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香港維基人佈告板/2006年12月
討論存檔
此頁的討論將會定期清理並存檔。存檔時,請在存檔時儘可能移動到與討論主題有關頁面的討論頁。 其他內容則會按月份作存檔,一般在半個月進行一次,每次清理超過15天沒有討論的條目。
- 2005年:9月及之前、10月至12月
- 2006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 2007年:1月、2月
- 其他:香港政府部門需不需要加上「香港」、「電車」一詞的使用
香港已結業戲院
由於影藝戲院的結業,我創立了香港已結業戲院列表,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請幫忙加入資料。一些有代表性的戲院,如普慶戲院也可以創立條目。--Paparazzi(追訪) 08:46 2006年12月1日 (UTC)
2006年12月香港維基人佈告板快訊
12月來臨了,以下是今個月香港維基人佈告板的工作重點:
- 本月香港專題已被定為香港宗教,歡迎各香港維基人重點編寫相關條目,以獲取維基香港創作獎。
- 香港條目提升計劃本月主題是香港的士及香港地理,同以5票當選,歡迎各香港維基人共同合作提升條目,以特色條目為目標,亦歡迎就下期主題作出提名和投票。
- 香港條目提升檢討本月則檢討上月提升的香港甲組足球聯賽及九廣輕鐵,歡迎就條目提升成效評分及發表意見,或協助更進一步地完善條目。
- 上月檢討中港龍航空獲得3.4分,故已被提名於優良條目候選,請各位多多支持。
希望以上資訊,可以使大家更了解今個月香港維基人佈告板的工作重點。 -- Kevinhksouth (Talk) 13:38 2006年12月1日 (UTC)
創作獎大塞車
移動到Wikipedia talk:香港維基人佈告板/維基香港創作獎
網上閱讀舊報紙
剛發現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提供了香港舊報紙數碼化館藏,儲存由1853年至1987年間多份香港中英文報紙,可於網上免費查閱。部份舊報紙的內容及廣告以今日的角度來看,也很「有趣」。希望大家可善用作搜尋資料,或懷一下舊。
- 網址:http://hkclweb.hkpl.gov.hk/hkclr2/internet/cht/html/frm-bas_srch.html
- 說明:http://hkclweb.hkpl.gov.hk/doc/internet/cht/hkonews_c_r.html
--Paparazzi(追訪) 17:31 2006年12月3日 (UTC)
順帶提供2個:
- 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考資料室 - 有大量歷史圖片及其他資料預約時間親身前往。
- http://flickr.com/search/?l=commderiv - 這個連結能方便搜尋Flickr上使用Creative Commons(cc)發佈的圖片,而且也除去了No Derivs(nd,不可改作)和No Comercial(nc,不可作商業用途)的圖片(有nd或nc的為合理使用圖像,限制較大),因此是可上傳到維基共享的自由版權圖像。
「香港」在維基出現的次數
冷知識時間:你知道「香港」一詞在中文維基百科出現的次數嗎?有維基人按2006年11月10日的數據,製作了一個叫Wikipedia:字數統計的統計。統計資料本身已很有趣了,例如最多出現的單字是「的」字,共有超過246萬個。說回正題,「香港」是出現了108,087次,在二字詞中排第九位!按當時約100,000條目計,平均每條條目都出現稍為多於1次的「香港」。以地名來計,「香港」只是僅次於「中國」,還是相距只有不夠2,000,可見大家對建立與香港相關的條目的成效。 -- Kevinhksouth (Talk) 16:32 2006年12月5日 (UTC)
- 繼續努力。Stewart~惡龍 20:34 2006年12月6日 (UTC)
- 路過一言: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不過亦希望大家千萬不要濫竽充數,因為我見不少香港條目只是寫了一些事實性的簡單資料便算,往後亦沒有人再去擴充。我想大家在建立一定數目的香港條目後,也要想想如何把資料豐富,要不然這裡便是一個 directory 而非 encyclopedia 了。一起加油吧!--84denniswong 02:46 2006年12月8日 (UTC)
