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承認國家
世界上有若干地理政治實體在實效上管治自身領地,是事實上的主權國家,但缺乏普遍的國際承認。這些有國家性質的政治體大多是一個國家內部具有獨特族群識別或已從母國分隔或分離的地區,因此他們通常也被稱為「叛離」地區或國家。其中的一些政治體在實效上是另一國家的自治受護國,享受該外部國家的軍事保護及非正式外交認可,從而防止該「叛離」政治體被其他強勢國併吞,或被其他以母國自居,未被聯合國一致認可的「主權」政治體統吞。
現存政權一覽表
註:未在下表中列出的政權是聯合國成員且被世界上所有其他聯合國成員所承認,或是完全未被任何政權所承認。
非聯合國成員國,未被任何其它國家承認
承認該政權的其他政權數量 | 國名 | 備註 | ||
---|---|---|---|---|
聯合國成員 | 總數 | 全稱 | 通稱 | |
- | - | 爭執時期:2014年[1]-今 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目前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 | ||
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國旗 |
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國徽 | |||
- | - | 爭執時期:1991年-今 索馬里蘭共和國目前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但與埃塞俄比亞有非正式的官方往來,埃、索二國境內均設有對方的領事機構。 [2][3] 此外,包括英國[4][5]、比利時[5]、加納[5]、南非[5]、瑞典[5]以及吉布提(維持至2006年)[6]均與索馬里蘭有政治上的往來。在2007年1月17日,歐盟派出一個外交事務代表團前往商討未來合作事宜。[7] 非洲聯盟也曾派出一位外交部長前往討論國際承認的前景[8] | ||
國旗 |
國徽 |
非聯合國成員國,被至少一個非聯合國成員國承認
承認該政權的其他政權數量 | 國名 | 備註 | ||
---|---|---|---|---|
聯合國成員 | 總數 | 全稱 | 通稱 | |
- | 1 | 爭執時期:2014年[9]-今 組成新俄羅斯聯邦的兩個成員國(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已獲得南奧塞梯共和國的承認[10] [11]。 | ||
國旗 |
國徽 | |||
- | 3 | 爭執時期:1990年-今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目前僅獲得南奧塞梯共和國、阿布哈茲共和國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3個非聯合國成員國的承認。 | ||
國旗 |
國徽 | |||
- | 3 | 爭執時期:1991年-今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目前僅獲得南奧塞梯共和國、阿布哈茲共和國和德涅斯特3個非聯合國成員國的承認。(亞美尼亞共和國亦沒有給予承認)。 | ||
國旗 |
國徽 |
非聯合國成員國,被至少一個聯合國成員國承認
承認該政權的其他政權數量 | 國名 | 備註 | ||
---|---|---|---|---|
聯合國成員 | 總數 | 全稱 | 通稱 | |
1 | 1 | 爭執時期:1983年-今 北塞浦路斯位於塞浦路斯島北部,這個主要是由塞浦路斯島上的土耳其族建立的政權控制了島上北邊約1/3面積的領土。北塞浦路斯於1983年時宣佈脫離塞浦路斯獨立建國,目前只獲得土耳其共和國的承認。 | ||
國旗 |
國徽 | |||
4 | 8 | 爭執時期:1991年-今 南奧塞梯共和國位於格魯吉亞北部,原是格魯吉亞的一個自治州,約有10萬人口。自格魯吉亞內戰以來,南奧塞梯一直要求獲准併入與之接壤的俄羅斯北奧塞梯共和國。1992年1月,南奧塞梯通過全民公決,要求成立獨立共和國並與北奧塞梯合併,結果引發武裝衝突。雖然它已聲稱獨立,但目前只得到俄羅斯、委內瑞拉、尼加拉瓜、瑙魯以及非聯合國會員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和阿布哈茲的正式承認。 | ||
國旗 |
國徽 | |||
4 | 7 | 爭執時期:1992年-今 阿布哈茲位於黑海和高加索山脈之間,格魯吉亞的西北部,原為格魯吉亞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92年7月阿布哈茲宣佈獨立,格魯吉亞軍隊於同年8月進入阿布哈茲,但在1993年9月被擊敗。1994年6月停火之後,阿布哈茲一直在格魯吉亞的有效管轄範圍之外。雖然它已聲稱並實際獨立,但目前只得到俄羅斯、委內瑞拉、尼加拉瓜、瑙魯以及非聯合國會員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和南奧塞梯的正式承認。 | ||
國旗 |
國徽 | |||
