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汪精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99.67.203.142留言2014年1月15日 (三) 13:02 晚清:​ 空行隔开四首诗)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汪兆銘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
(汪兆銘政權-南京國民政府)
任期
1940年3月20日1944年11月10日
继任陳公博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第4任行政院院長
任期
1932年1月29日1935年12月15日
前任孫科
继任蔣中正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任期
1925年7月1日1926年3月23日
个人资料
出生(1883-05-06)1883年5月6日
 大清廣東三水
逝世1944年11月10日(1944歲—11—10)(61歲)
 日本名古屋
墓地梅花山(后被炸毀)
国籍 中華民國
「中华民国國民政府」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陳璧君
母校日本法政大學
职业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武漢國民政府主席、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

汪兆銘(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季新精卫歷史多沿用筆名稱其「汪精衛」,中國近代政治人物,诗人,生于广东三水(现属佛山市),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县)。

青年時代加入革命組織,成為孫文助手。1910年,因謀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敗而下獄問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曾立志革命成功後,發誓不當官員議員,偕妻陳璧君法國留學,不久應孫文之召,返國討並參與護法1921年,孫文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汪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曾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在革命黨內地位崇高,歷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直到中日戰爭初期,仍是蔣中正主要政敵之一。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汪兆銘主張“和平救國”,與日本合作在南京組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生平

晚清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汪兆銘,1910年于狱中
汪精卫
File:年輕時的汪精衛.jpg
年輕時的汪精衛

汪兆銘年幼時,每天为父親汪琡朗读王阳明的文章和陸游的诗,培养出演讲口才。1901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广州府县第一名考取秀才1904年胡汉民等考取赴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公费留学生。1905年7月,参加广东人留学生组织「兴中会」,参與创建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部长。曾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编辑,开始使用《山海经》中的「精衛」為笔名。1906年,以两百多学生中第二名成绩毕业。1907年,开始随孫文游走越南马来亚南洋各地;在马来亚槟城结识了华侨富商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因富贍文采,成為孫文秘書,亦是其文告捉刀人與革命事業得力助手。

1910年,为了回击梁启超保皇改良派讥讽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喻培伦黄复生等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行前《致南洋同志书》中说:「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3月31日北京后海北岸的一座桥(银锭桥或者后来被拆的甘水桥,无定论)埋设炸弹时被人发现,事洩被捕,狱中赋诗,慷慨激昂,一时为人传诵。由于清肃亲王善耆在审理中,对汪精卫之人品才学产生敬重,外加清廷担心如杀汪,可能会导致革命党更加暴力,因此经过他对摄政王的斡旋,终令他们被判终身监禁1911年11月6日辛亥革命之后,清廷大赦政治犯,汪、黄被释放。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

汪兆銘獲釋後,面见袁世凱,促其推动清帝退位,并參加南北議和

在清朝覆灭、袁世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1912年9月汪兆銘和陳璧君結婚,後赴法國留學。

1913年二次革命」開始後,被孫文急召回國。革命失敗後,亡命法國,入法國里昂大學攻讀社會學,其間拒絕了袁世凱對他回國任高級顧問的邀請。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回國參加「護法運動」。

汪兆銘年少時期相貌英俊,被普遍公認為是美男子。1918年徐志摩在日记中写道:“前天乘着湖專車到斜橋,同行者有叔永、莎菲、經農、莎菲的先生(老師)Ellery,叔永介紹了汪兆銘。1918年在南京船裡曾經見過他一面,他真是個美男子,可愛!適之(胡適)說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愛他,他是男子…他也愛他”[1]

1924年,汪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宣傳部部長。

1925年2月,孫文临终前预立三份遗嘱,分别是《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由孙文口授,汪兆铭笔录。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成立,汪兆銘在加拉罕鲍罗廷的支持下,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繼續執行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11月23日中國國民黨右派戴季陶林森等召開「西山會議」,反對汪兆銘左傾。

1926年4月1日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汪重申聯俄容共三大政策。5月11日,中山艦事件後,由於和蔣中正政見分歧,汪兆銘藉口治療糖尿病,離開廣州,前往法國馬賽。由蒋出任国民党中央军委主席和国民党中央常委主席,並接受國民革命軍北伐總司令職位,開始北伐

