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裁政体
政治主题的一部分 | |||||
政体基本形式 | |||||
---|---|---|---|---|---|
权力基础 | |||||
|
|||||
权力思想 | |||||
|
|||||
权力结构 | |||||
|
|||||
政治主题页 | |||||
独裁政体又称独裁体制,是政治学概念,指由一个人或少数人集团,拥有绝对政治权力而不受宪政与法律限制的政体[1]。这种一人或少数人统治的体制,和“多数人的统治”的民主相对立[2]。独裁体制的统治权常由一人或一集团所垄断,通过不同的镇压机制来发挥其政治权威[3][4][5]。
独裁体制会导致集权和极权,并违反人民主权原则,违背有限政府及权力分立和制衡等政府组织原则。近代以来的政治理论都反对独裁政体,认为此类政体侵害和违背民众利益,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6]
世界史上,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时不少学者将独裁政体分为四类型:宪法独裁、共产独裁(名义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反革命独裁及法西斯独裁,然而世界各地发展出许多不同于这些类型的独裁如宗教独裁、家族独裁等[7]。
概论
政体及国体
一般而言,政体指国家的统治方式或政权的组织形式,区分成民主政体与独裁政体(而国体指的是国家的形态或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于国家的地位,有君主国及共和国两个形态。)[8][9]。
独裁共和国的例子有朝鲜[10]、缅甸[11]、古巴[10][12]、中华人民共和国[9][13][14][10]。
独裁君主国的例子有沙特阿拉伯[15]、历史上的普鲁士王国[16]、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7]等等。
字源
英语中独裁政体(dictatorship)一词的词根来自拉丁语:dictatura,是罗马共和时期的一种特殊政治体制,源自于罗马共和时期的独裁官官衔[18]。在面临重大危机的特殊状况下,国家的所有权力会暂时交给独裁官进行统治,这种政治体制称为dictatura。在这个体制下,独裁官的命令超越任何法律,不受任何节制,他的地位被比拟为希腊的僭主或东方的专制君主(古希腊语:δεσπότης,拉丁化:despótēs,之后成为英语:Despotism的词根)。尤利乌斯·凯撒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官(Dictator perpetuo)之后遭暗杀,这个官衔不再被使用。
根据《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字典》定义,独裁政体(英语:dictatorship)是一种政府形式,由一个单一个人,或一个小群体,集中掌握了绝对的权力[19]。独裁(英语:Autocracy)、寡头统治(oligarchy)与僭主(tyrant)这几个源自古希腊语的名词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当成同义词来使用。独裁政体(英语:dictatorship)和独裁(autocracy)在一般概念使用上差异不大[20],其主要区分在于前者主要靠暴力或武力,而后者主要靠输诚的臣民[18]。
独裁这个用语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但主要当成动词或形容词,不是专门名词。独裁被当成一种使用于政体的专门术语,源自于日本。在日本明治时期,1866年,福泽谕吉译《西洋事情》,将英语:despot意译为立君独裁。随后,英语:dictatorship也被意译为独裁。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的文章,首次将独裁主义或独裁政体这个译名由日本引入中国[21]。但是英语:Autocracy(或译为独裁、専制政治)、英语:Despotism(或译为专制独裁、专制主义)等术语在日本都被同样汉译为独裁,此外,它也被译为专政或专制,梁启超等人在行文中,也没有做出严格的区别[22][23][24]。在民国时期,也有直接音译成狄克推多的用法[25][26]。
相关近现代概念
政治学者胡安·林兹(Juan Linz)认为,在威权主义下,通常由少数人掌握权力,权力的行使范围很少受到良好限制,但是它的行使方式则较容易预测。在威权式独裁下,会企图压制与消灭各种政治与政治动员(这称为去政治化,depoliticization)。极权主义则通常由一个独裁者来领导一个独裁政党,掌握所有政治权力,政府完全控制所有政治、社会与经济组织,也控制大众传播媒体。在极权式独裁的统治下,充满秘密政治,意识型态高度发展,政府会透过控制意识型态,来激发与掌握各种政治行动与政治动员。[27]
世界政体分类及分布
独裁政体和民主政体的区别
作为政治制度,独裁政体和民主政体的区别,主要在于独裁政体中司法权和立法权受行政权的控制,而民主政体中司法权和立法权独立的分权制,比较能保障行政权不因过度集权而独裁[6][29];民主较以法治和民意为基础[30][31]。
政治科学有多种评估政体是否民主及是否独裁的评估及量化指标,经济学人信息社不定期公布的民主指数为其中一例(2011年的资料见图右)。
政治科学家Cheibub等人所整理的民主与独裁指数(又称DD资料集)将199个国家自1946年至2008年民主水平进行分类将世界各国粗分成民主及独裁政体两大类型后,再将民主的再细分成:议会制民主、混合型(半总统制)民主、总统制民主[34],独裁的再细分成:皇家独裁、文官独裁(civilian dictatorship)[35]、军事独裁[36][32]。右列两图呈现该资料集的1988年及2008年度DD资料。
(学者苏子乔在半总统制的专文中,将蒙古界定为一元型半总统制的民主国家。[37])
