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仁书院
皇仁书院 | |
---|---|
皇仁书院校徽 | |
地址 | 铜锣湾高士威道120号 |
其它名称 | Queen's College |
类型 | 官立中学 (教学语言:英文) |
创办日期 | 1862年 |
校长 | 李乐然 |
职员人数 | 约60人 |
学生人数 | 约1100人,33个班别 |
校训 | “勤有功” 拉丁语: "Labor Omnia Vincit" |
校刊 | 黄龙报 |
分院 | Stewart, Tanner, Williamson, Dealy, De Rome, Kay, Crook, Wright |
面积 | 约16766平方米 |
电话号码 | (852) 2576 1992 |
学校网址 | http://www.qc.edu.hk/ |
22°16′52″N 114°11′30″E / 22.2811485°N 114.1915635°E
皇仁书院(英文:Queen's College)的前身是创立于1862年的中央书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亦即香港在殖民地时期最早成立的男子官立中学。该校一直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中文校训是“勤有功”,而拉丁文校训则是Labor Omnia Vincit。皇仁书院一名于1894年开始沿用至现在。该校现时位于铜锣湾。长久以来,该校被视为最顶尖学府之一,旧生亦在社会各界贡献良多,声名显赫。
历史
皇仁书院前身是创立于1862年的中央书院(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孙逸仙(孙中山)曾于此上课。校舍座落于中环歌赋街,当时该校俗称“大书院”。
史钊域博士担任首任校长,当时他还兼任学校督察和布政司(政务司),直至1879年3月香港政府另行设立教育部门管理香港学校为止。有别于现时绝大部分学生来自本地,当时中央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不同各地,主要研究中国古典书籍。
1884年4月26日,当时港督宝云主持了中央书院新校舍的奠基仪式,孙中山先生也有出席。因学生日渐增多,到了1889年,位于中环鸭巴甸街及荷李活道交界(即现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的新校舍启用,校名更改为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College)。新校舍是当时香港最大的校舍。1894年,香港政府刊宪宣布维多利亚书院校名再更改为皇仁书院,一直沿用至今。当时该校主要教授算术、文法及常识等科目,为19世纪末的香港所罕见。由1920年代起,该校开始展现其优秀的学术及体育成就,广为公众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攻占香港。皇仁书院于1941年底被逼停办。校舍初时成为日军总部,其后完全毁于战火,仅留下两尊大炮和中央书院第二任校长胡礼的半身雕像。
战事完结后,皇仁书院在1947年起曾于坚尼地道的临时校舍(今旧英童学校)重开。1950年9月22日,位于铜锣湾邻近维多利亚公园的现址的校舍,由当时港督葛量洪揭幕,并于同日正式启用,沿用至今。
2012年,皇仁书院会踏入150周年。在2010年10月时,皇仁书院便已宣布将会在一百五十周年时发行纪念邮票,成为香港首套香港邮政官方为中学校庆发行的纪念邮票。2011年9月,香港邮政公布将发行“皇仁书院一百五十周年校庆”邮票小型张,并首次采用盾形设计邮票[1]。
办学宗旨
皇仁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均有卓越的发展,借此让他们在人生各方面都有成就感和能成为未来的领袖。
皇仁书院的五大核心价值则为:负责任(Responsibility)、正直(Integrity)、兄弟情(Brotherhood)、勤奋(Diligence)及追求卓越(Pursuit of Excellence)。
皇仁书院在校学生有1034人(2012-2013学年),分布于28个班别。中一至中二设4个班别(A、B、C、D),中三 至中六设5个班别(A、B、C、D、E),每班约36人。2011年,新高中学制,中七取消。值得一提的是,在“三二二三”的旧学制下,中六至中七设4个班别,分别以早期香港大学的四个学院命名:6/7A(Arts 文学院)、6/7E(Engineering 工学院,修读纯数科)、6/7M(Medicine 医学院,修读生物科)、6/7S(Science 理学院,修读纯数科,或数学及统计科与电脑应用科或通识科),因为早期香港大学的学生主要是皇仁书院的预科生。A班有30人,而E、M、S班则均为27人。
皇仁书院为香港114间使用英文作为教学语文的中学之一。除了中国语文、中国历史、文化科及普通话外,其余所有科目均使用英文作为教学语文。