因蔣逐漸與中國國民黨左派與中國共產黨分歧,力邀汪精衛歸國主持武漢國民政府,故1927年2月汪乘火車回國,途經蘇聯斯大林會面。3月10日,於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缺席,但仍獲选为国民政府主席。4月1日乘船抵达上海;4月5日和共產黨領袖陳獨秀發表《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6日返回武汉,就任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反對蔣中正的清共建議,堅持容共。4月12日,南京的蔣中正與西山會議派反共國民黨元老,由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件」,下令清除共产党。汪兆銘發表講話,痛斥蔣中正的武力清黨行為,也认为两党之间在长时间中,目标一致,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蔣中正在南京成立一個新的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

1927年6月5日共產國際代表羅易派人送《五月緊急指示》給中共中央,要其「改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有舊思想的一律驅逐,由各界工農代表取而代之」,也給汪兆銘看過。本来想拉拢他,然則引起汪的严重不满,逐开始提防中共。7月13日,中共公開發表宣言退出國民黨。7月15日,汪兆銘召開緊急會議,通過《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在國民政府和軍隊中任職的共產黨員聲明脫離共產黨,否則停止職務。8月1日共產黨發動南昌起义。8月8日汪兆銘的武漢政府開始逮捕處死共產黨人,實行武力分共。8月14日蔣中正下野,武汉政府于8月19日宣布迁都南京,汪兆铭亦于9月初亲抵南京,发表了《中国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宣言》,宣告国民党“统一”完成。宁汉正式復合,中國共產黨則將國民黨的團結稱為“寧漢合流”。

1927年9月爆发宁汉战争桂系軍人和西山會議派掌握宁方取胜,汪兆銘下野。

1927年10月,汪兆銘到廣東否定南京政府。

1927年11月,蔣中正回到上海,邀汪兆銘北上。11月17日发生广州张黄事变。「汪兆銘在粵成立政府」[2]

1927年12月初在国民党四中全会预备会议上,汪受到新桂系攻击,情急之中议请蒋复职。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葉挺葉劍英領導下發動广州起义。12月16日,汪辭赴法國。

1929年1930年间,蔣取得蔣桂戰爭中原大戰(亦稱蔣馮戰爭)胜利。

1929年9月17日,張發奎湖北宜昌解除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個師武裝,並發表反蔣通電,要求汪兆銘回國主政。11月汪兆銘回國,聯合桂系共同抗蔣。

1930年8月7日中原大戰期間,在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黨部擴大會議」。

由於張學良東北軍挺蔣中正而造成反蔣陣營失敗,1931年1月1日,汪兆銘在天津宣佈下野。2月,蔣中正软禁胡漢民。5月27日,粵、桂等反蔣各派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汪兆銘出任領袖。9月初,廣州政府開始北伐,然而幾天後九一八事變爆發,粵、寧合流,合組以孫科為首的政府,蔣中正下野,汪兆銘在野。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之際,孫科辭職,汪兆銘出任行政院長。汪在抗戰初期抗日態度堅決,遷都洛陽,積極備戰。然而由於指揮不動蔣中正人馬,遂委請蔣中正出山指揮軍隊,自己主政。7月17日,日軍進攻熱河,汪對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一再命張學良出兵抵抗。汪、張互訐,結果汪宣佈辭職,10月前往歐洲。[3]

1933年,由於民眾的呼聲,蔣中正請汪回國主持抗戰。汪要求張學良先辭職,蔣中正說服張學良去歐洲考察,3月汪回國復職。此後汪兆銘主張對日和平交涉,得到蔣中正的支持。5月31日,何應欽與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天津塘沽舉行會談,共同簽訂了《塘沽協定》,引發當世對汪兆銘與何應欽等認為這是個賣國協定的譴責。

1935年1月22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表示對中國「不威脅、不侵略」的政策,汪兆銘認為有談判的空間。但由於國民黨主戰派的反對,汪兆銘於8月8日表示辭職,後在蔣中正的強力挽留下復職。11月1日國民黨的四屆六中全會上,汪精衛遇刺,被軍人、鐵血鋤奸團團員孫鳳鳴擊中三槍,造成重傷,被救後前往歐洲療養。後來主和派的外交部副部長唐有壬又遭暗殺,國民黨內部的對日和解派開始凋零,對日強硬派成為主流。

