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
汉语 | |
---|---|
区域 | 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緬甸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
母语使用人数 | 13億以上(5000萬人作為第二語言) |
語系 | |
文字 | 汉字、注音符號、汉语拼音、小儿经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联合国 |
管理机构 |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國語推行委員會 推广华语理事会 华语规范理事会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zh |
ISO 639-2 | chi (B) zho (T) |
ISO 639-3 | 分別為:zho – 現代標準漢語cdo – 閩東話cjy – 晋语cmn – 官话cpx – 莆仙片czh – 徽语czo – 闽中片dng – 东干话gan – 赣语hak – 客家語hsn – 湘语mnp – 闽北片nan – 闽南语wuu – 吴语yue – 粤语wxa – 鄉話lzh – 文言文och – 上古汉语 (周朝)ltc – 中古汉语 (唐朝) |
作为主要语言、官方语言及母语
多于500万使用者
多于100万使用者
多于50万使用者
多于10万使用者
汉语使用者主要居住点 |
汉语 |
---|
语言学含义 |
语言学主题页 |
漢語,又称中文(香港)、华语(东南亚)、国语(台湾)、中國語(日本、韩国等),其他名稱有汉文(通常指文言文)、华文、唐文、唐話、中國話等[1],是属汉藏语系的分析语,具有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目前全球有五分之一人口使用漢語作為母語。現代漢語書面語高度統一,口語則有官話、粵語、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語、閩語等七種主要漢語言(也有人认为晋语也应独立)。
定义
標準漢語
一般标准意義上,“漢語”這個詞,指現代標準漢語[來源請求] ,以北京話为标准语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範。在非表音情況下,僅指現代白話文的書面語,其他的方言白話文不能作為書面語。大中华地区的中小學中教授漢語的文字、語法、文學等的科目叫語文、中文、國文等,都是中國語文科之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的語文課,以普通話(國語)授課;在香港和澳門因為擁有自己的法律和行政權,所以學校會以粵語授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臺灣的“國語”、新馬地區的「中國國語」是相同的,只在個別字詞的讀音上有些微區別。此外,臺灣、香港和澳門是目前以繁体中文為法定文字的地区。
而漢語作為一個語種是普通话/国语、粵語、吳語、閩南語、客家語等語言的統稱。
漢語是联合国的六种正式語言和工作语言之一,亦為當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語言。在臺湾,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新加坡,漢語被定為官方語言,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作为非法定的行政用语。 很多國家都開始將漢語列為第二外語,加入授課內容。
漢語方言
在2007年的国际认证 ISO 639-3 国际语种代号的编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把汉语分为13种方言,cdo – 闽东方言,cjy – 晋方言,cmn – 官方言,cpx – 莆仙方言,czh – 徽方言,czo – 闽中方言,gan – 赣方言,hak – 客家方言,hsn – 湘方言,mnp – 闽北方言,nan – 闽南方言,wuu – 吴方言,yue – 粤方言。
目前,中國大陆以普通话為通用語言,臺湾以国語為通用語言,兩者有一些不同之處,但不妨碍交流。同时在兩廣地區、香港與澳門等地区以及部份海外華人以粵語作為通用語,另外使用潮州话、闽南话、客家话、吳語等或其他家乡语言(漢语)的人会使用自己的母语作為交際通用語言。
文體
汉语作为以语素文字为文字系统的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而汉字在表音上面更富於變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廣袤的領土疆域內,汉字的读音有一定因時因地的變遷,并导致方言的產生。但是汉语书面语言规范,消除了因為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上古汉语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雖然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但是在臺灣、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的中國語文教學中,文言文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白话文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官話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來源請求]
