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SFLSNZYN/工作区/1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FLSNZYN留言 | 贡献2014年8月22日 (五) 09:59 (内容扩充)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Stephen Hawking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摄于1980年代
出生Stephen William Hawking
(1942-01-08) 1942年1月8日82歲)
 英国牛津
国籍 英国
母校牛津大学大学学院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1]
知名于霍金輻射
彭罗斯-霍金定理
时间简史
配偶珍·怀尔德(m. 1965–1991)
伊莱恩·梅森(m. 1995–2006)
儿女罗伯特 (b. 1967-)
露西英语Lucy Hawking (b. 1970-)
帝摩斯 (b. 1979-)
奖项哲学博士(1966年)[12]
亚当斯奖英语Adams Prize(1966年)
皇家学会院士(1974年)[13]
爱丁顿奖章(1975年)
海内曼奖英语Dannie Heineman Prize for Mathematical Physics(1976年)
休斯奖章(1976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1978年)
大英帝国勋章(1982年)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1985年)
狄拉克奖(1987年)
沃尔夫奖(1988年)
名誉勋位(1989年)
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1989年)
利林菲尔德奖英语Lilienfeld Prize(1999年)
阿尔伯特奖英语Albert Medal (Royal Society of Arts)(1999年)
科普利獎章(2006年)
總統自由勳章(2009年)
基础物理学奖英语Fundamental Physics Prize(2012年)
皇家文艺学会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广义相对论
量子引力
天体物理学
理论物理学
应用数学
机构剑桥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
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
论文Properties of Expanding Universes(1965)
博士導師丹尼斯·夏玛英语Dennis William Sciama[1]
博士生布鲁斯·艾伦英语Bruce Allen (physicist)[2][1]
拉斐尔·布索英语Raphael Bousso[3][1]
费伊·多克英语Fay Dowker[4][1]
波纳·卡尔英语Bernard Carr[5][1]
加里·吉本斯英语Gary Gibbons[6][1]
唐·佩吉英语Don Page (physicist)[7][1]
雷蒙·拉夫勒蒙英语Raymond Laflamme[8][1]
托马斯·赫托格荷兰语Thomas Hertog[9][1]
马尔科姆·佩里英语Malcolm Perry (physicist)[10][1]
签名

史蒂芬·威廉·霍金 CH CBE FRS FRSA(英語:Stephen William Hawking 聆聽i/ˈstvən ˈhɔːkɪŋ/,1942年1月8日[14]英國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作家,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研究部主任[15][16]。霍金与罗杰·彭罗斯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下的重力奇点定理,并在理论上预言黑洞能产生辐射,这种辐射现在常被称为霍金辐射。此外,霍金是第一个提出能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宇宙论的人,还支持量子力学中多世界诠释[17][18][19][20][21][22][23][24][25][26]

霍金是皇家文艺学会的荣誉学士和教皇科学院英语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终身成员,还获得过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总统自由勋章。霍金分别于1979年和2009年两次荣获剑桥大学卢卡斯尔教授职位,甚至被譽為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27]

霍金十分关心科普事业,他出版的《时间简史》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排行榜首长达237周,创造了新纪录。

霍金身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使他几乎全身瘫痪,只能通过发音装置英语Speech-generating device与旁人交流。他结过两次婚,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早年生活

霍金于1942年1月8日出生[11],父亲名为弗兰克·霍金(Frank Hawking),母亲名为伊泽贝尔·霍金(Isobel Hawking[28][29]。霍金出生时,他们家的财务状况欠佳,不过弗兰克和伊泽贝尔两人都就读于牛津大学,其中弗兰克学的是医学,而伊泽贝尔学的是哲学、政治学及经济学[29]。二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在一个医学研究所相遇,伊泽贝尔当时是一名护士,而弗兰克正在进行医学研究[29][30]。二人住在伦敦以北的海格特,不过由于伊泽贝尔临产时伦敦正遭受轰炸,为保证安全她还是去了牛津生产[31]。霍金有两个妹妹,分别名为菲利帕(Philippa)和玛丽(Mary),他的父母还收养了一个弟弟,名为爱德华(Edward[32]。霍金第一次上学是在拜伦学校(Byron House School),这期间他的阅读不是很好,而他后来将其归咎于该校所采用的所谓“先进方法”[33]

1950年,霍金父亲出任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英语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寄生虫学部门的主任,霍金也随他迁往赫特福德郡圣奥尔本斯[33][34]。八岁时,霍金曾在圣奥尔本斯女子学校英语St Albans High School for Girls读过几个月书,那时男孩子是可以去此类机构的[35][36]。在圣奥尔本斯期间,霍金一家给人以高智商却有些古怪的感觉[33][37],吃饭时家人常常各自手捧本书安静地边读边吃[33]。霍金一家生活简朴,住在杂乱失修的房子里,开的车只是一辆改装过的伦敦出租车[38][39]。霍金父亲常常出差去非洲[40],有一次他出差时家里其他人去马略卡岛待了四个月,拜访了霍金母亲的朋友贝丽尔和她的丈夫,诗人罗伯特·格雷夫斯[35]

