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桂坊
兰桂坊位于香港的中环区,扯旗山北麓上的一条像阿拉伯数字7的鹅卵石铺成的小巷。浑号:“媒人巷”或“红娘巷”。
历史
- 原来居住了许多以“媒人”作职业的女士,所以被称为“媒人巷”或“红娘巷”。
- 在80年代,有兰桂坊之父之称,加拿大藉的商人盛智文(Allan Zeman)独具慧眼,有感在香港生活的外国人,欠缺社交场所,因此投资3,200万港币购入整幢大厦,并将它翻新变成西式餐馆。
- 已停止营运的著名同性恋者舞场:“Disco Disco”于1978年在德己立街开张后,更加加速了“兰桂坊”的发展。同时亦使它成为一个国际闻名的同性恋者集中地。
</>==1993年兰桂坊惨剧==
事件经过
1993年12月31日(除夕夜),大批市民及游客到兰桂坊庆祝。当晚在德忌笠街架设有舞台及巨型气球,而电视台则直播现场盛况,警方则派驻120名警员维持秩序。
接近元旦倒数,在场聚集近2万人,场面亦开始失控,有人喷射气罐式彩带、喷洒啤酒及汽水、掷扔酒瓶甚至砖块,更有人焚烧报纸。子夜过后,有人首先跌倒,人群如骨牌般相继倒下,而威宁顿街则不断有人群踊入,令不少人亘相践踏,有人甚至被四层的游人所压住。及后发现有人受伤,呼救声始起彼落,人群才停止挤压。大量伤者倒卧在道路两旁,游人的个人物品则散落一地。大部分伤者手脚骨折,部分因脑部窒息而面部发紫。[1]
救援过程
当时在现场的休班医生纷纷协助救援,并现场指导其他游人进行心肺复苏法。医院管理局采取“灾难性意外事件处理”,派出流动医疗车到场协助拯救,伤者经现场急救及分流后,骨折及轻伤者送往邓肇坚医院;重伤者则送往玛丽医院。[2]
死伤人数
- 事件共造成21人死、60多人受伤。
- 大部分死伤者为青少年及外国游客。
灾后检讨
港督彭定康委任包致金大法官作独立调查,并限于两周内完成中期报告,供农历新年多个大型活动的控制人流措施作参考。1993年1月11日,包致金大法官提交中期报告,指警方没有试图控制聚集人数,虽然是出于不想破坏节日气氛的好意,却低估了控制秩序的困难度。报告提出若干建议,包括建议警方对于大型活动进行预估及必要的人流限制、加强市民注意大型活动安全的宣传、大型活动安排医疗人员及民安队支援等。[3] 最后报告于1993年2月26日发表。
事件影响
- 兰桂坊惨剧于元旦日发生,同时透过传媒广泛报道,极端悲惨的画面造成不少市民心理困扰。当时玛丽医院特别设立心理辅导热线,为目击者、救援人员及其他受影响市民提供协助。[4]
- 事后警方接纳有关报告的建议,检讨了人流管制的执行。香港警察在节日及庆祝活动期间,于兰桂坊一带实行人流管制,限制进入兰桂坊的人数,并引导人群朝单一方向行走。
现况
许多年轻中产阶级的夜猫族、外国人都喜欢在下班时,到“兰桂坊”消遣,认识新朋友,亦带动邻近这一带的街道。现时酒吧、迪斯可舞场、卡拉OK、咖啡店、茶餐厅等均一应俱全;附近的威灵顿街亦有星巴克咖啡,及不少艺人名人光顾的翠华餐厅。
男宾盥洗室
兰桂坊近的荣华里公厕是属于少数设有安全套售卖机的公众盥洗室,晚上更聚集许多男同性恋爱好者在这里游弋,希望认识新朋友。
公共交通
参考
兰桂坊的消费模式,吸引了许多仿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