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貓熊
大熊貓 | ||||||||||||||
---|---|---|---|---|---|---|---|---|---|---|---|---|---|---|
保護狀況 | ||||||||||||||
科學分類 | ||||||||||||||
| ||||||||||||||
二名法 | ||||||||||||||
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1869 | ||||||||||||||
大熊貓分佈圖
| ||||||||||||||
亞種 | ||||||||||||||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稱作大熊貓,一般稱作「熊貓」或「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是中國特有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159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大熊貓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2]。
大熊貓黑白相間的毛色使其深受人們喜愛,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標誌,大熊貓儼然已成為了瀕危物種保護最重要的象徵;大熊貓也是中國在外交活動中向對方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然而至今已面臨絕種,常被誤認貓熊與熊貓之不同,其實不盡然,皆同屬於同種動物。
名稱溯源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大熊貓的中國古代名稱有不同說法,如執夷[3](孔注《書經》、陸璣(吳)注《毛詩》、《爾雅》、郭璞注《爾雅疏》、《爾雅翼》等都有記載)、杜洞尕、食鐵獸、竹熊、白羆、花熊、華熊、花頭熊、銀狗、峨曲、猛豹、猛氏獸。[來源請求]
在中文裡,熊貓和貓熊都是清末才有的近代用語,不是古代用語。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在四川寶興縣鄧池溝發現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Ursus melanoleucus)。後來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動物學家阿爾封斯·米勒·愛德華茲鑑定了阿爾芒·戴維德送來的大熊貓標本後認為大熊貓的骨架和牙齒更接近於浣熊、小熊貓,而非熊科,因此他把「黑白熊」改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小熊貓似的黑白動物),但他次年又提出「Ailuropus melanoleuca」的叫法。[4]
熊貓(panda)這個名稱其實是小熊貓(lesser panda,也稱火狐firefox、紅熊貓red panda)先取得的,熊貓科的學名Ailuridae便是取自於小熊貓的學名Ailurus fulgens。大熊貓(giant panda)的稱呼原是相對於小熊貓而命名的,但是大熊貓遠比小熊貓有名,所以單講「熊貓」時,漸漸變成專指大熊貓。「熊貓」之詞早在1915年間就有了[5]。1915年編成、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熊」之(三):「熊貓,獸名,似貓而善升木。」從所附熊貓圖看,指的是小熊貓。(見1978年重印本,第935頁。)但是1938年出版的《辭海》「熊貓」條稱:「獸名,產新疆;……距今六十年前,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衛氏所發現」(見1980年重印本,第1849頁)。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早前台灣都是最常用的稱呼;但是馬英九總統上台後,規定台灣官方正式稱呼是貓熊,稱要正名。[6][7][8] 因為貓熊是似貓的熊,熊是主名詞,貓是修飾詞,因此熊貓一詞符合古漢語的「大名冠小名」(蠶蟻、臉蛋、蝸牛、蝦米、韭黃...)構詞法。而貓熊一詞則符合目前漢語把修飾詞放前的習慣。幼齡的大貓熊應稱為「幼齡期大貓熊」、「大貓熊幼崽」或「大貓熊寶寶」,而非「小貓熊」,因為小熊貓為另一物種。
名稱的訛傳