回到英格兰后,霍金去拉德莱特学校(Radlett School)上了一年学[36],1952年9月之后,霍金又转到英語:圣奥尔本斯学校 (赫特福德郡)羅馬化:St Albans School (Hertfordshire)直译:圣奥尔本斯学校上学[41]。霍金家很重视教育[33],霍金13岁时霍金父亲希望霍金转到有名的西敏公学,但霍金在入学考试那天不幸染病,而且霍金一家也必须靠奖学金才能负担霍金的学费,于是霍金还是留在了圣奥尔本斯学校[42][43],好在霍金有一群好友,他们常在一起下棋、造烟花以及飞机和船的模型[44],还常讨论与基督教第六感有关的话题[45]。1958年,霍金和伙伴们在数学教师迪克伦·泰赫塔英语Dikran Tahta的帮助下用闹钟零件、报废的电话总机和其他回收来的零件组装了一台计算器[46][47]。霍金在学校有个外号“爱因斯坦”,然而他起初在学术上并不成功[48],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霍金在理科上渐显天资,并受泰赫塔鼓舞准备在大学学习数学专业[49][50][51]。对此霍金父亲觉得数学专业合适的工作很少,建议他学医[52],想要霍金去他的母校牛津大学大学学院。由于在那所学校没有条件读数学,霍金选择了物理和化学。霍金的校长建议他晚一年上大学,不过霍金还是于1959年3月参加了考试并随后拿着奖学金去了牛津大学[53][54]

大学

1959年10月,17岁的霍金开始在牛津大学上学[55]。起初的18个月间,霍金感到无聊、孤独,因为他比大部分学生年纪都小,而且他还认为学业“荒谬地简单”[56][57]。他的物理导师罗伯特·里伯曼(Robert Berman)之后回忆称:“他只需知道要做什么,就能在不看别人怎么做的情况下做到。”[58]不过,霍金二、三年级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据里伯曼回忆,霍金努力试图“融入男生圈子”,他变成了个活跃、诙谐而受欢迎的大学生,喜欢古典音乐和科幻[55]。大学期间,霍金还加入了校划艇俱乐部,并在其中一个赛艇队任舵手英语Coxswain (rowing)[59][60]。霍金的赛艇教练称霍金培养出了不怕死的精神,常挑战危险的赛道,有时甚至损坏了赛艇[59][61]。学业方面,霍金估计他在大学三年间学习的时间加起来大概有1000个小时,这些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的学习习惯让他的期末考试颇显挑战,因而他决定只回答理论物理有关的问题而规避那些需要事实性知识的问题。这样一来,他便必须要有一等荣誉学位英语British undergraduate degree classification才能到剑桥大学宇宙学专业当研究生。[62][63]为此,霍金处在焦虑之中,考试前夜失眠。霍金的考试结果处在一等和二等荣誉学位之间,于是霍金必须参加口试[63][64]。霍金的口试要求是描述他的未来计划,他很担心自己会被以为是个懒惰而执拗的学生,所以直接回答道:“假如你给我一等,我就会去剑桥,如果我拿到的是二等,我就会留在牛津,所以我希望你们给我一等。”[63][65]结果出乎预料地好:据里伯曼描述,考官们“足以意识到和他们说话的这个人比他们大部分人都聪明”[63]。霍金拿到了一等荣誉学位,和朋友去了伊朗旅游,之后,1962年10月他开始在剑桥大学三一学堂读研究生。

霍金攻读博士的第一年过得很辛苦,他很失望自己被分配给丹尼斯·W·夏默英语Dennis W. Sciama主管而非弗雷德·霍伊尔[66][67],还发现自己的数学知识不足以对付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68]。他的身体情况也不甚乐观,他在牛津的最后一年间身子已经越来越不听使唤,他在楼梯上摔过一次,划船也有困难[69][70]。研究生之后,情况更加糟糕,他说话已有些模糊英语Dysarthria。一次,他回家过圣诞节时,家里人看出了异常,便开始对他进行医学调查[71][72]。21岁时,霍金被确诊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预计他只能活两年[73][74]。这之后,霍金深陷沮丧,尽管医生建议他继续学业,霍金还是觉得那已经没有意义了[75]。不过与此同时,他与确诊前认识的朋友的姊妹珍·怀尔德(Jane Wilde)的关系也日渐紧密,两人最终于1964年10月订婚[76],后来霍金回忆称订婚“给了他生活的目的”[77]。尽管之后霍金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他已难以独自行走,言语也大多语无伦次——他还是充满热情地重新开始了工作[78]。1964年6月的一个讲座中,霍金公开挑战弗雷德·霍伊尔和他的学生贾扬·纳利卡英语Jayant Narlikar所完成的一项工作,让人觉得他聪明透顶却莽撞无礼[79][80]

霍金读研究生的时候,物理学界正在进行着关于宇宙的起源的争论,争论双方分别是占主流的大爆炸理论稳态理论[81]罗杰·彭罗斯关于黑洞中心的时空奇点定理启发了霍金,他将其推广到了整个宇宙,并于1965年发表了相关论文[82]。这一时期,霍金还获得了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一份研究助学金,并于1965年7月14日与珍完婚[83]。1966年3月霍金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他凭借文章《奇点和时空几何》与彭罗斯共享了当年的亚当斯奖英语Adams Prize[84][85]

职业生涯与晚年生活

1966年-1975年

婚后的头几年里霍金和珍一片火热。珍在伦敦呆了几个星期,取得了她的学位,两人还多次前往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等。不过,他们很难找到在霍金步行前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系范围内的住处。之后,珍开始搞她的博士研究。1967年5月,两人的第一个儿子罗伯特诞生。[86][87]工作上,霍金与彭罗斯合作推广了他此前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奇点定理的概念,这个理论不仅指出奇点存在,甚至还认为宇宙最早就是一个奇点,他们俩合作撰写的文章在1968年引力研究基金会英语Gravity Research Foundation所举办的比赛中拿到了亚军[88][89]。1970年两人更发表论文指出如果宇宙遵循广义相对论并符合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所提出的物理宇宙学模型的话,那么宇宙必定诞生于一个奇点[90][91][92]