文言文在古代的一些東亞、東南亞國家都是官方行文的標準,而現時東亞國家使用文言文亦可交流,但是這種傳統的語言因為使用者越來越少,而改為使用現代文體,及學習外語來交流。
历史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和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
上古汉语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前11世纪-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秦统一天下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重构上古汉语发音的工作开始于清朝的语言学家。西方的古汉语先锋是瑞典的语言学家高本汉,他主要研究汉字的形式和诗经的韵律。
中古汉语(文言)
这种汉语使用于隋朝、唐朝和宋朝(7-10世纪),可以分《切韵》(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汉语(白话)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水浒传》《西游记》等书所用语言即为近代汉语。[來源請求]
請注意,此時的“近代漢語”,已經縮指為“近代北方漢語”,因為此時南方多數方言已經形成並與官話脫離,故此“近代音系”系僅指近代北方音系。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1913年,读音统一会通过投票方式确定了“国音”标准,这种标准音习惯上称之为“老国音”。1923年,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了“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决定采用北京语音标准,称之为“新国音”。
使用現狀
世界上大約有五分之一人口以漢語為母語,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同時在海外華人當中使用。不过,不同漢語系之間不一定能互通,不同漢語系的人之間一般人會使用漢語標準語(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普通話,中華民國稱為國語、东南亚称为华语)來通話。在其他許多地區,也有很多學習者。
系統
汉语声调
汉语所有方言基本均为声调语言(吳語通常被看為由聲調語言向音高重音語言演化中),其声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断地分化组合。在学术界,通常以“平上去入”四声作为基本声调分类。在平上去入四类的基础上,加上阴,阳,上,下等形容词作为清浊的标记。例如“阴入”,“阳入”,意为“清入声”和“浊入声”。其他以此类推。
汉语声调的变化,是推断古汉语语音的一个重要语音学证据。现存各方言中的声调调类和调值,也是推断此方言保留继承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古汉语语音的最重要的语音学证据。
上古汉语的声调,现在学术界比较倾向于王力的“促舒四调”一说,舒声调有平声,上声,浊声调为长入,短入。
随后在两汉时期,去声大量从“浊上”这一声调中转化出来,被称为“浊上变去”。
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汉语四声稳定为“平上去入”四声,但具体清浊调值则尚未研究清楚。此后,“平上去入”四声作为汉语的标准四声规范,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
入声通常以−p,−t,−k为辅音结尾。但在宋代,三种辅音结尾开始界限模糊,出现了混合入声。随后在元代,官话方言逐渐形成,入声在华北等地的官话方言中消亡,原本唸入聲的字,分到了別的音裡面,例如:雪、白等,有時造成詩歌裡平仄分辨錯誤的狀況。但是同时期的南方方言和一些官话方言在南方地区的次级方言,仍然保留了入声。
到了明清,入声消亡的情形在北方地区进一步加剧,并且“平声”逐渐出现了清浊之分,是为“阴平”和“阳平”。到了现代,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大陆地区“普通话”,臺湾“国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标准华语”,均没有入声。但是,这三种官方语言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仍然为四声,只是此“四声”并非中古汉语“四声”。
汉语各方言可从其声调的类别和入声的存在和消亡程度粗略的推断出其保留了哪一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结构。
其中,闽南语有 −p,−t,−k,,和模糊入声都有,证明闽南语历史上受到不同时期汉语音韵的多次重叠覆盖,可认为是较多的保留了上古并中古汉语音韵。 粤语中有−p,−t,−k,部分粤语方言甚至保留了混合入声,内爆浊音以及全浊音,例如勾漏方言,还有非常完整的保留有极少见的“长入”和“短入”之分,并保留了中古汉语音韵。
客家語與赣语有−p,−t,−k,有入声韵尾,并保留中古汉语音韵。吴语和湘语都只有混合入声。
