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大刀王五留言 | 贡献2014年6月3日 (二) 15:03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香港人


总人口
7,071,576人[1]
海外港人加起8,313,100人
分布地区
香港 香港7,108,100人[1]
 加拿大616,000人[2]
 美国330,000人[3]
 英国145,000人
 澳大利亚68,000人[4]
台湾20,000人[5]
语言
粤语客家话闽语吴语普通话汉语族语言,英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菲律宾语泰语
宗教信仰
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
相关族群
中国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尼泊尔人等南亚裔菲律宾人印尼

香港人(简称港人英文可作:Hong KongerHongkongerHong KongeseHongkongese[2]一般是指香港居民,不取决于种族肤色或者国籍,狭义为拥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即享有香港居留权香港永久居民;在法律上,则无定义。香港人口包括不同祖籍民族少数族裔人士为数亦不少,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清朝中叶道光年间,香港割让英国开始,陆续地有广东人福建人外国人等非本地人士,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量外来人口移居香港,逐渐不同族群之间在语言及生活文化上大致同化。

国籍

现在,香港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但并非所有香港人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香港700万人口中,约400万人至500万人持有香港特区护照,以及前往中国大陆探亲、旅游、经商和工作往来的回乡证的同时,亦拥有外国国籍及护照。因此不少港人拥有双重国籍或双重护照[3]

英国国籍

香港有一半人口(约350万人)拥有英国国藉,当中约340万为英国国民(海外)(简称BNO)持有人。[来源请求]根据英国国藉法,英国国民(海外)是英国国籍的一种,属于共和联邦公民,并非英国本土公民,所以没有英国本土居留权。这种身份终身有效,但不能传承至子女后代。另外,部分人因为“居英权计划”而取得英国公民身份。由于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任何人士均不能因香港关系而取得英国国藉,持有香港特区护照人士的数目在近年已超过持有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的人数。

在香港主权移交之前以及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不承认香港人为“英国属土公民”的身份,但香港人可以拥有外国国籍等双重国籍身份。例如香港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具有华人血统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自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们可获发香港特区护照,亦能拥有外国籍。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后,香港居民不用征税上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而香港纳税人只需要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缴税。主权移交之前及之后,在驻港英军及中国驻军保护香港情况下,香港居民没有参军权,也不用服兵役或进行军事训练。香港居民如要进入中国大陆,必须申请并持有内地政府签发的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俗称回乡卡,即是回乡证)。 此外,1994年以前香港人留学台湾可以自动取得中华民国国籍及台湾户籍,当中不少人也是回港发展的,故部分香港人能够同时持有中华民国护照及香港特区护照。1997年6月30日前,中华民国政府视香港人为华侨,并由侨务委员会签发华侨身份证明书,港澳关系条例中明定取得华侨身份之香港侨胞既有权益予以维护,可享较一般香港居民在就业、投资等事宜上便利及优惠。此外,华侨身份证明书根据国籍法乃国籍文件之一,故可申请中华民国(台湾)无户籍国民护照。在香港一些活动,例如双十节等含有政治色彩的活动,仍可见到中华民国国旗飘扬。因此,一些香港人会在两个中国之间自发举办不同种类的活动。

其他国籍

一些早期移民的香港居民,例如有些香港原居民海外港人早在1970至80年代开始向海外移居,但仍可保留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以便日后回流香港发展。之后回流香港的外籍华人因透过归化而得到其他国家的国籍,最常见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澳洲英语国家。其中一个例子就是那些于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特别是1990年代初期受六四事件影响,大量香港人担心政治前途问题而移居其它国家造成的香港移民潮,但之后亦有不少回流返回香港的海外港人。因此他们拥有外国护照同时,更拥有香港身份证和香港护照,以及前往中国大陆回乡证,方便中港两地工作和经商人士。