關於熊貓的名稱,有幾個訛傳是這樣的:
- 「40年代,重慶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展品標牌上分別用中、英文書寫著貓熊的學名,但由於那時的中文習慣讀法是從右至左,故而國人都把按英文書寫方式書寫的貓熊,讀成了熊貓,並延用至今。
-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標本最吸引觀眾注意。它的標牌採用了流行的國際書寫格式,分別註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於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台灣有家報紙曾撰文給「熊貓」正名,但人民已經習慣,反而覺得「貓熊」不那麼順口了。」[9]
- 「西方世界認識它後,最初將它翻譯成「大貓熊」或「貓熊」,但在60年前報上初次發表新聞時,偶然被顛倒成「熊貓」,未料到竟成為今日通用的名稱了。」[10]
其實這些訛傳都源自70年代,夏元瑜以第一人稱所寫的隨筆,「一錯五十年--為貓熊正名」一文。該文於1978年10月5日刊登於臺灣《聯合報》副刊上,後收錄於他的幽默精選集《生花筆》中。[11] 該觀點之後又被多方面錯誤引用[12],包括馬英九總統。[6][8] 可是在20世紀40年代前出版的權威詞典(《中華大字典》、《辭海》、《最新實用漢英辭典》、《重編國語辭典》)均稱熊貓而無貓熊,而且全為竪排版,故並不存在右左讀錯的問題。[5][13][14] 最重要的是,當時國人沒必要不按習慣讀法而按英文書寫的方式寫下物種名。
物種信息
分佈
歷史上絕大部分熊貓化石是在當時500-700米的海拔髮現的,現在因為人類的緊逼,熊貓已經退縮到海拔1500-300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和亞熱帶的山地竹林內。熊貓棲息地主要分布在中國的陝西南部、甘肅及四川等地。
演化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關於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後來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分類學
根據DNA,目前大熊貓通常被歸類為熊科或熊貓科[15],小熊貓和浣熊歸類為浣熊科。
由於大熊貓和小熊貓都兼有熊和浣熊的特性,也與這兩個科的動物有着明顯的差異,牠的科學分類一直有爭議,有人提議把大熊貓單列為熊貓科來解決這個問題。即使用現代的基因測試技術,對不同的蛋白或核酸進行比對可能得出大相徑庭的結果。因此大熊貓的分類至今仍有很大的爭議,詳見下文。現存生物中,與大熊貓最接近的生物,是位於南美洲的眼鏡熊[16]。
《美國哺乳動物學雜誌》2005年第四期發表論文,將大熊貓分為四川大熊貓和秦嶺大熊貓兩個亞種。其中秦嶺大熊貓為1964年北京師範大學鄭光美教授首次提出,而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方盛國教授等人的研究使這一說法得到國際承認[17]。
近百餘年來,生物學家對於這個物種的正確分類一直爭論不休,最後經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彙集的資料證實,大貓熊自成一屬,既不屬於浣熊科,也不屬於熊屬。[18]
2009年12月13日,大熊貓基因組測序研究項目完成。本次測序涉及了大熊貓的21對染色體上的2萬多個基因。研究結果顯示,大熊貓是熊科的一個種,並且與已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中狗的基因組最接近。[19]
爭議及證據
中國大陸對於大熊貓的分類一直存有爭議,1980年代前,一直有三種觀點,認為大貓熊可以歸為熊科、浣熊科、大貓熊科。1980年代後,基本成為兩派,熊科和大貓熊科。這些分類的觀點有以下依據:
- 熊科:
- 形態上與熊相似
- 大熊貓、小熊貓、浣熊、和幾種熊的蛋白質和DNA序列比較,認為大貓熊起源於熊類。
- 用大貓熊、黑熊、馬來熊、小貓熊、狗、貓等做血清免疫學比較,分離期免疫距離,認為大貓熊屬於熊科。
- PCR和南方墨點法等方法對大貓熊、小貓熊、馬來熊、浣熊等分析,結果表明大貓熊與熊科中的馬來熊親緣關係較近。
- 浣熊科:
- 大熊貓科(即自成一科):
- 大熊貓的骨骼和消化道與熊都有區別。
- 對腦的定量分析後,大貓熊的腦分別有與黑熊和浣熊相似的結構,並且有許多獨特的結構。
- 大熊貓初生幼仔尾較熊的長,從幼仔的發育特點分析,熊與貓熊的系統發生淵源不同。
- 生態行為與熊不同,如不冬眠、交配方式也與熊不同。