独裁政体的民主化
政权由独裁体制转变成民主体制的过程,称为民主化[38][39]。
(参看右例两图1988年至2008年的变化,如非洲及亚洲)
历史上1980年代之后的第三波民主化中,亚洲、非洲、南美洲和东欧许多国家独裁政体相继崩溃,是人类史上个案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主化浪潮。[40]
在东亚,从独裁体制转变成民主体制的国家有蒙古[41][42][43][44]、韩国[45][46][44]、中华民国[47][48][49]等等。
(参看右例两图1988年至2008年蒙古、韩国、中华民国于东亚的变化。)
近年来,联合国成员中的独裁政体影响力越来越大。[50],并因此引发有关争议,如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沙特阿拉伯、越南等独裁政权(国家)取得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席次引发国际争议。[51][52][53]。
虽然民主政体未必能完全避免违反人权的问题,但政体的结构性因素使独裁政权更易于违反人权[54]。
民主化现代化理论的奠基者西摩·马丁·利普塞特于《政治人》一书比较欧洲民主国家及拉美独裁国家的数据统计比较分析,推断民主化与经济发展存有正相关关系,现代化水平越高该国越可能民主。[55]
历史
于19世纪和20世纪,血统世袭的君主制逐渐衰落和消失,独裁体制和宪政民主并列成为世界上政府组成的两大主要政体形式[1]。
19世纪拉丁美洲考迪罗或国民拥戴的领袖
在原有的西班牙殖民中央统治权威崩溃后,解放出来的新国家产生各种各样的独裁者。这些考迪罗或自封的领导人,常领导一支私人军队,并试图在一地域进行政经控制后,再进攻薄弱的国家政府,如墨西哥的安东尼奥·罗培兹·圣塔·安那及阿根廷的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考迪罗主义亦被称为军阀独裁统治[56]。此类独裁者又被称为“国民拥戴的领袖”(personalismo)[1]。
拉丁美洲后来于出现的独裁者则相当不同,这些新世纪的独裁者不是地方武力出身,而是常常由国家军队军官所拱出来的国家领袖,这些独裁者通常和特定的社会阶层形成政治联盟,企图维护有钱有势权力精英阶层的利益,或是建立全面的左翼社会改革[1]。
20世纪的共产主义和法西斯独裁政权
20世纪上半期,出现在各种科技进步国家的共产主义和法西斯独裁政权,和拉丁美洲或非洲及亚洲的后殖民独裁专制政权截然不同,这种现代极权独裁的领导例子主要有[1]:
两者的共有的独裁关键因素是,将对国家的认同和单一群众性政党及其政治魅力超凡的政治领袖结合在一起,并采用了官方意识形态来合理化并维持政权,利用宣传及恐怖迫害压制反对派和持不同政见者,并利用现代科学及官僚技术来控制经济及个人行为(见极权主义)[1]。
法西斯主义独裁政权不同于共产主义独裁政权的特色之一是,其政体并未完全掌控社会经济,就算最彻底法西斯的纳粹德国也未全面垄断国家经济;共产主义下的独裁政权在衰弱过程中,会经历一段法西斯时期。[57]。
马克思主义发展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独裁体制[58],列宁以理论及政治革命来证成苏维埃,从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俄国形式”变成跨国的政权形式[59][60][61]。斯大林实践无产阶级专政时,强调权力往国家及政党的最高领导集中是强化国家力量的做法,无产阶级专政概念被用来合理化斯大林的个人权力及其推动新的集中式工业及军事发展策略来打造苏维埃,并合理化其恐怖统治手段[62],又称“斯大林独裁”或“无产阶级独裁”[63]。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独裁政权,共产主义和法西斯独裁政权的特色在于意识型态上的极权主义倾向[64][65][66],使当时饱受战乱的欧洲学者思考极权政权并反省乌托邦思想,如、1944年海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1945年卡尔·波普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9年欧威尔的小说《1984》、1951年汉娜·鄂兰出版的《极权主义的起源》等[6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及非洲新兴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及非洲成立的新兴国家,由于没有强而有力的中产阶级及面临当地传统统治阶级的挑战,从西方殖民势力习承而来的现代宪法常行不通而成废纸,独裁者很快就取得权力。在这些国家里,有部分的民选出来的总统或总理以成立一党专政及打压反对者的方式取得权力,而另外的则是以军队武力取得政权并建力军事独裁。[1]
由军人政变成立的军事独裁,在历史上有亚洲的巴基斯坦、缅甸、泰国;非洲的利比亚、埃及等国。[68]:205
亚洲
亚洲国家的发展,常常是采取开发独裁体制[69][70][71],如日本民主化前的发展、韩国的朴正熙[72]、新加坡的李光耀[69]、印尼苏哈托、 马来西亚马哈地[73]及台湾蒋经国统治的威权时期[69]。
1990年代以来,历经权威主义开发体制的韩国(朴正熙及全斗焕时代[74])及台湾(蒋经国[75][76]),其开发体制巳经开始“溶解”而走向民主化[77][40]。
亚洲军事独裁
军事独裁体制方面,一般来说,军人独裁常由一位军事强人或几位将领组成的执政团(Junta)实行集体决策,如东南亚专制的国家缅甸的独裁军事执政团发展[78]。缅甸军政府前后有吴奈温、丹瑞等领导的军事独裁政体[79][80][81]。泰国在1938年12月銮披汶·颂堪接任总理时开始,以唯泰主义的意识型态开展了泰国的军人民族主义及军事独裁时代[82][83]。
中国