21 | 22 | 爭執時期:1949年-今 (《聯合國憲章》所明載之聯合國創始成員國,在聯合國為前中國代表。)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成立,接替大清帝國統治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並取得中國大陸地區的統治管轄權,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遷入台灣島,從此失去中國大陸實際統治管轄權,實際統治管轄範圍僅餘台灣地區,自此後,一般以「台灣」稱呼中華民國政體及其實際統治地區。 因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原則的外交條件,一個國家不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同時建交(參見:兩個中國),亦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壓倒性實際統治絕大部份中國領土,故中華民國的多數原邦交國逐漸與其斷交,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至今,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有22個。 自1971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北京,同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聯合國自中華民國退出後,以臺灣省定義台灣地位。多以中華台北參與體育和經貿事務。目前中華民國多以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名義在無邦交國設立相當於大使館、領事館功能的半官方機構,與世界多數國家保持非正式官方外交關係(請參閱:臺海現狀、臺灣問題、中華民國外交)。 | ||
國旗 |
國徽 | |||
46 | 47 | 爭執時期:1976年-今 (非洲聯盟成員國)西撒哈拉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部,西濱大西洋,與摩洛哥、毛里塔尼亞、阿爾及利亞相鄰,人口約26萬,面積266000平方公里。原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976年西班牙撤軍後爆發西撒哈拉戰爭。目前,獨立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僅統治沿邊境極小部分領土,即摩洛哥2至6號隔離沙牆以東以南的狹小的沙漠地區,其餘大部分為摩洛哥王國所控制。目前共有46個聯合國成員國承認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 ||
國旗 |
國徽 | |||
108 | 110 | 爭執時期:2008年-今 科索沃原是塞爾維亞南部的自治省,阿爾巴尼亞族占科索沃總人口近92%,且由於種族衝突等原因,大量少數民族(如塞爾維亞族)離開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斷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則由聯合國管轄。科索沃在歐盟及美國的傾向支持下,於2008年2月17日自行宣佈獨立,獲得了除西班牙、羅馬尼亞、塞浦路斯、希臘和斯洛伐克之外的所有歐盟成員國以及美國、中華民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承認,但塞爾維亞和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國家則拒絕承認。 | ||
國旗 |
國徽 | |||
134 | 135 | 爭執時期:1988年-今 (聯合國觀察員國)巴勒斯坦原主要由阿拉伯人居住。19世紀末發生「猶太復國運動」,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衝突,並於1948年5月建立以色列。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宣佈成立。至今該實體已被大部分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以及其他世俗國家所承認。但除土耳其、冰島、波蘭、捷克等國以外的所有北約成員國,緬甸、日本、韓國、新加坡、亞美尼亞等五個亞洲國家,喀麥隆和厄立特里亞兩個非洲國家,墨西哥、哥倫比亞、巴拿馬等若干拉丁美洲國家以及除瓦努阿圖和巴布亞新畿內亞以外的所有大洋洲國家均未承認巴勒斯坦為主權國家。1974年11月22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實體」,席位稱呼「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88年12月15日,席位改以「巴勒斯坦」稱呼。2012年11月29日,巴勒斯坦正式成為「觀察員國家」。 | ||
國旗 |
國徽 |
聯合國成員,至少一個聯合國成員國沒有給予承認
承認該政權的其他政權數量 | 國名 | 備註 | ||
---|---|---|---|---|
聯合國成員 | 總數 | 全稱 | 通稱 | |