汪兆銘與胡漢民等早期孫文核心幹部失勢後,蔣中正聲望在西安事變之後得到维护,并受到苏联及中共支持。1937年1月,汪兆銘回國,但並未擔任職務。

抗戰時期

1941年汪兆銘接待一些德国纳粹党员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 汪兆銘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中正。

此后的汪兆銘主張对日本親善,主張「和平運動」,主要的論點為:

(一)中國不可能打贏這場戰爭,在徹底失敗之前以談判實現和平將更為有利;
(二)他曾和蔣中正有過談判經驗,因此認為蔣是不可信任的人;
(三)他關心日占區人民的利益,認為日占區需要照料;
(四)根據汪兆銘的助手周佛海说,如果蔣贏得了這場戰爭,那麼汪和日本的協定自然被取消,如果蔣不能獲勝,那麼協定還可以限制日本的行為[4]

1938年8、9月間,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與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的代表松本重治香港談判,日方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支持汪兆銘的和平運動。

11月3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宣佈了一項包含了六原則的所谓的“亞洲新秩序”聲明:

(1)東亞的永久和平;
(2)善鄰友好和國際正義;
(3)聯合防共;
(4)經濟合作;
(5)創建新文化;
(6)世界和平。

12月19日汪兆銘向國民政府申請護照,借道雲南前往越南河內

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了第三次對華聲明,表示以下幾個條件的基礎上和一個新的中國政權調整中日關係:

(1)親善友好:日本對中國不要求領土、不要求賠款、歸還外國租界、撤銷治外法權
(2)按照軸心國之間,反共產國際協定之同樣的精神,共同防共;
(3)經濟合作,日本一方絕無壟斷中國經濟的意圖。

12月29日汪兆銘發出《致中央常務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書》和「艷電」(29日電報代碼為「艷」), 電文稱: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尊重中國之主權」,能使中國「完成其獨立」,以「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原則,「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這樣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然而由於近衛內閣數天後(1939年1月4日)突然辭職,以及雲南軍閥龍雲并未如約支持汪兆銘,和平運動失败。

參加大東亞會議時的汪精衛(左三)
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
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自嘲》,汪兆銘
1944年于病榻

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临时会议一致决议,开除汪兆銘的国民党党籍和一切公职。3月,汪兆銘和他身邊的人在河內多次遇刺,日本派人將汪營救,5月8日汪抵上海。

1940年3月30日金陵組建日本[5]扶持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汪兆銘政權,取消華北王克敏長江下游的梁鴻志政權。汪任行政院長兼國民政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員會最高國防會議主席。

1943年汪兆銘曾經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名義,參與由日本主導的大東亞會議。年底,汪兆銘的健康惡化,1944年3月赴日治療。11月10日病逝於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今名古屋大学)醫院。11月23日遵其遺願,歸葬國民黨總理孫文之側,南京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

死因和墓地

汪兆銘雖為病死,但死因有不同的說法:一說10年前汪兆銘被铁血锄奸团成員刺杀受伤,子弹深陷體內,無法取出,毒逐漸扩散,終至藥石罔效;不過張學良之調查則指出,當時所使用之子彈為鋼彈而非鉛彈。日本作家上阪冬子訪問汪氏子女後写的書支持病死之說。一說是其妻陈璧君誤信中醫才造成汪兆銘病死。另一說則是汪兆銘遭日本軍下毒謀殺,但被汪兆銘長女汪文惺、女婿何文傑斷然否認[6];何文傑表示汪精衛患的是“多發性脊骨瘤腫”[7]

中國戰勝後,1946年1月21日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奉命將汪墳炸毀;打开棺木時,见汪兆銘的尸体上覆盖著青天白日满地红國旗,身穿南京政府的文官礼服,头戴礼帽。由于使用过防腐剂,尸体尚未腐烂。汪尸被送往清凉山火葬场火化。1994年,原汪墓所在的梅花山顶放置一座汪兆銘跪像[8],因被游客吐痰便溺污秽不堪,于1997年被移走。另外2004年11月8日上午在紹興市市區挖出一個汪兆銘跪像[9],上刻有「汪逆精衛」四字。

