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琵鹭
黑臉琵鷺 | ||||||||||||||
---|---|---|---|---|---|---|---|---|---|---|---|---|---|---|
繁殖羽
非繁殖羽
| ||||||||||||||
保护状况 | ||||||||||||||
科學分類 | ||||||||||||||
| ||||||||||||||
二名法 | ||||||||||||||
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2] |
黑脸琵鹭(學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又稱小琵鷺、黑面鹭、黑琵鷺、琵琶嘴鹭,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台灣賞鳥人士則暱稱為「黑琵」[3][註 1]。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屬鸛形目、鹮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脸琵鹭屬瀕危物種),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於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注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目。黑面琵鷺現時只活躍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特徵
有著琵琶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黑脸琵鹭長的很像可能混群的白琵鷺,但與白琵鷺比較,黑面琵鷺的體型稍小一點(也是琵鷺家族中體型最小的),且面部黑色裸露皮膚延伸至眼睛後方。繁殖期時,黑面琵鷺的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亞成鳥喙部顏色較淺,初級飛羽末端外緣及飛羽羽軸皆呈黑色。
- 羽毛:主要以白色為主,展翼寬度約 130~142 公分。每年一月底至三月間,成鳥的頭部和胸前開始長出黃色的繁殖羽。
- 身高[3]:全長 (從嘴尖到尾巴末端的長度) 站立高度 70~85 公分 50~60 公分。腳 黑色、四趾(半蹼),長約 25~30公分。
- 體重:約 1460~2050 公克
習性
性機警,生活於河口、潮池、濕地或潮間帶,具群居性,偶爾會與警戒性較高的水鳥聚在一起;主要在濕地或魚塭等淺水域覓食,以雙喙微張並在水裡掃動的方式搜尋魚蝦或甲殼類[4]。休息時會出現嬉戲的行為,同伴間會互相理羽。
名稱與漫畫的關係
黑面琵鷺, 中國宋朝是叫「漫畫」。結果「漫畫」二字傳了給日本,成了一種畫類,再傳回中國(一般說法是豐子愷開始使用),終定了這詞語的意義。在日本出現浮世繪,後有人將葛飾北齋的浮世繪,稱為「北齋漫畫」,漫畫一詞在日本流行。
繁殖与保护
黑脸琵鹭於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5]、日本、越南、泰國等地越冬(當中台灣為世界最大度冬區,2009年台灣黑面琵鷺占全世界數量約 6 成左右,而台南曾文溪口的黑面琵鷺佔全國總數約 9
成。);主要繁殖於朝鮮半島,然而也有紀錄表示也在中國大陸東北方繁殖[6]。黑脸琵鹭約在三至四歲達到性成熟。繁殖季(約五月至七月)期間,雄鳥飾羽會弄得蓬鬆並發出低沉聲音吸引雌鳥。習慣於荒島的岩壁上築巢,伴侶間會相互理羽,有助於增進雄鳥與雌鳥間的感情,並會持續至雌鳥產完所有卵為止。引用错误:<ref>
标签有衝突或無效的属性[7]
在台灣的台南地區,蒼鷺常常被認為是黑脸琵鹭即將抵達的徵兆,可能是因為蒼鷺前來度冬的時間與黑脸琵鹭相當接近的緣故。[8]
1988 年,香港鳥類學家暨香港觀鳥會負責人之一 Peter R. Kennerley 致函中華鳥會,希望協助提供台灣地區黑脸琵鹭的資料;兩年後,他發表了第一份正式的黑脸琵鹭統計報告〈A review of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9],報告中表示全世界黑脸琵鹭數量僅剩 288 隻,引起國際間許多關注。而後,許多有黑面琵鷺棲息(包含繁殖及越冬)的國家開始進行統計該鳥類的數量;1997 年,香港生態顧問公司負責人戴名揚(Thomas D. Dahmer)邀請全球黑面琵鷺觀察者於每年一月下旬同步進行調查,直到 2003 年,香港觀鳥會開始接手族群的統計工作,以下為 2003 年至今的調查紀錄。
統計時間 | 統計數量(隻) | 來源 |
---|---|---|
2003年(1.24~1.26) | 1069 | 2003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4年(1.16~1.18) | 1206 | 2004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5年(1.21~1.23) | 1475 | 2005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6年(1.6~1.8) | 1679 | 2006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7年(1.19~1.21) | 1695 | 2007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8年(1.11~1.13) | 2065 | 2008~2009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09年(1.9~1.11) | 2041 | 2008~2009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10年(1.8~1.10) | 2347 | 2010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11年(1.21~1.23) | 1839 | 2011~2012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12年(1.13~1.15) | 2693 | 2011~2012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2013年(1.11~1.13) | 2725 | 2013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
黑脸琵鹭族群的數量下降,主要來自棲地遭到破壞以及人為干擾,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壽先曾以分子遺傳學研究,推測該鳥類數量原本至少有上萬隻。而學者普遍相信,如韓戰爆發、日本架設新幹線或中國地區撿蛋的漁民等都對黑面琵鷺造成負面影響,而 2002 年底於台灣發生的黑脸琵鹭肉毒桿菌集體中毒事件,更對黑脸琵鹭的保護產生極大的傷害[註 2];因此近年許多保育人士發起保育黑脸琵鹭的活動,也出現許多生態保護區,使黑脸琵鹭的數量目前逐漸回升。
黑脸琵鹭的保護程度包括:
- IUCN濒危等级:EN C1+2b,生效年代:2003年
- IUCN濒危等级:受威胁,生效年代:1996年
-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第一类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生效年代:1992年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年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
- 日本環境省滅危懼 IA 類