昂平360
移動到Talk:昂坪360
移動到Talk:環境運輸及工務局
12月11日
10年前的12月11日,董建華當選香港特區行政長官。
5年前的12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這兩件大事,好像不見香港的新聞媒體報導過……--✉Salvête Omnês! Hello World! 14:15 2006年12月11日 (UTC)
-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項TVB有報導,因為今日是中國開放金融業予外資機構的期限,明日起,中國金融業需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參考 [1]。至於另一項……--Paparazzi(追訪) 14:29 2006年12月11日 (UTC)
合併得獎列表
強烈建議將Template:電視欣賞指數調查最佳節目頒獎禮、Template:萬千星輝賀台慶、Template:壹電視大獎等列出的各年得獎列表合併,單獨每年一張列表似乎意義不大。--Gakmo (Talk) 18:52 2006年12月11日 (UTC)
城市電腦售票網
移動到Talk:城市電腦售票網
兆康苑
移動到Talk:兆康苑
請關注維基新聞中一則香港新聞
各位香港維基百科人,希望你們關注維基新聞中一則香港新聞:n:多人進入將被清拆的香港天星碼頭。文中提及「舊天星碼頭擁有一個鐘樓,鐘樓內的大鐘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大鐘,惟當局表示大鐘拆去後會被熔掉」,但根據明報早前的報道,「至於舊鐘樓所用的5個銅鐘,將由政府「收留」,擺放在新鐘樓大堂內作展覽」。文中的錯誤資料,給我的感覺是故意地企圖誤導及煽動群眾,使強行阻止清拆碼頭的行動得到同情,使我感到十分氣憤。我不願見到維基媒體成為持特定立場人士進行暗中宣傳的工具,亦希望活躍於編寫維基百科條目的各位引以為鑑。 -- Anguss 13:45 2006年12月14日 (UTC)
- 以上新聞的連結出錯?(中文維基新聞首頁才可進入。)但無論如何,可能只是有人未經求證下隨便寫上去而已,動機是怎樣也不需要作出特別猜測。反而我留意到該新聞內文的另一個問題,「立法會」和「行政長官」被引號括著了,這種做法通常只會在不承認合法地位時才使用,如中國大陸使用「台灣領導人」稱呼陳水扁。而在香港的條目這樣使用,似乎並不恰當。 -- Kevinhksouth (Talk) 14:12 2006年12月14日 (UTC)
- 無意中剛看到了有人意圖回退的舊版本,原來該新聞原文根本是擺明反政府的(例如使用了「匪」的字眼稱呼香港政府官員),因此該新聞的中立性有問題也不奇怪,「熔掉鐘樓」的假消息也可能真是故意誤導及煽動也不定。但維基精神是人人可編輯修改的,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時只需修改便可以了,也沒有需要大動肝火的。 -- Kevinhksouth (Talk) 17:30 2006年12月15日 (UTC)
求一些資料
最近,發現了在前不知哪一期(應不會過三期)的明報周刊夾在中間的那一份小書刊有關於伯大尼修院的專頁,很想一看,不知誰人可以告訴小神父在哪可以找到,或是能替小神父找到?--惡德神父 13:59 2006年12月14日 (UTC)
- 可以嘗試一下到公共圖書館「逾期報刊區」翻查一下,我記得公共圖書館應該是有明報周刊的。香港中央圖書館應該還有不設外借的逾期報刊存庫供參考之用。 -- Kevinhksouth (Talk) 14:16 2006年12月14日 (UTC)
地鐵路綫變成了地鐵路線
近日維基發展,繁簡轉換總是忘記了我們地道香港人的需要。月台變成了月臺,現時直頭連地鐵路綫變成了地鐵路線,其實其從「港澳繁體」的按鈕增加後,有不少繁簡轉換理論上可以以zh-hk處理吧?--Mtrkwt 14:02 2006年12月14日 (UTC)
- 本來這些轉換早已存在,但很可惜地現在「港澳繁體」的功能是壞掉了的,現在大家用的「港澳繁體」只是「台灣正體」,如「健力士世界紀錄」會自動轉換為「健力士世界紀錄」(台灣是稱為金氏的)。 (如果剛才的例子沒有被轉換,代表「港澳繁體」已恢復正常了。) -- Kevinhksouth (Talk) 14:26 2006年12月14日 (UTC)
三個級別的歷史建築
移動到Talk:香港歷史建築
創作獎對新條目的鼓勵
移動到Wikipedia talk:香港維基人佈告板/維基香港創作獎