身後評價

汪兆銘於南京偽國民政府前,匾額刻有「忠孝 仁愛 信義 和平」。

汪兆銘一生前段部分,年少時滿腔熱血,以推翻腐敗滿清為己志[10]。在革命屢敗、同志人心動搖之際,一直擔任參謀工作的汪兆銘卻自告奮勇投入第一線,自杀式的行刺攝政王載灃,失敗後一度問死。身為革命元勋卻又在革命成功後,主动远離權力核心携陈璧君赴法读书。后因革命需要数度回国主持大局,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官方定位为漢奸。

孫文逝世後,西山会议派试图在国民党内除去共产党的势力,后来蔣中正動用武力清黨,欲徹底剷除中國共產黨人,汪兆銘卻堅持孫中山聯俄容共和平路線,造成寧漢分裂。《五月指示》后,中国共产党宣布退出国民政府;两天后,主张以和平方式遣散共产党人;又一天后,将国民党内共产党员停职,矛盾升温。八月南昌起义后,汪兆銘完全转变态度,决定清共。

中日戰爭期間,汪兆銘接受日本扶植成立“汪兆銘政權”。中國勝利後,國民政府與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不遺餘力地在政治、教育各方面加以批判,被中国人普遍視為漢奸。時至今日,汪兆銘就等於漢奸的印象尚深植人心。另一方面,在汪兆銘投奔日本的事實背後,其動機與實際努力是否和賣國求榮的漢奸一致,仍待後世檢討。

正面评价

汪兆銘為朱執信先生撰並書的墓表,位於廣州先烈東路

汪兆銘在辛亥革命之初,作为革命元勋,能够比较坚定奉行孙中山先生旨意,坚持推翻满洲政府。

另外,颇具争议、身在日本的网络写手林思云在《真实的汪精卫》[11]一文中,就替汪兆銘鸣冤。首先,文中高度讚揚汪的人格,认为他有严肃的生活作风,在国民党任高層時「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近女色,这在当时的国民党高官中,都是鲜有人能够做到的」。其次,汪的行動都比較能貫徹孫中山的思想。例如,汪在1927年提議中央军事委员会不设主席,由7人集体领导;同年在未得悉五月密令之前,依然力排眾議貫徹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再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後,汪屬於第一批抗日主戰派,欲邊作戰邊爭取與日本談判籌碼,惜苦無軍權;後以雜牌軍力戰不果,於1933年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簽訂塘沽协定。這種屈服原因,並不如蒋介石在抗战前,一般為了確保既得利益;事實上,汪的權力只有聲望而沒有軍事基礎,他背上污名對他的政治仕途非常不利。後來,汪在被行刺、受重傷后,仍然繼續宣傳和平救国理念,期間也與日本主和派接觸並談判講和條件。在一片對日抗爭聲中,林認為「這條主和的路比主張抗戰的路,艱難得多。」此點在汪兆銘離開重慶時給蔣留書中,「今後兄為其易,而弟為其難。」一語可見端倪。

再者,林的另一篇文章《怎样看待汪精卫政府》中亦認為,汪兆銘在1940年同意出掌日本成立的汪兆銘政權一事,乃為了取得保障中國人民力量的必要措施,是谓“曲線救國”。汪政權成立後,日本人承認這個政權,也給予相對權利。事實上,江澤民少年时期,就是在汪政權下,入讀免費的国立中央大學_(南京)。另外,汪精衛在二戰期間,站在日本一方,而蔣中正則站在美國一方,那麼戰後無論同盟國還是軸心國勝利,中國其實都是戰勝國,亦即免除了戰敗國割地賠款損失。只是這項觀點是否汪的原意,需要汪的中期文件,方可印證。

汪兆銘政權承认了满洲国,但也以和平交涉方式,逐一取消各國在中國的租界,例如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杭州天津等八市的日本租界,7月收回上海法國租界,8月收回上海英國租界,十月宣布廢除不平等的《中日基本條約》等。

在文学方面,汪精卫是南社成员,在晚清至民国的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有重要影响,作品在南京伪政权时代结集为《双照楼诗词稿》出版。其作品也会于中国大陆大学文学史教材中出现。[12]

负面评价

汪精卫被部分中国人视为叛国者[13]以及抗日战争中“最大的汉奸”[14]。对于从一位“反清志士”,“革命精神领袖”,再到“叛国者”的形象转变,中国史学家季羡林先生曾评价汪称其“晚节不保”[15]

