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文维基百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聆聽這篇條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63.179.62.137留言2013年5月23日 (四) 21:57 外部連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文維基百科
[[File:|frameless|upright=1]]
[[File:|300px]]
中文維基百科首頁截圖
网站类型
网络百科全书
持有者维基媒体基金会
创始人多位創立初期之中文維基人
吉米·威爾士
拉里·桑格
网址zh.wikipedia.org
商业性质
注册可选

中文維基百科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協同寫作计劃的中文版本,自2002年10月24日成立,由非营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維持運作。截至2025年1月7日07:25(UTC),中文維基百科有1,457,936条条目。

概况

中文名的来源

英語的「Wikipedia」是「wiki」(一種可供多人協同寫作的網路技術)和「encyclopedia」(百科全書)結合而成的混成詞,網站初期時僅以「中文Wikipedia」為名,直到2003年10月21日,「Wikipedia」的中文名,經過13人討論及投票後,命名為「維基百科」,「維基」兩字除了音譯,另外「維」字意為繫物的大,也作「」解釋,引申為互联网;「基」是事物的根本,或是建筑物的底部,「維基百科」合起來可引申為互联网中裝載全人類基礎知識百科全书

中文維基百科的副標題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中国的清朝政治家林则徐(1785年-1850年)於1839年為广州越華書院所創作之對聯的上聯,而下聯為「壁立千仞,無欲則剛」。[1]「海納百川」語出《管子-形勢解》,意指海洋之所以廣大,是因為它不分你我地容納了數以百計的河流;「有容乃大」語出《尚書-君陳》,雙句勉勵待人接物應仿效海洋,以寬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態度去接納不同的人事地物,這同時也契合了維基百科自由開放的宗旨。

秉承維基百科的特點

中文维基百科正如維基百科本身,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使中文维基百科与传统的中文百科全书有所区别:

  • 中文维基百科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字典词典论坛或任何其他性質的網站。
  • 计划本身是一个wiki,允许大众广泛参与。中文维基百科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中文协作计划。
  • 中文维基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维基百科使用创作共用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协议文本[2]

和其它版本的维基百科一样,中文维基百科也是民主制精英制独裁制的混合,通常大部分的内容,由普通的网友讨论、修改,通常为民主的形式,而维基管理员則因特殊、適當的理由而解除部分限制,例如修改首頁、删除不適當的条目或封禁用户。[3]

與其他語言版本的差異

中文維基百科使用漢字書寫,漢字是漢族華人的共同文字,是中国大陆臺灣新加坡香港澳門的唯一官方文字或官方文字之一。中文維基百科雖未規定以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書寫,但維基人因共識及默契而以其為共通形式,有時也適度摻入方言文言文。 中文維基百科的編輯者來自於世界各地的華文使用者,根據2006年9月初維基百科對各語版本的編輯者來源的統計結果,香港地區的編輯者佔28.6%、臺灣地區佔25.9%,而美國荷蘭則分別佔13.7%及8.2%。近年來,中國大陸地區的維基百科編輯者正在迅速增加;而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間編輯數量的統計,臺灣佔36.9%、香港26.3%、中國大陸20.9%,美國、加拿大及澳洲分別佔5.6%、1.7%及1.6%。[4]

中文維基百科由來自各地、擁有不同背景、不同的政治立場與社會觀念及國家的華文使用者共同參與,其文章內容是全球華文使用者相互協調折衷後的結果。此外,包括中文維基百科在内,各语言版本对于非自由版权下的内容,或者版权、来源不明的文章和图片,保有不同于当地网络氛围的,极为严格的审查制度。原则上任何不能用于自由传播或者禁止无经济补偿地应用于商业领域的文章、图片,均不会被保留在中文維基百科。

中文維基百科廣泛且深入地介紹中華文化中國歷史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臺灣等地。在某些領域,闡述了華語使用者的價值觀,內容更貼近於華人自身的理解。

中國地理類條目中,沿海地區類較詳細,內陸與西部地方類則較簡略而不完備,反映中國各地網際網路發展程度之顯著落差。

而許多備受爭議的政治議題條目,如中國及周邊地區受到密切關注的臺灣問題朝鮮核問題六四事件與部分知名人士文章是中文維基百科長年的熱門條目。這與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常爭議的宗教、性別、國際事件如以巴衝突等焦點不同。

历史

中文維基百科的第一個標誌,於2002年11月中啟用,並於2004年10月底時停用,共使用了1年11個月,為當時的英文維基百科之標誌。
中文维基百科第一次聚会时的照片,当中几位维基人在这裡依然活跃。
中文维基百科首页的早期版本
中文维基百科经常在重要的节日變更為相应的標誌Logo与寄语,图为2005年春节时期中文维基百科的限时Logo。

創立及初期狀況

2001年5月,中文維基百科计划與其他12種主要語言維基百科计划[5]同時成立,但當時維基百科網站不支援中文輸入。同時期,與中文版有相同困擾的日語維基百科,權宜地使用羅馬字母來撰寫日語條目,中文維基百科在當時則只擁有少許的測試文字。[6]

