近年各屆會考「十優狀元」人數
6位狀元: 2006
5位狀元: 1998, 2003
4位狀元: 1994, 1995, 1997, 2002, 2005
3位狀元: 2001, 2010
2位狀元: 1991, 1993, 1996, 2007
1位狀元: 1999, 2000, 2004, 2008, 2009
學校刊物
皇仁書院的校刊名為《黃龍報》,創刊於1899年6月,起初每年出版十期(除暑假及新年),1931年至1934年改為每年出版三期,1935年1941年再改為每年出版兩期,在日治時期停刊,戰後之1956年仍維持每年出版兩期,最後自1957年每年出版一期至今,為全球第二本創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中國學校校刊。黃龍報擁有很多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對研究香港以至於亞太區的早期教育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每一期的黃龍報均包括了學會資料、照片、精選散文、得獎列表,並以中英對照方式出版。每年校內都會舉行黃龍報封面設計比賽, 每期《黃龍報》封面正是同學的作品。《黃龍報》在2005年出版第100期,校方特別把此期以全彩色印刷,並附送一隻雙面DVD,內有過去百期的封面和精選內容和第100期全本的PDF版本,以及該校合唱團唱的校歌。
學校另有校報《文苑》,創刊於1968年,現時每年出版三期,內容包括校園動向、專題探討和學生投稿等。
著名校友
軍政界
- 孫中山:辛亥革命重要領袖,滿清皇朝推翻者,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稱「中華民國國父」、中國「革命先行者」。
- 廖仲凱(廖仲恺):革命領袖,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歷任外交部長、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勞工部長。何香凝之夫。
- 唐紹儀:早期留美幼童,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外交部長,山東大學校長。
- 周壽臣:早期留美幼童,在朝鮮任袁世凱幕僚。天津招商局總辦、京奉鐵路總辦及清外交部大臣,官至二品。後任立法局議員、首位華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並獲授封為爵士。
- 陳錦濤:民國財政部長、孫中山先生廣州政府第一屆內閣成員。
- 溫宗堯:孫中山先生廣州政府行政院長。
- 陸敬科:孫中山先生廣州政府外交部長。
- 何世禮︰國民政府陸軍二級上將,早年留學英、法炮兵學校,歷任國防部常務次長、駐日軍事代表團團長兼盟軍對日理事會臺灣代表、駐聯合國軍事代表團團長,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委員會首席代表、總統府國策顧問等。
- 羅旭龢:前香港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華人太平紳士。
- 黃作梅:新華社香港分社第二任社長,倫敦分社創辦人,抗日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國際小組負責人。歷史上唯一一位以公開的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獲得英國MBE勳章的人士。
- 霍英東: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
- 許仕仁: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前行政會議成員、前強積金管理局行政總監。
- 林煥光:行政會議召集人、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前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裁。
- 黎慶寧:前保安局局長。
- 鄺其志:前庫務局局長、前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局長、前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
- 許淇安:前警務處處長。
- 黃仁龍:前律政司司長、英國倫敦中殿學院委員。
- 郭國全: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顧問,前渣打銀行東亞區首席經濟師。
- 周一嶽: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
- 司徒華:前立法會議員(九龍東)、前支聯會主席。
- 梁智鴻:前行政會議成員、前醫院管理局主席。
- 梁家騮:立法會議員(醫學界),前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
- 胡志偉:立法會議員(九龍東)、黃大仙區議會議員、前市政局議員。
- 湯家驊:立法會議員(新界東)、公民黨黨員、前大律師公會主席。
- 陳德霖: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 黃宜弘:前立法會議員(商界(二))來源請求
- 聶錦勳:前工程拓展署署長
- 鄒燦基:全國政協委員
- 高永文: 現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
- 石禮謙: 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
- 梁繼昌: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
商界
- 何東爵士:香港望族,太平紳士,怡和洋行華籍總經理,企業家,慈善家。
- 何啟:律師、醫生,第一位獲香港政府封為爵士的華人,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及雅麗氏醫院創辦人,實業家,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 陈廉伯:广州富商,广州商团事变主导者之一。
- 何福:何東之弟,商人、慈善家。
- 何甘棠:何東之弟,商人及慈善家
- 利希慎:著名利氏家族的創始人,靠鴉片販賣致富,有「鴉片大王」稱號,向英資怡和洋行買得渣甸山,發展成為利園,為利氏家族奠下了「地產王國」的基礎。因鴉片生意糾紛,街上遭人開槍打死。
- 簡東浦:銀行家,香港東亞銀行創辦人。
- 律敦治 (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律敦治醫院創辦人,有「防癆先生」之稱,曾投資啤酒廠,立法局議員。