在亚洲地区的近代中国,中国国民党在蒋介石领导时期垄断人民权力,使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成为实质的中央政府,而成为以蒋介石一人意志的标准独裁政体[84][85]。民国政府迁台后,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架空了中华民国宪法成为独裁政体的法律基础[86]。1987年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之后,开放党禁、报禁,台湾(中华民国)逐步往民主化发展,慢慢脱离了独裁政体。[87]
在国共内战前后,储安平对蒋介石的独裁不满,也不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专政”。[88]
而深受列宁及苏联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革命政权[89][9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以共产党为权力核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91]。
文化大革命确保了毛泽东在中国的独裁权力[92][93][94],而红卫兵的动员,以群众专政为口号对群众的“思想再教育”及暴力也发挥作用[95][96][97]。毛泽东主张,无产阶级专政若无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其专政“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的专政”[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二份《七五宪法》,是以无产阶级专政想法设立的宪法,对治权来说提高了集权和任意性,而无产阶级专政的立宪模式在毛泽东逝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仍影响着中国宪政发展[99]。
其后,2001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以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份允许资本家加入共产党。[101]此一政策举措引发国内外讨论:除了中共党内左派发表多份“万言书”,苏绍智(原中国社科院马列所所长)称之为是由“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法西斯政权转化”,也被他人如旷新年批评为背叛无产阶级工人造就“资本法西斯独裁”[101][102][103][104]。2005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长子胡德平于人民大会堂演说时,表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变成法西斯主义国家的看法,然而他认为“不管中国是什么样的权威社会,即使是法西斯主义,中国人仍然希望得到公正。他们一方面希望获取利益,另外一方面希望得到公正”。
作家王力雄也认为中国政府法西斯主义的“迹象早就存在了...我觉得有一个清晰的走向法西斯主义的趋势,而这种法西斯主义源自那些掌权者们仍在增长的权力”,如只为权力服务的“警察国家”、及针对其他国家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105][106][107],中国能被描述成“法西斯”的特点如下:
- 一党制:从毛泽东死后“开始的经济改革,已经使这个国家通过其国有企业的盈利而变得极为富有。中国从一个贫穷的专制国家,变为一个富有的专制国家。而它的国企也跻身世界上最富有企业的行列。”
- 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与法制:“尽管有了一点放松,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的权利依然受到严重妨碍。一些高级官员公然蔑视民主。法院则服从党的领导。”
- 民族主义和“民族复兴”:“官方的口号变本加厉地鼓吹着民族主义和“民族复兴”,这个概念植根于民族主义的神秘情结,流行在上个世纪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家之间。”
以“中国现是法西斯国家”的标题为文,前南华早报记者杰士柏.贝克也评论江泽民与墨索里尼二人采用手段的显著相似性,认为中国“不是恐怖疯狂的希特勒式的国家社会主义,而是极类似贝尼托·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早期的思想”[108][109]。
于《世界法西斯》百科全书中,关于〈中国〉的条目亦将让资本家入党此举总结为是‘准法西斯国家’(英语:quasi-fascist state)的巩固,而1979年后的后毛时代的政体往准法西斯国家转型,名义上的意识型态还是马克思主义,实质以‘发展主义─收复故土─民族统一主义’为内容(英语:developmental irrendentist nationalism)[110]。保加利亚首位民主选举的总统哲列夫所著的《法西斯主义》一书中,认为共产主义下的独裁政权在衰弱过程中,会经历一段法西斯时期[111],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作为例子[57](参见法西斯主义#中国)。
《自由中国》杂志编辑殷海光所译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一书中,对中国共产主义的“民主专政”做出以下译评:[112]
