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易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hizhao留言 | 贡献2014年9月9日 (二) 06:02 (取消Ymaccn对话)的编辑;更改回Shizhao的最后一个版本)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易经
全名:《易经
[[File:File:Taijis02.png|frameless]]
其他名称周易
作者伏羲
类型五经十三经
语言上古汉语
文字:上古汉语
成书年代大约在西周时期
发行信息
连载状态原书篇数:以“”组成,共有六十四卦
出版地点中国

易经》是中国古老的卜筮之书,是远古时期中华先祖与神灵沟通的工具。虽是筮占之书,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是构成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骨架。由于孔子的重视,《易经》由卜筮之术上升到哲学高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道理,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作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

《易经》主要内容为卦象,其经卦为八,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八卦,别卦为六十四,由八经卦重叠组合而成。故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符号系统和卦辞、爻辞的文字系统组成,每卦又是一套相对独立的系统结构。

易之成书,据《周礼•春官•太卜》载,古有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1]《连山》、《归藏》失传,现传世为《周易》。

通常情况下,《易经》是指《周易》,其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部分是周文王“拘羑里,演周易”而成。易传(十翼)部分,为春秋时期孔子整理而成,《易经》因之成为儒家经典,冠群经之首。

此外,《易经》对道家影响亦深,被尊为道家“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之一。

公元十七世纪,《易经》被介绍到西方,从此走向世界。

历史

八卦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所创,《易经•系辞•下》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羲氏即伏羲。

易学早期发展史,传统说法以“易更三圣”为主,三圣即“伏羲、文王、孔子”,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

易由八经卦演绎成六十四卦,说法不一,主要看法有四种:王弼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司马迁等认为六十四卦是文王的演绎。郑玄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孙盛等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其中以司马迁等人之说法影响最大[2]

从大陆近些年考古发现表明,王弼之说可信,即“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据《系辞•下》“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中,亦可见一斑。

易之成书,夏之《连山》以为首卦,商之《归藏》,以为首卦,周之《周易》以 乾坤为首。

释名

“易”有几种解释:

  1.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许慎《说文解字》
  2. “易字从日月。”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3. 指《易经》或《周易》。在先秦文献如《论语》、《庄子》、《左传》中,《易经》(《周易》)被称为《易》。
  4. “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郑玄《易论》
  5. “生生之谓易。”《周易 系辞传》
  6. ‘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事物随时空变幻,而恒常的道不变。

三易

一,易简、变易和不易,“易简以言其德﹑变易以言其气﹑不易以言其位” 《易纬》

二,《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在《周礼》中,有《三易》的说法;《周礼‧春官宗伯》:“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之中,“连山易”与“归藏易”已经失传,《汉书‧艺文志》并未列出。只有“《周易》”流传下来。

  1. 《连山》据传是伏羲氏或神农氏所创的易,成书于夏朝[3]。《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2. 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4],殷商朝代用以占筮。《归藏》易以坤卦为主,“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周易

“周易”相传为周文王所创[5],盛行于周朝。周易则以乾卦、坤卦为开始。

“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原称《周官》,约成书在战国时代)。

《周易》一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⒈“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 ⒉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中国陕西省岐山县(古称西岐,西周发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易经

易经复刻本

《易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之一,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在先秦至西汉末之前的儒门中,《易经》的地位不高。

《易经》被冠以群经之首,则是西汉末年大学者刘歆,刘歆认为:“《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序》载:“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刘歆用《易经》来统贯整个经学系统,等于承认《易经》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6]

易传

根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对《周易》有所阐述与解释,参与了〈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等篇章的编辑[7]。共有十篇,称为“十翼”。

到了汉武帝以后,“十翼”被称为《易传》,并被列为《易经》的一部分。

传《易传》为孔子所修订,历史上对此看法不一。随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出土,证明孔子修订之说不伪。

结构

易经的内容以“卦象”组成,共有六十四卦。卦的基本单位为“爻”(yao2),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俗称“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俗称“阴爻”。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

六十四卦由三爻八经卦重之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周易•系辞•下》。

File:Yi-Jingjg.gif
六爻卦结构


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为六。按易经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所以用“阳爻”“阴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六爻卦亦可以分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为“下卦”或“内卦”。如复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


八卦

八卦亦称八经卦,由三爻构成,分别是乾(天),兑(泽),离(火),震(雷),巽(风),坎(水),艮(山),坤(地)。

先天八卦图

File:Xinatantu.jpg
先天八卦(小圆)图

先天八卦源自:“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说卦第二章》

后天八卦图

File:The eight trigrams b.jpg
后天八卦图

后天八卦源自“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说卦第五章》

下面图表列举八卦符号名称及类象

八卦类象
卦名 卦像 自然 性情 家族 方位 Unicode
西北 U+2630
少女 西 U+2631
中女 U+2632
长男 U+2633
长女 东南 U+2634
中男 U+2635
少男 东北 U+2636
西南 U+2637