汪兆銘及其南京國民政府积极配合日本在华侵略活动。对此,著名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斥其为“汪逆”,并在第56章时,评论道:“他的投降,即使无碍于抗战,也足以教全世界怀疑中国人,轻看中国人。……(他)比敌人还更可恨”。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曾于1946年炸毁位于南京梅花山的汪墓,取出汪精卫遗体重新火化并使用鼓风机吹散其骨灰,战后政府及民众对其憎恶可见一斑[16]

汪兆銘多次遊說日本政府,但是汪兆銘政府沒有得到多大自主權。汪政府也毫無權力影響日軍在華軍事行動,如此一來汪兆銘提倡的政治結構毫無號召力。即便在汪政府主持下的東南半壁,日軍於1942年之浙贛戰役中,對平民殺掠之慘烈亦不下於南京大屠殺,其和平建國運動終未實現。

妻子辯護

汪兆銘為烈士王昌題之墓碑,位於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在汪兆銘死後,其妻陳璧君在法庭上為汪的責任與行為辯護:

「日寇侵略,中央政府領導無力護民,國土淪喪,人民遭殃,而被迫每日生存於鐵蹄下,這是蔣中正的責任,還是汪先生的責任?說汪先生賣國?有那一吋國土是汪先生賣去日寇的?

反而重慶統治下的地區,汪先生從未向一將一兵招降。南京統治下的地區,是日本人的佔領區,並無寸土是汪先生斷送的,相反汪先生以身犯險,忍辱負重,在敵前為國民生存謀福祉,每天生活在敵人槍口下,這有什麼國可賣?

汪先生創導和平運動,赤手與日本人往還。收回淪陷區,如今完璧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17]

汪精衛與蔣介石

部份史料與說法指出,汪精衛出走河內,與日本人和談,此事是由蔣介石策劃(戴笠與汪精衛政權之間的緊密連繫,也被當成這個說法的重要旁證之一[18])。這個說法,主要來自汪精衛的幕僚胡蘭成,以及馮玉祥

家庭

汪兆銘与陈璧君夫妇育有6名子女,除一名夭折外,其他5名为:[19]

参考文献

  1. ^ 徐志摩日記·一九一八年十月一日
  2. ^ 陳布雷等,《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頁15。
  3. ^ 王克文<是歷史還是神話?>,《明報月刊》,香港,1998年4月號,頁113。
  4. ^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593頁
  5. ^ 当时板垣征四郎任在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日本国内米内光政为内阁首相
  6. ^ 高伐林p82
  7. ^ 高伐林p85
  8. ^ 南京梅花山发现汪兆銘跪像 曾面朝孙中山灵堂网易,2005-03-17
  9. ^ 150公斤TNT炸墓劈棺:大汉奸汪精卫的末日结局
  10. ^ 汪精卫投日算不算“曲线救国”
  11.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13977/
  12. ^ 陈洪、张峰屹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九编第一章,ISBN:9787301194010
  13. ^ 汪精卫——从志士到叛国者
  14. ^ 20世纪的汉奸们:汪精卫前后有多少卖国贼
  15. ^ 季羡林:汪精卫晚节不保 尚未盖棺 即可论定
  16. ^ 150公斤TNT炸墓劈棺:大汉奸汪精卫的末日结局
  17. ^ 《本期社會要聞之二“盪氣迴腸”的新式婚戀——陳璧君初識汪精衛》載於張研:《1908帝國往事》,重慶出版集團出版
  18. ^ 兩岸史話-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旺報. 2013年04月21日 [2013年05月16日] (中文(臺灣)). 
  19. ^ 国家文化资料库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汪精卫女儿女婿细述往事:一生与刺杀结缘,中山网,2009-12月-08
  • 《真实的汪精卫》,林思云
  • 《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黄美真 张云
  • 《歷史塵埃——袁世凱、汪精衛、林彪後人訪談錄》,高伐林著,明鏡出版社ISBN 9781932138382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官衔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首任
前任:
胡漢民
(陸海軍大元帥(代理))
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
1925年7月1日1926年3月23日
繼任:
譚延闓
前任:
孫科
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
第四任
1932年1月29日 - 1935年12月15日
繼任:
蔣中正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汪兆銘政權創立者 「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
第一任
1940年3月20日 - 1944年11月10日
繼任:
陳公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