- 對大熊貓、雜交熊等的染色體帶核型相互關係的研究,認為大貓熊與熊和小貓熊、浣熊的相似程度很低,應單立一科。
- 對大熊貓顯帶染色體的研究,認為大貓熊應在進化中獨居一科。
- 依據大熊貓、小熊貓、熊科等動物的線粒體DNA的序列比較,建立的分子系統樹,認為大貓、小貓都應各自獨立為科。
- 對大貓熊和幾種食肉動物的血清蛋白及乳酸脫氫同工酶比較後,認為大貓熊應單立一科。
- 古生物化石的依據。
外形特徵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其體長約120-180厘米,尾長約10-20厘米,體重約60-150公斤,最重可達180公斤,飼養的熊貓略重,一般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鋒利的爪和發達有力的前後肢,有利於大熊貓能快速爬上高大的喬木。軀幹、尾巴是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身體不同部分的皮膚厚度也不一樣,體背部厚於腹側,體外側厚於體內側,皮膚的平均厚度約為5mm,並且色白而富有彈性和韌性。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這是由於大熊貓長期生活於密密的竹林里,光線很暗,障礙物又多,致使其目光變得十分短淺。此外由於它的瞳孔像貓一樣是縱裂的。因此,當夜幕降臨的傍晚,它們還能活動。
目前已知的大熊貓的毛色共有三種:黑白色、棕白色、白色。四川大熊貓的頭大而且長,牙齒小,更類似於熊,胸斑黑色、腹毛白。秦嶺棕色大熊貓亞種的頭圓,頭骨小,牙齒大,更近似於貓,胸斑為暗棕色、腹毛棕色。秦嶺白色大熊貓亞種眼圈、四肢下部外,從耳朵、肩胛到整個胸脯,均為白色。
習性與繁衍
習性
大熊貓喜歡獨居,每隻大熊貓有單獨的活動區域。除發情期外,常過着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km2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核域不重疊。
飲食習慣
熊貓和別的熊一樣是雜食性動物,處於從食肉動物到食草動物過度的階段。主要食物是竹子,野生的熊貓會吃草、野果、昆蟲、竹鼠、牛羚、甚至附近村落裏養的羊和垃圾堆的剩飯菜。[20],大熊貓像人類一樣的大拇指能幫助抓握竹竿,強而有力的雙顎及後方扁平的臼齒能讓牠們咬碎竹子堅韌難嚼的纖維,胃中一層厚厚的黏膜能防止牠們的胃被竹子尖銳的碎片劃傷,但熊貓沒有像其它草食動物一樣的牙齒和「纖維消化細菌」來幫助消化和吸收植物中的纖維和養分,因此熊貓每天要吃15-20公斤的竹子才能攝取足夠的營養。
大熊貓不愛吃肉的原因
科學家認為:「大熊貓具備肉食動物的生理特徵卻不以肉為主食」,是因為一個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貓無法感覺肉類的鮮味。[21][22][23][24]
繁殖
成年大熊貓的發情期很短,尤其人工飼養後發情更為不易,一年裡雌性熊貓的發情期只有幾天,交配後就分開,幼子由雌性單獨養育。熊貓在野外身手靈活,擅於爬樹,遇到危險時奔跑速度很快。
大熊貓常在冷杉的大樹洞裏生育,一胎產一子,有時產兩子,不過野生貓熊若產下兩子會選擇遺棄其中一隻,這是為了確保至少有幼熊能夠存活長大,母熊懷孕時體貌無明顯變化。出生的大熊貓幼子只有一二兩重,呈粉紅色,與成年熊貓形態差別很大。由於熊貓以竹子為食,每天需要長時間進食來保證熱量的供給,在育幼期母熊貓也要離開幼崽2-4個小時外出覓食。
1990年代,研究人員尚不了解熊貓習性,看到母熊貓遠離幼崽而遲遲不歸,就推斷幼仔遭到遺棄。要收養這些被「遺棄」的幼仔進行人工飼養。後對野生熊貓繁殖行為長期的觀察推翻了這種觀點,母熊貓長時間離巢是需要吃夠足夠的竹子來分泌乳汁來哺育後代。
人工飼養的熊貓脫離野外環境,自然發情率低。野外大熊貓成年後表現出繁殖行為的比例是100%,而到2000年為止圈養大熊貓只有26%,為它的人工繁殖帶來困難。1990年代以後,大熊貓的人工繁殖已經完善,多採用人工授精的方式。此外,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大熊貓出現了一胎三子,即三胞胎的情況,但成活率較低;例如1999年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及2013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熊貓三胞胎最終都僅成活一隻[25][26],目前只有2014年7月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出生的熊貓三胞胎全部成活[27]。