158 | 160 | 爭執時期:1948年-今 以色列國尚未與33個聯合國組織成員國建交。這33國大多是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國家,以及不丹、北朝鮮、古巴(建交後斷交)、尼加拉瓜(建交後斷交)、委內瑞拉(建交後斷交)和玻利維亞(建交後斷交)。部份國家更拒絕有以色列簽證或出入境章的各國護照持有者入境。同時以色列政府亦禁止國民前往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沙地阿拉伯、伊朗、也門、阿富汗等「敵對國家」。 | ||
國旗 |
國徽 | |||
171 | 174 | 爭執時期:1949年-今 於1949年宣佈建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對於中華民國,普遍受承認為代表中國的政府。至今仍有21個聯合國成員國及梵蒂岡(聯合國觀察員)沒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曾與之有過外交關係(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接受「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雙重承認),但也有巴拉圭、巴拿馬等少數國家一直只承認中華民國,未曾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過外交關係。這些國家包括布基納法索、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斯威士蘭、馬紹爾群島、帕勞、所羅門群島、伯利茲、圖瓦盧、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海地、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瑙魯、基里巴斯、洪都拉斯和梵蒂岡。 | ||
國旗 |
國徽 | |||
188 | 189 | 爭執時期:1948年-今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167國建交,但未獲得大韓民國和日本國的承認,同時亦未與美國、法國和以色列建交。與加拿大、阿根廷、哥斯達黎加等國曾有過外交關係,但又因不同的事件(仰光爆炸事件、韓國駐阿根廷使館爆炸事件、天安艦事件等)而先後斷交。 | ||
國旗 |
國徽 | |||
191 | 192 | 爭執時期:1948年-今 大韓民國已與190國建交,未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古巴、敘利亞的承認。 | ||
國旗 |
國徽 | |||
191 | 192 | 爭執時期:1974年-今 塞浦路斯共和國未獲得土耳其共和國和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的承認。 | ||
國旗 |
國徽 |
歷史上提出主權聲明,但始終未能獲得國際普遍承認
亞洲
名稱 | 時期 | 現今 | 備註 |
---|---|---|---|
亞齊蘇丹國 | 1874年–1904年 | 印尼 | |
阿拉什自治共和國 | 1917年–1920年 | 哈薩克及吉爾吉斯 | 事實上自治。 |
阿拉臘共和國 | 1927年–1930年 | 土耳其 |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 1943年–1945年 | 印度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有9個國家承認。它的主權限於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及印度東北部的部分地區。 |
阿塞拜疆人民政府 | 1945年–1946年 | 伊朗 | |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 1975年 | 東帝汶,2002年正式恢復獨立。 | 獨立宣言有6個國家承認:阿爾巴尼亞、維德角、畿內亞、畿內亞比紹、莫桑比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臺灣民主國 | 1895年 | 中華民國臺灣省 | 自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時宣佈獨立(乙未割臺)。 只存在了150天。 |
庫爾德斯坦王國 | 1921年–1924年 | 伊拉克 | |
馬哈巴德共和國 | 1946年–1947年 | 伊朗 | 伊朗西部庫爾德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國。 |
滿洲國 | 1932年–1945年 | 中國 | 由日本人帶頭組建的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解散。 |
內格羅斯 | 1898年–1901年 | 菲律賓 | 1901年被美國解散。 |
波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1920年-1921年 | 現今伊朗的吉蘭省 | 紅軍進入伊朗時由當地江阿里人組成的游擊隊所建立,但未能成功向全伊朗擴展革命運動。 |
菲律賓第一共和國 | 1898年–1901年 | 菲律賓 | 自宣佈獨立的6月12日到巴黎條約的12月10日。7月4日,美菲戰爭後被美國正式吞併。 |