2002年10月24日,Ghyll(現在的Mountain)成功的藉由工具軟體的輔助,撰寫了實質中文內容的文章-「首頁」,中文維基百科至此才算是真正開始運作,而Mountain也成為中文維基百科的第一位參與用戶[7]。10月27日,中文维基百科移动到新伺服器,软件升级到Phase III,新版的軟體解決了中文輸入的問題。同時,域名改为zh.wikipedia.org,中文維基百科網站界面的中文化工作告一段落後,11月1日,Mountain創建了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一條似條目頁面-「計算機科學」,但僅為測試編輯,未輸入實質條目內容。

2002年11月17日,Mountain翻譯了英文維基百科條目Computer Science,並張貼到計算機科學這一頁面來,輸入實質條目內容,創建了中文维基百科實質意義上的第一條條目-「計算機科學」。

早期維基人和其贡献

中文維基百科最資深的維基人是Mountain,而早期累積大量編輯次數的六位資深維基人:Samuel、Menchi、Lorenzarius、Formulax、Mountain與Shizhao,在2003年成為首批中文版的維基百科管理員。 其中Shizhao在维基百科的整理和协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中文版的其他维基媒体计划中也做了很多维护工作,其编辑次数亦高居榜首,惟其處事手法亦备受爭議。

2002年至2003年,中文維基百科持續進行本地化與正體(繁體)化的翻譯工作。直至2004年12月23日,随着MediaWiki 1.4版本的发布,中文维基百科初步实现正(繁)简体自动转换。

早期,大部分的長條目都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原創的則是以短條目居多。[8]

媒體關注與使用者增長

File:Mingpao20060220.JPG
2006年2月《明報》於香港首次正式報導維基百科

2003年10月20日,中国大陆的《中國電腦教育報》文章[9]介紹維基百科,這是中文媒體第一次正式報導維基百科。翌年2月15日,同是中国大陆的《新周刊》在第173期也發表了與維基百科有關的報導[10],接著隨後的幾週,許多媒體跟進報導,為中文維基百科帶來了大量的中国大陆維基人。2004年的3至5月,維基人以倍數計的增加,總條目數很快的從6,000篇突破10,000篇。

2004年5月16日,臺灣的《中時晚報》刊出《維基網路百科,大家一起寫》[11],是臺灣主流媒體首次報導維基百科,隨後於6月,臺灣的《聯合報》跟進報導《Wiki百科網書,你也可寫一筆》,為維基百科帶來大量的臺灣維基人,時值維基百科在中国大陆遭到封鎖,臺灣相關條目的編寫量大量增加,首頁也加入了臺灣的熱門新聞。

香港媒體對中文維基百科的關注較遲,是香港維基人發展起步較遲的主因之一。2006年2月20日,香港的《明報》於副刊發表《生活百科:Wiki世界 自由開放》,這是香港媒體第一次正式報導維基百科。3月29日至3月30日,香港的《頭條日報》於新聞故事連載發表《網友齊編「自由」百科全書 港八月辦首屆中文維基聯會》(按:應是中文維基年會),這是香港媒體第一次深入介紹中文維基百科。同年5月,中国的《环球时报》也报道了维基百科,很多中国大陆青年就是透过阅读报纸而得知并加入维基百科的。

百科的成長

中文維基百科於2002年10月剛開始時,英文維基百科已有超過40,000條目,成為起步較遲的主要語言版本。2004年2月24日,中文维基百科突破了5,000条条目,但是其中有些文章包括正(繁)简两个版本;注册用户数也同时突破了3,000人。2月27日,用户Ktsquare大量添加年份条目,使中文维基百科短短3天内就突破了6,000条条目。5月14日,中文维基百科总条目数终于突破1万条。

目前中文维基百科已有1,457,936个条目,但这个数量还不包括对话页、没有内部链接的条目、重定向页以及其他名字空间的页面,如果加上这些页面,截至2025年1月,总共有超過791萬頁,並有超過8528萬次的編輯。參與人數方面,共有逾3,645,362個註冊用戶曾進行編輯,當中編輯超過1,000次的維基人共有1,154人以上,而他們的貢獻佔了中文維基百科編輯總次數的約73.6%。至於管理人員,中文維基百科擁有64名管理員及8名行政員,負責站內日常的維護工作。[12]

隨著更多維基人加入,條目數量增長速度也穩步上升。到了2006年11月12日,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突破10萬條,成為第12個擁有超過10萬條目的維基百科語言版本,為一個重要的條目數里程碑[13]。2007年10月21日,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突破15萬。2008年7月31日,條目數突破20萬。2009年4月19日,條目數突破25萬,2010年3月28日,條目數突破30萬,2011年3月27日,條目數突破35萬,2012年2月8日,條目數突破40萬。2012年5月2日,条目数突破45万,当日中文维基百科创下了自建立以来最大单日条目数量增长的记录,其条目数在一天内即突破46万,单日增长一万五千余条,使得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超越瑞典语版。2012年7月14日,条目数突破50万。2012年10月14日,条目总数突破55万条。2012年11月2日,条目总数突破60万条。截至2012年11月4日 (2012-11-04)排在维基百科所有语言条目总数的第十一位。2013年1月21日,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突破65万。后截至2013年4月19日,由于瑞典语维基百科的条目数迅速增长已超过中文维基百科,中文维基百科的总条目数位列所有语言排行的第12位。