“官话方言”绝大多数次级方言都没有入声,学术界基本认定“官话方言”形成于宋元之后。[來源請求]
汉语书面语
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白话文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官話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來源請求]
语言的特点也不是纯粹用时间作标准就可以划分开的,比如宋、元人的一些笔记小说,以及后来的一些白话小说,与现代汉语很相似,但同正式场合使用的文体不同。同样的,就在白话文运动以后,一些官方文书和文艺作品仍然采用文言文文体,另一些作品则介于两者之间。
汉字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儘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汉字的书写也不尽相同,所以出现许多异体字,还有历朝历代规定一些避讳的汉字书写(改字,缺笔等),但一般不影响阅读。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
中國大陸將漢字筆劃參考異體字行書草書加以省簡,於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大陸使用至今,后被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聚集地采用 [2],臺灣、香港和澳門則一直使用傳統漢字(臺湾亦稱正體中文)。
汉语语法
汉语是一种分析语,汉语存在用于表达时间的副词(“昨日”、“以后”)以及一些表示不同动作状态的助词。助词也用来表达问句;现代标准汉语中问句的语序与陈述句的语序相同(主—谓—宾结构),只使用末尾的语气助词,例如在普通话中的“吗”,来表达疑问语气。名词的复数形式只在代词及多音节(指人)名词中出现。
因为没有屈折变化,汉语与欧洲语言,如罗曼语族语言相比,语法看似简单。然而,汉语语法中由词序、助词等所构成的句法复杂程度却又大大地超过了以拉丁语为例的屈折性语言。例如,汉语中存在“体”用于表达不同的时间发生的动作及其状态(目前这种看法存在分歧)。如“了”或“过”常用于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但二者存在差别:第一个是指「完成式」,表示完成某件事,例如“我做完了這項工作”(I have finished this task),另一个却意味着「過去式」表示曾經做過某件事,并不与目前相关,例如“我做過這項工作”(I have done this task before)。汉语还有一套复杂的系统用于区分方向、可能以及动作是否成功,例如“走”及“走上来”、“打”及“打碎”、“看”及“看不懂”、“找”及“找到”。最后,现代标准汉语的名词与数词在连接时通常要求有量词。因此必须说“兩塊麵包”(two loaves of bread)而不是“兩麵包”(*two breads)。其中的“條”是一个量词。在汉语中有大量的量词,而且在现代标准汉语中每一个量词都对应一定的名词使用。
此外,漢語文言文中的助詞運用非常频繁且複雜。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其中的「乎」便是無意義的語尾助詞,「大去之期不遠矣」的「矣」亦是。
过去认为汉语方言间的语法区别不大,但通过近二十年的工作,这个结论受到了挑战。在使用白话文之后,如果依照“普通话”,“国语”和标准华语所规定的以“北方白话文为语法规范”而书写,各地方言语法也是高度统一的。但是如果严格按照各地方言自身的“白话文”(即口语)来书写的话,将造成两种语言间的沟通障碍。
目前,将本地方言白话文,而非北方白話文作为普遍书写习惯的地区有广东,香港和澳门。書寫粤语白话文在香港十分普遍,澳門社會亦受香港粵語影響,部份詞彙亦為澳門通用[3]。香港普遍的正式学校教育使用粤语授課,而粤语又能和官話對字的一個(即每個官話單字都可對應一個粵語單字),學校都教授学生写作标准的北方白話文文章,並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能應對普通話,這樣不论身處哪裡,習慣說那種文言的華人都能读能懂,政府、商界、民間、官方文件和正式公文往來必以北方白話文行文。香港报章正文(如头版、本地、国际、财经等)大多以官話行文,其他副刊内文,如娱乐、体育等则適度以粤语入文,可见现代汉语与「粵語入文」仍有主次之分。很多香港和澳门在非正式书写时,会使用粤语白话文,特別在香港的居民相当多媒体也会使用粤语白话文。
漢語詞類表
- 实词,词汇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 名詞: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體事物、抽象事物、時間、處所、方位等)的名稱。
- 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可能意願等意義。
- 形容詞: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狀態等。
- 數詞:表示數目(包括確數、概數和序數)
- 量詞:表示事物或動作、行為的單位。
- 代詞:代替人和事物,或起區別指示作用,或用來提問。
- 虚词,词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 副詞: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時間、頻率、範圍、語氣、程度等。