南摩鹿加共和國 | 1950年 | 印尼 | |
蘇瓦迪維聯合共和國 | 1959年–1963年 | 馬爾代夫 | |
他加祿主權國 | 1896年-1897年 | 菲律賓 | 由菲律賓第一共和國接替。 |
他加祿共和國 | 1902年-1906年 | 菲律賓 | |
唐努圖瓦 | 1921年–1944年 | 俄羅斯圖瓦共和國 | |
西藏 | 1913年–1951年 | 中國 | 西藏於8世紀建立統一的帝國,但在一百年之後分裂。13世紀時,西藏是元帝國內一個由中央政府管理佛教的機構——宣政院直接統治的地區(參閱元朝條目)。18世紀和19世紀,中國的清朝政府派駐藏大臣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共同統治西藏(參閱清朝條目),當時達賴和班禪額爾德尼是西藏的宗教和政治領袖,其傳位通過金瓶掣簽制決定。
191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宣佈西藏獨立[12],但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未承認。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對西藏擁有主權,現在的十四世達賴喇嘛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中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藏的主權,但該協議於1959年被拒絕[13]。(參閱西藏獨立條目) |
汪精衛政府 | 1940年–1945年 | 中國 | 傀儡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解散。被日本帝國及其盟友承認。 |
三寶顏共和國 | 1899年-1903年 | 菲律賓 | 短命的革命共和國,1899年西班牙殖民統治在菲律賓崩潰後建立。 |
淡米爾—伊拉姆 | 1983年-2009年 | 斯里蘭卡 | 位於斯里蘭卡的北部和東部,即淡米爾-伊拉姆地區,由激進的淡米爾人獨立組織猛虎組織於1983年建立,雖然2003年猛虎組織宣佈放棄獨立主張,但和談進展緩慢。2009年5月19日,斯里蘭卡政府軍攻佔塔米爾之虎最後的據點後,宣佈收復被其佔領的國土。 |
歐洲
名稱 | 時期 | 現今 | 備註 |
---|---|---|---|
亞爾薩斯洛林 | 1918年 | 法國 | |
阿斯圖里亞斯 - 萊昂的主權會 | 1937年 | 西班牙 | 8月24日宣佈從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獨立,其政府(傳統上稱為「薩爾瓦多」)要求國際聯盟的國際承認,但收到答覆之前就在西班牙內戰期間(10月21日)被佛朗哥軍隊佔領了。 |
阿斯圖里亞斯工農共和國 | 1934年 | 西班牙 | 1934年十月革命期間的革命部隊拒絕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國保守政府,要求共和國政府獨立,未被承認。佛朗哥率領的西班牙軍隊佔領了這一地區。 |
巴納特共和國 | 1918年 |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匈牙利。 | |
塞爾維亞、匈牙利巴蘭尼和巴哈共和國 | 1921年 | 匈牙利及克羅地亞。 | |
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 1919年 | 德國 | |
不萊梅社會主義共和國 | 1919年 | 德國 | |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 1919年 | 匈牙利 | |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 1918年 | 白俄羅斯 | |
喀帕索烏克蘭 | 1939年 | 烏克蘭 | |
加泰羅尼亞共和國 | 1931年、1934年 | 西班牙 | 歷史上曾兩次宣佈成立獨立的加泰羅尼亞共和國。第一次是1931年4月弗朗西斯-瑪西亞宣佈獨立,後自願服從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統治。第二次是1934年10月6日瑪西亞地區的後續者所立的總統宣佈獨立,很快被西班牙中央政府撲滅。 |
車臣伊奇克里亞共和國 | 1991年–1994年、1996年–1999年 | 俄羅斯 | 重新融入俄羅斯聯邦的車臣共和國。 |
干諾共和國 | 1798年 | 愛爾蘭 | 法蘭西附屬共和國。 |
科西嘉王國 | 1736年 | 法國 | 退出熱那亞共和國。 |
盎格魯—科西嘉王國 | 1794年–1796年 | 法國 | 根據英國王國國王喬治三世,形成了愛爾蘭王國。 |
克羅地亞獨立國 | 1941年–1945年 | 克羅地亞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納粹德國的傀儡國家。從1945年到1991年,克羅地亞是一個南斯拉夫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 |
克羅地亞赫塞哥波斯尼亞共和國 | 1992年–1994年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
