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皇仁书院

坐标22°16′52″N 114°11′30″E / 22.2811485°N 114.1915635°E / 22.2811485; 114.191563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Tansinan 1995留言 | 贡献2013年4月17日 (三) 14:17 取消On99expert (对话)所作出的修订 26170566)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皇仁书院
皇仁书院校徽
地址铜锣湾高士威道120号
其它名称Queen's College
类型官立中学
(教学语言:英文)
创办日期1862年
校长李乐然
职员人数约60人
学生人数约1100人,33个班别
校训“勤有功”
拉丁语: "Labor Omnia Vincit"
校刊黄龙报
分院Stewart, Tanner, Williamson, Dealy, De Rome, Kay, Crook, Wright
面积约16766平方米
电话号码(852) 2576 1992
学校网址http://www.qc.edu.hk/
地图

22°16′52″N 114°11′30″E / 22.2811485°N 114.1915635°E / 22.2811485; 114.1915635

皇仁书院(英文:Queen's College)的前身是创立于1862年中央书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亦即香港在殖民地时期最早成立的男子官立中学。该校一直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中文校训是“勤有功”,而拉丁文校训则是Labor Omnia Vincit皇仁书院一名于1894年开始沿用至现在。该校现时位于铜锣湾。长久以来,该校被视为最顶尖学府之一,旧生亦在社会各界贡献良多,声名显赫。

历史

1897年的皇仁书院校舍

皇仁书院前身是创立于1862年中央书院(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孙逸仙(孙中山)曾于此上课。校舍座落于中环歌赋街,当时该校俗称“大书院”。

史钊域博士担任首任校长,当时他还兼任学校督察和布政司(政务司),直至1879年3月香港政府另行设立教育部门管理香港学校为止。有别于现时绝大部分学生来自本地,当时中央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不同各地,主要研究中国古典书籍

皇仁书院正门

1884年4月26日,当时港督宝云主持了中央书院新校舍的奠基仪式,孙中山先生也有出席。因学生日渐增多,到了1889年,位于中环鸭巴甸街荷李活道交界(即现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的新校舍启用,校名更改为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College)。新校舍是当时香港最大的校舍。1894年,香港政府刊宪宣布维多利亚书院校名再更改为皇仁书院,一直沿用至今。当时该校主要教授算术文法常识等科目,为19世纪末的香港所罕见。由1920年代起,该校开始展现其优秀的学术及体育成就,广为公众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攻占香港。皇仁书院于1941年底被逼停办。校舍初时成为日军总部,其后完全毁于战火,仅留下两尊大炮和中央书院第二任校长胡礼的半身雕像。

战事完结后,皇仁书院在1947年起曾于坚尼地道的临时校舍(今旧英童学校)重开。1950年9月22日,位于铜锣湾邻近维多利亚公园的现址的校舍,由当时港督葛量洪揭幕,并于同日正式启用,沿用至今。

2012年,皇仁书院会踏入150周年。在2010年10月时,皇仁书院便已宣布将会在一百五十周年时发行纪念邮票,成为香港首套香港邮政官方为中学校庆发行的纪念邮票。2011年9月,香港邮政公布将发行“皇仁书院一百五十周年校庆”邮票小型张,并首次采用盾形设计邮票[1]

办学宗旨

皇仁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均有卓越的发展,借此让他们在人生各方面都有成就感和能成为未来的领袖。

皇仁书院的五大核心价值则为:负责任(Responsibility)、正直(Integrity)、兄弟情(Brotherhood)、勤奋(Diligence)及追求卓越(Pursuit of Excellence)。

皇仁书院在校学生有1034人(2012-2013学年),分布于28个班别。中一至中二设4个班别(A、B、C、D),中三 至中六设5个班别(A、B、C、D、E),每班约36人。2011年,新高中学制,中七取消。值得一提的是,在“三二二三”的旧学制下,中六至中七设4个班别,分别以早期香港大学的四个学院命名:6/7A(Arts 文学院)、6/7E(Engineering 工学院,修读纯数科)、6/7M(Medicine 医学院,修读生物科)、6/7S(Science 理学院,修读纯数科,或数学及统计科与电脑应用科或通识科),因为早期香港大学的学生主要是皇仁书院的预科生。A班有30人,而E、M、S班则均为27人。