1960年代,霍金的身体质量继续下降,他开始拄拐并停止定期演讲[93]。他渐渐失去写字的能力,不过他找到了视觉替代方法,例如根据几何图形来看方程[94][95],物理学家维尔纳·伊斯雷尔英语Werner Israel将其比作莫扎特在脑中创作交响乐[96][97]。然而,霍金极度自立,讨厌接受帮助或因残疾而受照顾,他更希望别人认为他“首先是个科学家,其次是个受欢迎的科学作家,还有,在各方面都很重要的,一个有着与旁人无异的欲望、驱动、梦想和雄心的普通人”[98]。1960年代末,霍金听了很久劝之后终于坐上了轮椅[99] ,但很快就因他驾驶轮椅的方式而声名狼藉[100]。大体而言,他是个幽默诙谐且受欢迎的同事,但也因他的疾病以及莽撞和高智商而和一部分人有点疏远[101]。1969年,他接受了特别创立的“科学荣誉助学金”而留在了凯斯学院。[102]

1970年,霍金提出了黑洞热力学第二定律,即黑洞的事件视界永不会减小[103],不久之后,他又添一女露西英语Lucy Hawking[104]。最终,在詹姆斯·M·巴丁布兰登·卡特的帮助下,霍金根据热力学发展出了黑洞热力学四定律[105]。但是,约翰·惠勒的一名学生雅各布·贝肯斯坦在这方面研究地更深入且基本正确,他的结果能很好地直接反映出热力学原理,这让霍金很不悦[106][107]。尽管如此,1970年代早期霍金和卡特、维尔纳·伊斯雷尔和大卫·C·罗宾逊几人的研究成果还是非常符合贝肯斯坦提出的无毛定理,该定理指出不管黑洞是由什么生成的,它都只由质量电荷角动量唯一确定[108][109]。1971年1月,霍金的文章《黑洞》赢得了引力研究基金会奖[110]。1973年,霍金的第一本书,与乔治·埃利斯英语George F. R. Ellis合著的《时空的大标准布局英语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出版[111]

1973年起,霍金开始转向研究量子引力量子力学[112][111],这一转向很大程度上缘自他的莫斯科之旅以及和雅可夫·泽尔多维奇和阿列克谢·斯塔罗宾斯基的交流,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指出,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旋转的黑洞会放出粒子[113]。然而,令霍金烦恼的是,经过反复计算,他还是发现一些研究结果与自己提出的黑洞不会变小的第二条定律相悖[114],然而符合泽尔多维奇关于黑洞的熵的推论[115][113]。霍金1974年以后陆续发表的一些结果指出,黑洞直到耗尽能量并蒸发前一直会发出辐射,这种辐射现在被称为霍金辐射[116][117][118]。起初,霍金辐射的概念产生了很大争议,不过随着霍金在1970年代的一系列深入研究公布,这个发现已被广泛接受并被视为理论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119][120][121]。霍金辐射的概念公布之后不久,1974年3月,皇家学会吸纳了霍金,让他成为该学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122][123]

霍金很少谈到他的疾病和身体不便[124]。霍金的疾病让家庭的负担都压到了他的妻子肩上,他自己则更专心于物理学研究[125]。1974年,霍金作为杰出学者访问了加州理工学院,珍提议让一个研究生或者博士后一同来帮忙照顾他们,霍金接受了此提议,于是波纳·卡尔英语Bernard Carr随霍金一家一同前往加利福尼亚,成为少数几个有此类机会的学生之一[126][127]。总体而言,霍金一家在帕萨迪纳度过了愉快而刺激的一年[128],霍金与系里的朋友基普·索恩一同工作,并和他打赌暗星天鹅座X-1是不是个黑洞,霍金赌它不是。后来霍金解释称这个赌是个“保险措施”,因为他其实希望这个星体真的是个黑洞[129]。1990年霍金承认他输了,不过这不是他输的最后一个赌——这场赌之后他还输了一些和索恩及其他人打的赌[130]。离开加利福尼亚之后,霍金仍和加州理工学院保持着密切联系,几乎每年都要在那里呆上一个月[131]

1975年-1990年

1975年霍金回到了剑桥,找了个新住处,还换了个大学讲师英语Reader (academic rank)的工作。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结识的好友,研究生唐·佩吉英语Don Page (physicist)搬去住进了霍金家作为助理。在佩吉的帮助下,珍的负担减轻了许多,使得她可以重拾研究工作,还喜欢上了歌唱。[132]1970年代中后期,公众对于黑洞的兴趣逐渐增长,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开始研究黑洞,霍金也因此经常接受纸媒和电视的采访[133][134],并获得了许多学术荣誉[135]。1975年,霍金获得了爱丁顿奖章庇护十一世金奖英语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1976年,他获得了丹尼·海内曼奖英语Dannie Heineman Prize for Mathematical Physics麦斯威尔奖英语Maxwell Prize休斯奖章[136][137]。1977年,霍金获得了万有引力方面的教授职位[138]。1978年,他获得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和牛津大学荣誉博士[139][135]