移動到Talk:星期X檔案
油塘及馬游塘
有人對油塘=馬游塘發出提問。在初步調查之下,有關內容可能有誤,先行隠去有關內容,以免廣泛傳播。本人資料有限,希望有人可以證明或者推翻油塘=馬游塘這個說法。HenryLi 06:22 2006年12月13日 (UTC)
- 在神父編寫佐敦谷水塘時,在第一手資料中的案卷中有提及過馬游塘水塘的建築,算是提過一下馬游塘的事啦,可以去參考這一份案卷﹕「(《Jordan Valley Salt Water Pumping Station》,編號HKRS287-1-652)」,不過這案卷不是放在香港歷史檔案大樓,而是要先去大樓預約,再從水務署的檔案室拿出來,需時一星期左右。--惡德神父 06:34 2006年12月13日 (UTC)
- 我找到了以下的資料:
- 油塘名稱的由來 (雅虎知識+)
- 我找到了以下的資料:
'油塘'(舊稱馬游塘)一名大約在一九五四年,由工務司署發展觀塘區時所改的;這是因為當年政府批出現時麗港城的地方給一間亞細亞石油公司而得名,而麗港城的前身正是當時的亞細亞油庫 ;後來蜆殼石油租用亞細亞的油庫,大約在一九八八年至八九年,油庫被觀塘區議會建議政府收回。而長實集團就用換地及補錢方式向 蜆殼購入油庫地皮,再將其發展成為麗港城。
- 馬游塘站(馬油塘站)的位置 (香港鐵路網)
觀塘線 - Ma Yau Tong - 馬油塘 - 油塘邨第9至16座對出之間的一段高超道與鯉魚門道之間的斜坡上
- 雖然不保證來源的準確性,但至少文中的原內容有來源支持。 -- Kevinhksouth (Talk) 09:12 2006年12月13日 (UTC)
- 已細心看過雅虎知識的引文。上面你提供這篇油塘 名稱的由來其實是參考自為什麼油塘叫油塘呢?,而這一篇註明是參考wikipedia以及香港地方油塘村及麗港城。若是油塘舊稱馬游塘參考自wikipedia,豈不是自我參考?而香港地方一文,裏面Harry發表油塘以前不是叫游塘,反而叫酒灣。所以從雅虎知識一文中,實在找不出油塘以前叫馬游塘的證據。不過我認為油塘舊稱游塘是有可能的,因為更早的英文文獻是有Yau Tong這一個名稱。
- 再者香港鐵路網裏面寫的是馬油塘站,不是馬游塘站。所以Freeman, Fox, Wilbur Smith, and Associates寫的Hong Kong Mass Transit Further Studies是鐵路方面的關鍵(裏面可能沒有中文名)。而你提出油塘舊稱馬游塘,是有必要再追尋來源。我相信你提出來的不是空穴來風,是有前人提過你才會這樣寫。HenryLi 09:58 2006年12月13日 (UTC)
- 你也分析得有道理。我也認同有必要找更多資料,證明(或者推翻)油塘與馬游塘之間的關係。 -- Kevinhksouth (Talk) 10:15 2006年12月13日 (UTC)
- 補充,根據公共圖書館MMIS資料,小弟發現在報章上曾刊登與馬游塘的建築物主要共有四個,一是「馬游塘水塘」;二是近觀塘秀茂坪的「馬游塘堆填區」(即現將軍澳道、秀茂坪、翠屏邨對出山谷)、三是西貢區的「馬游塘村」一帶;四是「鯉魚門大橋」的馬游塘(即現油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份1959年11月14日的報章,是有一標題「……馬油塘至調景嶺路面重舖碎石」,內容完全是指當年的寶琳路(內有提及安達臣道、新警署及靈實)--Mtrkwt 10:54 2006年12月13日 (UTC)
- 從以上資料看,廣義上馬游塘的範圍可能確是由秀茂坪至油塘,因此馬游塘一文中「原指九龍觀塘以東的地區,即現時油塘及其北部地帶」可能是正確的。 -- Kevinhksouth (Talk) 11:07 2006年12月13日 (UTC)
- 個人也局部相信「馬蹓塘」之說﹕我在寫佐敦谷水塘時參考的案卷(《Jordan Valley Salt Water Pumping Station》,編號HKRS287-1-652)中,馬游塘水塘在設計圖中的名字是「Ma Lau Tong Reservoir」--惡德神父 15:01 2006年12月13日 (UTC)
我已查過1968年地鐵(Rapid Transit)的早期計劃書,Ma Yau Tong Station確在鯉魚門道(Lei Yue Mun Road),當年油塘邨(Yau Tong Resettlement Estate)以東。不過奇怪的是油塘道(Yau Tong Road)卻在邨西。
這裏就有疑惑,何以該站在油塘邨(Yau Tong Resettlement Estate),卻稱為Ma Yau Tong Station?