嘎嘎烏孜 | 1990年–1994年 | 摩爾多瓦 | |
古斯特共和國 | 法國 | ||
烏戈爾—伏爾加共和國 | 1917年–1918年 | 韃靼斯坦及巴什科爾托斯坦(俄羅斯) | 抑制蘇聯紅軍。 |
愛爾蘭共和國 | 1919年–1922年 | 分為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 | |
庫班人民共和國 | 1918年–1920年 | 俄羅斯 | |
拉吉塔-班桑 | 1921年 | 奧地利及匈牙利 | |
米瑞達塔共和國 | 1921年 | 阿爾巴尼亞 | |
明斯特共和國 | 1922年 | 愛爾蘭 | |
馬其頓色雷斯公國 | 1941年-1944年 | 希臘及馬其頓。 | |
普若克穆爾捷 | 1919年 | 斯洛文尼亞 | 存在了6天。 |
塞族共和國 | 1992年–1995年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
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 | 1991年–1995年 | 克羅地亞 | 被克羅地亞鎮壓。 |
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 | 1919年 | 斯洛伐克 | |
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 | 1939年–1945年 | 斯洛伐克 | 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 |
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 | 1918年 | 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禾獲甸拿)及黑山(博卡科托爾) | 奧匈帝國南部斯拉夫民族的臨時國家,1918年10月29日宣佈成立,並於1918年12月1日與塞爾維亞王國併入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南斯拉夫) |
塔沃拉臘王國 | 1836年–1962年(爭議) | 意大利 | 被撒丁王國及意大利王國承認;維多利亞女王承認。 |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1917年–1920年 | 烏克蘭 | |
烏克蘭國 | 1919年 | 烏克蘭 | |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1918年–1919年 | 烏克蘭 | |
烏日策共和國 | 1941年 | 塞爾維亞 | |
西波斯尼亞共和國 | 1993年–1995年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非洲
名稱 | 時間 | 現今 | 備註 |
---|---|---|---|
昂儒昂 | 1997年–2002年、2008年 | 科摩羅 | |
比亞法拉 | 1967年–1970年 | 尼日利亞 | 控制了尼日利亞的東部。五個國家承認:加蓬、海地、科特迪瓦、坦桑尼亞及贊比亞。 |
博普塔茨瓦納 | 1977年–1994年、1981年–1994年、1976年–1994年、1979年–1994年 | 南非 | 前種族隔離 班圖斯坦的家園,只被南非承認。 |
朱巴蘭 | 1998年–2001年 | 西南索馬里 | |
加丹加 | 1960年–1964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非殖民地化後控制了前比屬剛果同名省份。 |
墨赫利 | 1997年–1998年 | 科摩羅 | |
南羅德西亞 | 1965年–1979年 | 津巴布韋 | 英國殖民地單方面宣佈獨立。 |
利夫共和國 | 1921年–1926年 | 摩洛哥 | 成立於1921年9月,利夫地區的人民起義並宣佈從西班牙摩洛哥獨立。被西班牙和法國部隊在1926年5月27日解散。 |
祖魯王國 | 1963年–1982年 | 烏干達 | 位於魯文佐裏山脈之間的烏干達和剛果民主共和國。 |
羅德西亞 | 1979年–1980年 | 津巴布韋 | 短暫狀態。 |
美洲
名稱 | 時間 | 現今 | 備註 |
---|---|---|---|
加利福尼亞共和國 | 1846年 | 美國 | 也被稱為熊旗共和國。 |
密西西比共和國 | 1861年1月 | 美國 | 同年2月加入美利堅聯盟國。 |
德克薩斯共和國 | 1836年-1845年 | 美國 | 現今的德州。 |
佛蒙特共和國 | 1777年–1791年 | 美國 | 亦稱為新康涅狄格,有些人亦稱它為綠山共和國。現今的佛蒙特州。 |
西佛羅里達自由和獨立共和國 | 1810年 | 美國 | 短命共和國;由路易斯安娜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以及阿拉巴馬州所組成。 |
馬斯寇基國 | 1799年–1803年 | 美國 | 由美國土著在佛羅里達州所建立的短命國家,當時包括該地區大部落都加入了。後併入美國。 |