- 介詞: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前,同這些詞或短語一起表示時間、處所、方向、對象等。
- 連詞:用來連接詞、短語或句子,表示前後有並列、遞進、轉折、因果、假設等關係。
- 助詞:用來表示詞語之間的某種結構關係,或動作行為的狀態,或表示某種語氣。
- 嘆詞:表示感歎、呼喚、應答等聲音。
- 擬聲詞:模擬人或事物發出的聲音。
短語結構類型表
- 並列短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詞,動詞或形容片語合而成,詞與詞之間是並列關係,中間常用頓號或“和、及、又、與、並”等連詞。
報紙雜誌 老師和同學 改革開放 聽、說、讀、寫 雄偉壯麗 聰明、美麗又善良
- 偏正短語:由名詞、動詞或形容詞與它們前頭起修飾作用的片語组合而成,其中名詞、動詞、形容詞是中心語,名詞前頭的修飾成分是定語,動詞、形容詞前頭的修飾成分是狀語。
我的老師 一位顧客 恭敬地鞠躬 完全相信 非常堅強 多麼可愛
- 動賓短語:由動詞與後面受動詞支配的成分組合而成,受動詞支配的成分是賓語。
敬畏生命 熱愛工作 上中學 登泰山 蓋房子 包餃子
- 動補短語:由動詞或形容詞與後面起補充作用的成分組合而成,常用“得”字表示,起補充作用的成分是補語。
洗得乾淨 打量一番 急得團團轉 休息一會兒 紅得發紫 好極了
- 主謂短語:由表示陳述和被陳述關係的兩個成分組合而成,表示被陳述物件的是主語,用來陳述的是謂語。
老師講課 精力充沛 露珠晶瑩 心情愉快 大家唱歌 我們回去
句子成分見表
- 主語:句子中的陳述物件,說明是誰或什麼。
我們是一列樹。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
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
- 謂語:對句子的主語作陳述的成分,說明主語是說明或怎麼樣。
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
我們家的臺階低。
媽媽突然問我。
- 賓語:謂語動詞的支配成分,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結果、處所、工具等。
敵人監視這葦塘。
我們家蓋了新房子。
妹妹正在上小學。
- 補語:謂語動詞的補充成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處所、數量、時間等。補語的標誌是“得”字。
水漲起來了。(補充漲的結果)
樹葉綠得發亮 (補充綠的程度)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 (補充走的處所)
她又在衣袋裡摸了半天。(補充摸的時間)
- 定語:句子中名詞中心語前頭的修飾成分,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態、或限定事物的領屬、質料、數量等。定語的標誌是“的”字。
我們家的臺階有三級。
眼前的環境好像是一個夢。
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
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 狀語:句子中動詞或形容詞中心語前頭的修飾成分,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狀態、時間、處所或性狀的程度等。狀語的標誌是“地”字。
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歌唱。
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他們輕飄飄地浮在水上。
漢語語言的各級單位
語素—詞—短語(片語)—句子(單句、複句)—句群—段—篇
- 語素是構成語言的最小單位,能獨立表達意義。分成單音節語素(例如:山、水、來、去等),和雙音節(如:蟋蟀、蚱蜢、沙發等不能分開的表達意義的詞),及多音節語素(如拖拉機等外來詞語)。
- 詞分成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詞、量詞)和虛詞(副詞、介詞、助詞、擬聲詞、嘆詞、連詞)。
- 短語分成主謂短語、偏正短語、動宾短語、動補短語、並列短語。
- 句子分成單句(主謂句和非主謂句)和複句(單重複句和多重複句)。
- 主謂句是由主謂短語構成的。根據謂語的不同構成情況,主謂句分為:
- 動詞謂語句(由動詞和動詞性短語做謂語,如:“你改悔罢!”(鲁迅《藤野先生》)“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修學校去。”(鲁迅《藤野先生》))
- 形容詞謂語句(由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做謂語,如:“我母親的氣量大。”(胡适《我的母亲》)“我母親心裡又氣又急。”(胡适《我的母亲》))
- 名詞謂語句(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做謂語,如:“每人一盞燈籠。”(胡适《我的母亲》))
- 主謂謂語句(由主謂短語做謂語,如:“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麼?”(鲁迅《藤野先生》))
- 非主謂句是由單個詞或主謂短語以外的短語構成的。非主謂句分為:
- 動詞非主謂句(由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構成的,如:“站住!”)
