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重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4.42.122.105留言2013年5月5日 (日) 16:26 生平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王中孚
王喆
王重阳画像
允卿
知明
重阳子
出生(1113-01-11)1113年1月11日
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
逝世1170年1月22日(1170岁—01—22)(57岁)
开封旅邸
种族汉族
宗派全真教
头衔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世祖御封)
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元武宗御封)
徒弟与学生七真
著作《重阳全真集》
《重阳教化集》
《分梨十化集》
王重阳与北七真

王重阳(Double Yang King)(1113年1月11日—1170年1月22日),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道教全真派的始创人,后被尊为全真五祖之一,七个主要门人称七真

生平

王重阳于北宋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1/1/1113)出生于陕西咸阳大魏村,出身豪门。1125年北宋,其后关中地区由傀儡政权刘齐管辖,王重阳想应试,进入咸阳府府学。1137年金废齐,翌年举行武举,王重阳前往应试,中甲科。

入道

王重阳倾心于道教,得遇真人吕洞宾锺离权(或说刘海蟾)。1159年6月,王重阳46岁,任甘河镇酒监(征收酒税的小吏)时,一日醉遇二道者,密授修真口诀。他于是更号重阳子。翌年中秋过醴泉,再遇二道者,给他书写秘语五篇。“二人”暗指“两口”人,即“吕”。从此王重阳自称其师吕洞宾。1164年又遇仙人刘海蟾,得授“仙酌”,因此尊刘海蟾为师叔。

1160年遇仙后,王重阳出家修道,捐弃妻子,隐居于终南地区,隐居时又数次遇仙。1161年自凿一穴,广深丈余,号活死人墓,独居其内。期间王重阳开始传教,收纳史处厚、严处常、赵抱渊等三数弟子。1163年,王重阳结束在活死人墓独居,到终南刘蒋村与道友和玉蟾、李灵阳二人,结茅同处。

传教

1167年,王重阳开始云游,意欲东游海岸,与道友共赴蓬莱,并东游传教,但门人、道友无一愿意随他远游。他自焚茅庵,沿途乞化,经潼关华山洛邑汴州登州,到宁海牟平县,遇巨富马丹阳及其妻孙不二。王重阳在马氏南园建庵,题庵名“全真”。“全真”教名源于此。

王重阳成功吸收几个虔诚的弟子,先后纳丘处机谭处端马丹阳王处一郝大通五人为徒。丘、谭二人听闻王重阳寓居马宅,请为弟子,求教归依马丹阳在王重阳多方劝喻下,同意出家。王处一来游适遇王重阳,亦愿从待。1168年初,王重阳带领马、谭、王、丘四人离开牟平县城,到偏远的文登县昆嵛山烟霞洞隐居修炼。郝大通亦入山求为弟子,师徒六人建庵而居。

王重阳“诱化”几个弟子后,开始教化一般信众。隐居昆嵛山时,信徒日益增多,不断前往向他问道,亦有信士送其子上山入道。为使更多人有机会闻道,师徒六人在昆嵛山居住六个月后,返回文登县城,传教重心转变为“普化”大众。

1168年8月至1169年10月,王重阳在宁海州、登州和莱州先后成立五个群众传教组织,以“会”为名,全真教称“三州五会”,即宁海州文登县“三教七宝会”、牟平县“三教金莲会”、登州福山县“三教三光会”、蓬莱县“三教玉华会”及莱州掖县“三教平等会”。“会”有门堂、廊舍、水井,如同道庵,道友可在此论道修行。自此远近风动,与会日千余人。

1169年,王重阳收纳孙不二刘处玄为弟子,与马丹阳等五人全真教合称“七真”。是年,王处一郝大通先后辞师隐居查山;孙不二到牟平县三教金莲会出家,王重阳到莱州时,刘处玄前往迎拜。自此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四人一直追随王重阳,是最亲近的嫡系门人。

立嗣

1170年初,王重阳于西行途中辞世,羽化于汴州。成立三州五会后,1169年10月,王重阳带同马丹阳等四门人西返,欲回关中,到开封旅邸,体力不支,无法继续西行,于22/1/1170辞世。临终前指定“已得道”的马丹阳为继承人,管领其他弟子,发展其教。王重阳暂时葬于开封当地信徒的花圃,两年后,马丹阳等四弟子为他迁葬于关中终南刘蒋村故庵。

思想

王重阳不重视过去道教的符箓、咒术、金丹。修道宗旨,应是清净(无为)、真功真行。“真功”就是存神固气,保持清净不动心,使身心安定。“真行”就是善行助人,积德,拯难贫苦有难,导人行善。他劝人修道,认为人生易逝,旧业难消,轮回难避,不修道则下地狱,万劫不复,出家修道则可脱离欲海,消尽旧业,超脱轮回,成仙上升天堂。

王重阳对弟子十分严厉,往往以诮骂捶楚的方式磨练,方法更甚于禅宗的“棒喝”,超出常人的理解,有信徒因难以忍受而散去。刘处玄即一度不堪其苦而逃遁,王重阳升化时未能立在床边。

王重阳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教同源,劝人读《般若心经》、《孝经》、《道德经》和《清净经》。人人可以求仙学道,七十岁学道也不迟,修道者的真师是自己的心神,类似禅宗人人本有佛性之说,如果慈悲清净,就可立刻顿悟。他吸收佛教禅宗,以打坐为修行方法,视酒色财气为修道的大敌,主张不立文字,最好不读书,以免受文字束缚。