美利堅聯盟國 | 1861年–1865年 | 美國 | 美國南方分裂政權,初由七州組成:包括南卡羅萊納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阿拉巴馬州、佐治亞州、德克薩斯州以及路易斯安娜州。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維吉尼亞州、田納西州、阿肯色州以及北卡羅萊納州也加入;當時獲得一些國家承認為「正在戰爭中的國家」,各州後重新併入美國。 |
印第安河共和國 | 1832年–1835年 | 美國 | 被美國吞併。 |
里奧格蘭德河共和國 | 1840年 | 美國及墨西哥。 | |
尤卡坦共和國 | 1841年–1843年 & 1846年–1848年 | 墨西哥 | |
茱莉安娜共和國 | 1839年 | 巴西 | 現今的聖卡塔琳娜州。 |
阿克里共和國 | 1899年–1903年 | 巴西 | |
皮拉蒂尼共和國 | 1836年–1845年 | 巴西 | 現今的南里奧格蘭德州。 |
大洋洲
名稱 | 時間 | 現今 | 備註 |
---|---|---|---|
布干維爾共和國 | 1975年–1976年 | 巴布亞新畿內亞 | |
新西蘭聯合部落 | 1835年–1840年 | 新西蘭 | 宣佈獨立在1835年及威坦哲條約在1840年。 |
北所羅門共和國 | 1975年–1997年 | 巴布亞新畿內亞 | 與巴布亞新畿內亞簽署和平條約,被賦予自治權利,但10年內擱置有關獨立的全民公投。 |
弗朗斯維爾獨立公社 | 1889年 | 瓦努阿圖 | 在法國的保證下宣佈獨立,這一由美拉尼西亞原住民和歐洲移民組成的群體試驗了全民普選,直到法國和英國在新赫布里底進行干涉。 |
塔菲阿獨立國 | 1980年 | 瓦努阿圖 | |
塔納島獨立國 | 1974年 | 瓦努阿圖 | |
埃斯皮里圖桑托共和國 | 1980年 | 瓦努阿圖 | 在巴布亞新畿內亞的軍隊的協助下,恢復了瓦努阿圖中央政府的權力。 |
參閱
註釋
- ^ 在1971年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通過之前,國際上通稱/簡稱「中國」。另稱「自由中國」。
參考文獻
- ^ Iraqi City in Hands of Al-Qaida-Linked Militants. Voice of America. 4 January 2014 [16 January 2014].
- ^ Ker-Lindsay, James. The Foreign Policy of Counter Secession: Preventing the Recognition of Contes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53.
...there are three other territories that have unilaterally declared independence and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having met the Montevideo criteria for statehood but have not been recognized by any states: Transnistria, Nagorny Karabakh, and Somaliland.
- ^ BBC Country Profiles: Regions and territories: Somaliland. Retrieved 2009-09-14.
- ^ 索馬利蘭. 英國國會. [2007-02-23].
- ^ 5.0 5.1 5.2 5.3 5.4 索馬利蘭接近获得埃塞俄比亚承认. afrol News. [2007-07-06].
- ^ 索馬利蘭和吉布提陷入痛苦的港口之争. afrol News. [2007-07-22].
- ^ EU金援索馬利蘭的破冰之旅. 全球政策論壇. [2007-02-23].
- ^ 非盟支持索马里分裂. 郵報和衛報在線. [2007-02-23].
- ^ http://www.kyivpost.com/content/ukraine/luhansk-region-declares-independence-at-rally-in-luhansk-347498.html
- ^ South Ossetia recognizes independence of Donetsk People’s Republic. ITAR-TASS. 27 June 2014 [28 June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July 2014).}
- ^ South Ossetia recognizes self-proclaimed Lugansk People's Republic
- ^ Proclamation Issued by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XIII (1913)
- ^ Goldstein, Melvyn C.,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p. 812-813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L Template:Link FL Template:Link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