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1年6月26日) |
熊十力 | |
---|---|
出生 | 光绪十一年正月初四 1885年2月18日 大清湖北省黄冈县上巴河张家湾 |
逝世 | 1968年5月23日 中国上海虹口医院 | (83歲)
职业 | 学者 |
活跃时期 | 20世纪 |
亲属 | 师从: 欧阳竟无 弟子: 高赞非、张立民 长女: 熊幼光 次女: 熊再光 孙女: 熊原、熊儒 曾孙女: 熊明心、熊明宗 |
学历
| |
经历
| |
代表作
|
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3日),湖北黄冈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家、学者。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后改名十力,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1968年5月23日,因反对文革绝食而亡,逝于上海。[1]
生平
熊十力出生在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乡间(今黄冈市团风县上巴河镇熊坳村张家湾)的一个贫苦农家,幼时为人牧牛。
13岁到14岁时,他的父母相继病亡。日后他只是在父亲的朋友何柽木先生处读了半年乡塾。[1]
16岁到17岁时游学乡间。受到维新派影响,读孟子[註 1] 、王船山[註 2] 、顾亭林[註 3] 书,萌发革命之志。[1]
1905年,熊十力考入湖北新军特别学堂。次年春,加入日知会。由于熊十力在军学界图谋举事,遂被鄂军首领张彪通缉,幸为友人掩护,秘密出逃。武昌起义后,曾任湖北都督府参谋。
民国元年,参与编辑日知会志。二次革命失败后,曾去江西德安教书。
1917年到1918年间,曾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后慨然弃政向学,以探讨人生的本质、增进国民的道德为己任。[1]
1922年在南京从歐陽竟無学佛教唯识学,并和柳诒徵、汤用彤等人交游。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特约讲师。
1928年在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學)讲学。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抗战时期,熊十力入川,继续著述讲学。抗战末期出版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读经示要》是他的思想成熟、体系完成的标志。
1949年后,继续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原儒》、《体用论》、《明心篇》等。
文革开始之后,熊十力精神有些错乱,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抗议,他独自一个人在街上和公园里自言自语:“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2][3]
1968年5月23日因反对文革绝食而亡,病逝于上海,享年84岁。[2][4][3]
哲学观点
儒家 |
---|
儒家文化圈 |
熊十力主要的哲学观点是:体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质不二、天人不二。人与天地万物同具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生化。又主张人不被人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人之所以为人的根蒂。
著作
主要著作有《新唯识论》、《论六经》、《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
评价
熊十力被《大英百科全书》称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哲学家。熊十力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熊十力是新儒家的实际开山人物。熊十力的三大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在20世纪后半叶香港、台灣、东南亚地区的新儒家风潮中起到领导作用。熊十力及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
自评
熊十力曾自谓:“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2]
脚注
参考文献
參考資料
- 《熊十力先生學行年表》,蔡仁厚著,1987,台北,明文出版社。
研究書目
- 張慶熊:《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