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八经卦重叠而成,爻从最底向上数,最底下称为“初”,接着是“二、三、四、五”,最顶称为“上”。另外,最顶两爻代表“天”、中间两爻代表“人”、最底两爻代表“地”,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三位一体。 下图为邵子先天方图卦名列表


(地)

(山)

(水)

(风)

(雷)

(火)

(泽)

(天)
←上卦
↓下卦


11.地天


26.山天大畜


5.水天


9.风天小畜


34.雷天大壮


14.火天大有


43.泽天


1.为天

(天)


19.地泽


41.山泽


60.水泽


61.风泽中孚


54.雷泽归妹


38.火泽


58.为泽


10.天泽

(泽)


36.地火明夷


22.山火


63.水火既济


37.风火家人


55.雷火


30.为火


49.泽火


13.天火同人

(火)


24.地雷


27.山雷


3.水雷


42.风雷


51.为雷


21.火雷噬嗑


17.泽雷


25.天雷无妄

(雷)


46.地风


18.山风


48.水风


57.为风


32.雷风


50.火风


28.泽风大过


44.天风

(风)


7.地水


4.山水


29.为水


59.风水


40.雷水


64.火水未济


47.泽水


6.天水

(水)


15.地山


52.为山


39.水山


53.风山


62.雷山小过


56.火山


31.泽山


33.天山

(山)


2.为地


23.山地


8.水地


20.风地


16.雷地


35.火地


45.泽地


12.天地

(地)

卦序

六十四卦序有多种排法,因通行本六十四卦序出自《序卦传》,故流传最广影响深远。其它卦序则是不同时期的易学研究者按自己思想排列。

通行本卦序

《易经》(周易)以乾坤开篇,坎离结束上篇,咸恒开启下篇之首,既济、未济殿后,分上下两经。排列方法:“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File:Fuxi8g.jpg
先天八卦(方圆)图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

“乾夬大有及大壮,小畜需兮大畜泰。 履兑和睽与归妹,中孚节兮损和临。 同人和革离与丰,家人既济贲明夷。 无妄随兮噬盍震,益和屯兮颐和复。

姤和大过鼎与恒,巽与井兮蛊和升。 讼与困兮未济解,涣与坎兮蒙和师。 遁和咸兮旅小过,渐和蹇兮艮和谦。 否和萃兮晋和豫,观和比兮剥和坤”。

马王堆帛书易卦序

“键(乾)一、妇(否)二、掾(遁)三、礼(履)四、讼五、同人六、无孟(无妄)七、狗(姤)八根(艮)九、泰蓄(大畜)十、剥十一、损十二、蒙十三、蘩(贲)十四、颐十五、个(蛊)十六、赣(坎)十七、襦(需)十八、比十九、蹇二十、节二十一、既济二十二、屯二十三、井二十四、辰(震)二十五、泰(大)壮二十六、馀(豫)二十七、少(小)过二十八、归妹二十九、解三十、丰三十一、恒三十二、川(坤)三十三、柰(泰)三十四、嗛(谦)三十五、林(临)三十六、师三十七、明夷三十八、复三十九、登(升)四十、夺(兑)四十一、夬四十二、卒(萃)四十三、钦(咸)四十四、困四十五、勒(革)四十六、隋(随)四十七、泰(大)过四十八、罗(离)四十九、大有五十、溍(晋)五十一、旅五十二、乖(睽)五十三、未济五十四、筮盍(噬嗑)五十五、鼎五十六、筭(巽)五十七、少蓄(小畜)五十八、观五十九、渐六十、中复(孚)六十一、涣六十二、家人六十三、益六十四。”

京房卦序

乾宫八卦,属金。乾为天,天风垢。天山遁,大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坎宫八卦,属水。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人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艮宫八卦,属土。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震宫八卦,属木。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巽宫八卦,属木。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离宫八卦,属火。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坤宫八卦,属土。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兑宫八卦,属金。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筮法

大衍筮法

File:Baigua.gif
大衍筮法卦变示例,的例子

大衍筮法是《易经》记载的唯一远古筮法,又称揲蓍法、蓍占,或称周易占法,其在《易经》占卦预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的地位。在远古时代,龟卜和蓍占并重。宋代蔡沈说:“自夫子赞《易》,极著蓍卦之德,蓍重而龟书不传云。”孔子作易传,极力推崇蓍占的大衍筮法,龟卜的方法遂失传。先秦《左传》、《国语》中记载的二十多则先秦筮案,皆为大衍筮法。历史上治易大家如邵雍、朱熹等,均用此法。