然而,同领域的百度百科[14]互動百科的标称词条數目前高達六百萬以上,显露出中文維基百科的内容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日期 條目數 成長
2002年10月24日 1條
2003年7月12日 1,000條 261天增加999條,平均1天增加4條
2004年2月24日 5,000條 227天增加4,000條,平均1天增加18條
2004年5月14日 10,000條 80天增加5,000條,平均1天增加63條
2005年12月13日 50,000條 578天增加40,000條,平均1天增加69條
2006年11月12日 100,000條 334天增加50,000條,平均1天增加150條
2007年10月21日 150,000條 343天增加50,000條,平均一天增加146條
2008年7月31日 200,000條 284天增加50,000條,平均一天增加176條
2009年4月19日 250,000條 262天增加50,000條,平均一天增加191條
2010年3月28日 300,000條 343天增加50,000條,平均一天增加146條
2011年3月27日 350,000條 364天增加50,000條,平均一天增加137條
2012年2月8日 400,000條 318天增加50,000條,平均一天增加157條
2012年5月2日 450,000條 84天增加50,000條,平均一天增加595條
2012年7月14日 500,000條 73天增加50,000條,平均一天增加685條
2012年10月13日 550,000條 91天增加50,000條,平均一天增加549條
2012年11月2日 600,000條 20天增加50,000條,平均一天增加2,500條
2013年1月21日 650,000條 80天增加50,000條,平均一天增加625條

中国大陆的封鎖

中国大陆封锁维基百科時間表及百度百科發起日的比較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称有權對網際網路依照自己制定的法律進行內容審查,對那些有爭議或违反中国大陆国家法律、不利于中国共产党统治和涉及色情的網頁內容採取限制或屏蔽措施。維基百科網站對一般民众是容易接觸獲得的,但在維基百科计划成長的紀錄上,从2004年到2008年,在中國大陸遭遇過六次大规模封鎖,其中不完全封锁一次。以上封鎖皆是無預警、無預先告知的,並且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機構甚至沒有給予維基百科封鎖的原因與理由。

最后一次对维基百科的封锁在2008年7月31日解除。从北京奥运会开始至今,维基百科都可正常访问。中国大陆政府已正式结束对维基百科的大规模封锁,中国大陆民众已经可以自由访问、编辑维基百科。雖然如此,維基百科在大陸的運行仍處於不穩定狀態。瀏覽或編輯部份含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律法規不符的信息的條目(例如一些含有政治成份的條目)仍然被封鎖,但用HTTPS模式可以瀏覽任意条目,惟在敏感時期HTTPS有可能會被GFW干擾。

对维基百科的封鎖客观上影響了中文維基百科的發展,導致使用人數減少,文章數增加速度緩慢。[來源請求]

各地中文差異

中文维基百科正(繁)简处理系统原理所在网页的屏幕截图

背景介紹

中文存在兩種書寫系統──正(繁)體中文簡體中文,一般來自臺灣香港澳門的使用者使用正體中文,來自中国大陆新加坡馬來西亞則使用簡體中文。許多正式的名稱在中國大陆、香港、新加坡、臺灣完全不同。舉例來說,電腦的列印設備,在中国大陆稱為打印機,在臺灣稱為印表機。

轉換功能啟用之前的討論與權宜的方式

隨着中文維基百科的成長,字體的問題也成為中文維基百科發展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2003年的討論中,中文維基百科社群的主流意見,是讓兩種字體並存於中文維基百科,且問題應該通過發展轉換程式來解決,而不是讓繁簡體分別成立兩個中文維基百科網站,但是當時沒有開始開發相關的技術,僅止於討論。

絕大部分的條目是繁簡體共同存在一篇文章之中,少數條目是擁有繁簡兩個不同的版本,例如法國曾經使用兩種不同版本:法國法国,或是「日本/簡」,「日本/繁」。其他維基百科可以使用zh-tw與zh-cn做跨語言連結。中文維基內部的繁簡跨語言連結則是使用〖中文维基百科|繁〗這樣的方式做連結。這種方式可以使兩種文字系統互不干擾,但卻只能靠人工整合繁體簡體兩版本的差異。而公告、總集型頁面則以繁簡並存的方式存在,以示繁簡體文字在中文維基百科具有相同的地位。

在轉換功能啟用之前,部分的使用者大量地將繁體文章全面改為簡體,反之亦然,實際上卻未編輯文章中的任何內容。如此的作法被視為一種破壞行為,繁體內容的缺少很容易被視為中文維基百科排擠繁體字的使用者。隨著簡體使用者大幅度的增長,中文維基百科從以往的繁簡並存,逐漸成為簡體為主流的百科全書。中文版成立以來就不斷出現繁體版或是臺灣版維基百科獨立的呼聲,從這段時間得到越來越多臺灣使用者的認同。

