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Bluedeck/bibliotek/history/articlerescue/2013/11/2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Bluedeck留言 | 贡献2013年11月22日 (五) 11:05 Trend Magazine!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Trend Magazine!
Trend Magazine!标志
发行周期双周刊
首发日期2008年12月
公司Trend Group
创刊地区Hong Kong
语言繁体中文
网站http://www.trendmag-hk.com

Trend Magazine!(简称TM!),香港其中一本免费网上杂志,于2008年12月创办。目前以双周刊型式,隔周六出版,口号为“我们成就创意”。2011年确立为Trend Group旗下服务之一。

历史

TM!于2008年12月,由讨论区最潮论坛创办,名为《潮杂志》,以月刊型式出版,但碍于讨论区人气低落,杂志人气一沉不起。至2009年3月,最潮论坛决定将潮杂志改名为《Trend Magazine!》,同时更改成双周刊,隔周五于最潮论坛上发布。不过,是次改动亦未能带动杂志人气。 2008年7月,最潮论坛宣布结束营运,TM!变成独立型式出版。基于当时杂志人气低落,因而决定将营运方式转变成以与其他网站合作型式出版,结果成功令杂志受关注。 2010年10月,TM!宣布与《Anime Magazine》联合出版。当时杂志表示联合出版计划会一直延续,但至2011年8月开始,TM!回复独立出版杂志同时于2011年,于其网站中展示,Trend Magazine!为Trend Group旗下服务之一。 在2013年7、8月,TM!推出“New Adventure”改革计划,将网站版面、杂志设计、手机程式界面等,同时把使用多年的杂志标志亦重新设计。

营运方式

杂志制作

TM!的杂志团队分为编辑部和美术部,分别负责文字编辑与美术设计工作。

文字编辑

编辑部,分有正式职员特约编辑两大类别的编辑特约编辑,意指不是TM!的正式职员,而是以特约稿件型式为TM!撰写专栏。这类编辑,一般是因知名度或特别专长而撰写专栏的编辑,例如名网络画家、知名摄影师等。2012年开始,编辑部开始新合作计划,网站以“特约编辑”身份为杂志撰写和编辑专栏,包括苹果产品新闻、韩流资讯等等。同时,编辑部亦兼任TM! Facebook page的编辑工作。

美术设计

美术部方面,除了日常的杂志排版外,亦同时负责其他范畴的设计工作,包括活动图片网页等的平面设计工作。TM!所有的网页系统,均由美术部负责前期的版面设计工作,再交由技术部负责程式编写。与编辑部不同,美术部并不设特约职员制度,所有美术设计员均是正式职员。同时,美术部是TM!其中一个入职要求极高的部门。所有申请者都必须附上多张设计作品评核,过去不大量应征者因未达要求而未被取录。

公共关系

为应付公关工作,以及其合作伙伴制度,TM!是少数拥有公关部门的免费网上杂志。该部门被称为“外务部”,负责杂志的对外发布工作,同时亦需要负责招募适合的合作伙伴加入合作行列,并管理合作制度。在需要时,亦会负责杂志的紧急管理工作。在2013年,基于TM!已不再举办活动,活动部因而被合并到外务部,只会在适当时候举办宣传活动

电脑技术

TM!的技术部于香港免费杂志中带有领导地位。除了负责整个杂志系统维护与管理,亦同时包括网页系统编写。TM!是目前少数有自行研发程式香港免费杂志,当中包括Android App、Google Chrome Extension、Firefox Extension等等。

行政管理

TM!的行政部,是杂志最高阶级的部门,负责杂志的所有行政以及管理工作。当中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发展营运管理等等。在日常运作里,行政部拥有最大的决定权。为了优化行政管理表现,行政部的入职要求设有严格限制,而且在有足够职员时,便不会再接受新职员的加入,政策与其他部门不同。

近期发展

2010年

为了增大宣传层面和渠道,TM!在2010年开设Facebook专页,当时以发布杂志最新出版和活动资讯为主。另外,基于过去杂志均缺乏动漫类内容,TM!在10月正式与《Anime Magazine》结盟,推出联合号。Anime Magazine为配合TM!的出版而由月刊变成双周刊,跟随TM!隔周六出版一次。不过,两者均未有另行出版独立号。

2011年

TM!在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以创作路向发展的《C! Magazine》,以及2011年开始出版的Android主题杂志NNF MaGaZiNe》,当中与前者的竞争较为激烈与明显。《C! Magazine》的积极出版一度动摇TM!的领导地位,甚至曾令杂志读者人数有下跌趋势。见此,TM!一改过去只着重美术设计以及技术层面的作风,对内容编辑作出重新定位,在2011年下旬成功挽回人气。
为应对竞争对手,TM!在同年推出了自行研发的Android App以及Google Chrome Extension[1],分别名为《TM! iReader》[2]及《TM! Live》。比较其主要竞争对手,TM!在技术层面略有优势。
2011年9月,基于Anime Magazine人手不足导致未能继续营运,TM!与其不足一年的合作出版关系正式完结,联合号亦停止出版。自此,TM!回复独立出版,但并未再加入动漫内容。
TM!的Facebook专页,在2011年开始,由单纯的发布杂志和活动资讯,变成不定时发布即时新闻,当中曾经即时报道苹果公司iPhone 4S发布会。