收生及教学
皇仁书院每年收生五班约二百人,分别由自行收生及统一派位途径录取,另与轩尼诗道官立小学(上午及下午)及爱秩序湾官立小学均为联系学校。惟于教育局政策下,自2011学年起每年收生学额将减至四班约一百五十人。[2] 所有中一新生均会参与由校方及高年级师兄领导的迎新营。
除中文、中史及普通话外,所有科目均以英文为教学语言。
校舍
二次大战后,皇仁书院校舍座落香港岛中部的湾仔区,实际位置位于铜锣湾天后,高士威道及铜锣湾道之交界,毗邻维多利亚公园及香港中央图书馆。校园的面积达16766平方米,较香港一般中学为大,建成于1950年。
校舍内的设施如下:
孙中山铜像
皇仁书院为了纪念曾于该校就读三年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于2007年铸造了一尊孙中山铜制立像,并于12月4日由霍英东基金会董事霍震寰主持开幕典礼,现安置在学校草坪。
历任校长
- 史钊域博士(Dr. Frederick Stewart, 1862年 - 1881年)
- 胡礼博士 (Dr. G.H. Bateson Wright, 1881年 - 1909年)
- 狄烈先生 (Mr. T.K. Dealy, 1909年 - 1918年)
- 丹拿先生 (Mr. Bartram Tanner, 1918年 - 1925年)
- 古禄先生 (Mr. A.H. Crook, 1925年 - 1930年)
- 狄隆先生 (Mr. F.J. de Rome, 1930年 - 1939年)
- 干拿先生 (Mr. M.G. O'Connor, 1939年 - 1941年)
- 毛勤先生 (Mr. L.G. Morgan, 1946年 - 1947年)
- 威廉臣先生 (Mr. H.N. Williamson, 1947年 - 1961年)
- 张经柏先生 (1961年 - 1964年)
- 金宝钟先生 (Mr. F.C. Gamble, 1964年 - 1965年)
- 司徒庄先生 (Mr. John Stokes, 1965年 - 1970年)
- 黄励文先生 (1970年 - 1973年)
- 郑旭宁先生 (1973年 - 1976年)
- 荣德渊先生 (1976年 - 1982年)
- 赵东成先生 (1982年 - 1987年)
- 江绍忠先生 (1987年 - 1994年)
- 李家鸿先生 (1994年 - 2000年)
- 张林丽琼女士(2000年 - 2003年)
- 李乐然先生 (2003年 - )
校歌
校歌 作词:启先生(1920) 第一段
合唱
第二段
第三段
|
皇仁书院校歌 的旋律来自英国哈罗公学 (Harrow School)的校歌 "Forty Years On",并与香港协恩中学的校歌相同。英文校歌歌词出自该校代理校长启先生(Mr.William Kay)于1920年的手笔。而中文校歌歌词则出自皇仁书院校友陈钧润先生的手笔,并刊载在校刊《黄龙报》内。虽然校歌有第二及第三段,但现时师生在任何场合唱校歌的时候均不会唱该两段。
学生会
皇仁书院学生会成立于1984年,根据其会章,学生会为校内自治组织之最高机关,职责包括协调各学会并举办一些活动、反映同学对校方政策上的意见、增强同学的公民意识等,皇仁书院一年一度的开放日也是学生会全权负责的。皇仁书院学生会采用内阁制,干事会由同学组织候选政党,以12人组成一党,于学年初(九月)开始作出宣传及拉票,并在每个学年初由全校所有学生投票选出。2011-2012年投票前亦曾举办候选党魁辩论及选举论坛。皇仁书院学生会的刊物为《汇声》。
如该学年有或超过两党参选,则由同学选一党投票。 如只有一党,则由同学以信任票与不信任票去决定该党能否当选为学生会。于选出学生会后,学生会将会由委员在任期内收取会费。(中一至中六:港币40元;中七:港币20元)(因新学制,2011-2012中六,中七收港币20元)
于2011年1月,皇仁书院学生会Spray提出 学生会会章宪法修订,并于月内开始作出校内师生咨询。会章最终于2011年2月15日经由自1997年来首次的全校学生公投,并以约83%的支持率获得通过。
活动及成就
所有学生均被分配至8个学社(house)中的其中一个。学社制度于1950年代由威廉臣校长所创立,分别为Stewart House(史钊域社)、Dealy House(狄烈社)、Wright House(胡礼社)、Kay House(启社)、Crook House(古禄社)、Tanner House(丹拿社)、de Rome House(狄龙社)和School House,其后School House在威廉臣校长离任后改为Williamson House(威廉臣社)。各社以皇仁书院最早和最有贡献的8名校长命名。学社会于水运会、陆运会和其他社际比赛中互相竞争,以鼓励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也使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够融洽共处。此外,皇仁书院各个校队亦经常参与校际比赛。