- 韓國天然紀念物
台灣渡冬棲地分布 渡冬地點多在在海岸附近地區,例如河口、潟湖、海埔地、鹹水沼澤、紅樹林等地。
主要分佈:七股潟湖、魚塭區、曾文溪口海埔地。另外可見於許多其他濕地裡,但是出現數量均不多,停留時間也不長。花蓮已連續3年發現黑面琵鷺停留,2013年有5隻在花蓮度冬停留1個多月,而2011年有1隻黑面琵鷺、1隻白琵鷺。[11]
环志信息
近年来东亚地区采取统一规格对黑面琵鹭进行环志研究,迄今为止已经环志的黑面琵鹭信息如下,在野外看到佩有下述脚环的黑面琵鹭就应该尽快联系当地的鸟类环志机构,以协助搜集关于黑面琵鹭繁殖迁徙的相关资料。
环志地點 | 环志時間 | 右腳 | 左腳 | 金屬環 | 衛星發報器 |
韓國 | 1995年7月14號 | 紅-綠 | 黃(無編號) | 無金屬環 | 無 |
紅-藍 | 黃(無號) | 無金屬環 | 無 | ||
香港 | 1998年2月26號 | 綠(編號A01) | 綠-紅 | 有金屬環 | 無 |
綠(編號A02) | 綠-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3) | 綠-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4) | 綠-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5) | 白-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6) | 白-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7) | 白-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8) | 白-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09) | 紅-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0) | 紅-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1) | 紅-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2) | 紅-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3) | 黃-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9號 | 綠(編號A14) | 黃-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5) | 黃-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6) | 黃-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10號 | 綠(編號A17) | 藍-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18) | 藍-黃 | 有金屬環 | PTT-11317 | ||
綠(編號A19) | 藍-綠 | 有金屬環 | PTT-11707 | ||
綠(編號A20) | 藍-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11號 | 綠(編號A21) | 綠-紅-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22) | 綠-紅-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23) | 綠-紅-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2001年2月1號 | 綠(編號A25) | 綠-黃-紅 | 不詳 | 不詳 | |
2002年1月30號 | 綠(編號A26) | 綠-黃-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2002年12月5號 | 綠(編號A27)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28)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29)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0)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1)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2)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3)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4)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5)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6)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綠(編號A37) | 無彩環 | 有金屬環 | 無 | ||
台灣 | 1997年12月22號 | 紅-白-紅 | 紅(無編號) | 無金屬環 | 無 |
白(無編號) | 藍-白-藍 | 無金屬環 | 無 | ||
1997年12月30號 | 紅-白-紅 | 黃-白-黃 | 無金屬環 | 無 | |
1998年1月4號 | 無環 | 藍-白 | 無金屬環 | 無 | |
1998年12月21號 | 鋁H1[註 3] | 紅-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鋁H2 | 白-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8年2月19號 | 藍(編號T01) | 藍-紅 | 無金屬環 | PTT-04517 | |
1998年2月25號 | 藍(編號T05) | 綠-紅 | 無金屬環 | 無 | |
1998年3月2號 | 藍(編號T06) | 綠-黃 | 無金屬環 | PTT-04518 | |
1998年3月10號 | 藍(編號T07) | 綠-藍 | 無金屬環 | PTT-04516 | |
1998年12月8號 | 藍(編號T08) | 綠-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藍(編號T09) | 白-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藍(編號T10) | 白-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藍(編號T11) | 白-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9號 | 藍(編號T13) | 紅-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10號 | 藍(編號T14) | 紅-藍 | 有金屬環 | PTT-02232 | |
藍(編號T15) | 紅-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1999年1月11號 | 藍(編號T16) | 紅-白 | 有金屬環 | PTT-02219 | |
2003年3月16號 | 藍(編號T17) | 白-黃-紅 | 無金屬環 | 無 | |
