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简化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Tim3105留言 | 贡献2013年8月24日 (六) 05:51 历史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簡化字
以简化字书写的“汉字”
类型
使用时期
20世紀50年代至今
书写方向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漢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姊妹体系繁體字
粵語白話文
ISO 15924
ISO 15924Hans (501), ​Han (Simplified variant)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简化字,别稱简体字[註 1],在西方國家,則稱之為简体中文(Simplified Chinese),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現代漢字的法定標準寫法,与未简化的繁体字中华民国官方称为正体字)相对。在中國大陸,简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订的《简化字总表》为国家标准。此外,马来西亚1981年2月出版了《简化汉字总表》,收錄了与大陆完全一致的2238個简化字。新加坡1969年曾推出自己的《简体字表》(有别于当前大陆字形),新马两地于1974年正式采用了中国大陆颁布的《简化字总表》。[1]

另外,日本也有在传统汉字(舊字體)的基础上簡化漢字,此类簡化字称为「新字體」,其中一部分与中国大陆的简化字相同,其余新字體的字形有别于中国的简化字。

現行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屬於毛澤東時代下,為響應蘇聯國際化語言而推動漢字拉丁化(廢除漢字)的政治性產物。簡體字僅是廢除漢字前的過渡性措施。[2][3]兩岸民间一般稱「簡化字」為「簡體字」,主要是乍看之下,簡化字在「字體」形象上很明顯的簡化了,同一汉字,簡化字通常比未簡化漢字(繁體字)的筆劃為少。實際上,漢字簡化除簡化字體之外,也包括淘汰「異體字」,并減少規範漢字的數量。不過,也有很多汉字沒有簡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漢字的繁簡體寫法相同,称为傳承字

漢字簡化一直有兩個觀點。支持者認為簡化字「好寫」且「易學」;批評者則認為簡化字省力有限,卻增加歧義、喪失美感。

历史

简化原则

錢玄同簡化原則

過去,錢玄同曾在1922年提出了八項簡化原則,包括:[來源請求]

  1. 假借字,采用一个同音或者近音的字代替。其中有些是采用了更古的汉字,例如:「丰」与「豐」;「腊」与「臘」。有时候,使用同一个字的更古代的简单版本(如「从」与「從」)。
  2. 形声字,借用形声字的原理,将原有的形声字更换形旁或声旁使之更简单。
  3. 草书楷化,将草书的写法转成楷体,如「专」和「專」。
  4. 特徵字,原来的字可能有多个部分,现在仅保留其具有特徵的一部分,如「医」与「醫」。
  5. 轮廓字,保留原来字的轮廓,如「鸟」和「鳥」等。
  6. 会意字,借用会意字的造字原理,用较简单的表意部件来代替原来的复杂笔画。如「泪」和「淚」;「尘」与「塵」。
  7. 符号字,將原來字中筆畫較繁複的部分變成簡單符號,例如「鸡」与「鷄」。
  8. 偏旁类推字,从简化的偏旁部首类推出由它们合成的字的简化,如「讠」与「訁」,「钅」与「釒」。

這些原則頗為籠統,尚不能涵括實際的漢字簡化方法。但這些原則頗具代表性,簡化字政策亦採用了不少。

簡化字之簡化原則

以下是中國大陸現行簡化字研訂時所採用的原則:[來源請求]

  1. 从俗从简
  2. 规范化:
    • 消除异体字
    • 突出形声特性
    • 尽量保留表意特性
  3. 稳定性
  4. 实用性
  5. 适当的艺术性

此外,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确定了以“述而不作”作為漢字簡化的原則。《簡化字總表》中的形體很多來自草書楷化[註 2]和文獻中的俗字與筆畫簡單的異體字古字通假字,其他字則來自當代人的創造[註 3]。「二簡」裏則有大量新造字。

同年,1952年,毛泽东更指出「简化」不只是字體形象上簡化,更要淘汰異體字等,把漢字的數量大量減縮,「才算得上简化」字符[10]

簡化方法

有許多簡化字並不依從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然而簡化字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新的系統,依賴對繁體字之改造,因此也不能完全脫離於六書系統自成體系。整體來說,在制訂簡化字的過程中,採用了以下的方法:

字型結構簡化

以此方法簡化的字,全部收錄在《简化字总表》「第一表」與「第二表」裡。第一表列出「不可用作簡化偏旁的字」,共350個。第二表列出「可作簡化偏旁用的字」,共132個,另含「簡化偏旁」14個。「第一表」與「第二表」的簡化方法大同小異。兩表分開、清楚標明「第二表」裡的簡化字與簡化偏旁,主要是因為這些可以再延伸運用,滋演出「第三表」。

以現有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大多以普通話為準
例:谷(穀)、丑(醜)、斗(鬥)、后(後)、于(於)、征(徵)、丰(豐)、划(劃)、干(乾、幹)、冲(衝)、只(隻)、郁(鬱)、沈(瀋)、淀(澱)、叶(葉,近音)、范(範)、苹(蘋)、松(鬆)、发(簡自「髮」,但「發」亦簡化為該字[15]
把現有的草書楷化(占字最多,超过一半)[16]
例:当(當)、韦(韋)、书(書)、长(長)、乐(樂)、车(車)、兴(興)、发(發)、东(東)、专(專)、过(過)、报(報)、尔(爾)、尽(盡)
新造會意字
例:灭(滅)[註 4]
以簡單符號替換原來的偏旁,最常用的符號為“又”、“乂”
例:对(對)、赵(趙)、邓(鄧)、观(觀)、欢(歡)、叹(嘆)、难(難)、鸡(雞)、聂(聶)、凤(鳳)、冈(岡)、风(風)[17]、刘(劉)
省去字形的一部分,約100多字
例:广(廣)、厂(廠)[註 5]、灭(滅)、习(習)、宁(寧)、亲(親)、业(業)、乡(鄉)、关(関)
省去字形的一部分後,再加以變形
例:妇(婦)、丽(麗)、归(歸)、显(顯)、务(務)、宝(寶)
採用繁體字异体字的輪廓特徵
例:飞(飛)、龟(龜)、齿(齒)、夺(奪)、岁(嵗)
改換形聲字的聲旁,大多以普通話為準
例:毙(斃)、钟(鐘鍾)、舰(艦)、邻(鄰)
加入聲旁。用声旁替换字的一部分,餘下的部分未必是形聲字裏的形旁
例:华(華)、宪(憲)、历(歷曆)、宾(賓)、胜(勝)
新造形聲字,以普通話為準
例:护(護)、惊(驚)、响(響)
採用俗字、罕用异体字或歸原古字[註 6]
例:尘(塵)[18]、灶(竈)[19]、肤(膚)[20]、从(從)[21]、众(眾)[22]、云(雲)[註 7]、网(網)[23]、与(與)[24]、无(無)[25]、电(電)[26]、礼(禮)[27]、体(體)[28]、国(國)[29]、凭(憑)[30]、双(雙)[31]、阳(陽)[32]、阴(陰)[33]、万(萬)[34][35][36]、独(獨)[37][38]
通假字固定化
例:余(餘)[39]、后(後)[40]、里(裏)
模仿日文假名
例:卫(衛)(根據參與文字改革工作的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易熙吾書中所述,此字為日文字來自日文片假名,ヱ的罗马音为we[41][42],但這種說法有爭議[註 8][43]。)

有時候同一個簡化字會採用多種結構簡化方法,例如「云」既是「雲」字省去了偏旁,同時也是古字;又如「鬆」減形後簡化為「松」,而本身又是假借字

簡化字與簡化偏旁之延伸運用

《简化字总表》第二表列出「可作簡化偏旁用」的132個字,再加上14個「簡化偏旁」。利用這些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可以系統化地引申出更多簡化字,其中較常用的1,753個字,收錄於第三表。運用簡化字和簡化偏旁時,應注意下面幾項要點:

  • 《简化字总表》所說的偏旁,不限於左旁和右旁,也包括字的上部下部內部外部,總之指一個字的可以分出來的組成部分而言。這個組成部分在一個字里可以是筆畫較少的,也可以是筆畫較多的。例如「摆」字,「扌」固然是偏旁,但是「罢」也作偏旁。
    • 「第二表」裡的132個簡化字,無論單獨用、或是作其他字的偏旁用,都以同樣的方法簡化。例如(單)在「第二表」裡簡化成「单」,依此方法,可以類推獲得:弹(彈)、婵(嬋)、冁(囅)、等等,收錄於「第三表」。
    • 「第二表」裡的14個簡化偏旁,不論在一個字的任何部位,都可以使用,但其中「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於左偏旁。例如(𦥯)在「第二表」簡化成「龸」,依此方法,可以類推獲得:学(學)、觉(覺)、黉(黌)、等等,收錄於「第三表」。
  • 「第一表」所收的是「不能作偏旁用」的簡作字,共352個。這些字的繁體一般都不用作其他字的偏旁。有些能作其他字的偏旁,但也不能依照同樣方法簡化。例如(習)在「第一表」裡簡化作「习」,但「褶」不簡化作「衤习」。
  • 在《漢字簡化方案》中已簡化的繁體字,不能再依偏旁類推方法來簡化。換句話說,已經在「第一表」或「第二表」裡簡化的字,不能另外再用其他偏旁來簡化。例如(戰)與(誇)已經在「第一表」裡簡化成「战」與「夸」,因此不能按「第二表」裡的「单」與「讠」另行簡化成「单戈」與「讠夸」。又例如(過)已經在「第二表」裡簡化成「过」,因此不能按「第二表」裡的「呙」另行簡化成「辶呙」。
偏旁類推範例:
(𦥯):学(學)、觉(覺)、黉(黌)
单(單):弹(彈)、婵(嬋)、冁(囅)
页(頁):颜(顏)、颌(頷)、顺(順)、额(額)
专(專):传(傳)、转(轉)、砖(磚)
饣(食):饭(飯)、饱(飽)、饲(飼)、饺(餃)

注意所謂「偏旁類推」,必須根據以上所列的要點執行才可。許多人依直覺自行「發掘」簡化原理,造成了不正確的「類推」,將實際使用的簡化方法錯認成一個不合理、前後不一致的系統。也有學者以文字簡化前的中文傳統為基礎,來衡量簡化後的新文字系統,忽略在簡化過程中已從新定義過的「偏旁」與「偏旁類推」,混淆了簡化是否「有條理」與簡化是否「應當」、是否「破壞傳統」兩件不相關的問題[44]

錯誤的類推實例:
  • 見了「汉(漢)」、「难(難)」、「瘫(癱)」、等簡化字,自以為「又」是「漢」字右方的簡化偏旁,拿來類推「叹(嘆)」、「滩(灘)」可以,但是碰到「叹(歎)」、「欢(歡)」、「劝(勸)」、「灌(不簡化)」、「罐(不簡化)」又不行。
    • 其實「汉(漢)」出現在「第一表」,「难(難)」出現在「第二表」,「瘫(癱)」出現在「第三表」。可見「难(難)」才是可作類推簡化的字,可以類推出「瘫(癱)」、「滩(灘)」等字。
    • 「歎」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裡由「嘆」代替,而「嘆」在「第一表」裡簡化成「叹」,所以「歎」與「嘆」皆成為「叹」。
    • 「歡」與「勸」皆出現在「第一表」,所以不是類推字。
    • 在「第二表」裡,沒有字或偏旁可以用來類推「灌」與「罐」,這兩字也不在「第一表」或《一異表》,所以這兩個字無須簡化。

廢除異體字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經過多次調整,總共淘汰異體字上千字,從同音同義的異體字中選出一字,當正體字。如果此字已經在《簡化字總表》中簡化,則全部淘汰的異體字一律由簡化字代替。