但是,霍金的表达能力仍在恶化,1970年代末时只有他的家人和几个最亲密的朋友才能懂他的话。为了让霍金能与其他人交流,听得懂霍金的话的人会将其翻译成旁人能理解的语言。[140]霍金和他的妻子在谁应该出钱造一个斜坡让霍金能进入工作地的问题上与剑桥大学产生了争论,受此刺激,两人开始在剑桥校园内争取改善通道、援助残疾人[141][142]以及给学生提供更合适的住房[143]。由此,霍金对自己在残疾人维权运动里的身份有些矛盾:一方面他想要帮助残疾人,另一方面他又极力排斥自己的疾病和这些疾病带来的挑战[144]。这种矛盾心理进而导致他违背了一些诺言,遭到了批评[145]。1979年4月,霍金的第三个孩子帝摩斯诞生[135]。同年秋天, 霍金被剑桥大学授予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135][146]

霍金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就职演讲的主题为《理论物理终点在即?》,他认为Lua错误:bad argument #1 to 'gsub' (string expected, got nil)。是解决许多物理学正在研究的主要问题的前沿理论[147],与此同时霍金突然遇到了健康问题,使得他极不情愿地必须接受家庭护理服务[148]。他还转变了研究物理的方式,变得更加靠直觉和推测而更少依赖数学证明,他对基普·索恩说:“比起严谨证明我更愿意正确就好。”[149]1981年他提出黑洞蒸发时它所携带的信息无法挽回,这个信息悖论英语Black hole information paradox违反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则,在之后的几年里产生了大量争论,其中包括霍金和伦纳德·萨斯坎德杰拉德·特·胡夫特两人的“黑洞战争”。[150][151]

1977年12月,珍在教堂唱诗班遇到了凤琴演奏家乔纳森·赫利尔·琼斯(Jonathan Hellyer Jones)。此后,琼斯与霍金一家越走越近,1980年代中期他终于与珍擦出爱情火花[138][152][153]。据珍的描述,霍金接受了这一情况,称:“他不会如此反对,我还爱着他。”[138][154][155]珍和琼斯决定不拆散家庭,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柏拉图式的爱情[156]

1981年10月霍金到莫斯科参加了一场学术会议,之后,1982年夏霍金和加里·吉本斯英语Gary Gibbons在剑桥大学组织了一个持续三周的讨论会讨论极早期的宇宙,讨论内容主要围绕着宇宙暴胀理论[157][158][159],该理论由阿兰·古斯提出并由安德烈·林德将其发展[160]。同时,霍金又在宇宙起源方面开始了新的量子理论研究。1981年在梵蒂冈举行的一场会议上,霍金发布了一些成果,认为宇宙没有边界,既无起点又无终点[161][162]。随后,他与詹姆斯·哈妥合作在这方面继续深入研究,1983年,两人发布了一个模型,名为哈妥-霍金态英语Hartle–Hawking state。该模型认为在普朗克时期之前,宇宙在时空上并无边界;在大爆炸之前,时间并不存在,因而宇宙起点这一概念毫无意义[163]。宇宙诞生之时好比北极点,没有比北极点更靠北的地方,但北极点本身并无边界,只是个所有经线交汇而止的地方[164][165]。宇宙无边界理论似乎暗示着上帝存在,但霍金解释称:“假如宇宙没有边界却又是独立的……那么上帝根本没有选择宇宙如何开始的自由。”[166]

然而,霍金又没有完全否定造物主存在,在《时间简史》中他问道:“统一理论真的如此可信,能自行存在吗?”[167]霍金在早期作品中提及上帝时常常使用隐喻,他在《时间简史》中写道:“如果我们发现了最彻底的理论,那将是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若是这样我们就该知道上帝的想法了。”[168]同时,他认为上帝之存在对于解释宇宙的起源毫无必要,并随后与尼尔·图罗克英语Neil Turok进行了交流,又觉得这在开宇宙的情况下也适用[169]

之后的一段时间,霍金在时间箭头方面继续研究,于1985年发表论文认为如果宇宙无边界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宇宙会停止膨胀并最终坍塌,时间也会倒转[170],不过唐·佩吉和雷蒙德·拉弗兰梅英语Raymond Laflamme的一篇论文又让霍金收回了这一概念[171]。同时,霍金还在拿奖:1981年霍金获得了美国富兰克林奖章英语Franklin Medal[172];1982年霍金获得了大英帝国勋章[173][174]。然而,这些奖金难以维持家庭支出。为了子女教育用钱和补贴家用,1982年霍金决定出一本书来让公众理解宇宙[175][176]。霍金没有找大学的出版社出版这么一本书,而是找到了一个面向大众市场的出版商斑塔姆出版社英语Bantam Books,并得到了一大笔预付款[177][178]。1984年,新书初稿完成,题目是《时间简史[179]

1985年夏天霍金拜访了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期间他染上了肺炎,由于他的身体状况特殊,肺炎可能危及霍金的生命。实际上,霍金的病情已经严重到珍甚至被问及是不是该停止对霍金的生命保障,她拒绝了此提议,于是霍金接受了气管切开术,这使得他必须接受全天候护理服务,而且他此后完全再也无法发音。[180][181]尽管国民保健服务能为霍金支付私人疗养院英语Nursing home的费用,珍还是执意让霍金住在家里,霍金的护理费用则由一家美国基金会支付[182][183]。为保证霍金能得到24小时不间断的护理,一共有三轮护士被雇佣,其中一名护士名为伊莱恩·美森(Elaine Mason),此人后来成为了霍金的第二任妻子[184]。起初,霍金通过移动眼球选择拼字卡上的字母英语Partner-assisted scanning来与外界交流[185],之后美国加州的一个计算机专家沃尔特(Walt Woltosz)发给他一个电脑程序,霍金可以用开关在大约2500到3000词的词库中选择字母、短语或句子[186][187]。这个程序最早在一个台式机上运行,不过,伊莱恩·美森的丈夫大卫,一名电脑工程师,改装了一台电脑,将其安装在霍金的轮椅上[188]。至此霍金再与外界交流时终于无需他人解释,对此霍金表示:“我交流地比不能说话以前还要好”[189]。霍金所用的腔调是一种独特的美国调[190][191],尽管还有其他腔调可用,霍金还是坚持目前所用的这种,他表示自己更喜欢现在的声音并认同这种声音[192]。目前,霍金用手来操作开关,每分钟能说15个词[193];演讲则需提前准备,讲稿需提前分成小段发到语音合成器来进行演讲[190]

