鏌
Ununpentium(Uup) [3]是原子序為115的化學元素的臨時名稱。
Uup是元素週期表15 (VA)族中最重的元素,但是由於還沒有足夠穩定的Uup同位素,因此並未能通過化學實驗來驗證其特性。
科學家在2003年第一次觀測到Uup,至今合成了大約30個原子,其中只探測到4次直接衰變。目前已知有5個質量數連續的同位素:287–291Uup,其中291Uup的半衰期最長,約為1分鐘。[4]
歷史
發現
2004年2月2日,由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和美國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聯合組成的科學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上表示成功合成了Uup。[5][6]他們使用48Ca離子撞擊243Am目標原子,產生了4個Uup原子。這些原子通過發射α粒子,衰變為Uut,需時約100毫秒。
美俄科學家的這次合作計劃也對衰變產物268Db進行了化學實驗,並證實發現了Uut。科學家在2004年6月和2005年12月的實驗中,通過量度自發裂變成功確認了𨧀同位素。[7][8]數據中的半衰期和衰變模式都符合理論中的268Db,證實了衰變來自於原子序為115的主原子核。但是在2011年,IUPAC認為該結果只是初步的,不足以稱得上是一項發現[9]。
2013年,由瑞典隆德大學核物理學家Dirk Rudolph領導的團隊在德國達姆施塔特GSI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通過將鈣同位素撞擊鎇的方法再次合成了115號元素[9]。
命名
Uup最先被稱為「eka-鉍」。Ununpentium是該元素獲得正式命名之前,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所賦予的臨時名稱。研究人員一般稱之為「元素115」。
未來實驗
Flerov核反應實驗室有計劃研究較輕的Uup同位素,所用反應為:241Am + 48Ca。[10]
同位素與核特性
核合成
能產生Z=115覆核的目標、發射體組合
下表列出各種可用以產生115號元素的目標、發射體組合。
目標 | 發射體 | CN | 結果 |
---|---|---|---|
208Pb | 75As | 283Uup | 尚未嘗試 |
232Th | 55Mn | 287Uup | 尚未嘗試 |
238U | 51V | 289Uup | 至今失敗 |
237Np | 50Ti | 287Uup | 尚未嘗試 |
244Pu | 45Sc | 289Uup | 尚未嘗試 |
243Am | 48Ca | 291Uup | 反應成功 |
241Am | 48Ca | 289Uup | 尚未嘗試 |
248Cm | 41K | 289Uup | 尚未嘗試 |
250Cm | 41K | 291Uup | 尚未嘗試 |
249Bk | 40Ar | 289Uup | 尚未嘗試 |
249Cf | 37Cl | 286Uup | 尚未嘗試 |
251Cf | 37Cl | 288Uup | 尚未嘗試 |
熱聚變
238U(51V,xn)289−xUup
有強烈證據顯示重離子研究所在2004年底一項氟化鈾(IV)實驗中曾進行過這個反應。他們並未發布任何報告,因此可能並未探測到任何產物原子,這是團隊意料之內的。[11]
243Am(48Ca,xn)291−xUup (x=3,4)
杜布納團隊首先在2003年7月至8月進行了該項反應。在兩次分別進行的實驗中,他們成功探測到3個288Uup原子與一個287Uup原子。2004年6月,他們進一步研究這項反應,目的是要在288Uup衰變鏈中隔離出268Db。團隊在2005年8月重複進行了實驗,證實了衰變的確來自268Db。
同位素發現時序
同位素 | 發現年份 | 核反應 |
---|---|---|
287Uup | 2003年 | 243Am(48Ca,4n) |
288Uup | 2003年 | 243Am(48Ca,3n) |
289Uup | 2009年 | 249Bk(48Ca,4n)[4] |
290Uup | 2009年 | 249Bk(48Ca,3n)[4] |
同位素產量
熱聚變
下表列出直接合成Uup的熱聚變核反應的截面和激發能量。粗體數據代表從激發函數算出的最大值。+代表觀測到的出口通道。
發射體 | 目標 | CN | 2n | 3n | 4n | 5n |
---|---|---|---|---|---|---|
48Ca | 243Am | 291Uup | 3.7 pb, 39.0 MeV | 0.9 pb, 44.4 MeV |
理論計算
衰變特性
利用量子穿隧模型的理論計算支持實驗得出的α衰變數據。[12]
蒸發殘留物截面
下表列出各種目標-發射體組合,並給出最高的預計產量。
MD = 多面;DNS = 雙核系統;σ = 截面
目標 | 發射體 | CN | 通道(產物) | σmax | 模型 | 參考資料 |
---|---|---|---|---|---|---|
243Am | 48Ca | 291Uup | 3n (288Uup) | 3 pb | MD | [13] |
243Am | 48Ca | 291Uup | 4n (287Uup) | 2 pb | MD | [13] |
243Am | 48Ca | 291Uup | 3n (288Uup) | 1 pb | DNS | [14] |
242Am | 48Ca | 290Uup | 3n (287Uup) | 2.5 pb | DNS | [14] |
化學屬性
推算的化學屬性
氧化態