從同音同義的異體字中選出一字當规范字
例:侄(姪)[45]、踪(蹤)、恒(恆)[46]、伫(佇)、呼(虖、嘑、謼)、够(夠)[47]
選字時多有採用結構簡單的古字。
例:异(異)[48]、泪(淚)、灾(災、烖、菑)[49]
選字時多有採用結構簡單的俗字。
例:杰(傑)[50]、猫(貓)[51]、猪(豬)[52]、呆(獃、騃)[53]
采用异体字之一作為模板,再加以簡化。
例:「裡」作「裏」之異體字,再將「裏」同音替代簡化為「里」。「歎」作「嘆」之異體,再將「嘆」簡化成「叹」[54]。「啟」「唘」作「啓」的異體,再簡化成「启」。「鬦」、「鬪」、「鬭」為「鬥」的异体字,再以「鬦」简化成「斗」(亦可理解为同音替换)。「嵗」為「歲」的异体字,以「嵗」简化成「岁」。「関」為「關」的异体字,以「関」简化成「关」。「厤」[55]作為「曆」的異體,再簡化成「历」。「歴」成為「歷」,再簡化成「历」(與「曆」的簡化字同形)。

採用新字形

新字形源於1965年出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其中所選用之字形,多以手寫俗體為準。198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內收通用字7000個,繼而代替了《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由於新字形從俗從簡,有些字筆劃少於傳統舊字形,常被錯認為《简化字总表》裡的簡化字。以下舉出幾個範例。

「釆」在新字形成為「米」。
例:奥(奧)、粤(粵)
從「囚」改從「日」。
例:温(溫)、媪(媼)
將折省寫為點。
例:虚(虛)、嘘(噓)
「⺥」與「爫」在新字形成為「⺈」。
例:静(靜)、睁(睜)
「奐」在新字形成為「奂」。
例:换(換)、焕(煥)

合併簡化示例

有不少字简化时被合并至另一字,許多繁簡轉換的軟體,在簡轉繁無法正確的轉換。常見轉換失敗或錯誤的字有「后」、「干」、「复」,因此許多情況下,簡轉繁的文章仍可識別原文是簡體字。具体有两类情况:一是用已经存在的简单的字代替复杂的字,如“丑”代替“醜”、“冲”代替“衝”、“后”代替“後”;二是用一个新的简化字代替两个或多个字,如“發”和“髮”合并为“发”、“鐘”和“鍾”合并为“钟”。这2种方法有时将字源和意义不相关、甚至读音也不同、历史上从未或很少通用的字进行合并,如“叶”(读xié)和“葉”(读yè)合并为“叶”、“适”(读kuò)和“適”(读shì)合并为“适”、“朴”(读piáo或pō)和“樸”(读pǔ)合并为“朴”。

下表列舉了一些漢字及其本義,「被合併的字」列出了該字可能對應的繁體字(不包括其自身),簡化後右邊的字被左邊的代替,左邊的字兼具本義和被合併漢字的意義[56]

本義 被合併的字
占卜/姓氏
向前跌倒
读piáo 姓氏/读pō,朴刀
读kuò(括),罕用古字(古人名:李适南宫适)
术(朮) 读zhú。中药名:苍术白术;人名:金兀术术赤
读xié,和洽
读shěn,姓氏/读chén,同“沉”
姓氏
盾、冒犯、牽連 關涉、請求、水邊、天干 乾(读qián时不简化,如“乾坤”)、幹、榦
远行/讨伐 徵(读zhǐ时不简化,如“宫商角徵羽”)
明白、結束、完全 瞭(读liào时不简化,如“瞭望”)
容器,以及像斗的东西如斗笠、斗篷/容量單位/星名,如北斗
皇帝的正妻、先秦指代君主
用于双字古族名“党项
沖(冲) 用液體澆、水撞擊的
文言虛詞,後接動詞,構成動作/姓氏
读mò,複姓:万俟(原為鮮卑族)
十二地支之一,夜裡一點到三點为丑時
浓郁/姓氏
读hàn,山崖(古字)
表示、表達
姓氏
山谷/姓氏
浅的湖泊
松樹
长度单位/故里、巷 裏(裡)
胡亂/姓氏胡人
必須、須要、須知
成片的較硬物體
織物/姓氏
僅僅、惟一
我/姓氏
小或矮的桌子
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水裡行動、流動/不固定
地名,如台州天台山/敬辞,如:兄台 臺、檯、颱
歎息、歎詞/表示驚疑
說話
古時派遣傳送東西或事情的人/价人
系統、系列 係、繫
容貌姿態美好
面子、表面 麪(麵)
志願
准許、准予
與"入"相對、顯露
容量單位 陞、昇
驾驶车马/治理,统治/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才能、能力
小 排名最尾
數字,即1000
刺、鑽、奮力支撐
不吉利/年成不好/喧嘩
水流會合在一起、郵匯
書信
姓氏/占卜
同「併」 並、併
套上、戴上/拘留
承舉、襯
撥水前進/合算
制度、制定、制止