霍金最早使用发音装置英语Speech-generating device所发出的指令包括要求助理协助他完成《时间简史》[193]。班塔姆出版社的编辑彼得·古扎迪(Peter Guzzardi)还要求霍金使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他的想法,这需要霍金不断修正文稿,惹得霍金很生气[194]。《时间简史》分别于1988年4月在美国以及同年6月在英国出版,大获成功,很快爬上两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之头名并保持了数周甚至数月[195][196][197],还翻译成多种语言[198],总计售出约900万本[197]。媒体对此反应强烈[198],其中一期《新闻周刊》杂志封面和一期电视特别节目称霍金是“宇宙大师”。这些成就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应,却对霍金的名人身份也造成了挑战[199]。为了宣传新书,霍金周游各地[198],由于他难以拒绝各种活动之邀请和访客,留给霍金和他的学生工作的时间被压缩得很短[200]。一些同事对霍金的成就心怀不满,认为他能获得如此关注全因为霍金的残疾[201][202]。这一时期,霍金又获得了许多学术荣誉,包括5个荣誉学位[203]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1985年)[204]狄拉克奖(1987年)[203]以及和彭罗斯共获的沃尔夫奖(1988年)[205]。1989年霍金由伊丽莎白二世处获得名誉勋位[200],据报道他还拒绝了骑士爵位[206]

1990年-2000年

霍金的婚姻已多年不顺。简对于家里住进了护士和助理一事感到不知所措,同时,霍金的名气也给他的同事和家人造成了挑战,简在一次采访中称她的角色无非就是“告诉霍金他不是神”。[207][208]霍金对于宗教的不可知论也与简的基督教信仰格格不入,造成两人关系紧张[209][208][210]。1980年代末霍金与护士伊莱恩·美森擦出火花,更令他的同事和护工感到惊慌,他的家人也觉得美森性子太硬,自我保护意识太强[211]。霍金告诉简他要离开她,去跟美森生活[212],之后遍于1990年2月离开了家庭[173]。1995年春霍金与简正式离婚,同年9月他就娶了美森[213][173],并表示“这是个奇迹——我娶了我爱的女人”[214]

这一时期,霍金继续推进物理研究:1993年他与加里·吉本斯合著了一本关于欧几里德量子引力英语Euclidean quantum gravity的书,还出版了一本收集了自己关于黑洞和大爆炸的文章的文集[215];1994年霍金与彭罗斯在剑桥牛顿学院英语Isaac Newton Institute进行了6场同一系列的演讲,并于1996年将这些演讲以《时间和空间的性质》(The Nature of Space and Time)为名出版[216]。1991年霍金与基普·索恩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约翰·普瑞斯基尔英语John Preskill就彭罗斯的“宇宙监督猜想”打了个赌,这个猜想认为暴露在外的裸奇点并不存在。1997年霍金承认他赌输了[217]。不过,霍金意识到此事未决,便继续打赌,认为裸奇点无论如何都不存在[218]。同在1997年,霍金、索恩和普瑞斯基尔又打了个赌,这次的主题是黑洞信息悖论[219][220]。索恩和霍金认为广义相对论使黑洞可以产生辐并丢失信息,因此霍金辐射携带的质能和信息一定是“新的”而并非来自黑洞的事件视界以内,这与量子力学的微观因果性相悖,因而量子力学须推倒重来。普瑞斯基尔则反对此观点,认为既然量子力学指出黑洞所发出的信息与之前进入此黑洞的信息有关,所以广义相对论所阐述的关于黑洞的原理须修改[221]

同时,霍金还坚持公众活动,继续自己的科普工作。1992年由埃洛·莫里斯执导、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制片的电影版《时间简史》首映。尽管霍金想要电影更专注于科学而非他的个人经历,情况却正相反。电影大获成功,却并未大范围公开上映[222]。1993年,收录了许多文章、采访和谈话的书籍《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英语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发售[223];1997年六集电视剧《史蒂芬·霍金的宇宙英语Stephen Hawking's Universe》及其配套书籍发行,在霍金的坚持下其内容如他所愿完全专注于科学[224][225]。霍金还在媒体上多次露面。在电影版《时间简史》的首映会上《星际迷航》中的史波克的扮演者伦纳德·尼莫伊得知霍金想要在剧中出现,他便牵线搭桥,让霍金得以在1993年的《星际迷航:下一代》中以全息影像的形式出演他自己[226][227][228]。他的合成器语音还在平克·弗洛伊德的1993年单曲《Keep Talking英语Keep Talking[229][223]和1999年的一集《辛普森一家[230]中出现。

作品列表

科普作品

  • 1988年:《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 1993年:《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 2001年:《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 2002年:《在巨人的肩膊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 Great Works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 2005年:《時間簡史(普及版)》(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 2010年:《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