为推销其自以为良好的“制度”或“主义”而实行裁或极权....此法一行“制度”与“主义”未见实行,而独裁与极权之祸先临。....兹以共产党人为例。彼等倡言共产主义,若干人误以为真,起而盲从附和,及至被利用此盲从附和之力量造成暴力统治,立即实行所谓“民主专政”,于是,亿万人众于“共产主义之利益”未见,而极权之苦味先尝。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的苏绍智(原中国社科院马列所所长)说明一党专政体制并非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想法,而是列宁的概念。列宁强调领袖的作用使一党专政等于领袖专政,而使专政集于一点成个人独裁[113];据此,苏绍智进一步论证说明毛泽东的集权理论,并不如毛自己说的是“马克思加秦始皇”,而是“秦始皇+斯大林”[114]。
中国共产党法学家王桂五相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于其人民内部还是实行民主集中制,而非实行个人的独裁统治。[115]毛泽东自己以为,对于人民内部来说,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的。[116]
在中国,关于毛泽东是否是独裁者的争论颇为激烈,金仁主张“独裁者以专制政体为支撑,毛泽东致力于民主政体建设”等论点来论证毛泽东不是独裁者[117]。
非洲
1960年代到1980年代,非洲的军事独裁政权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莫布托、中非共和国的卜卡萨,等都以独裁手段压迫人民[118];而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和毛里塔尼亚亦历经军事独裁及政变[119]。学者Gurtov M认为,非洲失败的民主化归因于长期统治者不愿进行制度改变,使集权主义的文化及传统不当延续。[120]。至1989年为止,除了毛里求斯以外,非洲并没有出现过执政党被选举汹汰的政党轮替现象,学者孙哲认为是新成立的非洲政权希望以集权独裁统治的政治垄断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84]
2010年代的茉莉花革命及阿拉伯之春重启世人对北非及中东独裁国家民主化的期待[121][122],学者巨克毅称之为第四波民主化[123]。然而许多革命结果是产生新的独裁政体,展示了民主化往稳定民主体制的诸多挑战[124][125]。
各类独裁政体的比较
极权政府与军事独裁的相异处
当代极权政府是较全面的独裁政体,有“单一且官方的意识型态”、“单一政党”、“政治警察”、“独占所有武力”等等特征,以推行官方所定的意识型态来支配了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68]:206
哲列夫以政治科学研究来区分法西斯极权政府与军事独裁的相异处,列出以下差异:[57]:182-183
一、法西斯实行一党制,并确保由单一政党垄断政治;军事独裁实行无党制,禁止并解散所有政党,认为军方才是唯一组织。
二、法西斯除了实行恐怖手段,还有中产阶级等广大民意背书,并在国家掌控下成立许多群众组织;军事独裁则完全以恐怖手段统治国家,而无任何社会或政治基础。
三、法西斯组成专业人士、女性、青年、体育、儿童等各种团体,让所有人口都尽纳管控之下;军事独裁禁止所有团体出现,在军方将领眼中,军队才是唯一有必要持续存在的组织。
四、法西斯充分运用意识形态,统一所有的知识分子;军事独裁则用恐怖手段镇压所有知识分子。法西斯混合暴力与宣传;军事独裁只有暴力行动。
五、法西斯透过掌控民间社会以建立极权国家;军事独裁所形成的政府有时并非完全符合独裁者期待。
哲列夫主张,以上因素使军事独裁相当不稳定,一当道德上站不住脚便会垮台;相较之下,法西斯较熟稔运用意识形态与宣传手段操纵社会。军事独裁因此常面临抉择,究竟要转为中产阶级民主,或是回归法西斯极权政府[57]:183。法西斯独裁政体的社会基础较广较深,能够避免政变发生;军方唯有当国家战败时才较有可能推翻法西斯政府[57]:184。
极权政体与法西斯政体的关系
于1930与1940年代学者认为“法西斯政府”与“独裁政府”相等,然而,“每个法西斯政府都是极权政府,但不是每个极权政府都是法西斯政府”,如君主独裁与军事独裁都是独裁政府,但并非极权政府。“法西斯政府是独裁政府的极端样貌,也就是完全独裁政府,将其原则施行于公私生活之中”,而一般的独裁政府只将其基本教条落实在军公教等政府机器[57]:184。
比较19世纪前半的普鲁士君主立宪独裁体制和20世纪的德国法西斯极权体制,哲列夫展示了,法西斯政体在公私生活意识型态上的控制,远比君主独裁体制来得全面。普鲁士君主独裁企图将基督教义落实推及社会,但缺乏群众组织执行,只能依靠警察扮演压迫者,如哲学家费尔巴哈1841年出版《基督教的本质》,驳斥包含基督教以内的所有宗教,指“上帝不过是反映了人对人性的相像与对天堂的投射”直接挑战当时的官方主流意识型态,但当时德国政府唯一能做的惩罚是让柏林大学拒绝其担任哲学系系主任。这种君主独裁政府缺乏任何工具来打击或阻挡自由思想与异端言论。相较之下,类似“德国青年”的反国家哲学与文学组织在法西斯政体下是不被允许的,而国内最进步与民主的意见因此无法整合团结对抗政府,纳粹德国下的知识分子绝不可能撰写或出版挑战政府主流思想的文章,而就算有作家敢动笔,也没有出版社出版,因为出版商工会受国家掌控,其成员还可能向盖世太保告密,以避免书出版后被直接送到集中营囚禁。[57]:185-186
独裁政体和政治意识型态的关系
极权独裁政体和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思想家海耶克认为,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任何实质差异,主张极权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社会没有“中间路线”的可能;[126]海耶克并预测福利国家将发展成极权社会主义政体[127]。 对海耶克来说,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邪恶或不道德的意识型态,而是在追求社会主义理想时,会造就极权政体,无论有此社会主义理想的人是否想要创建一个独裁政体 [128]。
极权独裁政体和国家资本主义