經過大約兩年的爭論與等待,2004年9月,Zhengzhu加入中文維基,提出繁簡轉換的處理方式,爲此亦製作了具體程式,開始進行繁簡轉換功能的開發。該套轉換程式一度以主要中文維基用戶的所在地為字庫分類,后簡化為「簡體」、「繁體」與「不轉換」三類。轉換系統因其易于手動添加及使用,成爲中文維基百科解決字體問題的最實際並可行的方案。該套方案及程式在2005年的第1届维基媒体国际大会上由中文用戶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繁簡體字詞轉換功能啟用

為了免除如此的障礙,從2004年12月23日起,中文維基百科在伺服器端提供一個功能——繁簡體自動轉換功能,能夠依據用戶參數自動地轉換不同的字體與辭彙至用戶端瀏覽。過去許多使用繁簡兩種版本內容的文章逐漸合併。輸入兩種名稱都可以檢索瀏覽合併後的文章。轉換功能後來維基媒體的其他「多文字共站」的百科所用。

轉換功能免除了不同字體的隔閡,也一併解決了臺灣、中國大陆、香港之間辭彙的分歧所帶來難以跨越的障礙。

最初在頁頂的條目文字轉換的標籤只有「不轉換」、「簡體」及「繁體」三種,但「繁體」是使用臺灣用語的繁體字,對習慣港澳用語香港澳門使用者感到不便。2006年11月,社群決議將頁頂的條目文字轉換的標籤改為「不轉換」、「簡體」、「臺灣正體」及「港澳繁體」四種。在2007年1月起,轉換標籤更增加至「不轉換」、「大陸簡體」、「臺灣正體」、「馬新簡體」及「港澳繁體」五種。在2008年9月,轉換標籤新增「简体」、「繁體」,此功能曾於2010年改為要登入後於小工具中選取,2011年10月又重新改回。

主要項目

特色條目與優良條目

经过一定时间发展的维基百科一般都会产生“特色条目”,虽然真正100%符合维基百科完美作品的条目实际上并不存在,但特色条目依然是作为该语言维基百科中,通过多数人认可为比一般条目要更为完整、优秀的作品。它们一般是众多维基人共同协作的甜美果实,也可以是部分人独立完成的华彩篇章。每一篇特色条目都会在正文右上角和条目讨论页上注明标记。

对于中文维基百科而言,特色条目的概念的出现始于2004年3月(中文维基百科实质开展近半年后),起初是由管理员们将个人认为较为完整的条目遴选为特色条目,而这种做法在中文维基百科步入条目数量与质量大幅增长后变得不符合发展的要求。此外,为尽快提升中文维基百科条目的质量,该年5月份,中文维基百科引入了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条目质量提升计划,成為當時唯一一個成為特色條目的方法。但不久后,「特色条目评选」制度也许可有个人独立完成的条目参选特色条目。

最早的特色条目是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2004年10月15日入选,2007年2月8日重审撤消,2007年2月16日入选优良条目)。2007年2月26日,中文维基百科的特色条目数量達到100條,第100條特色条目是哆啦A夢(于2007年2月26日入选,2010年10月11日重审撤销)。

截至目前,中文維基百科擁有1025條特色條目,當中以歷史類最多,其次是文學藝術政治類的條目。可能与参与者的爱好和日常工作,文化类条目的普及度较高所致。同時,中文維基百科擁有3152條優良條目,數量正稳定上升當中,其中以政治类条目最多,但历史与地理类条目也占到很大比重。

條目質量提升計劃

条目质量提升计划開始於2004年5月,目的是集合維基人的力量,更快地合力打造更多特色條目。条目质量提升计划在动员更多维基人参与的同时,提升中文维基百科的写作质量,选取进行质量提升的条目由维基人投票决定,在经过数周的提升后复交特色条目评价。當中,2004年第一個當選的特色条目為欧洲,评选得分最高,滿分5.0分中平均得4.8分[來源請求]

除了主計劃之外,其他領域下也設有自己的條目提升計劃。例如香港條目提升計劃是針對香港相關條目而發展的質量提升項目,以提升香港之條目至特色條目為目標。此外,還有臺灣主題、化學主題、生物主題、足球主題,其中以香港和臺灣的計劃繼續活躍運作。2008年8月,数学条目提升计划开始运行。

2006年之後,條目質量提升主計畫逐漸失去社群關注。2006年11月社群曾倡議廢除條目質量提升的主計劃,但主流意見是傾向保留進行改革,最終於2009年6月停止運作。2010年10月,條目質量提升計畫再一次以新的形態獲得社群參與。

動員令

動員令是中文維基百科特有的一種為增加條目數量與兼顧質量而進行的召集維基人編輯條目的活動,由部份維基人發起並主動邀請其他維基人參與或自願參與條目編輯。動員令可分「大動員令」及「小動員令」兩種。目前動員令已舉辦十次。

