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
清世宗 | |||||||||||||
---|---|---|---|---|---|---|---|---|---|---|---|---|---|
統治 | 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 ||||||||||||
出生 | 北京 | 1678年12月13日||||||||||||
逝世 | 1735年10月8日 北京圓明園九洲清晏殿 | (56歲)||||||||||||
安葬 | |||||||||||||
王后 | 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 ||||||||||||
妃嬪 | |||||||||||||
皇貴妃 | 敦肅皇貴妃年氏 純愨皇貴妃耿氏 | ||||||||||||
妃 | 齊妃李氏 謙妃劉氏 寧妃武氏 | ||||||||||||
嬪 | 懋嬪宋氏 | ||||||||||||
子嗣 | 子: 端親王弘暉(母孝敬憲皇后) 弘昐(早殤,母齊妃) 弘昀(早殤,母齊妃) 弘時(母齊妃) 乾隆帝弘曆(母孝聖憲皇后) 和恭親王弘晝(母純愨皇貴妃) 福宜(早殤,母敦肅皇貴妃) 懷親王福惠(母敦肅皇貴妃) 福沛(早殤,母敦肅皇貴妃) 果恭郡王弘瞻(母謙妃) 女: 皇長女(早殤,母懋嬪) 和碩懷恪公主(母齊妃) 皇三女(早殤,母懋嬪) 皇四女(早殤,母敦肅皇貴妃) 養女: 和碩淑慎公主(允礽六女,母側福晉唐氏) 和碩和惠公主(允祥四女,母福晉兆佳氏) 和碩端柔公主(允祿長女,母福晉郭絡羅氏) | ||||||||||||
| |||||||||||||
父親 | 康熙帝 | ||||||||||||
母親 |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 ||||||||||||
首都 | 北京 | ||||||||||||
皇宮 | 紫禁城 | ||||||||||||
封爵 | 雍親王 |
雍正帝(康熙十七年-雍正十三年,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愛新覺羅氏,名胤禛(滿語:ᡳᠨ ᠵᡝᠨ,轉寫:In Jen),康熙帝第四子,死後葬於清西陵中的泰陵。雍正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在位時期,置軍機處加強皇權、火耗歸公與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對康乾盛世的延續具有重大作用。
出生與早年
胤禛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時出生於故宮永和宮。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沒有撫育的資格,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佟貴妃撫養。康熙皇帝曾評價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後經胤禛請求,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語。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用「戒急用忍」訓喻他。胤禛早年隨康熙巡歷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
爭奪儲位鬥爭中的角色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雍親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廢黜胤礽,自此不再立太子。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胤禩因爭奪意圖過於明顯而被康熙斥責疏遠。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沉迷釋教與道教,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暗中與隆科多[1]與年羹堯[2]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贏得康熙的信任。
即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十一月初七(12月14日)康熙在暢春園去世,雍正繼位。康熙死時,唯有隆科多一人傳遺詔由雍正繼位。治喪期間,隆科多提督九門、衛戍京師。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弟弟,雍正小時候曾被佟佳氏撫養。
雍正即位經過至今也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歷史記載雍正在康熙駕崩當晚連續禁見兩次之多, 後康熙便身亡。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于」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為現存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佈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 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