以佛里德里西·波洛克的国家资本主义想法为基础之一,左派法兰克福学派以物质文化分析,发展出一套极权政体理论,一开始说明当时欧洲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及扩散,而后延伸将法西斯德国、共产苏联、新政下的美国诠译为取代历史上自由资产级阶的自由市场时代的国家资本主义[129]。
参见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dictatorship.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 伊利诺伊斯州芝加哥: 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162240 (英语).
- ^ 高鸿钧. 现代法治的出路.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 72 [25 March 2014]. ISBN 978-7-302-07639-1 (中文(中国大陆)).
,民主的基本旨向是指"人民的统治"、"多数人的统治" ,即民众的自我治理,与一人或少数人统治的 专制独裁相对立。
- ^ Margaret Power. Dictatorship and Single-Party States 〈獨裁和一黨國家〉. Bonnie G. Smith (编).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Women in World History: 4 Volume Set 《牛津百科全書-世界歷史的女性:第4卷集》.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 [14 December 2013]. ISBN 978-0-19-514890-9 (English).
- ^ 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 20.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中文(台湾)).
- ^ 吴明镐. 現代政治學理論. 博英社. 1990 (Korean).
- ^ 6.0 6.1 楚树龙; 唐虹. 政治学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 106–107. ISBN 978-7-302-12118-3 (中文(中国大陆)).
- ^ Frank J. Coppa. Encyclopedia of Modern Dictators: From Napoleon to the Present. Peter Lang. 1 January 2006: xiv [25 March 2014]. ISBN 978-0-8204-5010-0 (英语).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four types of dictatorships were described by a number of scholars: constituional, the communist (nominally championing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and the fascist. Many have rightfully questioned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se prototypes. In fact, since World War II, we have recognized that the range of dictatorship is much broader than earlier posited and includes so-called Third World dictatorships in Africa, Asia, Latin Ame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and regligious dictatorships....They are also family dctatorships ....
- ^ 郑正忠. 海峽兩岸訴訟法制之理論與實務.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0: 70– [=2014-01-08]. ISBN 978-957-05-1638-8 (中文(台湾)).
- ^ 9.0 9.1 教育部. 單元名稱 現代國家與民主政治. 教育部国民中学‧学习资源网. [=2014-01-08] (中文(台湾)).
- ^ 10.0 10.1 10.2 Paul Dowswell. Systems of Government Dictatorship. Evans Brothers. 1 May 2009: 35– [8 January 2014]. ISBN 978-0-237-53935-1 (英语).
- ^ Monique Skidmore; Trevor Wilson. Dictatorship, Disorder and Decline in Myanmar. ANU E Press. 2008: 87– [8 January 2014]. ISBN 978-1-921536-33-5 (英语).
- ^ Donald Marquand Dozer. Latin America: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Center for Latin American Studie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979 [8 January 2014]. ISBN 978-0-87918-049-2 (英语).