首次動員令舉辦於2006年7月15日至2006年8月1日,該年隨後舉行了第二次與第三次;第四次是在2007年4月1日始到4月30日,這次動員令限定了生物動員令、翻譯動員令、寰宇動員令、體育奧運動員令、音樂動員令和暗黑動員令六個主題;第五次是在2007年7月15日始到8月31日,第五次動員令指定了消滅外文、歷史與世界遺產三個主題,編輯者既可以編寫這三個主題的條目,也可以編寫其他領域的條目,但編寫特定三主題條目有額外加分;第六次是在2008年12月16日始到2009年1月15日,第六次动员令和第五次动员令一样采用大动员令加小动员令的模式,完成小动员令会有額外加分,第六次动员令的小动员令分别是消灭外文动员令、经济、金融动员令和科技动员令。第七次是在2009年7月15日始到2009年8月31日,依旧采用大动员令加小动员令的模式,完成小动员令会有額外加分,第七次动员令的小动员令多达七项,分别是優化工程、消紅任務、體育、地理、節日、人物和计划页面翻译。第八次則於2010年7月1日至8月28日舉行,是次動員令引入了中動員令,類似小動員令的一項動員令。第九次則从2011年6月25日至2011年9月4日结束。第十次为2012年7月15日至9月30日结束。

翻譯工作

中文維基參與了元維基的每周翻譯計劃,每星期從其他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主要是英語維基百科)翻譯一篇條目(2010年第8週開始改為兩篇)。這個計劃到現時為止已成功翻譯超過100條中短篇幅的外語條目,為翻譯工作提供榜樣。

專題及主題首頁

中文維基百科設有不同的專題。專題是一個幫助各參與者去整理在維基百科中某一特定範疇的資料的資源。這不是提供那些資料的地方,而只是一個有關那些資料的資源:如那些資料應如何編排方式、或是哪些內容是應當包括等等。而且各個專題的討論頁亦為那些對該題目有興趣的參與者提供了一個討論地方。截至2008年9月,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21個專題。

對於特定範疇,中文維基百科還設有主題首頁。主題首頁是為對某一領域的知識感興趣的維基人及一般讀者提供的首頁,用於幫助查找該主題的資料,並擴充與該主題相關的條目。一個維基主題可與一個或多個專題相連,但與專供維基編者使用的維基專題不同,維基主題是同時為編者及一般讀者服務的。截至2008年9月,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07個主題首頁。

工作小組及興趣小組

為凝聚對特定範疇感興趣的維基人,中文維基百科設有不同的維基工作小組及維基興趣小組。工作小組的主要焦點的中文維基百科內的站務維護,而興趣小組則集合了對有興趣編寫特定範疇條目的維基人,藉此進行意見交流。截至2008年9月,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2個工作小組及41個興趣小組。

地區維基人協作

2005年8月,香港維基人Ffootballchu發起了香港維基人佈告板。這是中文維基百科首個成立的地區性維基人佈告板,作為香港維基人和對撰寫香港條目感興趣的維基人聯絡之用。該板的最大特色,是其香港條目提升計劃。繼香港維基人在中文維基百科首創地區性維基人佈告板之後,於2006年1月1日,臺灣維基人Alltonight發起了相同性質的臺灣主題公告欄,以求將臺灣的風土文化在維基百科裡展現出來。其後,來自廣東中國中部日本澳門的維基人也建立了他們的維基人佈告板。

出版刊物

维基读本的第一期封面,由Shizhao任主编

中文维基百科从2005年起,由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Shizhao主持编写维基读本(第二期称为维基文摘)。维基读本是对维基百科上某种主题文章的精选的一个连续出版物,并且制作成PDF格式出版。维基读本每一个季度出版一期,两期出版後卻未能沿續。

中文維基百科用戶信陵使於2007年3月出版《中文維基百科電子雜誌》試刊版。然而,出版也未延续。

2012年12月起,数个中文维基人再度发起出版《维基月刊》。第三期起更名为《维基人》,为月度网络刊物,每月出版一期。刊物起初只有中文简体字版本,2013年5月起,增加了繁体字版本。但月刊的繁体字版本仅提供文字字面转换,而忽略了两岸三地的用词差异。于此同时,《维基人》也通过新浪微博豆瓣人人网果壳网等渠道推广。

《维基人》在最初的四期提供“维基新事”(维基百科新闻动态)、特色条目摘录、优良条目摘录、新闻动态摘录、“历史纵横”(著名历史事件摘录)、“大千世界,你知道吗”摘录、以及“维基讲堂”,维基百科基础方针指引教学。第五期起,改版为“专题制”,由单一资深维基人策划其擅长的主题,选择几个相关条目,并通过改写、非摘录的形式呈现在月刊上。语气、语调、排版均比前四期更加多样化。而之前的栏目中,只有“维基新事”、“大千世界”、“维基讲堂”得以保留。

互助客棧與詢問處

中文維基百科設有一個名為互助客棧的地方,用來討論技術議題、方針和規則、以及中文維基百科的管理維護。這是中文維基人最主要的交流意見的地方。另一方面,面對著雅虎知識+一類知識型網站的流行,中文維基百科於2006年10月設立了一個名為詢問處的地方,用來供使用者發問及解答任何與維基百科無關的問題,但多數時間淪為垃圾言論的集中地,效果不彰。

維基人社群

中文维基百科浏览量月度统计(数据截止至2012年7月)