大衍筮法推衍过程依据《系辞》第九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准备:取著草五十根(可用火柴棍、竹棍等代替),抽出一根不用,占筮时只用余下的四十九根。

一变: 将四十九根著草茎任意分为左右两份(一说其中每组最少或为六根、或为一根)。 从右边部分取出一根(策),夹于右手小指、无名指间。 将右边部分剩下的策,每四策一组分之。数到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三策、四策,把余策夹在无名指与中指之中。 将左边的部分四策一组分数之,数到最后余一至四策,将这些余策夹在中指与食指间。 把指间所夹之策合起来放到一旁。 以上为一变,所余著草或为四十或四十四根。

二变: 把一变所余之策四十或四十四再任意分成两份,其余操作步骤同前。 所余著草数或为三十二,或三十六、或四十。

三变: 将二变所余著草数或三十二,或三十六、或四十任意分成两份。其余操作步骤仍然同前。 以上为三变,最后所余著草数或为二十四,或为二十八,或三十二,或三十六。以四除,其数或六,或七,或八,或九。以七九为阳爻,用“—”表示,六八为阴爻,用“--”表示。 这样,一个卦的初爻便产生了。

重复一至三变步骤,可以求得二爻三爻至六爻,共十八次,“十有八变而成卦”。 六七八九中个数中,六为太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太阳。以六九求变爻,所谓“七八不变六九变”。

金钱筮法

即金钱代蓍法,火珠林法,是用三枚铜钱代替五十根蓍草以筮卦的方法。据说为京房所创,由于其法简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枚古铜钱,有字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用双手捧着三枚铜钱,摇晃几下,抛掷在桌面上。这时,铜钱的正反面会有四种组合即:三个正面,三个反面,两正一反,一正两反。凡三个反面为老阳,相当于揲蓍起卦法的“九”,称之为“重”,在纸上记作“0”。三个正面为老阴,相当于“六”,称之为“交”,记作“×”。两正一反为少阳,相当于“七”,称之为“单”,记作“、”。一正两阴反为少阴,相当于“八”,称之为“拆”,记作“、、”。抛掷六次,每次成为一爻,摇六次而成卦。第一次抛掷铜钱所成的爻为初爻,第二次为二爻,依次为三爻、四爻、五爻、上爻。按“七八不变六九变”原则求变卦。

流传与学派

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书、卜筮、种树之书。”《易经》得以逃过浩劫。

汉初承秦制立博士官数十人,博士官即官设的学问师、教导师。汉武帝建元五年春,援公孙弘之建议,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易学地位因此得以确立。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易学史基本上沿着“两派六宗”[8]之路发展,两派,就是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一为占卜宗(太卜遗法),二为禨祥宗(京房、焦赣论机祥),三为造化宗(陈抟邵雍穷造化),四为老庄宗(王弼黜象数),五为儒理宗(胡援、程颐阐儒理,实际应为程颐、宋濂),六为史事宗(李光地、杨万里参史实)。

综观历史,《易经》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国专制社会,而且也传播并影响了亚洲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以及欧美大陆。

明末,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于1626年将《周易》翻译成拉丁文传播到西方世界,拉开了《易经》西传序幕。

近代研究

在近五十年,出现了新的《易经》历史研究,西方和中国的学者根据商、周朝的占卜用的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出土了将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纪的《易经》、《道德经》和其它书籍,是现存《易经》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孔子所著的〈系辞传〉上、下,但并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当代的学者怀疑周文王、孔子并非《易经》的全部作者,部分学者更认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学者比较过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易经》和周朝的钟鼎文之后,认为《周易》不是周文王一人所著,最可能的成书日期应是西周后期,大约公元前九世纪末。现时一般认为《易经》是集体创作,《周易》的起源并非任何一个传说或历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时期占筮用的文字编纂而成。

易与二进制之谬

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二进制来自于中国的八卦,但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神话。

File:Zhuhdt.jpg
朱子小横图

十八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以二进制解读易经,显然是受了朱熹自造先天横图的影响,事实上横图系朱熹肢解邵雍小圆图和先天八卦(方圆)图而来,与先天易理不符。