壽命
熊貓一歲等於人類三歲,野生熊貓壽命一般為15至20歲[28],而飼養熊貓可達30歲以上[28],史上最長壽熊貓有37歲[29],2014年1月在世最年長的熊貓則為35歲(住在香港海洋公園的雌性熊貓佳佳[29])。
利用與保護
史前年代
根據考古發掘,大熊貓在史前年代曾在今日的河南地區大量繁殖。由於大熊貓體型龐大,除了能提供肉食及骨髓以外,牠漂亮的皮毛亦為古人所青睞,所以曾經被古人大量獵殺[30]。
古代
與中國的許多野生動物不同,熊貓很少被認為有藥用價值,唯一認為可能有藥效的是熊貓的尿,而用途是溶解誤吞的鐵針[來源請求]。最近古生物學家在西班牙發現可能是大熊貓近親化石(agriarctosbeatrix),而這種熊貓活躍於1100萬年前的中新世,屬於小形(plandigrade)雜食躑行動物。而這種動物因生存環境問題遷移中國。這種動應有深色皮,左肩及眼和尾部都有白點,類似現代的馬來熊,生活方式也同馬來熊相似,都是以生果、昆蟲、植物為食,還比現代馬來熊小,體重還比馬來熊輕。從牙齒結構中發現同大熊貓同屬大熊貓亞科,亦發現同現傳大熊貓有親緣關係,是大熊貓亞科中最原始一種。可惜它已滅絕,因此或許為大熊貓找到可能源自歐洲証據、及解開大熊貓身世之迷。關於大熊貓分類,科學家以研究和爭論100年,未有定案。估計大熊貓祖先是一種食肉始熊貓動物,生活在中國四川等地,而此始熊貓演變的旁支名叫葛氏熊貓。生活於歐洲等地,直到中新後才滅絕。始熊貓主支在演變中,其中有一支隊名叫(ailuropoadumierta),是大熊貓小種生,傳於中新世紀,體形同狗一樣大小,是雜食性和食竹動物,分佈廣東四川等地,在已百年演變過程中取代了始熊地位。如此看來也可能為大熊貓提供了身世之迷証據。
西方人與熊貓
最早(1869年)讓西方認識到大熊貓的是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曼德·戴維(英語:Fr Jean Pierre Armand David),他拿到的只是一張熊貓皮,第一個在野外看到熊貓的西方人是J. H. Edgar。此後有大批西方人來中國射殺熊貓,捕捉活的熊貓也成為他們的強烈願望。1936年12月18日,露絲·哈克尼斯(英語:Ruth Elizabeth Harkness)攜帶一隻活的熊貓幼崽抵達舊金山,這隻熊貓的名字叫「蘇琳」(英語:Su Lin),它通過中國海關時的證明書寫的是「哈皮狗一隻」。此後露絲出版了它與蘇琳的故事《淑女與熊貓》(英語:The Lady and the Panda)。在之前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西方對這個物種一無所知,這也使人們對熊貓積攢了巨大的好奇心。
保護熊貓
大熊貓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瀕危物種。1958年設立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內容的重點就是大熊貓,這個保護區由國家林業局直接管轄。但由於當時較落後的保護觀念和生態學知識的相對匱乏,1980年代期間雖然全中國都在高喊「保護大熊貓」,但真正有利於熊貓的做法卻並不多。許多人都認為最好的保護辦法就是從野外捉來熊貓進行人工飼養,而飼養條件較差和工作人員缺乏飼養相關的一些科學常識,使許多研究基地成為熊貓永久的牢籠。對於竹子開花給熊貓帶來的負面效果,也通常是通過捕捉熊貓的方式解決,沒有研究它的食性進化和評估竹子死亡對它的實際影響。由於棲息地被破壞、環境污染、與種群隔離等原因,使野外種群的繁衍出現危機。1998年天然林砍伐的全面禁止和禁止個人擁有槍支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熊貓的生存。1992年以後,向保護區內的移民被禁止,並安排居民陸續遷出,使熊貓的棲息地得到了一定的保證。經過多年的保護工作,有些地方大熊貓的野外種群數量開始上升。
1961年熊貓的形象被選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標誌(原型為大熊貓姬姬)。20世紀下半葉以來,熊貓被看成是中國的象徵。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借出熊貓予美國和日本的動物園,這被視為是新中國與西方國家初次的文化交流,是當時中國外交的重要環節。到1980年代中期,熊貓的外交用途已大減,中國只借出熊貓予其他國家十年。現在國外動物園的熊貓多被中國政府有償出借,熊貓如果在國外婚育,後代仍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 從1985年開始,香港悅來酒店以熊貓作為店徽及採用Panda Hotel作英文名,而悅來酒店亦被稱作熊貓酒店。