- 形容詞非主謂句(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的,如:“好!”“實在標緻極了。”(鲁迅《藤野先生》))
- 名詞非主謂短語(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的,如:“飛機!”“多美的景色呀!”)
- 複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句構成的,根據分句之間的關係可分為:並列關係複句、遞進關係複句、選擇關係複句、轉折關係複句、假設關係複句和條件關係複句。
- 主謂句是由主謂短語構成的。根據謂語的不同構成情況,主謂句分為:
音节速率和信息密度以及阅读效率
汉语的音节速率較低,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说出的音节较其他语言少,但是每个音节的信息密度比其他语言高。[4]从这个角度来看,汉语和英语是低音节速率、高音节信息密度的語言,日语和西班牙语则是高音节速率、低音节信息密度的語言。[5]由于汉字的编码效率较高,所以在阅读时同样时间阅读中文获得的信息量较英语大。[6]
汉语的地域分支
方言与语言
由於古代中國沒有統一的發音標准,故漢語口語在中國各地發音有所變化,有些變化很大。在使用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多数人都用“方言”来指称口語發音相互有差别的汉语。部分人主張將漢語視為一個包含一組親屬語言的語族。這種觀點也得到中國國内部分學者的支持[7]。
現在語言學上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漢語語族只有漢語一種語言,只是口語發音有所不同;另一種認為漢語族包含閩語、粵語、客語、吳語、贛語、官話、湘語等七大語言(或者是閩語、粵語、客語、吳語、贛語、官話、湘語、晉語、徽語、平話),再加上閩語內部不能互通,所以閩語實際上是一類語言,而在語言學上的歸屬應該是閩語語群,其下的閩南語、閩東語、閩北語、閩中語和莆仙語則為單一語言。前一個觀點將閩語、粵語、客語、吳語、官話、晉語、贛語、湘語等列為漢語的方言;而後一種觀點認為漢語是一簇互相關聯的親屬語言。但即便按照后一種觀點,漢語依然是一門語言,即既是由一簇親屬語言組成的語族,綜合來看又是一門語言。還有說法主張白語(白族的語言)也屬於漢語族。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學者之分析的普遍基準為拼音文字,故該觀點之於漢語(以及類似漢語的意音文字)的適用性尚可商榷。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在其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将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等其他语言称作汉语的“域外方言”。这是作者在汉语研究的特殊条件下为贯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而采用的比拟性质的简便说法。
汉语的分支
中國國内語言學家根據漢語分支的不同特點,把漢語劃分為傳統的七大方言[8]。在這七大方言內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區。有時這些次方言區內的使用者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區的人的語言意識也有一定的區別。例如,一個使用厦门话的厦门人可能會感到與操海南话的海口人有很多共同點,雖然他們可能在相互理解上存在些許的困难。
在華北官話、西北官話或者西南官話地區,各地区内相隔幾百公里的人一般也可以相互口頭交流;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較小地理範圍内可能存在相互口語交流困難的方言。擧一個極端的例子,如福建闽东地区或温州瑞安、平阳、苍南等地,南吴方言、北吴方言、蛮话、闽语区交错,相隔只有十公里的當地居民也許已經不能自如地口頭交流了。
| ||||||||||||||||||||||||||||||||||||||||||||||||||||||||||||||||||||||||||||||||||||||||||||||||||||||||||||||||||||||||||||||||||||||||||||||||||||||||||||||||||||||||||||||
上古汉语的分化及各支方言的关系[來源請求] |
官話
官话,或称官话方言、北方話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重庆、雲南、貴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大部、江蘇大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官話大致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华北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話為代表,西北官話分佈在北方西部,以西安話為代表,西南官話分佈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話為代表,江淮官話分佈在南方東部,以扬州話為江淮話的代表。類似上古时期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后,分化成為中古汉语等语音。而现代“官话方言”,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清朝官话在形成之后,在南北方分别发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話和北方官話,北京話至今為現代標準漢語的基礎(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臺灣目前仍被定義稱為國語)。使用這一方言的人占中國人口的70%。