皇仁书院设有49个不同类型的学会,类型分别有体育、康乐、宗教、社会服务及学术范畴。除了学会外,皇仁书院还有四个制服团体,分别是香港海事青年团、香港红十字会青年团、交通安全队及港岛童军十二旅,多元化的学会选择,令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技能。不少学会会联同其他学校举办联校活动,扩阔学生视野。部分更积极投入公益慈善,帮助社会有需要的一群。
皇仁书院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不少学生受荐参加香港杰出学生选举比赛。直至2010年,皇仁书院在香港杰出学生选举比赛中累积产生了21名香港杰出学生[4],在香港所有中学中排名第2。
公开考试佳绩
在历届香港中学会考,皇仁书院是产生最多“十优状元”(应考的10科全部取得A等成绩)的学校。由1987年至2010年期间,皇仁书院已累积产生了55名“十优状元”,当中2006年更有六名学生考获十优。此两项纪录在香港中学会考历史上未有学校能打破。在各届会考中,亦常有皇仁书院学生蝉联“全港第一”的桂冠,其各科总分为一众“十优状元”中最高者。
随着新高中学制的推行,中学会考于2011年停办。在2012年的首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六名“七优状元”(应考的7科全部取得5**等成绩)当中,有两人(马浩贤和刘铭谦)乃皇仁书院的应届考生,成为全港之冠,开创文凭试历史的佳绩纪录。
近年各届会考“十优状元”人数
6位状元: 2006
5位状元: 1998, 2003
4位状元: 1994, 1995, 1997, 2002, 2005
3位状元: 2001, 2010
2位状元: 1991, 1993, 1996, 2007
1位状元: 1999, 2000, 2004, 2008, 2009
学校刊物
皇仁书院的校刊名为《黄龙报》,创刊于1899年6月,起初每年出版十期(除暑假及新年),1931年至1934年改为每年出版三期,1935年1941年再改为每年出版两期,在日治时期停刊,战后之1956年仍维持每年出版两期,最后自1957年每年出版一期至今,为全球第二本创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学校校刊。黄龙报拥有很多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香港以至于亚太区的早期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每一期的黄龙报均包括了学会资料、照片、精选散文、得奖列表,并以中英对照方式出版。每年校内都会举行黄龙报封面设计比赛, 每期《黄龙报》封面正是同学的作品。《黄龙报》在2005年出版第100期,校方特别把此期以全彩色印刷,并附送一只双面DVD,内有过去百期的封面和精选内容和第100期全本的PDF版本,以及该校合唱团唱的校歌。
学校另有校报《文苑》,创刊于1968年,现时每年出版三期,内容包括校园动向、专题探讨和学生投稿等。
著名校友
军政界
- 孙中山:辛亥革命重要领袖,满清皇朝推翻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称“中华民国国父”、中国“革命先行者”。
- 廖仲凯(廖仲恺):革命领袖,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历任外交部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劳工部长。何香凝之夫。
- 唐绍仪:早期留美幼童,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外交部长,山东大学校长。
- 周寿臣:早期留美幼童,在朝鲜任袁世凯幕僚。天津招商局总办、京奉铁路总办及清外交部大臣,官至二品。后任立法局议员、首位华人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并获授封为爵士。
- 陈锦涛:民国财政部长、孙中山先生广州政府第一届内阁成员。
- 温宗尧:孙中山先生广州政府行政院长。
- 陆敬科:孙中山先生广州政府外交部长。
- 何世礼︰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早年留学英、法炮兵学校,历任国防部常务次长、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兼盟军对日理事会台湾代表、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委员会首席代表、总统府国策顾问等。
- 罗旭龢:前香港立法局首席华人非官守议员,华人太平绅士。