在今日馬游塘之處,1905年英文地圖是Lau Tong,1936年是Ma Lau Tong,但1957年補上去的中文是馬游塘。而網上二戰時加拿大兵的回憶有Ma Lau Tong Line。1968年政府已改用Ma Yau Tong。即英文名稱轉變是在1941至1968年間。而中文名稱在1957年已是馬游塘。
這裏又有疑惑,何以馬游塘以前寫作Ma Lau Tong與Lau Tong。若是轉名,因何轉名?
還有1905年的地圖,英文寫明白這個海灣是Yau Tong。轉名之說從何而來?
HenryLi 15:54 2006年12月13日 (UTC)
- 我想到的假設可能是:「油塘」原本也是「油塘」,「馬游塘」(馬游塘村一帶)原本叫「馬蹓塘」,但可能是地方官員的失誤,將兩個地名混淆,變出「馬游塘」這個怪胎,所以有一段時間「油塘」和「馬蹓塘」都被稱為「馬游塘」,最後「油塘」仍叫「油塘」,但「馬蹓塘」卻繼承了「馬游塘」這個錯誤地名。這是我很大膽的一個假設。 -- Kevinhksouth (Talk) 17:15 2006年12月13日 (UTC)
- 這個假設幾好,不過要證明就相當困難。
- 油塘方面,無論1963年的華僑日報地圖(只提及油塘灣,北面東油塘及西油塘),還是1958年政府地圖的政府(只有Kwun Tong Tsai Wan = Yau Tong Bay),都沒有提及Ma Yau Tong。反而中文報章會用馬油塘指今日之馬游塘。在油塘上計劃起Ma Yau Tong Station可能是顧問公司一個錯誤也說不定。HenryLi 05:54 2006年12月14日 (UTC)
- 以下節錄自hk-place.com
- 輪到報紙方面的解說,原來在1959年3月6日的'China Mail'中有提及New dam at Ma Lau Tong to be built,而興建地點曾有註名'...is to built near Ma Lau Tong Village'。現時,小弟對於馬溜塘的問題又來了,尤其馬溜塘是否由英文中翻譯過來?--Mtrkwt 13:50 2006年12月14日 (UTC)
- OT一下,這段說的堤壩應就是馬游塘水塘的了。--惡德神父 13:56 2006年12月14日 (UTC)
- 我覺得馬溜塘是中文來的,反而馬游塘可能就是英文中翻譯過來,因為Ma Lau Tong與Ma Yau Tong只是一個字母之差,而且馬游塘這地名不能照字面作合理解釋。可以看看我上面的假設,可能就是Ma Lau Tong及Yau Tong兩個地名被crossover了,才得出了Ma Yau Tong的錯誤地名。 -- Kevinhksouth (Talk) 14:04 2006年12月14日 (UTC)
- OT一下,這段說的堤壩應就是馬游塘水塘的了。--惡德神父 13:56 2006年12月14日 (UTC)
- 很可惜,Ma Lau Tong的對譯,至今還未找到。不論馬溜塘,馬蹓塘,甚至說馬騮塘,馬樓塘也一樣可以。而1957年地圖上,在英文地圖上的Ma Lau Tong是配上中文馬游塘。馬游塘/馬油塘/Ma Lau Tong/Lau Tong是1899年已有的原居民村,而且也在交通要道上,轉名應該是一條大事吧。HenryLi 01:42 2006年12月15日 (UTC)
- 但我至少相信,Ma Lau Tong的「馬溜」/「馬蹓」/「馬騮」,即是粵語的「猴子」。相反,馬游塘的「馬游」便不能作出解釋了。 -- Kevinhksouth (Talk) 05:47 2006年12月15日 (UTC)
- 條目中能使用這種假設嗎?! 有沒有比較權威的人仕可証實,如:政府官員、香港地理/歷史學家?!Stewart~惡龍 08:15 2006年12月15日 (UTC)
- 所以維基內容有問題就不能"出街",否則會有受人廣為引用,到時就有麻煩。好明顯,現在已經有這樣的程況,要小心更正。HenryLi 16:26 2006年12月15日 (UTC)
- 單是Lau Tong與Ma Lau Tong之間已有差異,這個就不能純以馬蹓解譯。找到1949版華僑日報出版香港年鑑內附有香港地圖,今日馬游塘的位置寫有馬油塘。馬游塘村的原居民是本地人?是客家人?潮州人?有時可能是英人問當地鄉音做成差異。HenryLi 16:26 2006年12月15日 (UTC)
- 條目中能使用這種假設嗎?! 有沒有比較權威的人仕可証實,如:政府官員、香港地理/歷史學家?!Stewart~惡龍 08:15 2006年12月15日 (UTC)
- 但我至少相信,Ma Lau Tong的「馬溜」/「馬蹓」/「馬騮」,即是粵語的「猴子」。相反,馬游塘的「馬游」便不能作出解釋了。 -- Kevinhksouth (Talk) 05:47 2006年12月15日 (UTC)