需要指出的是,“官话方言”,过去曾经称为“北方方言”,現今并不局限于中国北方。相反,中国西南地区和江淮地区的南方方言也属于官话方言,但相对其他地区的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在官话区的可通行度相对较低,很多北方地区的官话使用者较难理解南方官话地区的使用者的语言,而反之则较容易。
官话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全部中古入聲(除江淮官话及西南官话中的少部分小片以外,如灌赤片),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韻尾現在只剩下“−n,−ng”,并出現了大量兒化韻“−r”韻尾。原本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已被顎音化成“j,q,x”聲母。官话話在失去清濁對立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劇烈的聲調分化,但出現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輕聲。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産生的複合詞。
吳語
吴语,或称吴方言:主要通行於中國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區、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角,以及香港、日本九州島、美國三藩市等地說吳語的部分移民中間。典型的吳語以苏州话為代表。其中安徽东南部受贛語、江淮官话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語(百越族語言)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太湖片通话,使用人數大約為總人口的8.4%。最重要的特徵是中古全濁聲母仍保留濁音音位,比如「凍」、「痛」、「洞」的聲母分別[t]、[tʰ]、[d](普通話「痛」的聲母清化為[t]),北部吳語儘管全濁聲母在起首或單唸時通常清化,即清音濁流,只在詞或語句中維持濁音,在南部吳語中濁音的表現形式一般為濁音濁流。吳語中的濁音聲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特點,個數為8到11個,但受到北方官話的影響,吳語的聲母個數是漢語方言中最多的,一般為30個左右,而聲母最少的閩南話僅為16 個,粵語17個;吳語是以單元音為主體的方言。普通話中,ai,ei,ao,ou等都是雙元音韻母,發音的時候聲音拖得很長,而且口部很鬆,而吳語恰好相反,一般來說,對應普通話ai,ei,ao,ou的音,在吳語中分別是ɛ/ø,e,ɔ,o,都是單元音,並且發音的時候口形是比較緊的。絕大多數地區保留入聲韻(除甌江片、金衢片的部分地區外,均收喉塞音[ʔ])。
赣语
赣语,或称赣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通行于江西、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6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其中湖北通城方言有独特性。
閩語
由於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闽南语(或称闽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閩北話(以建瓯话为代表)、閩東話(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和閩中方言。其中以閩南語最具影响,闽南语在福建、海南、廣東東部、泰國、菲律賓、臺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華人中使用,分布泛圍甚廣。
閩南語是所有閩語方言中,唯一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方言,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南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漢语的音系。
閩南語(狭义的,即閩臺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ʔ”七種輔音韻尾。在入聲 [−p̚/−t̚/−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變成 [ʔ](山西方言仍保有這種弱化入聲)。閩南語是漢語中聲調较複雜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個聲調(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臺湾音通常有七個声调(不含轻声調、高聲調)。同時,閩南語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祖语,閩(南)臺片的閩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
粵語