皇仁书院为香港114间使用英文作为教学语文的中学之一。除了中国语文、中国历史、文化科及普通话外,其余所有科目均使用英文作为教学语文。

收生及教学

皇仁书院每年收生五班约二百人,分别由自行收生及统一派位途径录取,另与轩尼诗道官立小学(上午下午)及爱秩序湾官立小学均为联系学校。惟于教育局政策下,自2011学年起每年收生学额将减至四班约一百五十人。[2] 所有中一新生均会参与由校方及高年级师兄领导的迎新营。

除中文、中史及普通话外,所有科目均以英文为教学语言。

校舍

二次大战后,皇仁书院校舍座落香港岛中部的湾仔区,实际位置位于铜锣湾天后高士威道铜锣湾道之交界,毗邻维多利亚公园香港中央图书馆。校园的面积达16766平方米,较香港一般中学为大,建成于1950年。

校舍内的设施如下:

  • 校务处
  • 9个教员室:A,B,C,D,E,F,G,N15(教学助理)及PE
  • 2个操场(南面及北面)
  • 图书馆 (名为霍英东图书馆
  • 天文房
  • 大草坪
  • 花园 (名为晓阳阁)
  • 健身室(可作羽毛球场使用)
  • 会客室 

孙中山铜像

皇仁书院为了纪念曾于该校就读三年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于2007年铸造了一尊孙中山铜制立像,并于12月4日霍英东基金会董事霍震寰主持开幕典礼,现安置在学校草坪。

历任校长

caption
caption

校歌

校歌

作词:启先生(1920)

第一段

Hail Alma Mater! Long Life to Queen's College,
Kindly instructor and guide of our youth,
Lighting the land with the bright beams of knowledge,
Teaching thy children to reverence truth!
Bound in close brotherhood all thy collegians,
Cherishing memories tender and strong,
Scattered asunder in various regions,
Q.C.'s and O.Q.C.'s join in the song.

合唱

Q.C.! Q.C.! Q.C.! Q.C.! Q.C.!
In that cry what a magic is found.
Let us roll out the glorious sound;
Q.C.! Q.C.!

第二段

From the proud city and from the lone valley,
From the rich districts of Kwang-tung we come.
Hakka and Cantonese round thee we rally,
Far from our kindred in thee we find home.
Sternly we strive in our sports and our studies,
For the race goes to the wise and the strong.
Moulding our manhood, our mind and our bodies,
Q.C.'s and O.Q.C.'s join in the song.
重复合唱部分

第三段

Time speeds along. Soon our schooldays are ended,
Comes the sad hour when from thee we must part!
Thee who so kindly and skillfully blended,
Lore of the Orient with Western art.
We will not falter nor fearfully wonder,
Nurtured by thee we feel valiant and strong.
Sons of Cathay, raise your voices in thunder,
Q.C.'s and O.Q.C.'s join in the song.
重复 Chorus

皇仁书院校歌 的旋律来自英国哈罗公学 (Harrow School)的校歌 "Forty Years On",并与香港协恩中学的校歌相同。英文校歌歌词出自该校代理校长启先生(Mr.William Kay)于1920年的手笔。而中文校歌歌词则出自皇仁书院校友陈钧润先生的手笔,并刊载在校刊《黄龙报》内。虽然校歌有第二及第三段,但现时师生在任何场合唱校歌的时候均不会唱该两段。

学生会

皇仁书院学生会成立于1984年,根据其会章,学生会为校内自治组织之最高机关,职责包括协调各学会并举办一些活动、反映同学对校方政策上的意见、增强同学的公民意识等,皇仁书院一年一度的开放日也是学生会全权负责的。皇仁书院学生会采用内阁制,干事会由同学组织候选政党,以12人组成一党,于学年初(九月)开始作出宣传及拉票,并在每个学年初由全校所有学生投票选出。2011-2012年投票前亦曾举办候选党魁辩论及选举论坛。皇仁书院学生会的刊物为《汇声》。