雍正繼位後,對其兄弟手段頗為毒辣,用各種方式進行迫害。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來源請求]。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 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來源請求]。皇十子胤誐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政事治理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和隆科多。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成功後封為一等公,成為實際的西北王。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兩人都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年羹堯賜死,隆科多被禁死,同時雍正興起文字獄打擊兩人勢力(汪景祺案和錢名世案)。對於隆、年的死因,有人指出是由於年、隆位重之後過於驕奢、行為不檢,加上結黨營私,觸犯了皇權的大忌,為雍正所不容。但雍正早年過於寵信放縱,隨後又殘酷打擊,被史學家所批評。另有人與雍正得位傳說聯繫起來,認為隆、年參與此事,知道太多而被「兔死狗烹」。
雍正一朝較為寵信的四位臣工:李衛(江蘇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李衛和張廷玉為漢人,田文鏡為漢軍的旗人,以民族分,漢族佔了四分之三,足見雍正確實了解也重用漢人。
中央體制: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經濟政策:在稅制上推動「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制。
民族政策: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用朝廷分發的流官,史稱「改土歸流」,派遣官吏統治,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此外,雍正亦在《大義覺迷錄》中批判「徒謂本朝以滿洲之君,入為中國之主」的說法,嚴防漢族士大夫階層離心。
海禁問題上,開始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地百姓生計困難,同意適當開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廣東人移民台灣,但對外洋回來的人民仍有戒心。
立儲制度:改善祕密立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佈太子,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信仰喇嘛佛教:與達賴喇嘛交往密切;達賴喇嘛特移大佛像貢雍正;現存放於北京雍和宮:達賴喇嘛也賀雍正已修為「佛爺」,雍正也著作佛學書籍數部,也研究金剛經、禪宗,並為二世章嘉活佛認可其參透三關,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位自認為已開悟的皇帝。雍正元年禁止天主教。
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去世
根據正史的記載,雍正是因為工作過勞而暴卒的,因為他是在批閱奏章時去世的[3]。不過民間傳說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的,但無從提出根據[4]。比較多的說法是雍正因病服了有毒的金丹(一般都含有水銀)後駕崩。
陵墓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陵墓位於瀋陽的盛京三陵。清入關後,從順治帝、康熙帝都安葬到北京東邊的遵化縣馬蘭峪皇家陵園,即清東陵。雍正帝另選北京西邊的易縣開闢自己的陵墓,即清西陵。民間相傳,雍正因奪嫡篡位,死後不敢去見他父親,才在西陵另建墳墓。
家族
雍正帝家族 | |||||||||||||||||||||||||||||||||||||||||||||||||||||||||||||||||||||||||||||||||||||||||||||||||||||||||||||||||||||||||||||||||||||||||||||||||||||||||||||||||||||||||||||||||||||||||||||||||||||||||||||||||||||||||||||||||||||||||||||||||||||||||||||||||||||||||||||||||||||||||||||
---|---|---|---|---|---|---|---|---|---|---|---|---|---|---|---|---|---|---|---|---|---|---|---|---|---|---|---|---|---|---|---|---|---|---|---|---|---|---|---|---|---|---|---|---|---|---|---|---|---|---|---|---|---|---|---|---|---|---|---|---|---|---|---|---|---|---|---|---|---|---|---|---|---|---|---|---|---|---|---|---|---|---|---|---|---|---|---|---|---|---|---|---|---|---|---|---|---|---|---|---|---|---|---|---|---|---|---|---|---|---|---|---|---|---|---|---|---|---|---|---|---|---|---|---|---|---|---|---|---|---|---|---|---|---|---|---|---|---|---|---|---|---|---|---|---|---|---|---|---|---|---|---|---|---|---|---|---|---|---|---|---|---|---|---|---|---|---|---|---|---|---|---|---|---|---|---|---|---|---|---|---|---|---|---|---|---|---|---|---|---|---|---|---|---|---|---|---|---|---|---|---|---|---|---|---|---|---|---|---|---|---|---|---|---|---|---|---|---|---|---|---|---|---|---|---|---|---|---|---|---|---|---|---|---|---|---|---|---|---|---|---|---|---|---|---|---|---|---|---|---|---|---|---|---|---|---|---|---|---|---|---|---|---|---|---|---|---|---|---|---|---|---|---|---|---|---|---|---|---|---|---|---|---|---|---|