粵语:以廣州話為標準,在廣東、香港、澳門、廣西的東部和海外華人中使用,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如京族、部分壯族也使用粵語。粵語是漢語眾多分支中聲調最複雜的一種。標準粵語有九個声调,某些方言如勾漏方言、桂南平話方言具有十个声调。粵語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的 −p、−t、−k、−m、−n、−ng 六種輔音韻尾。[來源請求] 粤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大約對應隋唐時期的中古漢語。[來源請求],絕大部分漢字都有對應的粵語發音。粵語的口語和社會上普遍使用的現代漢語白話文在詞彙、語法上差別非常大,嚴重地存在文、言脫離現象。粵語有一套自己的書面的白話文表示方式,參見粵語白話文。由于标准粤语对现代汉语白话文中的常用汉字作了比较完整的审音配字工作,因此在东南三音(吴、闽、粤)中,粤语能将这些汉字几乎全部读出,从而在审音配字上可与官话逐字相对。相比之下,吴语、闽南语皆未完成汉字审音配字的标准化工作。粵语內部具有多種方言,但是内部高度统一,大多广西越粤语方言可以与广东粤语方言直接无障碍沟通。詳細請參看粵語方言。使用粵语的漢族人口大約為漢族人口總數的9%。海外華人特別是美洲、澳洲華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粵語區移民,普遍使用粵語。
湘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湖南湘水及支系流域。湘语内部又可以按是否保留中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兩類,其中新湘語的全浊声母已基本清化。新湘语形成的时间不太长,其中受到过赣语以及北方移民的影响,在语音体系上体现出明显靠近官话的特征[9]。新湘语只有少数一些地方保留了全浊声母,而老湘语全浊声母保留相对完整,比如邵阳(蔡桥)方言共有33个声母,包括完整的浊擦音,浊塞音,浊塞擦音[10]。娄底方言:波[p],坡[pʰ],婆[b] 不同音。湘语分别以長沙話(新)及雙峰話(老)為代表,使用者約占總人口的5%。根据湘语主要城市人口统计湘语使用人口3596万,湖南总人口6440万,约占该省人口的56%[11]。
客家語
客家語,或稱客語:在臺灣、東南亞、中國南方的客家人和絕大多數畲族廣泛使用,臺灣的桃竹苗、花東縱谷及高雄屏東六堆一帶,東南亞包含馬來西亞等國的部分華人移民、中國南方則包括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廣西東南部等地,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 雖然是一種南方漢語族方言,但客家語是在中國北方移民南下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語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話的特點。客家方言的特點是上聲,去聲不分陰陽,但平聲,入聲分陰陽。
其他方言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
-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聲 [−p̚/−t̚/−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變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傳統上將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來有人主張將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 徽語:在安徽南部及赣浙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吳語。
- 鄉話:分佈在湖南西部以沅陵縣城為中心,沿沅水和酉水呈放射狀分佈的武陵山區,處在周邊的西南官話和苗語湘西語的包圍之中,也稱瓦鄉話,保存大量的古漢語音韻以及詞彙。聲母保留了全濁音,有知组读端,轻唇读重唇,来母部分读擦音和塞擦音,以母读擦音和塞擦音,定母部分读边音或塞擦音。韵母保留支旨之三分,支微入鱼,元音高化链,四等读洪音
- 粵北土話:分佈在廣東北部的樂昌、仁化、乳源、曲江、南雄、湞江、武江、連州、連南等地;也稱“韶州土話”,當地人稱為虱乸話。
- 湘南土話:分佈在湖南南部的郴州、永州下轄縣,和粵北土話語音特點大致相同,應為一種語言。
东干语
东干语为近代汉语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在中国境外的特殊变体。融合了俄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等语言的部分词汇。
影响
对其它语言的影响
漢語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語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如日語、朝鲜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词以及漢語书写体系。在新词汇的产生过程中,亦对少数民族语言产生影响。如手机、信号等词被维吾尔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借用。但漢語對世界的影響遠不及於英語和拉丁語,某些人認為這和漢語極為複雜組成有關(漢語有上百個部首,以及上千個假借字,在漢語中,一個特定的字可能有一個或多個特定的意義,但英語只有26個拼音字母,聲音即為意義)。
受其他語言的影響
在古代,随着佛教的传入,梵文对汉语的词汇产生过较小影响;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和製漢語、俄語、英語詞彙大量傳入,語法也日漸受到英語等歐洲語言影響,形成了所谓歐化中文现象,这既部分适应了当代语言使用的需要,同时历来也招致民间和学术界不少尖锐的批评。目前汉语仍不断受到全球各种语言的复杂影响。汉语一脉相承,汉字汉化了所有的外来族群,超方言的汉字统一了中国,拼音字则不然。[12][13][14][15]
参见
註解
- ^ 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
- ^ 教育部2011年第1次新闻发布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1年5月23日.