- 小弟按HenryLi及Father vice的結論,我總不相信馬游塘村會更名,問題總是在馬游塘村是否原稱?--Mtrkwt 11:18 2006年12月15日 (UTC)
- 哈哈,嚴格來說神父我沒有下什麼結論,充其量只是說有一份案卷是如此寫的就是了。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那事的地名究竟是出了什麼事吧。互勉。--惡德神父 06:23 2006年12月16日 (UTC)
想起舊圖中,葵涌以北的Wo Li Hop是今日的和宜合。就像L和Y之間有不知名關係。HenryLi 15:48 2006年12月18日 (UTC)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與比更士菲樓
既然馬游塘的謎團拿上來討論,我也把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前身歷史之謎拿上來吧,希望集思廣益。條目提及大樓前身的建築物名為「莊士敦樓」,曾多次易手,並於1890年更名為「比更士菲樓」(Beaconsfield Arcade),而華人一般將其稱為「拱北樓」。然而,有維基人向我提供資料,Beaconsfield Arcade可能並不等於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如果屬實,文中的前身歷史可能與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前身歷史無關。之前的討論請參考Talk: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因此,希望大家協助求證資料真實性。 -- Kevinhksouth (Talk) 11:18 2006年12月13日 (UTC)
- 手頭上沒有詳細資料,但找到香港著名建築師巴馬丹拿集團的網站 [9]。
…當中採用維多利亞式設計的香港首座多層購物商場Beaconsfield Arcade和第一代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更是馳名至今。
那幅圖中的3層高建築,與先前在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條目中出現的圖片一樣,是長條形,如此那便應該不是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而是皇后大道中,1990年代與希爾頓酒店一同拆卸的拱北行前身。即是Beaconsfield Arcade(拱北樓)->Beaconsfield House(拱北行)。而Arcade這名字常見於早年的商場建築。
拱北行曾經是政府新聞處辦公室所在 [10]。我記得它是長條形灰色的建築,地下有一個公廁及郵政局。希望大家補充更多資料--Paparazzi(追訪) 14:37 2006年12月13日 (UTC)
多謝各位提供資料。綜合目前資料,可以確定的事實如下:
-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不等如Beaconsfield Arcade
- Beaconsfield Arcade稱為比更士菲樓、拱北樓,後改建為Beaconsfield House拱北行
- 原本於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的那幅圖是屬於Beaconsfield Arcade的
但仍有一些疑團未解開:
- 作為港督官邸(1846年)至法國外方傳道會購入該座建築物重建(1915年}期間,莊士敦樓(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的用途是否「先後用作匯豐銀行飯堂及俄羅斯領事館」?(還是屬於拱北樓?) 莊士敦樓於重建前是否曾被改名?
- 上面資料說拱北行曾經是政府新聞處辦公室所在,但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中提及「1983年,大樓再改為香港政府新聞處總部」,這句statement是屬於拱北行的?如果是,那麼自1983年最高法院遷出後至1997年前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的用途是甚麼?