- 黄作梅:新华社香港分社第二任社长,伦敦分社创办人,抗日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国际小组负责人。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公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获得英国MBE勋章的人士。
- 霍英东: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
- 许仕仁: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前行政会议成员、前强积金管理局行政总监。
- 林焕光:行政会议召集人、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前奥运马术公司首席执行官。
- 黎庆宁:前保安局局长。
- 邝其志:前库务局局长、前资讯科技及广播局局长、前香港交易所首席执行官。
- 许淇安:前警务处处长。
- 黄仁龙:前律政司司长、英国伦敦中殿学院委员。
- 郭国全: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顾问,前渣打银行东亚区首席经济师。
- 周一岳:前食物及卫生局局长。
- 司徒华:前立法会议员(九龙东)、前支联会主席。
- 梁智鸿:前行政会议成员、前医院管理局主席。
- 梁家骝:立法会议员(医学界),前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
- 胡志伟:立法会议员(九龙东)、黄大仙区议会议员、前市政局议员。
- 汤家骅:立法会议员(新界东)、公民党党员、前大律师公会主席。
- 陈德霖: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 黄宜弘:前立法会议员(商界(二))来源请求
- 聂锦勋:前工程拓展署署长
- 邹灿基:全国政协委员
- 高永文: 现任食物及卫生局局长。
- 石礼谦: 立法会地产及建造界议员。
- 梁继昌: 立法会会计界议员。
商界
- 何东爵士:香港望族,太平绅士,怡和洋行华籍总经理,企业家,慈善家。
- 何启:律师、医生,第一位获香港政府封为爵士的华人,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及雅丽氏医院创办人,实业家,立法局非官守议员。
- 陈廉伯:广州富商,广州商团事变主导者之一。
- 何福:何东之弟,商人、慈善家。
- 何甘棠:何东之弟,商人及慈善家
- 利希慎:著名利氏家族的创始人,靠鸦片贩卖致富,有“鸦片大王”称号,向英资怡和洋行买得渣甸山,发展成为利园,为利氏家族奠下了“地产王国”的基础。因鸦片生意纠纷,街上遭人开枪打死。
- 简东浦:银行家,香港东亚银行创办人。
- 律敦治 (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律敦治医院创办人,有“防痨先生”之称,曾投资啤酒厂,立法局议员。
- 谢缵泰:香港南华早报创办人。
- 周寿臣爵士:太平绅士,企业家,创立安全保火险公司、泰新银号,其后获为香港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议员。
- 刘铸伯:香港中华总商会创办人。
- 冯柏燎:利丰创办人。
- 冯汉柱:利丰第二代接班人,知名商人冯国经、冯国纶之父。
- 罗文锦:曾留学英国攻读法律,1915年毕业返港当律师。1935年任立法局议员,并曾任香港大学校董及参事、华商总会和东华医院顾问、保良局永远议员、华人体育协进会主席等。曾任中华电力公司、香港大酒店、省港澳轮船公司的董事等。太平绅士。
- 黄广田: 二十世纪初香港商界著名代表人物,曾任华商总会主席。早年参加九龙启德机场填筑计划,同时又成立启德汽车公司,并出任该公司经理。后又出任太古轮船公司蓝烟囱公司买办,还创办广田行车公司,自任经理。又兼娱乐公司、新界扩展公司董事数职,商业方面涉及甚广。
- 韦宝珊:韦玉是另一个为后人熟识的名称,香港银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参与创立保良局。
- 邓肇坚爵士:香港著名企业家及慈善家。
- 何鸿燊:港澳知名商人,澳门首富,有“澳门赌王”之称,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兼执行董事,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
- 罗德丞:前香港律师会会长,行政立法两局议员及商人。
- 杨光:信和置业执行董事
学术界
- 王宠益:香港大学第一位华人教授,病理学系系主任,香港病理研究的先驱,贡献良多,后因工作感染肺结核去世。
- 黄继持:中文作家、翻译家、中国文学批评家,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
- 张五常:经济学家,自称师从“芝加哥学派”米尔顿佛利民教授,前香港大学经济系教授。