如该学年有或超过两党参选,则由同学选一党投票。 如只有一党,则由同学以信任票与不信任票去决定该党能否当选为学生会。于选出学生会后,学生会将会由委员在任期内收取会费。(中一至中六:港币40元;中七:港币20元)(因新学制,2011-2012中六,中七收港币20元)

2011年1月,皇仁书院学生会Spray提出 学生会会章宪法修订,并于月内开始作出校内师生咨询。会章最终于2011年2月15日经由自1997年来首次的全校学生公投,并以约83%的支持率获得通过。

活动及成就

所有学生均被分配至8个学社(house)中的其中一个。学社制度于1950年代由威廉臣校长所创立,分别为Stewart House(史钊域社)、Dealy House(狄烈社)、Wright House(胡礼社)、Kay House(启社)、Crook House(古禄社)、Tanner House(丹拿社)、de Rome House(狄龙社)和School House,其后School House在威廉臣校长离任后改为Williamson House(威廉臣社)。各社以皇仁书院最早和最有贡献的8名校长命名。学社会于水运会、陆运会和其他社际比赛中互相竞争,以鼓励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也使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够融洽共处。此外,皇仁书院各个校队亦经常参与校际比赛。

皇仁书院设有49个不同类型的学会,类型分别有体育、康乐、宗教、社会服务及学术范畴。除了学会外,皇仁书院还有四个制服团体,分别是香港海事青年团、香港红十字会青年团、交通安全队及港岛童军十二旅,多元化的学会选择,令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技能。不少学会会联同其他学校举办联校活动,扩阔学生视野。部分更积极投入公益慈善,帮助社会有需要的一群。

皇仁书院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不少学生受荐参加香港杰出学生选举比赛。直至2010年,皇仁书院在香港杰出学生选举比赛中累积产生了21名香港杰出学生[4],在香港所有中学中排名第2。

公开考试佳绩

在历届香港中学会考,皇仁书院是产生最多“十优状元”(应考的10科全部取得A等成绩)的学校。由1987年2010年期间,皇仁书院已累积产生了55名“十优状元”,当中2006年更有六名学生考获十优。此两项纪录在香港中学会考历史上未有学校能打破。在各届会考中,亦常有皇仁书院学生蝉联“全港第一”的桂冠,其各科总分为一众“十优状元”中最高者。

随着新高中学制的推行,中学会考于2011年停办。在2012年的首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六名“七优状元”(应考的7科全部取得5**等成绩)当中,有两人(马浩贤和刘铭谦)乃皇仁书院的应届考生,成为全港之冠,开创文凭试历史的佳绩纪录。

近年各届会考“十优状元”人数

6位状元: 2006

5位状元: 1998, 2003

4位状元: 1994, 1995, 1997, 2002, 2005

3位状元: 2001, 2010

2位状元: 1991, 1993, 1996, 2007

1位状元: 1999, 2000, 2004, 2008, 2009

学校刊物

皇仁书院的校刊名为《黄龙报》,创刊于1899年6月,起初每年出版十期(除暑假及新年),1931年至1934年改为每年出版三期,1935年1941年再改为每年出版两期,在日治时期停刊,战后之1956年仍维持每年出版两期,最后自1957年每年出版一期至今,为全球第二本创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学校校刊。黄龙报拥有很多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香港以至于亚太区的早期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每一期的黄龙报均包括了学会资料、照片、精选散文、得奖列表,并以中英对照方式出版。每年校内都会举行黄龙报封面设计比赛, 每期《黄龙报》封面正是同学的作品。《黄龙报》在2005年出版第100期,校方特别把此期以全彩色印刷,并附送一只双面DVD,内有过去百期的封面和精选内容和第100期全本的PDF版本,以及该校合唱团唱的校歌。