Uup預計為7p系的第3個元素,是元素週期表中15 (VA)族最重的成員,位於鉍之下。這一族的氧化態為+V,但穩定性各異。氮的+V態很難形成,因為它有較低的d-電子軌域,而且氮原子容納不下5個配體。磷、砷和銻能夠表現出明顯的+V態特性,但鉍卻很難達到該氧化態,因為其6s2電子不易參與形成化學鍵。這個現象稱為「惰性電子對效應」,一般與6s電子軌域的相對論性穩定性相關。Uup預計會延續這個趨勢,並只會具有+III和+I氧化態。氮(I)和鉍(I)也存在,但較罕見,而Uup(I)很可能會有一些獨特的屬性。[15]由於自旋軌道耦合作用,鈇可能會有完整的軌域,並具有類似惰性氣體的屬性。這樣的話,Uup可能只有一顆價電子,因為Uup+離子會和鈇有相同的電子排布。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Haire, Richard G. Transactinides and the future elements. Morss; Edelstein, Norman M.; Fuger, Jean (編). The Chemistry of the Actinide and Transactinide Elements 3rd.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06. ISBN 1-4020-3555-1.
- ^ Chemical Data. Ununpentium - Uup, Royal Chemical Society
- ^ J. Chatt.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Naming of Elements of Atomic Numbers Greater than 100. Pure Appl. Chem. 1979, 51: 381–384. doi:10.1351/pac197951020381.
- ^ 4.0 4.1 4.2 Oganessian, Yu. Ts.; Abdullin, F. Sh.; Bailey, P. D.; Benker, D. E.; Bennett, M. E.; Dmitriev, S. N.; Ezold, J. G.; Hamilton, J. H.; Henderson, R. A. Synthesis of a New Element with Atomic Number Z=117.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0, 104. doi:10.1103/PhysRevLett.104.142502.
- ^ Oganessian, Yu. Ts.; Utyonkoy, V.; Lobanov, Yu.; Abdullin, F.; Polyakov, A.; Shirokovsky, I.; Tsyganov, Yu.; Gulbekian, G.; Bogomolov, S. Experiments on the synthesis of element 115 in the reaction 243Am(48Ca,xn)291?x115. Physical Review C. 2004, 69: 021601. doi:10.1103/PhysRevC.69.021601.
- ^ Oganessian; et al. Experiments on the synthesis of element 115 in the reaction 243Am(48Ca,xn)291−x115"] (PDF). JINR preprints. 2003.
- ^ Oganessian; et al.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on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db as a decay product of element 115 (PDF). JINR preprints. 2004.
- ^ Oganessian, Yu. Ts. Synthesis of elements 115 and 113 in the reaction ^{243}Am+^{48}Ca. Physical Review C. 2005, 72: 034611. doi:10.1103/PhysRevC.72.034611.
- ^ 9.0 9.1 瑞典科学家宣称确认115号元素存在. 科學網. 2013-8-29 [2013-10-23].
- ^ Study of heavy and superheavy nuclei (see experiment 1.5).
- ^ List of experiments 2000–2006.
- ^ C. S1¥amanta, P. Roy Chowdhury and D.N. Basu. Predictions of alpha decay half lives of heavy and superheavy elements. Nucl. Phys. A. 2007, 789: 142–154. doi:10.1016/j.nuclphysa.2007.04.001.
- ^ 13.0 13.1 Zagrebaev, V. Fusion-fission dynamics of super-heavy element formation and decay (PDF). Nuclear Physics A. 2004, 734: 164. doi:10.1016/j.nuclphysa.2004.01.025.
- ^ 14.0 14.1 Feng, Z; Jin, G; Li, J; Scheid, W. Production of heavy and superheavy nuclei in massive fusion reactions. Nuclear Physics A. 2009, 816: 33. arXiv:0803.1117 . doi:10.1016/j.nuclphysa.2008.11.003.
- ^ Keller, O. L., Jr.; C. W. Nestor, Jr. Predicted properties of the superheavy elements. III. Element 115, Eka-bismuth.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74, 78: 1945. doi:10.1021/j100612a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