香港居民

香港在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前,主要有围头人客家人蜑家人,是最早原居民。香港开埠后,因为清朝咸丰年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蔓延至广州,大批广州人来到香港。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国共内战后的一段时期,亦有大量难民涌入香港,加之及后大量逃港者,使香港人口大增。华人香港人口约94%。除了汉族外,还有其他中国少数民族。例如:根据统计其中香港有228名满族后裔是生活在香港,例如关芝琳宝咏琴等,在香港居住的华人(包括非汉族)普遍都会自称为香港人。居港华人主要是1930年代至1980年代初从中国大陆移居香港的人士及其后裔,亦有一直居住在现时新界地区的新界原居民。现今香港的新增人口中,大部分为中国大陆移民。按现时政策,每天最多可以让150名中国大陆人士申请单程证来港定居,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中产、富户人士不惜耗资30多万港元费用透过一些中介公司来赴港预订床位产子,拿取子女在香港居留身份,造成“赴港产子潮”,但不少香港人对此涌港现象都非常不满。 此外,港府亦为提升香港的竞争力,透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 (Quality Migrant Admission Scheme),简称优才计划,吸引优秀外地人材来香港定居发展事业,他们更享有回乡卡,再往中国大陆发展,例如李云迪周迅章子怡包比利等等。

香港少数族裔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香港有45万多名少数族裔,相当于香港总人口约6%。 即使不是具有华人血统的少数族裔很多是居住香港超过半世纪,当中有已经有5代以上者,他们除了具备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外,他们更有不少是入籍香港特区,拥有香港特区护照,甚至回乡证。例如香港海洋公园主席犹太裔盛智文放弃加拿大国籍英国裔卢维思放弃英国国籍等等外籍人士,亦有不少获得双重国籍或双重护照。

东南亚人

东南亚人主要为菲律宾人印尼人和泰国人,主要来香港从事外籍家庭佣工。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结果,居于香港的菲律宾人和印尼人各有130,000。

越南人

越南战争于1961年爆发,不少越南人面对战争,纷纷逃亡香港。1979年,香港被列为“第一收容港”,因此收容从越南出逃的难民,到1990年代,香港政府开始对越南船民作出有秩序的遣返行动,包括自愿遣返,而香港政府事先亦与越南方面作出协议,保证他们回到越南后不会受到政权迫害,不过自愿遣返的越南船民甚少。至2000年,香港政府向仍然滞留在香港的难民给予居留权及签发身份证,让他们融入香港社会,有些开设餐馆和在社会工作,不少其家人和后裔在香港定居。

香港开埠初期,即有印度人居住。香港殖民地时期需要从印度次大陆调派一些人员来到香港维持香港治安。他们最初聚居于上环一带,以商人军人警察为主。南亚裔人士已经于香港生活逾半世纪,不少已经世居香港4至5代,当中以巴基斯坦裔、印度裔和尼泊尔裔居多。殖民地时期驻港英军当中,被称为啹喀兵的尼泊尔人雇佣兵,其军团随着香港回归而解散。 很多南亚裔已经落地生根,其后裔仍然居于香港,部分聚居于尖沙咀油麻地一带,例如尖沙咀重庆大厦。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港印巴和尼泊尔人共约63,000人。

朝鲜、日本人

定居香港的日本人韩国人通常是商人日本韩国资本大企业香港分公司的高级职员及其家属,大部分于19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来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为进入中国大陆发展事业的踏脚石。有部分人在香港落地生根,部分人有与香港华人通婚生子。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港日本人和韩国人分别约12,600人和5,200人。

欧美人

欧美人以殖民地时期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英国人及其家属居多,通常是专业人士企业香港公务员;亦有一小部分于公立津贴学校任教英文。虽然香港主权移交后大量英国人返回英国,但是仍然不少部分选择继续定居香港。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港的白种人约55,200人,其中15岁以上具专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是73.9%,位于居港日本人(79.4%)和韩国人(74.8%)之后,比香港其他种族的人的教育程度高出许多。