參與者

中文維基百科的參與者來自於世界各地的華文使用者,並非集中於中国大陆。東南亞擁有龐大的華語使用人口,但當地華人人口沒有反映在該地區相關文章的書寫量上,來自東南亞各國的訪問比率維持在5%以下。

中文维基百科的參與者絕大多數是男性,有社會人也有學生,學生以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為主。根據条目质量提升计划、访问与编辑总数上的數據显示,中文维基百科用户大部分对政治歷史文化类条目报有较大的热情,因此特色条目、優良條目、新条目推荐中也以该类条目居多;而來自香港的參與者很多都關心香港本地的事物,因此優秀的香港相關條目的比例也不少。此外,中文維基百科上還有許多熱衷漫畫動畫電子遊戲電視節目次文化的參與者,這類參與者所撰寫的次文化類的條目內容經常是事無大小、鉅細靡遺(詳見本條目「條目內容流於資料庫」一節)。

截至2025年1月,中文维基百科有超過100万名注册用户,拥有1,457,936条条目和超过8500万次的编辑[12]。2012年12月,活動中的用戶(註冊且月編輯數超過五次者)2173位[15]。活跃的维基人所做出的贡献占据了整个中文维基百科的大多数。編輯超過1,000次的維基人共有約1082人,而他們的貢獻約佔中文維基百科編輯總次數的70.9%,而編輯超過10,000次的維基人的116人中,已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編輯總次數。[16]對於這種不平均的分佈,部分观点认为这是维基百科不易于新人上手或者对版权的要求严格的表現。[來源請求]

一般而言,已经熟悉中文维基百科的用户大多使用互助客栈来进行日常的编辑交流,而专为新人设立了常见问题的集合社区。为了进一步加强维基社区之间各用户的交流,中文维基百科在维基百科人中通过地域、爱好及兴趣、毕业学校、政治倾向等各种不同的分类创立了各个维基人之间的交流板块。通过这个板块维基人可以很快找到自己的同乡、校友、志同道合的其他维基人。维基人可以通过这裡寻求各种帮助,或发起当地维基人举行聚会。也可以找到维基的部分方針與指引,工作小组与一些怪诞而罕见的条目。

參與者地區分布

中文維基百科的使用者主要以臺灣、香港及中國大陆為多數,而於美國、加拿大等國亦有一定的使用量。

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中文維基百科在各國瀏覽量所佔比例[19]
File:Chinese Wikipedia Page view ratio by country 2012111-2013111.png
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1月1日中文維基百科在各國瀏覽量所佔比例[20]

管理员

當前中文维基百科一共有64名管理员。管理員由社群從成員中互相推選產生。

聚會

2013大连寒假聚会

維基百科第一次的聚會──維基百科北京地區網友見面會,於2004年7月25日在北京大學舉辦。此后在中国大陆上海臺北香港都有维基人发起聚会。聚会的主题主要涉及中文维基百科的当时遇到的问题和一些发展的建议,因此讨论的焦点往往各有侧重。

目前,定期举办维基人聚会的城市有上海、大连、沈阳、天津、香港、台北、台中、台南等地。聚会之间的间隔周期从两周至一年不等。

中文維基年會

中文維基年會邀請到陸恭蕙單仲偕等香港著名人士與會

為使各地的中文維基人增加見面的機會,以及向外界推廣中文維基百科的應用,因此發起了中文維基年會。第一屆中文維基年會在2006年8月26日至8月27日於香港中文大學舉行。超過一百名維基人參與了這次的活動。是次年會是第一個針對以單一語言百科社群的維基聚會。第二屆中文維基年會投票,候選地區有澳門和泉州,最終決定於2009年12月26日-12月27日在澳門旅遊學院舉行。

臺灣臺北市在2007年8月舉行了第三屆維基媒體國際大會。而香港则取得了2013年维基媒体国际大会的举办权。

網路討論交流

中文維基人依地區的習慣而有不同的網路交流方式,例如来自臺灣的維基人多使用BBSMSN互相交流,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参与者则较多使用QQ进行即时交流。

  • 2005年1月19日,以維基百科為主題的討論看板成立於臺灣批踢踢BBS站,並開始有计划的在BBS上推廣維基百科。
  • 2005年3月24日,中國的維基人冷玉建立了以維基百科為主題的QQ群,其他中国大陆维基人也先后建立以維基百科為主題的QQ群。QQ群成為中國大陸的維基人網路即時交流的方式之一,類似於其他維基百科的IRC頻道的地位。
  • 2006年4月26日,香港的香港地BBS開設維基百科版,並與批踢踢維基版轉信。

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维基人开始使用诸如新浪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推广。

維基榮譽與獎勵

2005年1月,Richy和Vipuser為進一步推動中文維基百科的發展,參考英语、日语版維基百科創建了目前中文維基百科通用的維基榮譽與獎勵,並在不久后設立了以獎勵GmailWallop為主要方式的維基其他獎勵,以作爲對長期為中文維基百科付出貢獻的維基人的肯定。此後新条目推荐制與條目編寫競賽制(該項目已停止)。這幾措施在執行中既獲得了確實的成效,帶動了剛加入維基百科的新人的貢獻熱情,也走了不少彎路。同年8月,由Ffaarr和Super1發起了針對維基榮譽與獎勵具體操作細節的一次討論,並將之付諸投票通過。2006年2月,香港維基人佈告板設立了維基香港創作獎,2007年3月始,ACG專題也設立了維基ACG專題創作獎。此二獎勵為中文維基百科且為目前為止唯二獨立於維基榮譽與獎勵主計劃的創作獎項,另外,維基香港創作獎也在2007年4月,再度分成維基香港內容獎與維基香港圖像獎,讓更多攝影好手可以不經由撰寫條目的方式,參與攝影的協同工作。