- 沈祖尧: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在领导医护人员应付2003年“非典型肺炎”一役中表现广受好评。
- 袁国勇: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学系系主任,2003年“非典型肺炎”危机中另一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 高永文: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前医院管理局专业事务及人力资源总监兼署理首席执行官,香港医务委员会委员。
- 霍泰辉: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
- 陈坤耀:前行政局议员、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
- 陈繁昌: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助理署长、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主任
- 杨汝万: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所长。
- 谭万钧: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教授,伯裘书院校长,太平绅士。
- 张佑启:香港大学校长顾问及工程学院荣誉教授。
- 关子尹:哲学家,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系主任。
- 黄国彬:诗人、作家,前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讲座教授。来源请求
- 蒋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
- 杜若鸿:香港大学中文系副研究总监。
- 沈旭晖: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前香港教育学院社会科学学系副教授,Roundtable召集人。
- 陈士齐:人称“斋Sir”、“阿斋”、“斋哥”,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高级讲师。
- 莫干生:民生书院创办人。
- 陈荭:汇知中学 (QualiEd College)前校长,现为【陈校长免费补习天地】创办人,【新少年双月刊】主编,专栏作家。个人作品有小说《青春出于蓝》、《校园风云》、诗集《校园情思》、教育评论集《教改疯语》《改育空间》、语文教材《微型小说与语文教学》《灵感如泉作文秘笈》等。其中《青春出于蓝》获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青少年及儿童文学组别冠军。
- 李家鸿:皇仁书院前校长。
- 李家翘: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导师,主要研究空间政治及东江水供应。
思想文化传媒界
- 苏曼殊: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
- 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代表作有《庄子试妻》、《天涯歌女》、《渔光曲》等。
- 黄文山(黄凌霜):民初社会学家、无政府主义者,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与共产党关系密切,曾赴莫斯科会见革命领袖列宁。
- 吴汉源(毕华流):著名作家、游戏家。
- 陈钧润:翻译及填词人。
- 胡国贤(羁魂): 诗人。
- 邓树荣:剧场人,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
- 陈炳钊:剧场人,前进进剧团艺术总监、导演《飞吧!临流鸟,飞吧!》(1997)及《飞吧!临流鸟,飞吧!消失的翅膀》(2007)。
- 莫昭如:香港无政府主义者及左翼戏剧工作者。
- 徐国才:星岛日报执行总编辑。
- 鲍汉琳:人称“鲍叔”,香港电视、电影演员,戏剧节目制作人,早期身份为广播剧演员。
- 熊秉文:电影艺术团体总监、注册社工、专业影评人、专栏作家。
- 江关生:传媒人,曾任多份本港报章及香港电台。
其他
- 吴国敬:著名歌手、作曲人
- 李惠堂:战前中国职业足球球员,公认之中国足球球王。并带领港沪两地足球菁英,称霸于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届的远东运动会。
- 李锦联:香港电视名厨,曾拍摄过三级片
- 王东泰:香港无线电视艺员,王俊棠的儿子
- 刘奋洋:香港篮球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