論文

  • 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with George Ellis
  • The Large, the Small, and the Human Mind, (with Abner Shimony, Nancy Cartwright, and Roger Penro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521-56330-5 (hardback), ISBN 0-521-65538-2 (paperback), Canto edition: ISBN 0-521-78572-3

參見

參考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SFLSNZYN/工作区/11數學譜系計畫的資料。
  2. ^ Allen, Bruce. Vacuum energy and general relativity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83. 
  3. ^ Bousso, Raphael. Pair creation of black holes in cosmology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7. 
  4. ^ Dowker, Helen Fay. Space-time wormholes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1. 
  5. ^ Carr, Bernard John. Primordial black holes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6. 
  6. ^ Gibbons, Gary William. Some aspects of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and gravitational collapse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3. 
  7. ^ Page, Don Nelson. Accretion into and emission from black holes (PhD论文).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76. 
  8. ^ Laflamme, Raymond. Time and quantum cosmology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88. 
  9. ^ Hertog, Thomas. The origin of inflation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02. 
  10. ^ Perry, Malcolm John. Black holes and quantum mechanics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8. 
  11. ^ 11.0 11.1 HAWKING, Prof. Stephen William. Who's Who 2014, A & C Black, an imprint of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4; online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需付费查阅
  12. ^ Hawking, Stephen. Properties of Expanding Universes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66.  OCLC 62793673
  1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royal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4. ^ The Times 8 January 2010. Retrieved 9 January 2010.
  15. ^ Centre for Theoretical Cosmology: Outreach Stephen Hawking. Ctc.cam.ac.uk. [2014-06-27]. 
  16. ^ About Stephen – Stephen Hawking. Hawking.org.uk. 1942-02-08 [2014-06-27]. 
  17. ^ McGettigan, Timothy. Many Worlds, but only One Reality: Stephen Hawking and the Determinist Fallacy. The Socjournal. Lightning Path Press. 2012-11 [2014-06-27]. 
  18. ^ Scopus书目数据库索引的SFLSNZYN/工作区/11的出版物需付费查阅
  19. ^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条目:SFLSNZYN/工作区/11(英文)
  20. ^ C-SPAN內的頁面(英文)
  21. ^ WorldCat 聯合目錄SFLSNZYN/工作区/11的著作或與之相關的著作
  22. ^ 來自《卫报》有關SFLSNZYN/工作区/11的新闻和评论
  23. ^ SFLSNZYN/工作区/11在《紐約時報》上的節選新聞及評論
  24. ^ 英國國家檔案館相關的資料 SFLSNZYN/工作区/11
  25. ^ 英國國家肖像館中的Stephen William Hawking肖像
  26. ^ Particle Creation by Black Holes (PDF). [2014-06-27]. 
  27. ^ 杜欣欣、吴忠超,霍金讲演录译者序,1994年
  28. ^ Larsen 2005,第xiii, 2頁.
  29. ^ 29.0 29.1 29.2 Ferguson 2011,第21頁.
  30. ^ White & Gribbin 2002,第6頁.
  31. ^ Ferguson 2011,第21–22頁.
  32. ^ Larsen 2005,第2, 5頁.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Ferguson 2011,第22頁.
  34. ^ Larsen 2005,第xiii頁.
  35. ^ 35.0 35.1 Larsen 2005,第3頁.
  36. ^ 36.0 36.1 Ferguson 2011,第24頁.
  37.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2頁.
  38. ^ Ferguson 2011,第22–23頁.
  39.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1–12頁.
  40.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3頁.
  41. ^ White & Gribbin 2002,第8頁.
  42. ^ White & Gribbin 2002,第7–8頁.
  43. ^ Larsen 2005,第4頁.
  44. ^ Ferguson 2011,第25–26頁.
  45.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4–16頁.
  46. ^ Ferguson 2011,第26頁.
  47.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9–20頁.
  48. ^ Ferguson 2011,第25頁.
  49.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7–18頁.
  50. ^ Ferguson 2011,第27頁.
  51. ^ Hoare, Geoffrey; Love, Eric. Dick Tahta. The Guardian (London). 2007-01-05 [2014-07-04]. 
  52. ^ White & Gribbin 2002,第41頁.
  53. ^ Ferguson 2011,第27–28頁.
  54. ^ White & Gribbin 2002,第42–43頁.
  55. ^ 55.0 55.1 Ferguson 2011,第28頁.
  56. ^ Ferguson 2011,第28–29頁.
  57. ^ White & Gribbin 2002,第46–47, 51頁.
  58. ^ Ferguson 2011,第29頁.
  59. ^ 59.0 59.1 Ferguson 2011,第30–31頁.
  60. ^ Hawking 1992,p. 44.
  61. ^ White & Gribbin 2002,第50頁.