批評

對匿名與新註冊用戶的限制

中文維基百科對匿名與新註冊用戶的限制相比其他語言的百科(如英語維基百科)多,如匿名與新註冊用戶要先預覽才能保存。新用戶:註冊未滿7天(168小時),或編輯數未達50次,兩者有其一即是。

百科規模

許多批評將中文與其他已開發國家語言相比較,認為中文維基百科的規模與中文人口不成比例。而许多重要的条目仍无人撰写,或內容不足而成為小作品小小作品,相比其他语言维基百科仍有所不如。而在2008年8月中国大陆当局解除大部分封锁以来,条目增长速度仍旧非常缓慢,除了偶爾出現机器人的贡献短期快速增長外,長期平均每天新增不到200条。但自从2012年2月条目数突破四十万条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活跃用户明显增多。在高峰时间段,每天甚至会增加数千条新条目(主要依賴資料庫創建短條目)。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人口使用維基百科。臺灣、港澳以及海外中文人口也至少超过五千万人。在中國大陸、臺灣地區,大多數網友傾向於在百度百科互动百科雅虎知識PTT BBS等問答式的網站發文及討論。搜尋維基百科資料時,大多先從英文或日文等維基百科搜尋,較少在中文維基搜尋。參與編寫條目則更少。[來源請求]

未完成作品

中文維基百科不足之處是部分條目未完成,或內容不足而成為小作品和小小作品,據統計中文維基百科平均每篇條目長度約3,000字節(每個漢字為3字節),僅次於少數德語日語等主要語言[21]。而當中超過2KB的條目達到17%,條目長度領先絕大多數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

除此之外,許多條目是從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翻譯過來的,當中的極少部份沒有完成翻譯,約為總條目的2.5%。

專業性

中文維基百科於科技物理數學醫學等條目之建構與經營方面,與發展頂尖的維基百科語言版本相比,如英文德語維基百科,其專業性較為不足。原因可能是缺乏學者專家及業界的專業人士大量參與條目寫作。

條目內容流於資料庫

中文維基百科中藝人運動選手ACG等條目多僅以列表方式敘述某名人三圍、所出之專輯單曲、精選集、工作人員名單、收視率或運動戰績,而未以敘事方式述其生平、個性、事功、歌唱、演戲或運動風格、評價、爭議(如王建民)。

電視劇條目亦常出現各集大綱和詳盡演員介紹,但製作過程、社會反映方面介紹較少(如《鬥牛,要不要》)。電影條目主要的內容為大篇幅的劇情介紹、演員列表、沒有來源的小道信息等,如《星球大戰》。這類條目較傾向於大量資料堆砌而較少彙整的知識。

模板滥用

中文維百科其模板數明顯多於其他語言版維基百科,其中有一部份並未使用,或與其他模板重複,或可完全以分類(category)代替。對此維基百科內部出現過檢討意見。

政治自我審查

2006年11月30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其中一篇報導批評中文維基百科敘述另一種歷史觀[22]。報導內容提及中文維基百科對毛澤東等條目進行美化,只敘述中共當局的觀點。雖然事後證實這篇報導提及的內容存有嚴重錯誤,但部份中文媒體仍繼續作出報導。中文維基人社群也曾進行澄清[23],但自我審查等類似的批評未完全地消失。

缺乏充分查證的參考來源

中文維基百科對於某內容的收錄與否有一些標準,其中之一為對條目內容參考來源的要求,因此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的末尾常有一個條列內容參考來源的段落。但事實上,這個段落淪於形式化,一些參與者實際上並沒有按照來源如實撰寫,又或摻混其個人的意見進去,甚至可能存在造假。這是因為大多數的中文維基百科參與者都不會逐一查證那些參考來源,而且特別是書籍類的參考來源在查證上也有困難。這種缺乏充分查證的參考來源本身可能就有問題,因此有問題的參考來源不但不能增加中文維基百科的可信度,反而容易讓維基百科的讀者誤以為真。

與日文維基百科相同的特徵

日語維基百科的內容常常容易加入自己主觀意見或想法的條目。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條目裡面,其他的語言版本都只提及戰爭的客觀影響。而日本版裡面卻有有關評價的段落。這點在中文維基百科也很常見,在中華地區近代史相關條目,這種情形非常普遍,還擴及到周邊戰爭,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條目,條目內文常見揚華抑日的民族主義色彩內容。中文維基百科跟日語維基百科在這點異曲同工。