近年發展
截至2004年,一個為期4年的《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報告》統計指出野外大熊貓總數約為1596隻,較1985年的1114隻為多。[31]其中僅約有273隻野生秦嶺大熊貓,僅佔全國大熊貓總數的17%。[32][33]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使大熊貓的命運再受挑戰,當中臥龍自然保護區這塊重要的棲息地遭受破壞[34]。2009年春節期間,13隻四川汶川地震後的大熊貓重返自然保護區;同時台北木柵動物園的兩隻大熊貓(「團團」、「圓圓」)正式對台灣民眾和世界各地的遊客開放。同年1月15日,「婭光」大熊貓從四川成都的保護基地到淮安動物園過年。目前,「婭光」曾多次在中外各地巡迴展出。2009年1月15日,她在淮安進行巡迴展示,迎接牛年春節的到來。
流行元素
由於熊貓其本身特殊的研究價值地位,和憨態可掬的可愛形象,受到世界大多數民眾特別是兒童的廣泛喜愛。其被作為吉祥物或其它代表物也層出不窮。基於此美國好萊塢著名的動畫製作公司「夢工廠」在2008年後相繼製作了著名動畫《功夫熊貓》,故事中主角「Po」也同全劇一起風靡全球,掀起了一輪熊貓風潮熱。著名國際網絡遊戲《魔獸世界》也推出了中國風的熊貓人資料片,風靡世界
大熊貓作為流行元素,進入時尚界。各大知名品牌都曾推出過以熊貓元素為主題的產品,比如LV, 愛馬仕,卡地亞,施華洛世奇等等。
中國贈送及租借歷史
- 1972年:蘭蘭、康康、歡歡 和 飛飛
- 1999年:安安、佳佳
- 2007年:樂樂、盈盈
- 2010年:開開、心心(2014年6月因急性腎衰竭死亡)[35]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澳門回歸十周年前夕宣佈向澳門贈送一對大熊貓。[36]
- 2012年:凱凱(武傑)、嘉嘉(滬寶)
- 2014年:靚靚(鳳儀)、興興(福娃)[37]
2014年5月21日從四川省會成都飛抵吉隆坡。
- 2003年:創創、林惠[38]
2008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兩隻貓熊團團、圓圓贈予台灣,現於臺北市立動物園[39]。據台灣官方表示,貓熊進口方式比照中藥模式。[40][41]
2013年7月6日,圓圓產下圓仔。
- 2013年:大毛和二順在加拿大多倫多動物園
參看
- 熊貓租借/兩岸互贈保育類動物
- 奧運會吉祥物 / 盼盼(1990年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吉祥物)
- 小熊貓 / 秦嶺大熊貓 / 小種大熊貓
-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 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 瀕危物種
- 喬治·夏勒 / 陳大元 / 阿爾芒·戴維德
相關影片
參考
注釋
- ^ Lü, Z, Wang, D. & Garshelis, D.L. (IUCN SSC Bear Specialist Group). Ailuropoda melanoleuc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09年3月9日].
- ^ Behind the News – Panda Granny.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7-06-12 [200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4) (英語).
- ^ 胡錦矗 胡傑. 大貓熊研究與進展. 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24 (3) [2009-08-18].
- ^ Heather Angel. Pandas. Stillwater, MN : Voyageur Press. : 15. ISBN 9780896583641.
- ^ 5.0 5.1 姚德懷. 談“熊貓”和“貓熊”. [2013-10-24].
- ^ 6.0 6.1 是「貓熊」啦! 馬拜託媒體為團團圓圓正名. 中時電子報. [2013-10-24].
- ^ YA!大貓熊──大貓熊保育網
- ^ 8.0 8.1 藍迎綠酸 馬:是熊不是貓. 星島日報溫哥華. [2013-10-24].
- ^ 发现大熊猫. 寶興之窗. [2013-11-18].