学校另有校报文苑》,创刊于1968年,现时每年出版三期,内容包括校园动向、专题探讨和学生投稿等。

著名校友

军政界

商界

  • 何东爵士:香港望族,太平绅士,怡和洋行华籍总经理,企业家,慈善家。
  • 何启:律师、医生,第一位获香港政府封为爵士的华人,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及雅丽氏医院创办人,实业家,立法局非官守议员。
  • 陈廉伯:广州富商,广州商团事变主导者之一。
  • 何福:何东之弟,商人、慈善家。
  • 何甘棠:何东之弟,商人及慈善家
  • 利希慎:著名利氏家族的创始人,靠鸦片贩卖致富,有“鸦片大王”称号,向英资怡和洋行买得渣甸山,发展成为利园,为利氏家族奠下了“地产王国”的基础。因鸦片生意纠纷,街上遭人开枪打死。
  • 简东浦:银行家,香港东亚银行创办人。
  • 律敦治 (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律敦治医院创办人,有“防痨先生”之称,曾投资啤酒厂,立法局议员。
  • 谢缵泰:香港南华早报创办人。
  • 周寿臣爵士:太平绅士,企业家,创立安全保火险公司、泰新银号,其后获为香港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议员。
  • 刘铸伯香港中华总商会创办人。
  • 冯柏燎利丰创办人。
  • 冯汉柱:利丰第二代接班人,知名商人冯国经、冯国纶之父。
  • 罗文锦:曾留学英国攻读法律,1915年毕业返港当律师。1935年任立法局议员,并曾任香港大学校董及参事、华商总会和东华医院顾问、保良局永远议员、华人体育协进会主席等。曾任中华电力公司、香港大酒店、省港澳轮船公司的董事等。太平绅士。
  • 黄广田: 二十世纪初香港商界著名代表人物,曾任华商总会主席。早年参加九龙启德机场填筑计划,同时又成立启德汽车公司,并出任该公司经理。后又出任太古轮船公司蓝烟囱公司买办,还创办广田行车公司,自任经理。又兼娱乐公司、新界扩展公司董事数职,商业方面涉及甚广。
  • 韦宝珊:韦玉是另一个为后人熟识的名称,香港银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参与创立保良局
  • 邓肇坚爵士:香港著名企业家及慈善家。
  • 何鸿燊:港澳知名商人,澳门首富,有“澳门赌王”之称,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兼执行董事,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
  • 罗德丞:前香港律师会会长,行政立法两局议员及商人。
  • 杨光:信和置业执行董事

学术界


思想文化传媒界

  • 苏曼殊: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
  • 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代表作有《庄子试妻》、《天涯歌女》、《渔光曲》等。
  • 黄文山(黄凌霜):民初社会学家、无政府主义者,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与共产党关系密切,曾赴莫斯科会见革命领袖列宁。
  • 吴汉源(毕华流):著名作家、游戏家。
  • 陈钧润:翻译及填词人。
  • 胡国贤(羁魂): 诗人。
  • 邓树荣:剧场人,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
  • 陈炳钊:剧场人,前进进剧团艺术总监、导演《飞吧!临流鸟,飞吧!》(1997)及《飞吧!临流鸟,飞吧!消失的翅膀》(2007)。
  • 莫昭如:香港无政府主义者及左翼戏剧工作者。
  • 徐国才星岛日报执行总编辑。
  • 鲍汉琳:人称“鲍叔”,香港电视、电影演员,戏剧节目制作人,早期身份为广播剧演员。
  • 熊秉文:电影艺术团体总监、注册社工、专业影评人、专栏作家。
  • 江关生:传媒人,曾任多份本港报章及香港电台。

其他

  • 吴国敬:著名歌手、作曲人
  • 李惠堂:战前中国职业足球球员,公认之中国足球球王。并带领港沪两地足球菁英,称霸于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届的远东运动会
  • 李锦联:香港电视名厨,曾拍摄过三级片
  • 王东泰:香港无线电视艺员,王俊棠的儿子
  • 刘奋洋:香港篮球运动员

参阅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香港中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