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现象
外观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4年3月23日) |
第十名现象是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提出的一种关于学生在校成绩和日后成就相关性的理论。具体指在小学班级内考试排名在第十名左右的人在日后工作与学习中会取得较大成就。也可以采用一种更模糊性的表述:小学时成绩中等的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比其他成绩顶尖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起源
1989年,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他发现,聚会中取得成就较大的学生都是当时成绩中等偏上和不太出色的学生。而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成就没有原来期待的好。 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对自己毕业班学生追踪。经过十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的好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后移。而小学时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学生,在进入初中、高中后,名次却往前移动。而到日后工作中,差距进一步拉大。那些成绩中游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2]
解释
周武解释,中等学生的共同特征为:
- 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那么多,
- 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
名列前茅的学生的共同特征:
- 得到父母、师长过分关注
- 过分关注学科成绩
由于尖子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过多干涉,反而扼抑了潜能和学习自主性。而家长与老师对中等学生期望不是非常高,所以学习过程中更能享受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更能在自然状态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