- ^ 大熊猫的命名. 甘肅省野生動植物管理局. [2013-11-18].
- ^ 王琛發. 吉祥物語——猫熊原名失去了版權. [2013-10-25].
- ^ 大熊猫的命名. 甘肅省野生動植物管理局. [2013-10-24].
- ^ 北京科技报:熊猫和猫熊名称之争. [2013-10-24].
- ^ 中国熊猫网美国网友来信辨“熊猫”与“猫熊”. [2013-11-17].
- ^ Panda Classroom-National Zoological Park-FONZ
- ^ Wildt, David E. David E. Wildt , 編. Giant pandas: biology,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manage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 ISBN 0-521-83295-0 (英語).
- ^ 劉毅. 我國發現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頭圓更像貓. 人民網. 2006年1月12日.
- ^ 臺北市教育局入口網電子報 2009.01.23. 臺北市教育入口網. [2013-10-25].
- ^ 我国首次完成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 人民網. 2009年12月14日.
- ^ 四川"惊现"全国首段野生大熊猫食肉完整影像. 中國新聞網. 2011年12月28日 [2011-12-28].
- ^ Still Looking for the Gene That Makes Pandas Cute, Though. GenomeWeb Daily News. 14-12-2009.
- ^ SGenome study finds pandas similar to dogs. ABC News. 14-12-2009.
- ^ 基因组图谱显示:大熊猫不吃肉是因为尝不到肉味. 國際在線. 15-12-2009.
- ^ 中國科學家:大貓熊不吃肉 因不知肉味. 聯合報. 15-12-2009.
- ^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01129/41532.html
- ^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9/08/29416951_0.shtml
- ^ http://news.sina.com.cn/c/2014-08-12/052430668995.shtml
- ^ 28.0 28.1 認養人:支持熊貓‧20令吉門票不貴. 星洲網. 2014年5月21日.(繁體中文)
- ^ 29.0 29.1 35歲佳佳全球最高齡. 蘋果日報. 2014年1月13日.(繁體中文)
- ^ 河南考古又有新发现:3万年前许昌是大熊猫乐园. 人民網. 2006-08-29.
- ^ 用DNA查熊貓戶口 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雍興中,2012-10-26
- ^ 古老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圖),西安新聞網,2006年2月15日。
- ^ 陝西近期3次在野外發現大熊貓幼崽,新華網,2009年12月30日。
- ^ 臥龍自然保護區救護震後首隻野生大熊貓,載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網頁,2009年3月9日查閱。
- ^ 北京贈澳門大熊貓心心急性腎衰竭死亡. BBC. 2014-06-24.
- ^ 中央將贈澳一對大熊貓. 即時新聞 (澳廣視). 2009年12月19日 18:32:16(UTC+8).
- ^ http://www.thestar.com.my/News/Nation/2013/04/12/Pandas-Feng-Yi-and-Fu-Wa-coming-to-Malaysia-six-months-ahead-of-schedule.aspx
- ^ [央视报道]四川卧龙大熊猫出访泰国. 新聞頻道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03年10月12日 18:50(UTC+8).
- ^ 邱紹雯; 姚介修. 團團圓圓吃臺菜 平靜過第一夜. 自由時報. 2008-12-24.
- ^ 劉尚昀; 梁鴻彬、羅暐智、林諭林、石文南. 貓熊採「中藥材模式」來臺. 中國時報. 2008-12-14.
- ^ 李志德. 貓熊來臺 可望比照中藥模式進口. 聯合報. 2008-09-13.
其它參考資料
- 美國 喬治·夏勒《最後的熊貓》(The Last Panda),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ISBN 7-80145-054-X。
- 中國 胡錦矗《臥龍的大熊貓》、《大熊貓生物學研究與進展》、《臥龍自然保護區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生態生物學研究》、《四川資源動物志》(第二卷獸類)、《大熊貓的風采》、《九萬里熊貓故鄉考察記》、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四川小河溝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等。
外部連結
- 談「熊貓」和「貓熊」
- 大熊貓博物館
- 真實的大熊貓
- 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 北京大學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
- 人民網環保專題:保護國寶大熊貓
- iPanda熊貓頻道,實拍熊貓日常生活,提供視頻直播、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