文化

传统文化上与中国汉文化大致类似,香港受约150年英国统治,意识上有些港人沿用西方文化,或中西结合。一般人普遍认为香港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儒家的思想方式,以及其处事态度,又融合了西方的批判与创新文化,状况与日本韩国相似。同样地,传统的宗教仪式、生活习俗及其他民间信仰,如祭祀祖先及风水,也在香港得到完好的继承和保存。香港教育沿用西方的教育制度,其后不断改革。商业上,香港与中国大陆公司频繁合作。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在东亚地区也有很高影响力。

语文

名义上,中文英文都是地位相等的法定语文。香港的教育主张两文三语,两文是指中文(繁体中文)和英文,三语则是指粤语英语普通话香港专上教育以英语为主,近来有调查显示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香港人母语及普通话水平有一定的提升。部分年青一代香港人常使用不正规的港式英语。 不少欧美白人纵使完全不懂中文,亦可在大企业或政府身居要职。它们大部分职位的入职条件和专上院校的入学条件,虽然通常会对申请人的中文英文水准有一定要求,例如要求申请人在某些公开试的中文科和英文科考获及格成绩,但对非接受香港主流教育(例如一直就读国际学校或海外学校)的申请人,通常会豁免中文水准的要求,造成接受香港主流教育的申请人,亦即是大部分主流华人居民,如未能在公开试的中文科考获及格成绩,即使懂书写和阅读中文,也不符合申请入职、入学条件,但非接受香港主流教育的申请人,即使完全不懂书写和阅读中文,甚至完全不懂粤语,也未必不符合入职、入学条件这种矛盾与不公现象。 至于英文水准的要求,则不会有所豁免。另外,于2012年起实行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的语文科目,亦设有六科非法定语文科目,考生可以其中一科取代中文科,作为报考大学的资格,但英文科就无论如何不可取代。

身份认同

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4]的民意调查,由被调查者在“中国人”、“香港人”、“中国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国人”中四选一。 在2008年的身份认同调查中,选择“中国人”的有39%,而选择“香港人”的则有18%,对“中国人”的认同感达到了1997年后的最高值,报告指这可能是受2008年北京奥运四川地震的影响。[5] 自2009年起,香港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性下降,在2010年12月同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为21%,下跌了7%[6],相信是受中国政府阻挠刘晓波领奖事件影响。在2011年的调查中,自称“中国人”的比率为17%。 2012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调查显示港人自觉是“中国人”的比率跌至16年新低,只得12.6%,自认是“香港人”的则有23.4%,为10年来新高,当中“80后”以港人身份为优先的比率较非“80后”更高出21.3个百分点,只有2.4%的80后自觉是“中国人”。另外,有逾8%港人抗拒国旗及国歌,同样升至历年新高。学者指本土意识抬头是主因。[7]同年6月,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的调查则显示“香港人”认同达45.6%,“中国人”认同只有18.3%,是1997年后最大差距。[8] 2013年6月的结果认为,无论是狭义或广义地自称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狭义或广义地自称为“中国人”的比率高,大约有28至38个百分比的差距。年龄未及三十岁的被访者,差距则达到60至72个百分比之间。以整体样本计,巿民自称为“香港人”或“广义香港人”(包括“香港人”或“中国的香港人”)的比率,都上升至九七回归以来的新高。若10分代表绝对认同,0分代表绝不认同,5分代表一半半,香港民众对香港人身份的认同感(Strength Rating)是8.13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只有6.11。总体来说,巿民对“香港人”身份的认同感上升,而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则下跌至1997年以来新低。[8] 郝铁川刘梦熊亲共人士指这项民意调查的选项将中国人和香港人对立,只允许被调查者从两者选择一个,认为民意调查的主导者锺庭耀是在宣扬香港独立[9][10][11] 但出身香港的学者孔诰烽分析,以往香港从传媒到市民,谈到台湾政治,几乎都是国民党的支持者。但近来愈来愈多年轻人留意到民进党的本土论述。孔诰烽举例,二零一二年台湾总统大选时,他自己的朋友明显倾向绿营。到台湾观选的学者和观察家,只有年纪大的才会去国民党的场子,年轻人都往蔡英文的造势晚会跑。[12] 更能证明香港人真的反中是,香港年轻人对台独的支持率更达到58%;一般分析都认为,这是中国对待香港失策,造成许多港人受害的结果[13]