- ^ 中国のめざすもの: 文化大革命の全体像. 徳间书店. 1967.
- ^ 吉川重藏. 中共総覽. 时事通信社. 1950.
- ^ As'Ad Abukhalil. The Battle for Saudi Arabia: Royalty, Fundamentalism, and Global Power. Seven Stories Press. 4 January 2011: 213– [8 January 2014]. ISBN 978-1-60980-173-1 (英语).
- ^ Raffael Scheck. Germany, 1871-1945: A Concise History. Berg. 15 November 2008: 5–. ISBN 978-1-84520-815-8 (英语).
- ^ Robert J. Donia; John Van Antwerp Fine. Bosnia and Hercegovina: A Tradition Betrayed. C. Hurst & Co. Publishers. 1994: 129–. ISBN 978-1-85065-212-0 (英语).
- ^ 18.0 18.1 Mr. Fahad Abdullah Al Rabiah Al Malki - Dr. Mubarak Abdullah Al Rabiah Al Malki. The Digest of Arab Political Education. Mubarak Abdullah Al Malki. : 39–. ISBN 978-1-301-83818-9 (英语).
- ^ Dictatorship - Definition and More from the Fre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com. 2012-08-31 [2013-07-12] (英语).
- ^ the staff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Democracy. Routledge. 2 December 2013: 52–. ISBN 978-1-135-96362-0 (英语).
- ^ 《饮冰室文集》卷2〈自由书〉〈俄人之自由思想〉:“皇帝尼古剌乃宣言曰:‘今全国各阶级之代表者,为表白忠爱之心,咸集此处,朕之所深喜也。古来俄国臣民,皆抱至诚之忠义心。故今日卿等之所表,朕深信之。虽然,顷者州会连名上书,欲得全国人民参与国事之权。朕今有不得不质言者:朕于国民有益之事,必以全力赴之。虽然,至于先帝所行独裁主义,朕必率由之,罔敢或坠。一言以蔽之,则朕之政治,一无以异于先帝之政治也。’云云”。
- ^ 《饮冰室文集》卷2〈自由书〉〈草茅危言〉:“古今东西,一治一乱,盛衰之变,不能百年。今欧美诸邦,日跻富强隆治之域,国运蒸蒸乎不知其艾期。是其故何也?不治民,而与民共治也。曷言乎治民也?专制为治,独裁为政。有贤明之君在上,则国富兵强。有暗愚之君在上,则国贫兵弱。所谓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盛衰兴亡之几,系在一人。”
- ^ 《饮冰室文集》卷2〈自由书〉〈草茅危言〉:“夫独裁专制之君,以天下为家,宜爱其国。既爱其国,宜举其国之贤者委以政事。今顾偏信左右,听于卢幸,以至丧其宗祀者。何也?则明有所不见,而聪有所不闻也。”
- ^ 《饮冰室文集》卷2〈自由书〉〈记斯宾塞论日本宪法语〉:“独日本者,建国以来,一系相承,为专制独裁之国体。民乐其化,未闻有要夹强逼之事。今乃平地涌现,生出此宪法,其故何由?金子氏乃详告以日本建国以来之历史,更及明治维新以后之事。”
- ^ 见胡适,1926年致张慰慈信:“狄克推多向来是不肯放弃已得之权力的,故其下的政体总是趋向愚民政策。苏俄虽是狄克推多,但他们却真是用力办新教育,努力想造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依此趋势认真做去,将来可以由狄克推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治制度。”
- ^ 徐志摩,1926年〈关于党化教育的讨论—答张象鼎先生〉:“再说如苏俄一类的党化教育(那简直是‘划一人生观’训练,说什么教育),是只能在一党完全专制治下才有实现的可能。它有几个前提是不容你辩难,不容你疑问的:天主教的上帝与圣母,共产主义的阶级说;你没有选择的权利,你只能依,不能异。再退一步说,即使一党的狄克推多,尤其是一阶级的狄克推多,的确是改造社会最有捷效的一个路子,但单只开辟这条路!我怕再没有更血腥的工作了。”
- ^ Natasha M. Ezrow; Erica Frantz, Dictators and Dictatorships: Understanding Authoritarian Regimes and Their Leaders,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5–, 24 February 2011 [8 January 2014], ISBN 978-1-4411-7396-6 (英语),
Juan Linzquoted
- ^ "Democracy Index 2011" (PDF).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 ^ 马起华. 政治制度.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8 (中文(台湾)).
- ^ 张金鉴. 現代政治學. 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1953 (中文(台湾)).
- ^ 徐宗林. 現代教育思潮.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0: 401–. ISBN 978-957-11-0168-2 (中文(台湾)).