  62. ^ White & Gribbin 2002,第53頁.
  63. ^ 63.0 63.1 63.2 63.3 Ferguson 2011,第31頁.
  64. ^ White & Gribbin 2002,第54頁.
  65. ^ White & Gribbin 2002,第54–55頁.
  66. ^ Ferguson 2011,第33頁.
  67. ^ White & Gribbin 2002,第58頁.
  68. ^ Ferguson 2011,第33–34頁.
  69. ^ Ferguson 2011,第32頁.
  70. ^ Donaldson, Gregg J. The Man Behind the Scientist. Tapping Technology. 1999-05 [2014-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11). 
  71. ^ White & Gribbin 2002,第59頁.
  72. ^ Ferguson 2011,第34–35頁.
  73. ^ Larsen 2005,第18–19頁.
  74. ^ White & Gribbin 2002,第59–61頁.
  75. ^ White & Gribbin 2002,第61–63頁.
  76. ^ Ferguson 2011,第37–40頁.
  77. ^ Ferguson 2011,第40頁.
  78. ^ White & Gribbin 2002,第69–70頁.
  79. ^ Ferguson 2011,第42頁.
  80. ^ White & Gribbin 2002,第68–69頁.
  81. ^ Ferguson 2011,第34頁.
  82. ^ White & Gribbin 2002,第71–72頁.
  83. ^ Ferguson 2011,第43–44頁.
  84. ^ Larsen 2005,第xix頁.
  85. ^ Ferguson 2011,第47頁.
  86. ^ Ferguson 2011,第45–47頁.
  87. ^ White & Gribbin 2002,第92–98頁.
  88.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01頁.
  89. ^ Ferguson 2011,第61,64頁.
  90. ^ Ferguson 2011,第64–65頁.
  91.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15–16頁.
  92. ^ Hawking, Stephen; Penrose, Roger. The Singularities of Gravitational Collapse and Cosm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1970, 314 (1519): 529–548. Bibcode:1970RSPSA.314..529H. doi:10.1098/rspa.1970.0021. 
  93. ^ Ferguson 2011,第48–49頁.
  94. ^ Ferguson 2011,第76–77頁.
  95.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24–25頁.
  96. ^ Ridpath, Ian. Black hole explorer. New Scientist. 1978-05-04 [2014-07-04]. 
  97.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24頁.
  98. ^ White & Gribbin 2002,第viii頁.
  99.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17頁.
  100. ^ Ferguson 2011,第48頁.
  101. ^ Ferguson 2011,第162頁.
  102. ^ Ferguson 2011,第49頁.
  103. ^ Ferguson 2011,第65–67頁.
  104. ^ Ferguson 2011,第65頁.
  105. ^ Larsen 2005,第38頁.
  106. ^ Ferguson 2011,第67–68頁.
  107.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23–24頁.
  108. ^ Larsen 2005,第33頁.
  109. ^ R. D. Blandford. Astrophysical Black Holes. S. W. Hawking and W. Israel (编). Three Hundred Years of Gravit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03-30: 278. ISBN 978-0-521-37976-2. 
  110. ^ Larsen 2005,第35頁.
  111. ^ 111.0 111.1 Ferguson 2011,第68頁.
  112. ^ Larsen 2005,第39頁.
  113. ^ 113.0 113.1 White & Gribbin 2002,第146頁.
  114. ^ Ferguson 2011,第70頁.
  115. ^ Larsen 2005,第41頁.
  116. ^ Hawking, Stephen W. Black hole explosions?. Nature. 1974, 248 (5443): 30–31. Bibcode:1974Natur.248...30H. doi:10.1038/248030a0. 
  117. ^ Hawking, Stephen W. Particle creation by black holes.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1975, 43 (3): 199–220. Bibcode:1975CMaPh..43..199H. doi:10.1007/BF02345020. 
  118. ^ Ferguson 2011,第69–73頁.
  119. ^ Ferguson 2011,第70–74頁.
  120. ^ Larsen 2005,第42–43頁.
  121.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50–51頁.
  122. ^ Larsen 2005,第44頁.
  123.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33頁.
  124. ^ Ferguson 2011,第37–39, 77頁.
  125. ^ Ferguson 2011,第78頁.
  126. ^ Ferguson 2011,第82–83頁.
  127. ^ Stephen Hawking. 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Random House. 1994: 20. ISBN 978-0-553-37411-7. 
  128. ^ Ferguson 2011,第83–88頁.
  129. ^ Ferguson 2011,第86–88頁.
  130. ^ Ferguson 2011,第150,189, 219頁.
  131. ^ Ferguson 2011,第95頁.
  132. ^ Ferguson 2011,第89–90頁.
  133. ^ Ferguson 2011,第90頁.
  134.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32–33頁.
  135. ^ 135.0 135.1 135.2 135.3 Ferguson 2011,第92頁.
  136.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62頁.
  137. ^ Larsen 2005,第xv頁.
  138. ^ 138.0 138.1 138.2 Ferguson 2011,第91頁.
  139. ^ Larsen 2005,第xiv頁.
  140. ^ Ferguson 2011,第81–82頁.
  141. ^ Mialet 2003,第450–51頁.
  142. ^ Ferguson 2011,第79, 149頁.
  143. ^ White & Gribbin 2002,第273–74頁.
  144.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93–94頁.
  145.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94頁.
  146. ^ Hawking gives up academic title. BBC News. 2009-09-30 [2014-07-06]. 
  147. ^ Ferguson 2011,第93–94頁.
  148. ^ Ferguson 2011,第92–93頁.
  149. ^ Ferguson 2011,第96頁.