- ^ 由於澳門長期受到香港文化影響,而且香港與澳門關係及交流密切,而且兩地文化相近,所以香港的用語絕大部份都通用於澳門
- ^ Language Speed Versus Efficiency: Is Faster Better?. ScienceDaily. 2011年9月2日.
- ^ François Pellegrino, Christophe Coupé and Egidio Marsico. A cross-language perspective on speech information rate (PDF). Laboratoire Dynamique Du Langage, Université de Lyon,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 ^ Lu, Xuehong; Zhang, Jie. Reading Efficienc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Orthographies.
- ^ 李敬忠. 语言演变论. 广州: 广州出版社. 1994. ISBN 7-80592-204-7.
- ^ 我国汉语七大方言区. 江山文艺广场. 2007-10-3 [2010-10-9] (简体中文).
- ^ 湖南移民史[查证请求]
- ^ 张玉国. 邵阳(蔡桥)方言研究.[查证请求]
- ^ 《湖南省的汉语方言》
- ^ 语言定理:1786年威廉·琼斯爵士于提出,某些语言有着词汇、语法、构词法和语音使用上的相似性,因此它们必定是来自一个共同的祖语。现在流行的学术观念认为,…中国人也由非洲经中东印度越南经海上二三万年前到达,一二万年前已经遍布大陆,并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所以印度语言数量比中国的丰富,中国南方语言数量比北方的丰富。…这可以解释汉藏语系同源,汉语方言同源。语言进化论用树状图来理解、定位各语言的关系。
- ^ 隔离下:语言进化论又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成为分隔的词形就会越来越彼此趋异,从而在词汇中出现新词。如果从未发生过语言替换,则趋异就是语言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语言地图就会呈现出语言小单元的镶嵌图的形式。这种镶嵌形式在澳大利亚北部的士著语言中很显著(Colin Renfrew《世界的语言多样性》)。…这可以解释中国南方山区方言的格局,也可解释华夏文明初期,中华大地方国部落有如群星灿烂。
- ^ 交流下:会产生所谓语言联盟,即同一地区或毗邻地区通行的数种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由于长期接触,互相影响而获得语法、语音等方面的许多相似或共同特征。甚至音位和形态系统的相互渗透并无界限可言。如不同语系的数种巴尔干国家的语言,由于拜占庭文化在这个地区显示出的较强凝聚力和各语言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接触中,不仅表现在词汇平面上,也表现在音位和形态、句法平面上,获得了被世人称为 "巴尔干语言特点" 的许多共同特征。…这可以解释汉字汉文化同质化了中国语言,同类化了日韩越语言。即使假定一些方言原本不是汉语也会汉化,如一种观念认为,客家话是选择了汉字才成为汉语的。
- ^ 语言替换:例如,奥塔戈大学的 C.F.W.Higham提出,(1)农业扩展带来语言替换的原因,…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扩展看来最初也是同黄河流域的粟和其它谷类植物的驯化有关,只是在更晚的时候才同稻的驯化有关。(2)在高度等级化的社会中,入侵的少数民族控制了权力杠杆并且以贵族自居,它赋予了它的语言以显赫的威望,以致诱导本地人宁愿采用征服者的语言而不愿使用其母语。在华南,…汉语仅仅在历史时期由于秦帝国的军事扩展才开始使用。阿尔泰语言,特别是突厥诸语言,是在更晚的时候由骑在马背上的游牧部族的精英统治带到遥远的地方的(Colin Renfrew《世界的语言多样性》)。…这可以解释今天多数中国人都觉得北京话好听,其实汉唐却是西京话、宋代是东京话、明代是南京话,因为它们相差很远,所以并非存在“好听”,只是“感觉”。[來源請求]
參考資料
參考字典、词典
英文資料
- Hannas, William. C. 1997. Asia's Orthographic Dilemm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0-8248-1892-X (paperback); ISBN 0-8248-1842-3 (hardcover)
- DeFrancis, John. 1990.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0-8248-1068-6
外部链接
- Onlin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汉语远程学院教学网(中国国家汉办、华东师大合办)
- Cantonese Help Sheets 粤语教程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GA Template:Link GA Template:Link 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