|
后妃
- 皇貴妃
- 敦肅皇貴妃年氏,巡撫年遐齡的女兒,年羹堯的妹妹,雍正三年十一月,薨。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殤。
- 純愨皇貴妃耿氏,管領耿德金女。雍正間,封裕嬪,進裕妃。乾隆時,初尊為皇考裕貴妃,孝聖憲皇后崩,尊為皇考裕皇貴太妃。乾隆四十九年薨。一子,弘晝。
- 妃
- 齊妃李氏,知府李文輝女。三子,弘昐、弘昀、弘時,僅弘時活至成年,其他兩位皆殤;一女,下嫁星德。
- 謙妃劉氏,管領劉滿女,生於康熙五十三年。雍正年間入宮,初為答應,雍正十一年六月生皇十子,翌日晉為謙嬪。乾隆時尊為皇考謙妃。一子,果恭郡王弘曕。
- 寧妃武氏,知州武柱國女,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薨,追封為寧妃。死後葬於清西陵泰陵妃園寢。
- 嬪
- 懋嬪宋氏,主事金柱女。生二女,皆殤。
- 貴人
- 郭貴人,雍正初年封郭常在,雍正七年進郭貴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時彩棺奉移泰陵妃園寢。三月十三日葬入地宮。
- 李貴人,李氏。雍正七年封貴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
- 安貴人,雍正時為貴人。卒於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間,彩棺安于田村殯宮。
- 海貴人,雍正三年為常在,十三年九月底晉海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
- 張貴人,初入宮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晉張貴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 老貴人,葬清東陵附近之蘇麻喇姑園寢。一說是雍正帝貴人,老為其姓,因未曾侍寢,故不入葬妃園寢; 二說是康熙帝常在,雍正時因年老而晉尊為貴人。有待考察。
- 常在
- 那常在,雍正十三年前卒。葬泰陵妃園寢。
- 李常在,雍正八年已入宮,稱李答應;十年閏五月晉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 馬常在,康熙七年七月已入宮,為馬宮女晉答應;八年晉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卒。四十年十月葬泰陵妃園寢。
- 春常在,雍正十三年為常在。乾隆二十六年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 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稱高答應。八年十一月,稱高常在。約卒於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間。葬泰陵妃園寢。
- 常常在,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宮,為常在。十年八月卒。
- 顧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
- 吉常在,原稱吉官 , 可能為吉官女子。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 答應
- 蘇答應,雍正四年已入宮,封蘇答應。雍正七年八月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 英答應,原稱蘭英。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 汪答應,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 德答應,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 未獲正式封號之後宮
- 伊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格格為親王妾室的稱號,可能是雍正帝為親王時的妾室。
- 張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 雲惠,生卒年不詳,未葬泰陵妃園寢,待考。
後代
雍正皇帝共得十子四女,當中八名皇子與四名皇女皆於即位之前誕育。其中只有四位皇子活至雍正即位。雍正在位十三年其間只有兩名皇子出生:福沛、弘曕。
- 皇子
- 弘暉,長子,母孝敬憲皇后烏喇那拉氏。生於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殤於康熙四十三年。乾隆時追封為端親王。
- 弘昐,實際上的第二子,但因早殤而未序齒,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殤。母齊妃李氏(時為雍親王側福晉);
- 弘昀,二子,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二十日殤。母齊妃李氏(時為雍親王側福晉);
- 弘時,三子,雍正削其宗籍。母齊妃李氏(時為雍親王側妃); 生於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死於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
- 弘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母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時為雍親王格格);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
- 弘晝,五子,和恭親王。母純愨皇貴妃耿佳氏(時為雍親王格格); 生於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日
- 福宜,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生,康熙六十年正月十三日殤。母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雍親王側福晉)。