- ^ 32.0 32.1 32.2 Cheibub, José Antonio, Jennifer Gandhi, and James Raymond Vreeland. 2010.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Revisited.” Public Choice, vol. 143, no. 2-1, pp. 67-101.
- ^ Alvarez, M., Cheibub, J. A., Limongi, F., & Przewroski, A. Classifying political regimes.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996, 31(2): 3–36.
- ^ 英文原文为Parliamentary democracy, Mixed (semi‐presidential) democracy,及Presidential democracy
- ^ civilian dictatorship的翻译见 苏子乔,《台湾民主季刊》第十卷,第四期 (2013年12月):1-48
- ^ 英文原文为Parliamentary democracy, Mixed (semi‐presidential) democracy,及Presidential democracy
- ^ 哪一种半总统制? --概念界定争议的厘清
- ^ Ronald H. Chilcote. Transitions 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pain, Portugal, and Greece. Taylor & Francis. 1990. ISBN 978-0-8448-1675-3.
- ^ Nathan J. Brown. The Dynamics of Democratization: Dictatorship,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JHU Press. 31 August 2011. ISBN 978-1-4214-0088-4.
- ^ 40.0 40.1 吴乃德. 歷史與現實. 联经出版. 2006: 320 [9 January 2014]. ISBN 978-957-08-3033-0 (中文(台湾)).
转型正义成为当今学术、文化界热门的题目,主要是因为第三波民主化的刺激。在 1980 年代之后的这一波民主化中,亚洲、非洲、南美洲和东欧共产国家的许多威权 独裁政体相继崩溃。由于这一波的民主化是人类历史上个案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主化 浪潮
- ^ 全民雜誌. 刘子鹏. 1992 (中文(台湾)).
- ^ 知識分子. China Perspective, Incorporated (中文(台湾)).
- ^ 中共問題資料週刊. 中共问题资料杂志社. 1991 (中文(台湾)).
- ^ 44.0 44.1 张小明.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078-2253-3 (中文(中国大陆)).
- ^ 《思想》编辑委员会. 歷史與現實. 联经出版. 2006: 14–. ISBN 978-957-08-3033-0 (中文(台湾)).
- ^ 蔡东杰. 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143–. ISBN 978-957-11-4614-0 (中文(台湾)).
- ^ 任雪丽. 台灣為什麼重要?美國兩岸研究權威寫給全美國人的台灣觀察報告. 猫头鹰出版. 2013: 150–. ISBN 978-986-262-130-1 (中文(台湾)).
- ^ 汪子锡 (大众传播). 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 中央警察大学. 1 October 2012: 148–. ISBN 978-986-7663-95-5 (中文(台湾)).
- ^ 陈茂雄. 一個中國兩個台灣. 前卫出版社. 2007 (中文(台湾)).
- ^ Benner, Thorsten. United Nations of Democracies and Dictatorships?. Deutsche Welle (Berlin/Bonn, Germany: ARD). 2007-05-17 [2014-01-01] (英语).
- ^ Charbonneau, Louis. China, Cuba, Russia, Saudi elected to top U.N. rights body. Reuters (New York, USA: Thomson Reuters). 2013-11-12 [2014-01-01] (英语).
- ^ Associated Press. China, Russia in running for top UN human rights body. Fox News (New York, USA: Associated Press). 2013-11-12 [2014-01-01] (英语).
- ^ Ellen Bork. The U.N.'s Big Human Rights Problem Last week's Human Rights Council election is a sign of much bigger issue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Nov. 15, 2013.
On November 12, Saudi Arabia, China, Vietnam, Russia, Cuba and Algeria were elected by secret ballot to three-year terms on the 47-member U.N. Human Rights Council. The accession of these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s, including three ruled by communist parties, to a body mandated to work "objectively" to advance human rights leaves the council open to ridicule. ... The accession of so many dictatorships reflects both their skillful diplomacy and the absence of principle among the democracies.
参数|title=
值左起第36位存在换行符 (帮助); - ^ Gene Sharp, STRUCTURAL APPROACH TO HUMAN RIGHTS Nonviolent Sanctions News, Spring 1994 issue Vol. V. No. 4.
- ^ 民主化的理论系谱:从现代化理论到结构化理论《理论与改革》
- ^ 李春辉, 拉丁美洲史稿, 商务印书馆: 209–211, 1983 (中文(中国大陆))
- ^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哲列夫; Zhelyu Zhelev. 法西斯主義. 钱佳纬(中译者). 台湾民主基金会. 2007. ISBN 978-986-82904-1-9 (中文(台湾)). Authors list列表缺少
|last2=
(帮助) - ^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 伊利诺伊斯州芝加哥: 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162253 (English).