2012年

TM!于2012年1月发表《2011年度总结 及 2012年度展望计划》[3]。在计划书中,TM!公布发展方向将向“创意”出发,并以“我们成就创意”作为其口号。TM!杂志服务于2012年2月11日出版的第74期,进行全面改革,除了版面设计外,内容编辑上亦作出较大改变。同时,依照《2012年度展望计划》,外务部于5月29日进行了今年第一次合作伙伴整理。经过连串检查后,合作伙伴由近二十个减少至不足十个,外务部也公开表明日后的合作方向会集中于内容协作。同年,编辑部正式开始网站协作编辑合作方式,“JET 苹果即驰”及“Kpop韩国流行音乐”网站成为首批协作编辑的合作伙伴,与杂志的奖品赞助商同列于TM!首页的“SPONSORS”一行中,其后再加入“我‧思想”协作漫画专栏[4]
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层面,TM!正式开设新浪微博账号,计划开拓内地读者层面。
同时,TM!宣布,基于人流不足,而且作出的推广作用不足,旗下的讨论区服务(TM!讨论区)正式结束营运[5]。而原定将会取代讨论区举办活动功能的“活动系统”,亦于7月6日正式决定取消计划[6],主要原因是人手不足,未能够抽出人手于日后举办活动,因此系统推出的意义不大,故决定取消。

2013年

推出TM iReader和TM! Live后,TM!在2月1日开始停止订阅服务,读者如要继续接收TM!的出版资讯,必须安装其中一个程式。在3月,TM!宣布开始采用全新技术,在不影响图片质素的情况下,声称能够将杂志的载入速度提升12倍。
基于TM!正主力发展出版业务,因而决定将活动部合并到外务部,继续负责对外事务和宣传工作,并在适当时候举行宣传活动。同时,行政部亦正式取消公关总监和业务发展顾问两个职位。
在7、8月,TM!实行了名为“New Adventure”的改革计划,将网站版面、杂志设计、手机程式界面等全部换上全新设计,使用多年的杂志标志亦重新设计。经过一连串改革后,TM!的网站、facebook专页、手机程式等都统一以绿色作为主色。
在10月22日,TM!在其facebook专页刊登了一张印有“5”的图片。在10月27日出版的第109期,宣布今年的刊庆口号为“整装待发”,facebook专页亦换上了刊庆主题的图片。在11月2日,TM!在facebook专页发表文章,指今年刊庆并不会有改革或其他大型活动,但将在12月5日刊庆正日宣布一项重大消息

杂志内容

主要内容

比较香港其他网上杂志,TM!内容相对较多类别,主要涉猎的内容类别包括电影科技娱乐新闻游戏音乐等。不过,从其封面选材可见,内容以电影科技为主导。在与Anime Magazine合作出版联合号期间,曾加入大量动漫内容。但在Anime Magazine结业后,TM!回复独立出版后,并未有重新加入相关内容。

立场

在TM!未进行大规模内容改革前,新闻一直占有大量篇幅。从中可发现,TM!编辑部采取较为左派立场,更曾因此于讨论区读者投诉立场过分遍颇。编辑部其后进行内容大规模改革,新闻专栏数量自此大幅减少,问题随之解决。而加入科技新闻专栏后,亦曾有读者投诉过分报道Android负面新闻,亦只有苹果产品拥有独立专栏,Android则只有apps推介专栏,至目前为止仍未有改变。至2013年,杂志虽然重新加入apps推介专栏,但仍只集中介绍iOS系统的程式。

历年刊庆口号

2周年(2010年):精英 认真 创造传奇
3周年(2011年):一人一个 like 撑起佢!
4周年(2012年):发挥网力 力撑香港 精彩4周年
5周年(2013年):整装待发 圆满 5 周年

其他服务

除出版杂志外,TM!亦附设活动部,负责活动之筹备工作。曾举办的活动包括《记者训练计划》(第一期及第二期)、《美术设计训练计划》、《TM!夏日祭》(2010及2011年)等,但在2013年被合并到外务部。
2009年杂志设立“TM!讨论区”。在2011年杂志被确立为Trend Group旗下服务后,TM!讨论区亦随之变成Trend Group旗下服务之一。但是,在2012年2月,TM!讨论区宣布结束营运。

合作伙伴

资料来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