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
本条目正在进行条目质量提升。 |
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ience Fiction,又称Scientifiction,简称Sci-Fi或SF),简称科幻小说,是一种描写社会或个人在现实的影响或想象的科学(或技术)中发生的故事的小说类型。
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但是对于某时期的读者来说,总是存在一个能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暂时定义。科幻小说的定义中总是反复出现一些词语,例如:想象、科学、人类、变化、影响等。从这些关键词中可以看到科幻小说所涉及的范畴。而不同的定义强调不同的关键词,比如以下几种定义方式:
- “科幻小说是将全人类作为一个种族看待的小说”
- “科幻小说是描述科学或想象中的科学对人类影响的小说”
- “科幻小说是描绘对象处于未知范畴中的小说”
从不同的方面分别解释了科幻小说的属性,但这些属性难以被完全综合。
发展历史
起源
科幻小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中国的《山海经》中也有大量幻想的段落。
公认的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写的《弗兰肯斯坦》。
现代科幻小说发展过程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两人从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科学派。
范围
科幻小说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大,以至于难以列出单独的清单——除非另开一本百科全书。 以下将对各个主要分支进行极其简要的介绍。
人物: 有时其中的角色并非人类,而是想象的外星生命或地球上(可能)进化的其它生物。
手法: 一种主要的看法认为:科幻小说除了在艺术幻想中必不可少的科学要素外,更重要的是有幻想。这样的文学作品可能由一个根据科学实际和科学原理的精心推断而构成,也可能由一系列未必存在且与所存在的实际和原理相反的情况所构成。无论是哪种情况,基于科学的可信性是必要条件,所以这些文艺作品之类型的先驱,像玛丽·沃夫斯通克拉夫特·雪莱的中古时代小说《弗兰肯斯坦》(1818年)和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1886年)都明显是科幻小说,而布拉姆·史托克的《吸血鬼》(1897年)纯粹基于超自然,所以不是。 但是由于所立足的定义不同,还存在相当多的其它看法。
科幻小说的种类
硬科幻小说
主要文章:硬科幻小说
硬科幻小说(Hard science fiction,简称Hard SF)是一种科幻小说的分支类型,其核心思想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在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学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过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一些作者小心翼翼地避开例如难以置信的超光速旅行;而另一些则允许这些在他们的故事中重要的设备出现,并对其构筑的世界进行细致的阐述来显示这项技术可能实现。在这种小说中,天文探索或物理现象常常比角色重要的多,但作者有时也会在故事中围绕人物表现环境。总之,硬科幻的共同主题是故事情节由技术来推动和解决。作者也会尽量让他们故事中的科技与出版时所知的科学相一致。
这是科幻界尤其是读者对硬科幻的主要看法,但是在科幻史中的硬科幻概念要复杂而广阔的多。
软科幻小说
主要文章:软科幻小说
软科幻小说(Soft science fiction,简称Soft SF)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其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为它所涉及的题材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所以它被称为“软”科幻小说。例如,《沙丘》中,法兰克·赫伯特通过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手法,抛弃了智能机器,而回到了封建社会。赫伯特借对当前社会政治现实的逼真模拟,以沙丘的传奇对人类的情况进行批判。软科幻小说也探索社会对事件的反应或单独由自然现象或技术发展造成的问题,但技术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是目的本身。
有趣的是,软科幻的定义争议很少,但是其界限和硬科幻一样模糊。
其它
这里当然还有很多作品有别于以上分类的情况,它们使用外太空的设定,并使用看上去有少许未来样子的科技,但更多的是冒险故事、传奇小说和其它典型的戏剧性主题的作品。例如星球大战(被某些顽固保守份子认为不属于科幻,而是奇幻)和许多好莱坞的太空电影。一部分硬科幻小说的爱好者把这些电影看作奇幻;相反的是,公众很可能直截了当地把它们归为科幻类。因此,近来采用一种新方式来解决这种混淆,SF变为代表推理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的简写,但同时包括奇幻、恐怖和科幻小说的类型。
不同地区的科幻小说
不同地区的科幻小说发展很不均衡。
欧美
欧洲
美国
亚洲
日本
中国
谈中国科幻一定要提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和期刊《科幻世界》。
《飞向人马座》是一部13万字的短长篇小说,其中科学知识大概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内容。这部小说是郑文光恢复科幻创作后的第一部作品,他以一部13万字的长篇掀开了个人创作新阶段的序幕。在《飞向人马座》中,郑文光不但保留了自己在创作前期努力最重要的成果——强大的科学技术建构,同时力图在文学建构上摆脱政治化的偏向,寻求以人的命运作为文学建构的焦点。
《飞向人马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语言、气氛、人物情感等诸多方面显著地高于当时国内的其他作品。特别是在处理其中的科学内容上,作家以一种稍嫌女性化的文笔消逝了知识本身干涩的苦味,不但如此,还给读者一种已经将其中的科技内容融入了个人知识结构的独特感觉。
重要奖项
外部连接
参考文献
- Brian W. Aldiss 与 David Wingrove, Trillion Year Spree: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Atheneum, 1986) ISBN 0-689-11839-2
- Thomas M. Disch, The Dreams Our Stuff Is Made Of (Touchstone, 1998) ISBN 0-864-82405-1
- Jutta Weldes, ed., To Seek Out New Worlds: Science Fiction and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ISBN 0-312-29557-X
这是一篇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