- 福惠,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九日生,雍正六年九月初九日殤,雍正下詔以親王禮下葬。乾隆時追封為懷親王。母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雍親王側福晉)。
- 福沛,雍正元年五月初十日生,即日殤。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 弘曕,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生,果恭郡王,乾隆初出繼為果毅親王允禮後。薨於乾隆三十年三月十一日。
- 皇女
- 長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殤,母懋嬪宋氏(時為雍親王府格格);
- 次女和碩懷恪公主(1695年-1717年),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生, 母齊妃李氏(時為雍親王側妃);
-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殤,母懋嬪宋氏(時為雍親王府格格);
-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殤,母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雍親王側妃)
- 養女和碩淑慎公主,理親王允礽第六女,母側福晉唐氏;
- 養女和碩和惠公主,怡親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晉兆佳氏;
- 養女和碩端柔公主,莊親王允祿長女,母福晉郭絡羅氏。
對外關係
評價
雍正是歷史上一位能幹的皇帝。許多野史都把雍正描述成一個殘暴無情的皇帝,指雍正是篡位而起,又把雍正描寫成一位毒死父親、氣死母親、不務正業的人;直到近代經多番歷史研究,部分史學家反對這些看法,使近代對雍正評價轉趨正面,讚揚其勵精圖治,革新吏政、活絡經濟、提昇民間生活水準的政績[5]。
英國歷史學者史景遷認為: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準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與養廉銀)。雖然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雍正未能瞭解與解決明清兩代作為內歛式王朝的根本問題,但滿清得以建立起一套繼續運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統治體制,而未淪為「立國百年而亡」的異族王朝,此當歸功於雍正一朝的改革。
畫像
-
朝服像
-
軍裝像
-
穿道袍
-
穿喇嘛衣服
-
漢服像
-
漢服像
-
漢服像
-
穿漢服讀書
-
身穿漢族朝代官服
-
與大家身穿漢服遊戲
-
扮成身穿漢服的捕魚者
-
西式服裝
-
蒙古服裝
-
雍正祭先農壇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小說創作
- 子乾隆,在中國形成「南、北」兩派說法:「南派說」見敘於金庸武俠小說;「北派說」雍正與河北熱河「木蘭圍場」宮女私戀,產乾隆。
- 在桐華小說《步步驚心》,被寫成為痴情男子,與女主角馬爾泰·若曦、胤禩和胤禵有難分難解的感情糾葛。
- 妖葉小說《夢迴大清:清夢無痕》
- 滄海笑明月小說《鳳舞大清》
- 金子小說《夢迴大清》
影視創作
飾演雍正的演員 | 影視作品 | 飾演雍正的演員 | 影視作品 |
劉信義 | 《雍正皇帝》 | 唐國強 | 《雍正王朝》 《李衛當官》 |
庹宗華 | 《雍正大帝》 (《雍正 小蝶 年羹堯》) (台灣電視公司1996年電視劇) |
韋弘 | 《血滴子》 (邵氏電影公司1970年代電影) |
鄭少秋 | 《江湖奇俠傳》 (飛騰電影公司攝製的武俠歷史劇,在台灣有「神劇」之譽。1996年) |
煒烈 | 《滿清十三皇朝》 (亞洲電視1987年電視劇) |
張兆輝 | 《大刺客 呂四娘》 | 江華 | 《九王奪位》 (亞洲電視1995年電視劇) 《九五至尊》 (無線電視2003年電視劇) |
秦漢 | 《玉指環》 (《才子佳人乾隆皇》) |
鍾鎮濤 | 《宮廷畫師郎世寧》 |
陳建斌 | 《後宮甄嬛傳》 | 吳奇隆 | 《步步驚心》(上海唐人電影製作有限公司2011年電視劇) |
萬梓良 | 《大內群英》 | 何晟銘 | 《宮鎖心玉》(湖南經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1年電視劇) 《宮鎖珠簾》(宮II-2012) |
寇振海 | 《上書房》 | 趙鴻飛 | 《皇太子秘史》 |
張國立 | 《少年寶親王》 | 張鐵林 | 《南少林》 |
黃香蓮 | 《年羹堯新傳》 | 狄龍 | 《功夫皇帝》 |
黃智賢 | 《食為奴》 | 呂良偉 | 《呂四娘》 |
巍子 | 《刺虎》 | 沈保平 | 《書劍恩仇錄》 |
羅樂林 | 《乾隆大帝》 | 劉兆銘 | 《皇上保重》 |
劉偉強 | 《血滴子》 | 陸毅 | 《宮鎖沉香》(2013電影) |
註釋
參考文獻
- 《雍正傳》,馮爾康著 上海三聯書店 ISBN 7-5426-1275-1
- 《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楊啟樵教授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3年出版 台灣金蘭出版社 1982年出版
-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研究》
研究書目
-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
- 楊啟樵:《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上海:上海書店出社,2002)。
前任: 清聖祖玄燁 年號:康熙 |
清朝皇帝 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
繼任: 清高宗弘曆 年號: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