  150. ^ Ferguson 2011,第96–101頁.
  151. ^ Leonard Susskind. The Black Hole War: My Battle with Stephen Hawking to Make the World Safe for Quantum Mechanics. Hachette Digital, Inc. 2008-07-07: 9, 18. ISBN 978-0-316-01640-7. 
  152. ^ Larsen 2005,第xiv, 79頁.
  153. ^ Hawking 2007,第279–80頁.
  154. ^ Larsen 2005,第79頁.
  155. ^ Hawking 2007,第285頁.
  156. ^ Ferguson 2011,第91–92頁.
  157. ^ Ferguson 2011,第111–14頁.
  158. ^ 关于该讨论会的通俗介绍见 Guth (1997) ,详细报告见 The Very Early Universe, ISBN 0-521-31677-4 eds Gibbons, Hawking & Siklos
  159. ^ Hawking, S.W. The development of irregularities in a single bubble inflationary universe. Phys.Lett. 1982, B115 (4): 295. Bibcode:1982PhLB..115..295H. doi:10.1016/0370-2693(82)90373-2. 
  160. ^ Ferguson 2011,第108–11頁.
  161. ^ Ferguson 2011,第102–13頁.
  162.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80頁.
  163. ^ doi:10.1103/PhysRevD.28.2960
    {{cite doi}}已停用,请参见{{cite journal}}。
  164. ^ Baird 2007,p. 234.
  165. ^ White & Gribbin 2002,第180–83頁.
  166. ^ Ferguson 2011,第129頁.
  167. ^ Ferguson 2011,第130頁.
  168. ^ Sample, Ian. Stephen Hawking: 'There is no heaven; it's a fairy story'. The Guardian. 2011-05-15 [2014-07-11]. 
  169. ^ Yulsman 2003,pp. 174–176.
  170. ^ Ferguson 2011,第180–182頁.
  171. ^ Ferguson 2011,第182頁.
  172. ^ White & Gribbin 2002,第274頁.
  173. ^ 173.0 173.1 173.2 Larsen 2005,第x–xix頁.
  174. ^ Ferguson 2011,第114頁.
  175. ^ Ferguson 2011,第134–35頁.
  176. ^ White & Gribbin 2002,第205, 220–21頁.
  177. ^ Ferguson 2011,第134頁.
  178. ^ White & Gribbin 2002,第220–27頁.
  179. ^ Ferguson 2011,第135頁.
  180. ^ Ferguson 2011,第132–36頁.
  181. ^ White & Gribbin 2002,第232–36頁.
  182. ^ Ferguson 2011,第136–37頁.
  183. ^ White & Gribbin 2002,第235–36頁.
  184. ^ Ferguson 2011,第139頁.
  185. ^ Ferguson 2011,第136頁.
  186. ^ Ferguson 2011,第137–38頁.
  187. ^ White & Gribbin 2002,第236–37頁.
  188. ^ Ferguson 2011,第140頁.
  189. ^ Ferguson 2011,第140–41頁.
  190. ^ 190.0 190.1 Ferguson 2011,第138頁.
  191. ^ Greenemeier, Larry. Getting Back the Gift of Gab: Next-Gen Handheld Computers Allow the Mute to Converse. Scientific American. 2009-08-10 [2014-07-16]. 
  192. ^ Stephen Hawking says pope told him not to study beginning of universe. USA Today. 2006-06-15 [2014-07-16]. 
  193. ^ 193.0 193.1 Ferguson 2011,第137頁.
  194. ^ Ferguson 2011,第140–42頁.
  195. ^ Ferguson 2011,第143頁.
  196. ^ White & Gribbin 2002,第243–45頁.
  197. ^ 197.0 197.1 Radford, Tim. How God propelled Stephen Hawking into the bestsellers lists. The Guardian. 2009-07-31 [2014-07-23]. 
  198. ^ 198.0 198.1 198.2 Ferguson 2011,第143–44頁.
  199. ^ Ferguson 2011,第145–46頁.
  200. ^ 200.0 200.1 Ferguson 2011,第149頁.
  201. ^ Ferguson 2011,第147–48頁.
  202. ^ White & Gribbin 2002,第230–31頁.
  203. ^ 203.0 203.1 Ferguson 2011,第146頁.
  204. ^ Larsen 2005,第xvi頁.
  205. ^ White & Gribbin 2002,第279頁.
  206. ^ http://www.toptenz.net/top-ten-people-who-declined-knighthood.php
  207. ^ Ferguson 2011,第164–65頁.
  208. ^ 208.0 208.1 Highfield, Roger. Stephen Hawking: driven by a cosmic force of will.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2-01-03 [2014-08-22]. 
  209. ^ Ferguson 2011,第80–81頁.
  210. ^ Adams, Tim. Brief History of a first wife. The Observer (London). 2004-04-04 [2014-08-22]. 
  211. ^ Ferguson 2011,第145頁.
  212. ^ Ferguson 2011,第165頁.
  213. ^ Ferguson 2011,第186–87頁.
  214. ^ Ferguson 2011,第187頁.
  215. ^ Ferguson 2011,第180頁.
  216. ^ Ferguson 2011,第188頁.
  217. ^ Ferguson 2011,第189–90頁.
  218. ^ Ferguson 2011,第190頁.
  219. ^ Hawking, S.W.; Thorne, K.S.; Preskill. Black hole information bet. Pasadena, California. 1997-02-06 [2014-08-22]. 
  220. ^ Hawking, S.W. Information loss in black holes. Physical Review D. 2005, 72 (8). Bibcode:2005PhRvD..72h4013H. arXiv:hep-th/0507171可免费查阅. doi:10.1103/PhysRevD.72.084013. 
  221. ^ Preskill, John. John Preskill's comments about Stephen Hawking's concession. [2012-02-29]. 
  222. ^ Ferguson 2011,第168–70頁.
  223. ^ 223.0 223.1 Ferguson 2011,第178頁.
  224. ^ Ferguson 2011,第189頁.
  225. ^ Larsen 2005,第97頁.
  226. ^ Ferguson 2011,第177–78頁.
  227. ^ Larsen 2005,第93–94頁.
  228. ^ Okuda & Okuda 1999,第380頁.
  229. ^ Larsen 2005,第xiii, 94頁.
  230. ^ Ferguson 2011,第192頁.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