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縣
尋烏縣 | |
---|---|
縣 | |
坐標:24°57′15″N 115°39′44″E / 24.95417°N 115.66222°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江西省 |
面積 | |
• 總計 | 2,311.38 平方公里(892.43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280,219人 |
• 密度 | 121人/平方公里(314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141,305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車輛號牌 | 贛B |
行政區劃代碼 | 360734 |
行政區劃
2011年,尋烏縣轄長寧鎮、吉潭鎮、澄江鎮、南橋鎮、留車鎮、晨光鎮、桂竹帽鎮7個鎮和文峰鄉、三標鄉、水源鄉、羅珊鄉、項山鄉、丹溪鄉、龍廷鄉、菖蒲鄉8個鄉。全縣共有173個村民委員會(其中少數民族村2個)、2092個村民小組和6個居民委員會。[1]
歷史沿革
明朝萬曆四年(1576)以前,尋烏屬安遠縣。萬曆四年析安遠黃鄉、雙橋、南橋、八富、腰古、項山、勞田、滋溪、石痕、尋鄔、大墩、桂嶺、水源、三標、石溪15堡建縣,取長寧久安之義,定名長寧縣,擇石溪堡的馬蹄崗為縣治所在地,屬贛州府領轄。民國3年(1914)冬,廢州府為道,屬贛南道領轄。是年,因避四川省同名的長寧縣,縣名長寧改為尋鄔。民國17年,尋鄔縣屬贛粵革命根據地之一。民國19年5月,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管轄。民國20年合併為蕉(廣東省蕉嶺縣)平 (廣東省平遠縣)尋(尋鄔)縣,屬閩粵贛蘇區特支東江西北分委。民國21年,復稱尋鄔縣,屬江西省管轄。民國22年9月,屬粵贛省。民國23年2月,尋鄔、安遠合併為尋安縣,屬粵贛省。民國23年9月,尋鄔、會昌、安遠合併為會尋安縣,直屬中央蘇維埃政府辦事處。同年底,復回尋鄔縣。民國21年,國民政府把江西劃分為13個行政區,尋鄔屬第十三行政區。民國24年,尋鄔屬第四行政區。冬,原屬安遠的雁門堡(今羅珊鄉),劃歸尋鄔縣管轄。
1949年8月27日,尋鄔解放,成立尋鄔縣人民政府,屬寧都分區。1952年9月6日,撤消寧都分區,併入贛州專署。1954年5月25日,撤消贛州專員公署,成立贛南行政公署,尋鄔屬之。1957年,經國務院批准,縣名尋鄔改為尋烏。1964年5月15日,撤消贛南行政公署,恢復贛州專員公署,尋烏隸之。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尋烏隸之。
1999年7月1日,贛州撤地設市,尋烏隸屬贛州市。[2]
地理
西北為三百山,主峰基隆嶂1444米,次高峰十五排1163米。三百山也是東江的源頭。[2]
東部為武夷山脈,最高峰為項山甑,海拔1529米,位於贛閩粵三省交界處。
交通
經濟
文化教育
風景名勝
境內多山,其中西北三百山已建立椏髻缽山-東江源頭自然保護區。東部有項山甑,海拔1529米。在緊鄰縣城的北面有雲蓋崬,海拔1077.6米。
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毛澤東故居)座落於縣城馬蹄崗,於1968年6月成立。
斗晏水庫位於龍廷鄉斗晏村,是一座具有發電、防洪、養殖、旅遊休閒觀光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庫。
周田村位於澄江鎮,是一個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古村落,是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村旁有仙人橋、吊子石等丹霞地貌景觀。
司城村位於晨光鎮,也是是一個客家古村落。
位於吉潭鎮的文昌閣,始建於明清時期,是贛州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文昌閣。[3]
歷代名人
外部連結
注釋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亞洲電視《時事追擊》二零零九年九月五日晚上23:10]
- ^ 尋烏縣旅遊資源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