影响

大陆汉字规范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法律规定,简化字已取代繁体字成为中國大陆的规范汉字,而繁体字異體字则被定为不规范汉字。日常使用汉字,字形和笔顺要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公布的7千个汉字为依据,而繁体字则是不在这7千个汉字之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1. 文物古蹟;
  2. 姓氏中的异体字
  3. 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4.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5. 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57]

國際影響

聯合國的正式中文文件记录一度以繁體中文为正式语文之一,但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的中國席位之後,逐漸改以简化字作为联合国的中国语文。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其他国际组织也采用了大陆的简化字。大多数国家因与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关系,也接受了大陆的简化字和普通话作为中文规范。[58]

马来西亚1981年2月出版了《简化汉字总表》,收錄了与大陆完全一致的2238個简化字。新加坡1969年推出自己的《简体字表》,新马两地到1974年采用中国大陆的简化字颁布《简体字总表》正式使用简体字。[1]

繁体字在简化字普及前曾经是汉字在海外华人圈中主流,唐人街上的商業招貼及中文媒体、汉语教学曾一律使用繁体字。环球时报引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前,美国的汉语教学一直延续着繁体字的传统。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陆留美博士毕业,他们开始编写简化字的中文教材。截止2006年,美国2300多所高中开办中文“先修课程”,采用简化字的比率已有一半。[58]

由于大陆居于国际交往强势地位,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30年,外国人学习中文基本使用简化字。[58] 1990年后,中国教育机构推出一系列面向外国非中文使用者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被称为“汉语托福”),以简体中文为标准。

爭論

對於漢字簡化一直存在著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近年來對於漢字簡化的反思開始升溫。

支持

支持簡化字的人認為,簡化字可大幅減少書寫所耗費的時間、精力;筆劃減少較為簡單,新造形聲較有系統,可大幅減輕學習難度,達到掃除文盲的效果。[59]此外,簡化字結構清晰,更容易辨認,这一点在一些简化前的形近字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如「画(畫)」「书(書)」「昼(晝)」)等。这也导致简化字在印刷時可以采用更小的字体,節省油墨和紙資源。

在中国大陆,大部分未專門學习過繁體的人也可以基本流畅地閱讀繁体字,這從某種意義上表明簡化字和繁体字的使用人群之间並没有太大的理解、溝通障礙。

反對

批評者認為,現行的簡化字能減省的精力相當有限。簡化字有諸多問題,例如部分字形近容易誤認、無法呈現內涵及解釋字源、歧義增加、喪失藝術美感、無法完全廢除傳統漢字導致想要閱讀古代文獻或其它繁體書籍必須額外學習等。

在台港澳地区,部分简化字的激进反对者帶負面意味地稱简化字為「殘體字」[60]

不僅一般民眾對簡化方法不了解,甚至學者也不時出紕漏。有支持簡化字的學者舉「体」字為例,稱讚該「新造」的字又妥當、又巧妙[61],但其實「体」是古時所造的俗字[62] ,簡化時將其升格為标准汉字,把原字「體」降為「不規範漢字」。

在學習方面,由於民眾對簡化字的各種簡化方法和官方文件(如《簡化字總表》)不瞭解,對偏旁類推的道理不熟,依直覺自行「發掘」簡化原理,容易造成不正確的「類推簡化」[44][63]

改造

除了支持和反對兩種觀點之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在簡體字的基礎上恢復部分繁體字,避免簡繁一對多轉換[64]。例如恢復「後」以區分「前后」和「皇后」(恢復後為「前後」「皇后」)。恢復「髮」以區分「头发」和「发生」(恢復後為「头髮」「發生」),這種新造的漢字系統被一些人稱為「和諧體」,目前有學者專門研究[65],但官方對此未作出任何回應。