- 謝纘泰:香港南華早報創辦人。
- 周壽臣爵士:太平紳士,企業家,創立安全保火險公司、泰新銀號,其後獲為香港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議員。
- 劉鑄伯:香港中華總商會創辦人。
- 馮柏燎:利豐創辦人。
- 馮漢柱:利豐第二代接班人,知名商人馮國經、馮國綸之父。
- 羅文錦:曾留學英國攻讀法律,1915年畢業返港當律師。1935年任立法局議員,並曾任香港大學校董及參事、華商總會和東華醫院顧問、保良局永遠議員、華人體育協進會主席等。曾任中華電力公司、香港大酒店、省港澳輪船公司的董事等。太平紳士。
- 黃廣田: 二十世紀初香港商界著名代表人物,曾任華商總會主席。早年參加九龍啟德機場填築計劃,同時又成立啟德汽車公司,並出任該公司經理。後又出任太古輪船公司藍煙囪公司買辦,還創辦廣田行車公司,自任經理。又兼娛樂公司、新界擴展公司董事數職,商業方面涉及甚廣。
- 韋寶珊:韋玉是另一個為後人熟識的名稱,香港銀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參與創立保良局。
- 鄧肇堅爵士:香港著名企業家及慈善家。
- 何鴻燊:港澳知名商人,澳門首富,有「澳門賭王」之稱,信德集團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兼執行董事,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會長。
- 羅德丞:前香港律師會會長,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及商人。
- 楊光:信和置業執行董事
學術界
- 王寵益:香港大學第一位華人教授,病理學系系主任,香港病理研究的先驅,貢獻良多,後因工作感染肺結核去世。
- 黃繼持:中文作家、翻譯家、中國文學批評家,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
- 張五常:經濟學家,自稱師從「芝加哥學派」米爾頓佛利民教授,前香港大學經濟系教授。
- 沈祖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在領導醫護人員應付2003年「非典型肺炎」一役中表現廣受好評。
- 袁國勇: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學系系主任,2003年「非典型肺炎」危機中另一有卓越貢獻的人物。
- 高永文: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前醫院管理局專業事務及人力資源總監兼署理行政總裁,香港醫務委員會委員。
- 霍泰輝: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 陳坤耀:前行政局議員、香港嶺南大學前任校長。
- 陳繁昌: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署長、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主任
- 楊汝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
- 譚萬鈞: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伯裘書院校長,太平紳士。
- 張佑啟:香港大學校長顧問及工程學院榮譽教授。
- 關子尹:哲學家,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系主任。
- 黃國彬:詩人、作家,前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來源請求
- 蔣濛: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 杜若鴻:香港大學中文系副研究總監。
-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前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Roundtable召集人。
- 陳士齊:人稱「齋Sir」、「阿齋」、「齋哥」,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講師。
- 莫幹生:民生書院創辦人。
- 陳葒:匯知中學 (QualiEd College)前校長,現為【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新少年雙月刊】主編,專欄作家。個人作品有小說《青春出於藍》、《校園風雲》、詩集《校園情思》、教育評論集《教改瘋語》《改育空間》、語文教材《微型小說與語文教學》《靈感如泉作文秘笈》等。其中《青春出於藍》獲第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青少年及兒童文學組別冠軍。
- 李家鴻:皇仁書院前校長。
- 李家翹: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導師,主要研究空間政治及東江水供應。
思想文化傳媒界
- 蘇曼殊:清末民初詩人、作家、畫家、翻譯家。
- 黎民偉:香港電影之父,代表作有《莊子試妻》、《天涯歌女》、《漁光曲》等。
- 黃文山(黃凌霜):民初社會學家、無政府主義者,1919年「五四運動」北京大學學生領袖,與共產黨關係密切,曾赴莫斯科會見革命領袖列寧。
- 吳漢源(畢華流):著名作家、遊戲家。
- 陳鈞潤:翻譯及填詞人。
- 胡國賢(羈魂): 詩人。
- 鄧樹榮:劇場人,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
- 陳炳釗:劇場人,前進進劇團藝術總監、導演《飛吧!臨流鳥,飛吧!》(1997)及《飛吧!臨流鳥,飛吧!消失的翅膀》(2007)。
- 莫昭如:香港無政府主義者及左翼戲劇工作者。
- 徐國才:星島日報執行總編輯。
- 鮑漢琳:人稱“鮑叔”,香港電視、電影演員,戲劇節目製作人,早期身分為廣播劇演員。
- 熊秉文:電影藝術團體總監、註冊社工、專業影評人、專欄作家。
- 江關生:傳媒人,曾任多份本港報章及香港電台。
其他
- 吳國敬:著名歌手、作曲人
- 李惠堂:戰前中國職業足球球員,公認之中國足球球王。並帶領港滬兩地足球菁英,稱霸於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屆的遠東運動會。
- 李錦聯:香港電視名廚,曾拍攝過三級片
- 王東泰:香港無綫電視藝員,王俊棠的兒子
- 劉奮洋:香港籃球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