-- Kevinhksouth (Talk) 17:10 2006年12月13日 (UTC)
- 政府新聞處確曾使用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作部份辦公室,在政府新聞處40周年資料(英語) [14]中,有提到:
From the rear of the fourth floor's western extremity a narrow bridge linked Beaconsfield House with Battery Path, alongside the French Mission Building (which at one stage housed a wing of ISD and is now 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亦有提及莊士敦樓:
The site of the new home was originally a steep slope from a rocky hill to the shore of Victoria Harbour - which lay generally within metres of Queens Road. In 1841, Hong Kong's Deputy Superintendent of Trade and acting administrator, Alexander Johnston, levelled the top of the hill to build a home. The slope below was cut away to provide space for stables and outbuildings. The rock and earth were used for reclamation.
--Paparazzi(追訪) 09:23 2006年12月14日 (UTC)
進展有了突破。經過我和Paparazzi的討論,最接近真相的假設是「比更士菲樓」同時是兩座建築的中文名稱,但英文名有分別,分別是1890年至1915年的莊士敦樓,稱為Beaconsfield House,以及拱北行Beaconsfield Arcade。條目關於莊士敦樓改名的資料是真確的。這個最接近真相的假設,目前只欠資料來源確認。 -- Kevinhksouth (Talk) 15:10 2006年12月14日 (UTC)
- Clithering翻查歷史資料,給了一些很有用的資料及推論,謝謝! 我修改了拱北行一些內容,並創立了拍拱行。而我在公共圖書館MMIS中找到此圖:[15] 可見法國傳道會大樓及Beaconsfield Arcade(原來叫拍拱行),而左面一塊白色很大的平地,則可能是希爾頓酒店及今長江集團中心所在位置,木球場(今遮打花園)對面。而在google則完全找不到拍拱行任何資料。--Paparazzi(追訪) 16:20 2006年12月15日 (UTC)
剛發現這個討論頁,上面的發現實在是太鼓舞了!我想現在「柏拱行」和「傳道會大樓」的位置問題已大致弄清楚,現在倒要分清「拱北樓/拱北行/柏拱行」和「Beaconsfield Building/House/Arcade」的配對問題。--Clithering 16:51 2006年12月15日 (UTC)
- 同意。似乎自從我建立拱北樓消歧義頁後又有了以上「柏拱行」的新發現,那麼拱北樓改為直接重定向到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便可以了?還是同時列出柏拱行、拱北行及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三個定義較好? -- Kevinhksouth (Talk) 17:23 2006年12月15日 (UTC)
- 我認為可以保留「拱北樓」消歧義,用以重定向到「拱北樓」(舊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和「拱北行」(新聞處建築物)。至於「柏拱行」這個建築物本身就似乎和「拱北○」這個別稱沒有關係。在有資料支持以前,我建議暫時可以這樣區分:
- 柏拱行=Beaconsfield Arcade
- 拱北樓=Beaconsfield
- 拱北行=Beaconsfield House--Clithering 10:57 2006年12月16日 (UTC)
支持Clithering的建議,餘下的就是找尋更多歷史資料確認這些名稱。集思廣益去研究一個問題也甚有趣,不知大家有無興趣合作編寫或擴充一些條目?--Paparazzi(追訪) 17:12 2006年12月16日 (UTC)
- 可能反而「比更士菲樓」真是需要列出3個意思,因為網上搜尋「比更士菲樓」,都有指那3座建築的其中一座。無論如何,我的意見同Paparazzi一樣,對這種集思廣益去查清真相的方式感到有趣,畢竟這是在維基百科的世界上才可以做到。 -- Kevinhksouth (Talk) 04:58 2006年12月17日 (UTC)
我也同意兩位所言。我其實有其他問題要向大家請教,遲些會貼到這裡哩。--Clithering 17:09 2006年12月19日 (UTC)
可以把《香港便覽》的文章全篇摘錄嗎?
雖然我知道《香港便覽》可隨意摘錄,但把全篇文章幾乎「搬字過紙式」地搬進條目裡去,就變成一個條目,我總是覺得怪怪的。我指的是香港就業的條目,大部分文字都是摘錄而來,只加上少許修改。想問問這樣做的確沒有問題嗎?--Cosferia 16:20 2006年12月13日 (UTC)
- 沒有侵權上的問題,但始終這種搬字過紙的做法不被鼓勵,因為這便和直接閱讀《香港便覽》沒有分別了。 -- Kevinhksouth (Talk) 17:01 2006年12月13日 (UTC)
轉載無版權顧慮的內容,總比完全無內容好吧。-- tonync (talk) 13:09 2006年12月19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