1999年3月13號 | 藍(編號T18) | 黃-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藍(編號T19) | 黃-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2003年2月18號 | 棕(左腳T20) | 淺藍-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左腳T21) | 淺藍-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2) | 黃-淺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3) | 紅-淺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4) | 淺綠-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5) | 淺綠-淺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6) | 棕-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7) | 淺藍-棕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28) | 淺藍-淺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0) | 黃-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1) | 淺黃-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2) | 黃-棕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4) | 紅-棕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5) | 棕-淺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棕(繪號T36) | 棕-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2003年3月15號或3月16號 | 藍(編號T37) | 綠-紅-黃 | 無金屬環 | 無 | |
2004年12月13號 | 藍(編號T38) | 綠-紅-藍 | 無金屬環 | 無 | |
藍(編號T39) | 綠-紅-綠 | 無金屬環 | 無 | ||
中國大陸 | 2000年12月25號 | 綠(編號A24) | 綠-紅-白 | 有金屬環 | 無 |
韓國 | 2002年6月4號 | 紅(編號K31) | 紅-綠-藍 | 有金屬環 | 無 |
紅(編號K32) | 紅-綠-白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3) | 紅-白-紅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4) | 紅-白-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5) | 紅-白-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6) | 紅-白-綠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7) | 黃-紅-黃 | 有金屬環 | 無 | ||
紅(編號K38) | 黃-紅-藍 | 有金屬環 | 無 | ||
日本 | 2004年3月10號 | 黃(編號J01) | 黃-紅 | 有金屬環 | 有 |
黃(編號J02) | 黃-藍 | 有金屬環 | 有 |
参见
- 台灣七股黑面琵鷺生態保護區
- 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鷺(紀錄片)
註釋
參考來源
-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Platalea minor.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10-04-11].
- ^ Temminck, C. J., Schlegel H. "Fauna Japonica, Aves". [ Siebold ] p.120. pl.76 – University of Kyoto(京都大学電子図書館)
- ^ 3.0 3.1 林本初. 黑面琵鷺. 聯經. 2003. ISBN 957-08-2624-X. 已忽略未知参数
|month=
(建议使用|date=
) (帮助) - ^ Jianjun Jina, Zhishi Wangb, Xuemin Liu. Valuing black-faced spoonbill conservation in Macao: A policy and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8 (1–2): 328–335.
- ^ Robert Swinhoe. "Descriptions of four new Species of Formosan Birds, with further Notes on the Ornithology of the Island.". Ibis. 1864, 6 (3): 361–370.
- ^ Wei Guo-An, Lei Fu-Min, Yin Zuo-Hua, Ding Chang-Qing, and Ding Wen-Ning. Nesting and Disturbance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Waterbirds. 2005, 28 (4): 420–425.
- ^ 嚴融怡. "黑面琵鷺的理毛行為". 冠羽. 2013, 235: pp.8. 已忽略未知参数
|month=
(建议使用|date=
) (帮助) - ^ 蒼鷺抵台打卡 「黑面」就快來了 , 自由時報, 2013/9/21
- ^ Kennerley, P. R. A review of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 Hong Kong Bird Report. 1990, 1989: 83–100.
- ^ 莊惟超, 謝耀清, 陳世輝, 李儼峰, 蔡耿宇, 蔡信雄. 黑面琵鷺C型肉毒梭狀桿菌毒素中毒症. 台灣獸醫誌. 2005, 31(4).
- ^ 聯合報╱記者段鴻裕、范振和/花蓮縣報導, "黑面琵鷺 連續3年現身花蓮!", 聯合新聞網, 2013年10月13日.
擴展閱讀
- Swennen, C., & Yu, Y. Food and Feeding Behavior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 Waterbirds. 2005, 28 (1).
- Chesser, R.Terry; Yeung, Carol K.L.; Yao, Cheng-Te; Tians, Xiu-Hua; Li Shou-Hsien.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Spoonbills (Aves: Threskiornithidae)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PDF). Zootaxa. 2010, 2603: 53–60.
- 顏重威, 趙正階, 鄭光美, 許維樞, 譚耀匡. 中國野鳥圖鑑. 翠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 pp.29. ISBN 957-99238-0-9. 已忽略未知参数
|month=
(建议使用|date=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