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
在哲學等人文科學上,普世價值(英語: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只要本於良知與理性皆为所有或幾乎所有的人們認同之價值、理念。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是兩個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儘管它們經常性地被人們所混淆。
普世價值的定义
普世價值涉及到两重含义。第一,为大家所“發現”的普世價值。賽亞·柏林 (Isaiah Berlin) 的定义是“普世價值……是那些被很多人在絕大多數地方和情況下、在幾乎所有的時間里、實際上共同认可的、无论是否在他们的行為中明确表现出来的价值……”。[1]
第二,为所有人有“理由”相信的普世價值。阿馬蒂亞·森 (Amartya Sen) 认为當莫罕達斯·甘地認為「非暴力」是普世價值时,他主張所有的人都有理由相信非暴力的价值,並非所有的人目前正在相信非暴力的价值。[2]許多不同的東西都被认為是普世價值,例如,繁殖后代[3],对快乐的追求[4],和民主[5]等。
关于是否存在普世價值、如果存在的话什么是普世價值的问题跨越了包括心理學,政治學,哲學在内的一些領域。
哲學的思考
哲學上对普世價值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價值論和價值观上,但在倫理学,美學和政治哲學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倫理学的思考
归结主义 (英語:Consequentialism) 认为只有产生具普世价值结果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6] 功利主義認為,快樂和痛苦是唯一具有普遍意义上內在價值的事物。
心理学的思考
施瓦茨(Shalom H. Schwartz)与一些心理学同事们对普世價值進行了實證研究,調查普世價值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又是哪些。施瓦茨定義的“價值”是那些“影響人們選擇行为和評價事件方式的令人向往的觀念”。[7] 他假说的普遍價值將涉及到三個不同類型的人类的需要:生理需求,社會統籌的需要,以及与福利和群體生存相關的需求。包括在44個國家对不同文化的超過25000人问卷在内的一系列的研究,施瓦茨的結果是,存在着十種不同類型的56种具體的普遍價值:[8]
- 安全:强壮的肉体以避免疾病和天敌的伤害以及更高效地获取物质、繁殖后代。清潔,家庭安全,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的穩定,報恩,健康,歸屬感
- 享樂:拥有生存必需的物质,如食物和财富,作为快樂享受生活的保障
- 權力:權威,領導地位,主導地位
- 成就:成功,能力,雄心,影響力,智慧,自尊
- 刺激:大膽刺激的行为,多樣的生活,精彩的生活
- 自主:創造力,自由,獨立,好奇心,選擇自己的目標
- 普世性(道德):博大胸懷,才智,社會公正,平等,和平,美麗,與自然的融和,对環境的保護,內心的和諧
- 慈善:樂於助人,誠實,寬容,忠誠,責任,友誼
- 傳統:生活中的自我定位,謙讓,虔诚,尊重傳統,平和
- 社会整合:自律,服從
施瓦茨还测试了“灵性”这个类型,也就是“生命的意义”,但发现并不具有普世性。[9]
政治学和法学的思考
政治学和法学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更高法律規則 (英語:rule according to a higher law) 及其衍生开的一些其他概念。更高法律規則意为只有当公平、道德和公正这些更高原则获得满足后,法律才可以被执行。[10] 在法律实践上,更高法律規則是通过法治 (英語:rule of law) 和法治国 (德語:Rechtsstaat) 的概念体现出来。法治可分为狭义法治和实质法治;狭义的 (英語:formal) 法治认为法治本身并不提供“公正”,但为人们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实质的 (英語:substantive) 法治扩展了狭义的概念,包括某些与此相关的包括自由、人权和民主在内的个人實質性權利。[11] 实质法治的这个扩展则在法理上承认天賦人權,也为宪政国家的宪法最终包括人权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据。尽管在学术界狭义法治比实质法治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但在各国的法律实践上,宪政国家的宪法普遍包括了人权法案,因而实质法治得到事实上的广泛的确认。
憲政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種主張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規定公民權利的學說、理念和政治实践。這種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憲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制衡。傳統上,憲政本身並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但現代憲政理論往往與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并成为民主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法治是宪政的基础,没有法治也就没有宪政。 [12] 自由、人权和民主正是通过憲政和法治被认为是普世價值。相較之下,共產主義被信仰者認為是絕對真理,但一般不會用普世價值來稱呼它,亦鮮有人認為其為普世價值。
争议
最基本的争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存在普世价值,其中以道德普遍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之争具代表性。
第二类争议是哪些該算作普世价值,比如,有人認爲叢林法則和自然競爭也應該算作普世價值的一部分(有人認為其為普遍原則但不是普世價值)。宗教界人士則認爲神學觀點也是普世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人則認為其為絕對真理(就信仰者而言),但不是普世價值(相對於民主等非宗教概念而言)。
中国大陆学界在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的存在基础及普世价值的内涵这些问题上尚有争议。
参考书目
索引
- ^ Jahanbegloo 1991, p. 37
- ^ Sen 1999, p. 12
- ^ Bolin & Whelehan 1999
- ^ Mason 2006
- ^ Sen 1999
- ^ Pettit 1996, p. 303
- ^ Schwartz & Bilsky 1987, p. 550
- ^ Schwartz 1994
- ^ Schwartz 1992
- ^ West's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aw (in 13 volumes), 2nd Ed., edited by Jeffrey Lehman and Shirelle Phelps. Publisher: Thomson Gale, 2004. ISBN 0787663670.
- ^ Craig, Paul P. Formal and substantive conceptions of the rule of law: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Public Law. 1997: 467.
- ^ Philip P. Wiener, ed.,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Studies of Selected Pivotal Ideas", (David Fellman, "Constitutionalism"), vol 1, p. 485, 491-92 (1973-74) ("Whatever particular form of government a constitution delineates, however, it serves as the keystone of the arch of constitutionalism, except in those countries whose written constitutions are mere sham. Constitutionalism as a theory and in practice stands for the principle that there are—in a properly governed state—limitations upon those who exercise the powers of government, and that these limitations are spelled out in a body of higher law which is enforceable in a variety of ways, political and judicial. This is by no means a modern idea, for the concept of a higher law which spells out the basic norms of a political society is as old as Western civilization. That there are standards of rightness which transcend and control public officials, even current popular majorities, represents a critically significant element of man's endless quest for the good life.")
相关条目
參见
外部链接
- Michael J. Zimmerman, (2007). '内在价值 vs. 外在价值',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Accessed 13 Nov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