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念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Liangent-bot留言 | 贡献2014年11月13日 (四) 14:08 (清理含有日期错误的引用的页面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念珠,又称念珠、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种传统宗教成员如道教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锡克教巴哈伊教中使用。在宗教里多数用于祈祷、歌颂或灵修,如在基督教里用念珠对圣母玛利亚赞美和在伊斯兰教里的Dhikr。他们可能也可用于冥想,从负能量上获得保护或放松。

作用

念珠对他们的使用者可能有物理、形而上学和心理的作用。由于数珠由手指的拨动,它们允许使用者记录多少自己已经重复过的事,从而使更加专注于自己投入的活动。

构造

念珠有不同的外形,多数是球形、圆柱体、片状等,主要是手指容易拨动的外形。有些念珠表面会有精美的雕刻镂空镶嵌彩绘

珠子的数目取决于宗教及念珠的作用。伊斯兰教是99、33或者34颗。佛教、印度教是108颗,或者27颗。锡克教是108颗。巴哈伊教是19或95颗外加5颗。

但主要会有以下组成:

  •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或流苏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但是在伊斯兰教的使用的念珠结构上一般不会有母珠
  • 佛塔,通常与母珠相连,作用为在串起子珠的穿绳于母珠归结后,再通过佛塔加以作结固定,后通常配以饰物或中国结,如法轮结、盘长结等。多为上窄下广,型如佛塔,亦有桶型、椎型、珠型不等。
  • 子珠,用以计数的珠子。
  •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间珠”、“节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
  • 记子又称弟子珠,是串在母珠之另一端,用以计掐持诵的遍数。基本上,一条表十位数,一条表百位数。如果珠孔略较绳大,则会松脱不易卡住固定,成为装饰性质。若为记数,可另外配上记数器,以扣环扣在念珠上。
  • 记子留是指每串记子之末端所附的珠子。用以装饰固定。
  • 穿绳,用以穿起所以珠子。
  • 记数器,为另外编制附于念珠之上,有编一串一条者,有编一串二条者,珠孔为可以固定于绳上者。在藏式念珠上,通常配有二个记数器,上串有十颗小珠子,一条表百位数,一条表千位数,而为区别二者都挂有不同饰品的法器或礼器,其中多以铃和金刚杵作区分。在汉式,另编一串记数器以扣环扣在念珠上,一串上分出二条绳,各穿十颗珠子,一表十位数,一表百位数。
  • 卡子,在藏式念珠用以表万位数。配有金属扣环,可以打开取出。作用为先扣在佛头和其中一边第一个子珠之间,满一万遍时便移扣在第二个和第三个子珠之间,以此类推。一般念珠也见使用,其功能为装饰外,也可用在记数时,若遇突发事件如有人按门铃、电话响时,须离开时扣在暂时停住的位置,回来时可重头或从卡子处持诵。

材料

念珠由不同原料串成,但是会根据不同宗教的要求、禁戒以及使用者可以获取的材料有所不同:

起源

根据念珠的计数的使用目的来看,应该起源于人类的结绳记事。

从各个宗教活动的使用来看南亚是最早出现念珠的地区。

早期使用的念珠可以追溯到印度教,被称为贾帕 马拉Japa mala。Japa是重复的名称神或口头禅。马拉(梵文:माला ; mala)的意思是“花环”或“花圈”。

念珠不是佛教所创,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无念珠的记戴,亦不包括在头陀十八物中。而佛经记戴念珠多出于后期的大乘佛教经典,南传佛教徒较少有持珠。

不同宗教使用的念珠

道教

道教用念珠的记载最早出南宋白玉蟾《道学自勉文》,记载葛洪曾用念珠的文字。

《道学自勉文》

司马子微初学仙时,以瓦砾百片置于案前,每读一卷《度人经》,则移瓦一片于案下,每日自刻课经百卷。如此勤苦久而行之,位至上清定箓太霄丹元真人。又如葛孝先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于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金号一万遍。如是勤苦,久而行之,位至玉虚紫灵普化元静真人。我辈何人?生于中华,诞于良家。六根既圆,性识聪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阶。乌跃于扶桑,兔飞于广寒,燕归于乌翳,雁度于衡山。羲和驱日月,日月催百年,人生如梦幻,视死如夜眠。几度空搔首,溺志在诗酒,浑不念道业,心猿无所守。吾今划自兹,回首前程路,青春不在来,光阴莫虚度。他日愧视人,寰眼卑宇宙。骑白云,步紫极,始自今日。勉之!勉之!

道法会元》卷一七七也有记载:“凡出神,先当炼气习定,既气住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脉,四动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渐渐加之,不要大段费力,恐不便。

明代正统年间,朱绰所著《太极葛仙公传》,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谱箓类,其中也有葛洪以念珠念玉帝之号的记载[1]

佛教

佛教的念珠(佛珠)

佛教的念珠亦是礼敬法器的一种。佛教不同的念珠用于作不同法事。念珠珠数为108颗,代表断除108种烦恼,而证得108种三味。作为修持念咒念佛时计算数字之用。108粒当作100计。

大正藏中有《佛说木患子经》,相传念珠起于波流离王,以无患子做成[2]。相传此经是东晋时译出,但译出人不详。相传于梁朝译出的《牟梨曼陀罗咒经》中提到钵塞莫,注解中说它即是数珠[3]

在汉传佛教中,念珠最早的记载起源于唐代净土宗道绰大师。

基督教

东正教的念珠称之为“祷告绳”,俄罗斯东正教还使用皮革制成的念珠(俄语:лѣстовка, lestovka; вервица, vervitsa),天主教有念玫瑰经及慈悲救主串经专用的玫瑰念珠,英国国教近年来也引入了念珠这一用品。基督宗教对于念珠的佩戴较为严肃,通常不可作为饰物挂于颈上[4]

起源可能来自于第3至5世纪的沙漠教父Desert Fathers用打结的绳子来算祈祷次数,通常是对耶稣的祷告(“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儿子,怜悯我这个罪人”)。念珠是由圣安东尼Anthony the Great或科普特东正教创始人Saint Pakhom在4世纪发明。

天主教的玫瑰念珠

伊斯兰教

在伊斯兰教会称为米斯巴哈(阿拉伯语: مسبحة), 苏布哈(阿拉伯语:سبحة), 太斯比哈Tasbih (乌尔都语), 特斯比tespih (阿尔巴尼亚语、土耳其语、波斯尼亚语) 。中国地区的穆斯林通常会使用太斯比哈同其他宗教的称呼如‘念珠’以示区别。

其他

有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亦会佩戴念珠作饰物。

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朝珠” 。是清代官服上特有的一种饰物。朝珠与普通挂珠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的用银丝珐琅里着的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以仿制朝珠的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三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

参见

参考资料

  1. ^ 《太极葛仙公传》注:“《上清集》云:‘葛孝先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于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全号一万遍。’”
  2. ^ 《佛说木患子经》:“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3. ^ 《牟梨曼陀罗咒经》:“于佛右边画摩尼拔折唎菩萨,种种璎珞庄严,其身一手持如意珠一手把钵塞莫(云数珠)”
  4. ^ 任达华出席典礼戴念珠被指侮辱天主教. 新浪影音娱乐. 2005年4月27日 [2012-01-23]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