地域文化差異

由於使用中文的編輯者分布地區廣大造成文化環境有相當的歧異,容易發生一個條目創建後被認為關注度不足或是用語怪異,然而從創建者看來是熟悉且用語平常的情形。

政治與社會環境的影響

政治因素以及社會的當前情況長期對中文維基百科造成影響,例如由於政治認同問題而對條目進行破壞、刪改還有加入個人評論。比較嚴重的是在於維基百科在網路上具有一定影響力,假如編輯者支持或想推廣某種政治或思想理念,可能會將維基百科視為一個傳達訊息的工具,進而在編輯中試圖對讀者的認知產生影響。

中文維基百科的影響性

2007年在臺北舉辦的2007維基國際年會許多臺灣學生表示,在寫學校「研究報告」多會使用維基百科查詢資料,因為臺灣學生平時習慣Google等搜尋引擎的查詢模式,較為喜好查閱維基百科作為資料收集處。因此儘管大學校在校園網域齊備各種的專業資料庫且完全免費,臺灣學生卻仍不習慣使用其他的專業資料庫[24]

參與2007年維基國際年會的學生表示,在其大學研究報告中引用了維基百科資料,但被指導教授認為「維基百科並無學術可信度」,而得到了極低的分數[24]

来自其它网络百科全书的侵权行为

百度百科抄袭了许多维基百科中的条目。其在版權審查方面不完善,用戶經常在不同網站上整篇文章連图片一起複製粘贴,都不會因為採用了侵權材料而被删除。尤其在新闻热点类条目中,百度百科中的内容常常与新闻报道中的完全一致,同时将一些只能有限度轉載的图片一起照搬。同時,百度公司利用其在中國的影響力,將百度百科內容的鏈接排在搜索結果較為靠前的位置,甚至被置於第一位,卻故意將維基百科的鏈接放在相对靠後的位置,甚至不顯示維基百科的鏈接。[25]

类似的,伊莉百科互动百科搜搜百科硬趴趴游戏攻略维客等其他网上百科全书,为了尽快提升条目数量,也会直接复制维基百科的内容,没按要求标识授权协议直接发布到其他网上百科全书,也进一步对维基百科的内容收录造成影响。

參考文獻及註釋

  1. ^ 《晚清巨人傳-林則徐》,薛桂芬著,徐立亭編,哈爾濱出版社,編號ISBN 7-80557-894-X
  2. ^ 参见中文维基百科“创作共用”条目
  3. ^ 参见《商业周刊》第960期文章維基資料量比《大英百科》多七倍作者:林宏達。
  4. ^ Page Edits Per Wikipedia Language. statswikimedia. 
  5. ^ 包括阿拉伯语荷兰语德语世界语法语希伯来文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瑞典语
  6. ^ 中文維基百科最早的網址為 chinese.wikipedia.com、zh.wikipedia.com、zho.wikipedia.com、chi.wikipedia.com。
  7. ^ 中文維基百科的第一位用戶是系統開發人員Brion VIBBER,而第一個參與者則是Mountain,同時也是中文維基百科的第二位用戶。
  8. ^ 中文維基百科開始於2002年10月24日,當時英語維基百科已有4萬條條目,許多後來發起的不同語言維基百科计划的初期,也有許多條目是從英文維基的條目翻譯過來。
  9. ^ 我也來寫百科全書—《中國電腦教育報》,2003年10月20日
  10. ^ 知識狂歡時代的自由百科—新周刊第173期,2004年2月15日
  11. ^ 維基網路百科,大家一起寫—中時晚報,2004年5月16日
  12. ^ 12.0 12.1 中文維基百科實時統計
  13. ^ 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在創辦維基百科之時,目標之一是每個語言版本均收錄十萬以上的條目。英語維基百科已於2003年1月22日率先達成此目標,當時中文維基百科條目還不足一千。
  14. ^ 官方公告
  15. ^ Chinese Wikipedia at a glance [中文维基百科纵览]. 
  16. ^ 维基百科数据 (中文(简体)). 
  17. ^ Erik Zachte. Wikimedia Traffic Analysis Report - Page Views Per Wikipedia Language - Breakdown. wikistats. 
  18. ^ Erik Zachte. Wikimedia Traffic Analysis Report - Page Edits Per Wikipedia Language - Breakdown. wikistats. 
  19. ^ Page Edits Per Wikipedia Language. statswikimedia. 
  20. ^ Page Edits Per Wikipedia Language. statswikimedia. 
  21. ^ 各語言版本維基百科字節數比較
  22. ^ Chinese-language Wikipedia presents different view of history,《國際先驅論壇報》,2006年11月30日
  23. ^ 大家都誤解了維基百科,《臺灣蘋果日報》,2006年12月7日
  24. ^ 24.0 24.1 陳徵蔚. 維基百科「致命的吸引力」. 聯合線上公司. 2007/08/06發佈 (中文(臺灣)). 
  25. ^ 如果要通过百度搜索维基百科中的条目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在百度首页输入“关键字+维基百科”并单击“百度一下”搜索或输入“关键字 site:zh.wikipedia.org”;
    二、通过百度的“高级搜索”功能搜索,搜索时须要在“站内搜索”选项填入zh.wikipedia.org。

外部連結

外部连结

Template:粤语在线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