注释

  1. ^ 「簡體字」與「簡體中文版」是微軟所用的名稱,影響十分大。在大陸官方的稱呼上一向是「簡化字」,包括現有的字詞典。
  2. ^ 許多偏旁如「讠」、「饣」、「页」、「见」等來自草書,其類推簡化字也因而來自草書。
  3. ^ 《簡化字溯源》探討了 501 個簡化字的來源,第一類「在過去的辭書、其他出版物和實物資料中有與現在的簡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共 325 字與 10 個簡化偏旁;第二類「在過去的各種資料中,只有與今天的簡化字相近的字形」佔 49 字與 3 個簡化偏旁;第三類「曾在民眾中廣泛而長期使用,但查不到具體資料的字形」有 113 字與 1 個簡化偏旁。
  4. ^ 亦可認為該字造字方法是省略一部分
  5. ^ 广」「」都是古代罕用字,意义读音和「廣」「廠」均不同,不少簡化字都有這個情況。
  6. ^ 原理同《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但是這些字列於《简化字总表》「第一表」與「第二表」。「第二表」裡所採用的罕用异体字與歸原古字可以用來類推「第三表」,《一異表》裡所選用的字則不能做類推用
  7. ^ 「雲」本作「云」,象形,又借作表示说话的「云」,后人因本意假借而作「雲」。
  8. ^ 小說家倪匡曾在報章撰文反對簡體字,聲稱「衛」字的簡體字其實乃在地上豎立的一支軍旗,是會意字,方便文盲的士兵記憶。