File:Xinatantu.jpg
邵子先天小圆图

邵子先天八卦图(合方圆两图为一)是有“加进递增”与“分列递减”两种概念﹐ 即“长大为小皆自下而上(方图)﹐分大为小皆自上而下(圆图)”。因朱熹当年无法理解其意,所以莱布尼茨试图用二进制附会方圆图,茫然不知所措也在情理之中。

郭书春在《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一书461页指出:“中国有所谓《周易》创造了二进制的说法,至于莱布尼茨受《周易》八卦的影响创造二进制并用于计算机的神话,更是广为流传。事实是,莱布尼兹先发明了二进制,后来才看到传教士带回的宋代学者重新编排的《周易》八卦,并发现八卦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来解释。”因此,并不是莱布尼茨看到阴阳八卦才发明二进制。梁宗巨著《数学历史典故》一书14~18页对这一历史公案有更加详尽考察,想进一步了解者可参考。[9]

二进制本身具有加减乘除计算,有二进制与十进制等其他进制的换算等等。二进制与阴阳八卦截然不同,阴阳八卦根本没有加减乘除运算,没有与其他进制的换算。把仅仅表面上类似的阴阳八卦当成二进制,实际上犯了大物理学家费曼所说的草包族科学的谬误[来源请求]

在十八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以二进制附会易经的六十四卦。莱布尼茨在《致德雷蒙信》中指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图形,恰恰与他在二十多年前发明的二进制计数法相类似:阴爻-- 可以用0表示,阳爻—可以用1表示。

000
艮 001
坎 010
巽 011
震 100
离 101
兑 110
111
  • 莱布尼茨又说以0和1二数可以表示万物,一如易经中阴爻--,阳爻-生生不息,滋生万物。
    • 000000 为六十四卦中的坤坤;
    • 000100 为六十四卦中的坤震;
    • 111111 为六十四卦中的乾乾;
  • 莱布尼茨还进一步附会八卦表示上帝七日创造世界,坤 000:为天地洪荒,万物皆空;第一日:艮 001 为上帝造天,第二日:坎 010 为天地同在……第七日乾 111:乃万物具备,是为主安息日。1

Unicode

八卦符号收录于Unicode 1.1,其以外之符号则被Unicode 4.0收录。

该等符号被收录于以下两Unicode Block内:

  • Miscellaneous Symbols (U+2600–U+26FF):
    • 两仪:U+268A (⚊) and U+268B (⚋)
    • 四象:U+268C–U+268F (⚌ ⚍ ⚎ ⚏)
    • 八卦:U+2630–U+2637 (☰ ☱ ☲ ☳ ☴ ☵ ☶ ☷)
  • 易经六爻符号 (U+4DC0–U+4DFF):
    • 六十四卦:U+4DC0–U+4DFF
易经六十四卦符号
Yijing Hexagram Symbols[1]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码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4DCx
U+4DDx
U+4DEx
U+4DFx ䷿
注释
1.^ 依据 Unicode 15.0

参见

注解

  1. ^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2. ^ 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易》曰:宓戏(即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虐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3. ^ 《山海经》中说“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
  4. ^ 《周礼》郑玄注引杜子春云:“连山,宓戏;归藏,黄帝。”
  5. ^ 《周易正义》:“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周易》。其《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西汉司马迁《史记》:“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6. ^ 王风 刘歆与《周易》最高经典地位的确立
  7. ^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8. ^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分为“两派六宗”
  9. ^ 数学科普:常识性谬误令人忧

参考文献

  • 刘正 杨冰 《推卦易知录—<周易>通说》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isbn7-202-00411-9/B.37
  • (美)罗特斯坦 著,李晓东 译,《心灵的标符:音乐与数学的内在生命—大美译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ISBN 978-7-206-03821-1
  • 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8年,ISBN 753330053
  •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年,ISBN 7-5052-0181-6
  • 周礼
  • 司马迁,《史记
  • 邵雍《皇极经世书》
  •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哲学与启明运动》,河北人民出版社,ISBN 7-202-02560-4
  • 高亨,《周易古经通说》,华正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2月1日,ISBN 978-957-580-109-0
  •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 “程氏易学三书”:《易学新探》、《易辞新诠》、《易学新论》 (程石泉
  • 李雪勤:《初始清华简》(上海:中西书局,2013)

研究书目

  • 孙振声《易经入门》(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 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
  • 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87)。
  • 金谷治:于时化译:《易的占筮与义理》(济南:齐鲁书社,1990)。
  • 邢文:《帛书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 金景芳:《周易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
  • 刘大均:《周易概论》(成都:巴蜀书社,2010)。
  • 张政烺:《张政烺论易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11)。
  • 任国杰:《童子问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 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 蔡尚思:《十家论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外部链接


Template: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