影响

王重阳成立“三州五会”,信徒云集,全真教开始风行山东半岛,形成基层群众组织。五会有一致的约束规矩,全真教兴盛后,仍以五会为榜样,在各地建会,向大众传布全真教旨。

王重阳去世后,七真继续传教,四处活动,将全真教传播到更多地区,仅仅十几年,信徒和教团遍布北方,在中国北方宗教中占统治地位。经过王重阳和七真两代大师的努力,全真教从无到有,从微小的民间修道会,发展成北方最大宗教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创造中国宗教史上一大奇迹。

全真教东华帝君锺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1269年(元世祖至元六年)元朝追封“重阳全真开化真君”,1310年(元武宗至大三年)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著作

王重阳诗词文章辑为《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寓居马丹阳宅时,以诗词劝喻马丹阳入道,马丹阳亦作诗酬和,二人诗词多达300多首,多收入《分梨十化集》。

武侠小说里的王重阳

金庸武侠小说人物
王真人
小说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
姓名王重阳
绰号中神通
门派全真派创派祖师
徒弟全真七子
武功
内功先天功
轻功金雁功
绝技全真派招式
:三连环
:天山飞渡
:天外飞仙
:大关门式
:风扫落叶
:急流勇退
:揩磨尘垢
:无欠无余
:紫电穿云
:白云出岫
全真剑法
:定阳针
:探海屠龙
:罡风扫叶
:分花拂柳
:雁行斜击
:白虹经天
:浪迹天涯
:横行漠北
:马蹴落花
:天绅倒悬
:白鹤亮翅
:大江东去
同归剑法
一炁化三清
履霜破冰掌法
天罡北斗阵
兵器

王重阳是在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人物,为天下五绝之首“中神通”。

王重阳身材甚高,腰悬长剑,风姿飒爽,英气勃勃,飘逸绝伦。

全真派创派祖师,为金庸小说中武功最绝顶的高手之一。

人物

王重阳是一个独步武林的奇才,武功造诣深不可测,武功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是“老顽童周伯通的师兄,“全真七子”的师父。

他是一个抗金保宋的义士,他组义师、抗金兵,不遗余力,甚至在抗金之前,动用数千人力,历时数年建成活死人墓,在其中暗藏器甲粮草,作为起事之根本,虽然义举失败,却仍能激荡人心,由于将士伤亡殆尽,王重阳愤而出家,自称‘活死人’,接连几年,住在本山的一个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门一步,意思是虽生犹死,不愿与金贼共居于青天之下。

事隔多年,王重阳生平劲敌林朝英用计激他出墓,二人经此一场变故,化敌为友,携手同闯江湖。

王重阳是一个不懂爱情的男人,他与林朝英,本是一对神仙眷侣,却因他一心国事,无暇私情,以致辜负了林朝英的日夜思慕;又因二人性格相近,争强好胜,尽管是相恋一生,柔情高义,却仍是“落得情天长恨,一个出家做了黄冠,一个在石墓中郁郁以终”。

林朝英曾经和王重阳打赌,石头上刻几个字,胜过王重阳,逼使他在出家为道士与跟她一起在古墓中长相厮守之间作一选择。但即使这样,林朝英也无法如愿以偿,王重阳宁愿把自己所建的古墓让给她居住,自己另在古墓不远处盖了全真观,出家为道士,那就是重阳宫的前身,其时黄药师上终南来访,王重阳知他极富智计,说起此事,黄药师点破此事,原来林朝英的左手掌心中藏着一大块化石丹,将石面化得软了,在一柱香的时刻之内,石面不致变硬。

王重阳初为道士,心中甚是不忿,但道书读得多了,终于大彻大悟,知道一切全是缘法,又参透了清净虚无的妙诣,乃苦心潜修,光大我全真派

华山论剑,王重阳凭“先天神功”技压丐帮帮主九指神丐洪七公桃花岛黄药师白驼山庄欧阳锋大理宣宗功极帝段智兴,夺得“天下第一”的称号,抢到武林奇书《九阴真经》。

他是一个智义双绝的英雄,他取得《九阴真经》,不是为了称霸武林,而是为了解救普天下的豪杰,让江湖远离腥风血雨,他智慧超群,即便是不久于人世,也能安排一场假死伤人的戏,使出含有“先天功”的“一阳指”震慑欧阳锋,最后油尽灯枯,溘然长逝。

武功

先天功

道家呼吸炼气之法,修炼至极处可返后天为先天,无为而作,夺天地之精华,能吸取天地自然的力量,聚先天三宝元气、元神、元精合于一身,炼虚合道,无穷无尽,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潜能。

金雁功

可空中凌空行走三十七步,凌空直上三尺,可谓惊世骇俗、无与伦比,在内力修行上有极大帮助。

全真剑法

七剑七式,共七七四十九式,变化精微,穏重端严。

一炁化三清

全真派上乘剑术,连刺二九一十八剑,每一剑都是一分为三,刺出时只有一招,手腕抖处,剑招却分而为三。

履霜破冰掌法

全真派最厉害的掌法,精妙凌厉。

同归剑法

本意是为了对付那个大对头而创,只盼全力杀死或牺牲的一两人与之同归于尽,因而保全了一众同门,每一招都是猛攻敌人要害,招招狠,剑剑辣,威力不可轻视。

天罡北斗阵

全真教中最上乘的玄门武功,全真七子北斗星座的方位,集体御敌的阵法迎敌时只出一掌,另一掌却搭在身旁之人身上,敌人来攻时,正面首当其冲者不用出力招架,却由身旁道侣侧击反攻,犹如一人身兼数人功力,的确威不可当。

参考文献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

蜂屋邦夫著,钦伟刚译:《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景安宁:《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北京:中华书局,2012)。

洼德忠著,萧坤华译:《道教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郑素春:《道教信仰,神仙与仪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