參考文献

引用

  1. ^ 1.0 1.1 刘玉婷、李倩倩. 汉字简与繁相“争”何太急. 中国青年报. 2008-04-01. 
  2. ^ 「漢字簡化不是文字的根本改革,要進一步進行拼音化,期許中共專家為拼音文字完成準備工作」人民日報,1955年10月26日,第一版
  3. ^ 劉勝驥,中共改革漢字漢語之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8期
  4. ^ 杜子勁,中國文字改革論文集,大眾書局,第184頁「拉丁字母是你用來在突厥民族中開始文化革命的第一步,拉丁化是東方偉大的革命」
  5. ^ 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文件匯編,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68頁
  6. ^ 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 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 (中文(中国大陆)). 
  7. ^ 杜子勁,《中國文字改革論文集》,大眾書局,1950年,第184頁
  8. ^ 「俄文而外,其他文字只不過是過渡性的文字變體,要加以引導使其趨向統一。俄語要成為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語言。」張席珍,文改內幕,中國語文月刊,第8卷第2期,1961年10月,第16頁
  9. ^ 杜子勁,《中國文字改革論文集》,大眾書局,1950年,第184頁
  10. ^ 10.0 10.1 書同文 :《漢字簡化方案》制訂始末. 北京日报. 2008年06月03日 (中文(中国大陆)). 
  11. ^ 中國語文雜誌社編,《簡化漢字問題》,中華書局,1956年,第98頁
  12. ^ 汪學文,中共文字改革之概況及其對傳統文化之影響,《中共簡化漢字之影響》,第215-217頁
  13. ^ 《简化字总表》说明. 第三表所收的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汉字总数很多,这个表不必尽列。例如有“车”旁的字,如果尽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二百个,其中有许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现在为了适应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简化字的范围,基本上以《新华字典》(1962年第三版,只收汉字八千个左右)为标准。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 
  14. ^ 《通用规范汉字表》恢复使用六个繁体字. 科技日报. 2009年08月13日 (中文(中国大陆)). 
  15. ^ 《商務漢字精解字典》. 商務印書館. 2012. ISBN 9789620703317. 
  16. ^ 于右任 《標準草書千字文》
  17. ^ http://tool.httpcn.com/Html/KangXi/40/KORNCQCQXVRNXVCE.shtml
  18. ^ 康熙字典「尘」
  19. ^ 康熙字典「灶」
  20. ^ 康熙字典「肤」
  21. ^ 康熙字典「从」
  22. ^ 象形为三人并排,《正字通》众为「眾」「衆」本字,元刊《杂剧》已见。康熙字典「众」
  23. ^ 康熙字典「网」
  24. ^ 康熙字典「与」
  25. ^ 康熙字典「无」
  26. ^ 说文》中注:“申,電也。”「电」实际上是“申”的变體
  27. ^ 康熙字典「礼」
  28. ^ 康熙字典「体」
  29. ^ 康熙字典「囯」
  30. ^ 康熙字典「凭」
  31. ^ 康熙字典「双」
  32. ^ 康熙字典「阳」
  33. ^ 康熙字典「阴」
  34. ^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3頁 ㄢ韵. 
  35. ^ 郭一經. 《字學三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 1930年出版,1957年重印: 第68頁. 
  36. ^ 金·韓道昭、韓孝彥. 《四聲篇海(明刊本)》 明成化丁亥3年至庚寅6年金臺大隆福寺集貲刊本.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 
  37. ^ 链接至维基文库 第一批簡體字表. 维基文库.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5年8月: 第2頁 ㄨ韵. 
  38. ^ 劉復、李家瑞編. 《宋元以來俗字譜·十七畫》. 1601年: 第38頁. 
  39. ^ 康熙字典「余」
  40. ^ 康熙字典「后」
  41. ^ 易熙吾. 《簡體字原》. 中華書局. 1955年: 第25頁. 香光作「彳韦」。有用日本字作卫者。 
  42. ^ 陳光垚. 《常用簡字普》. 中華書局出版. 1955: 17. 況且「衛」字許多人都寫作「卫 」或「彳卫」,據說是借自日本的片假名,外國字母還可參用,本國字幕當然更可用了。 
  43. ^ 《商務漢字精解字典》. 商務印書館. 2012. ISBN 9789620703317 (中文(香港)). 簡化「卫」字是用保留特徵、局部刪除的方法,保留中間,保留中間上部輪廓特徵「卫」,刪除了其餘部件。 
  44. ^ 44.0 44.1 彭小明. 《漢字簡化得不償失》. 夏菲爾國際出版公司. 2008年. ISBN 9789629380687 (中文(香港)).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彭小明錯將「又」當成「簡化偏旁」,產生不正確的類推,錯舉欢、汉、仅等字為簡化字不規則,不合理之證。又誤解「團」的簡化方法,及草書楷化的原則。
  45. ^ 康熙字典「侄」
  46. ^ 康熙字典「恒」
  47. ^ 康熙字典「够」
  48. ^ 康熙字典「异」
  49. ^ 康熙字典「灾」
  50. ^ 康熙字典「杰」
  51. ^ 康熙字典「猫」
  52. ^ 康熙字典「猪」
  53. ^ 康熙字典「呆」
  54. ^ 康熙字典「歎」
  55. ^ 康熙字典「厤」
  56. ^ 新华字典. 
  57. ^ 《華夏文化》[1],胡吉成。
  58. ^ 58.0 58.1 58.2 联合国废繁体字真相调查. 环球时报. 2006年4月12日 (中文(中国大陆)). 
  59. ^ 周溯源 张广照. 少数汉字可适当再简化. 学习时报. 2013-03-11 (中文(中国大陆)). 
  60. ^ 參見「蝗蟲廣告」:「……因為了解你們看不懂正體字,所以在下面用了殘體字……」
  61. ^ 17个角度看到繁简体汉字. 经济观察网. 2009-03-13 (中文(中国大陆)). 裴钰稱:「比如说举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这个“体”字,这个“体”字和繁体字的“體”字完全不一样。是新造的,是极少数新造的,这也是遵循一个规律,会意。 
  62. ^ 康熙字典「体」
  63. ^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盘点. 光明網. 2010-12-27 (中文(中国大陆)).  十大錯誤中有三個與簡化字有關,分別是「后」誤作「後」、「潟」誤作「泻」、「薹」誤作「苔」。
  64. ^ 汉字简化,可否“后退”半步?. 人民日报. 2004年07月30日 (中文(中国大陆)). 
  65. ^ 汉字“和谐体”的倡议、研究及相关成果.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語文建設通訊. 

书籍

  1. 張書岩,《簡化字溯源》,ISBN 7801263030。(網路文本
  2. 蘇培成,《漢字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字典》。

参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