对中国大陆的观感

港大民调指,24%香港人爱中国共产党,50%不爱中国共产党[14][15]。时事评论员王岸然认为,香港人反对西环治港,反对西环干预香港事务[16][17]。有个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标志(国旗国歌国徽)反感[18]香港民主派在2012年立法会直选中有56.2%市民支持,香港人权监察反对人大释法[19],认为主权移交后香港的公民教育变成洗脑、愚民和歌颂中共[20]。有亲中评论[谁?]指香港人的地方主义重,“逢中必反”。若中国大陆发生天灾(如华东水灾四川地震等),许多香港人亦会热心捐款,但因近年接连爆出中国大陆慈善机构贪腐事件,所以许多香港人都质疑其捐款是否用在振灾上,现时捐款多会谨慎小心些。

负面批评

物质主义与低环保意识

和很多国际上的大城市一样,随着经济发达,不少香港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形成物质和消费主义,进而形成行为铺张浪费的习惯,例如商业、政府机构不管是否需要,大厦空调、照明经常全开,加速能源消耗、污染等问题[21],反映大多香港人都没有环保意识,有环保团体批评香港人“无衣食”。有研究亦发现中学生环保意识比小学生更恶劣,如习惯使用即弃用品、耗能源生活模式及多肉少菜饮食习惯,又或15分钟的路程也要乘车,不足一半中学生有自备环保袋习惯等[22]。香港很多年轻人及中产人士贪新厌旧,过分追求时尚和高科技产品。香港每日都产生大量生活垃圾,香港政府的资料显示,香港的堆填区正迅速饱和,满溢情况比预期来得更早。以现时速度估计,现有的堆填区将于2010年代初至中期陆续饱和。[23]

参见

参考文献

  1. ^ 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
  2. ^ New words list March 2014,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3. ^ 痛恨霸权 回流移民:唔信50年不变
  4. ^ 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
  5. ^ 香港人身份认同创新高,《星岛环球网》,2008年6月
  6. ^ 港大民调:港人对“中国人”认同感下跌,香港电台,2010年12月21日
  7. ^ 港人国民认同感见新低 抗拒国旗国歌新高 80后重港人身份,明报,2012年11月12日
  8. ^ 8.0 8.1 港大民研发放最新香港民众身份认同调查结果, 10-13/6/2013
  9. ^ 指点江山:钟庭耀的民调透露赤裸裸的“港独”意识
  10. ^ 民调指港人不认同“中国人”中联办迁怒港大
  11. ^ 将“香港人”和“中国人”对立别有用心
  12. ^ 孔诰峰:香港年轻人“本土认同”超过“大中华认同”
  13. ^ 统独民调
  14. ^ 从香港民情看政改条件的“实际情况”- 香港大学民意网站
  15. ^ 愛國不愛黨 支持中國統一台灣 大學生愛國觀念多樣化. 《大学线月刊》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4年4月 第62期. 
  16. ^ 西環亂港危中有機. 信报A16时事评论. 2012年4月11日. 
  17. ^ 蘋論:「我爸是李剛」 掀香港制度保衞戰. 苹果日报. 2012年10月6日. 
  18. ^ 我所經歷的「洗腦」與「反洗腦」—— 中港兩地青年對談國民教育. 《阳光时务》. 2012年8月10日. 
  19. ^ 反對人大釋法 嚴懲出賣港人政客. 香港人权监察. 
  20. ^ 愛黨漫畫滲青年中心 公民教育會公帑資助 教師斥內容「洗腦」. 《明报》. 2012年7月31日. 
  21. ^ 白天逾千盏灯照开,《环保触觉》,2008年7月26日
  22. ^ 港学生低碳意识倒退,《东方日报》,2010年12月20日
  23. ^ 香港政府环境保护署,〈废物〉,《香港政府环境保护署网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