- ^ 林韦; 徐荇; 苏沛. ʻʻ四人帮ʾʾ 批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中文(中国大陆)).
- ^ 黄金麟. 政體與身體: 蘇維埃的革命與身體, 1928-1937. 联经出版. 2005: 43–. ISBN 978-957-08-2933-4 (中文(台湾)).
- ^ Alexander Pantsov. The Bolsheviks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9-1927. Routledge. 23 October 2013: 12–. ISBN 978-1-136-82893-5 (英语).
- ^ F. J. Ferdinand Joseph Maria Feldbrugge; Gerard Pieter Van den Berg; William Bradford Simons. Encyclopedia of Soviet Law. BRILL. 1985: 254–. ISBN 978-90-247-3075-9.
- ^ Communism党史纵览. 《党史纵览》 编辑部. 2008 (中文(中国大陆)).
- ^ Hannah Arendt 鄂兰, 極權主義的起源, 林骧华 (翻译), 左岸文化出版, 2009 [8 January 2014], ISBN 978-986-6723-28-5 (中文(台湾))
- ^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谭爽(译), 京华出版社, 2000 [8 January 2014], ISBN 978-7-80600-531-6 (中文(中国大陆))
- ^ 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8 January 2014] (中文(中国大陆))
- ^ 开卷严选, 極權主義的起源 国际新闻 A14 版, 中时电子报: 196–, 2009-11-15 [8 January 2014] (中文(台湾)),
本书手稿于一九四九年完成,主要分析对象是二十世纪人类的政治灾难──极权主义。极权主义一词对早出现于一九二五年,强调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共产主义。依鄂兰的解释,极权主义是史无前例的新的统治形态。
- ^ 68.0 68.1 朱荣智等. 社會科學概論.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8-10-07 [8 January 2014]. ISBN 978-957-11-1574-0 (中文(台湾)).
|year=
与|date=
不匹配 (帮助) - ^ 69.0 69.1 69.2 李登辉.中山鸟岭. 亞洲的智略. 远流出版. 2000: 99–. ISBN 978-957-32-4170-6 (中文(台湾)).
- ^ 東北亚硏究. 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 1995 (中文(中国大陆)).
- ^ 唐亮, 現代化的政治經濟學和中國模式的有效性評價,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 (中文(中国大陆))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 王加丰. 朴正熙"开发独裁"体制研究. 学苑出版社. 1999 (中文(中国大陆)).
- ^ 黄文雄. 台灣世界孤兒經濟. 一桥出版社. 2000 (中文(台湾)).
- ^ 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 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3 [8 January 2014]. ISBN 978-957-09-1566-2 (中文(台湾)).
- ^ 陈绍英. 一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手記. 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 [8 January 2014]. ISBN 978-986-7375-39-1 (中文(台湾)).
- ^ 中央月刊 7:12, 中央文物供应社, 1992 [8 January 2014] (中文(台湾))
- ^ 渡辺利夫; 小岛朋之; 刘雪卿. 毛澤東與鄧小平. 大展出版社. 1995 [8 January 2014] (中文(台湾)).
第 394 页 论及权威主义的开发体制,像昔曰的朴正熙、全斗焕时代的韩国,蒋介石、蒋经国时代的台湾都是如此。不过,近几年来,韩国、台湾权威主义的开发体制都巳经“溶解”了。...当时的民主正义党卢泰愚提出八项民主化,有军队在背后...
- ^ 成秋华, 探討東南亞僑生的政治文化: 以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僑生為例, 兰台出版社, 2007 [8 January 2014], ISBN 978-986-7626-47-9 (中文(台湾)),
缅甸是东南亚最为专制的国家.但是政治民主发展的意识,却相当盛行,只是受到军 政府的严格控制,尚未发生政体的转变。尼温将军自 1962 年借着政变而取得政权,他 的军事独裁政权,不断受到青年学生的示威抗议,最后终于在 1988 年 7 月被迫辞职。....(三)缅甸的政府体制,目前仍然是 军事独裁政体,只是由一人独裁变成独裁军事执政团(集体领专) ;在国会运作方面...
- ^ 缅甸专集. 财经 12 1. 《财经》杂志社. 2003 [8 January 2014] (中文(中国大陆)).
- ^ 顾长永, 東南亞政治學, 巨流图书有限公司, 2005 [8 January 2014], ISBN 978-957-732-231-9 (中文(台湾))
- ^ 東南亞研究 1:4,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1989 [8 January 2014] (中文(台湾))
- ^ 季国兴主编, 东南亚概览: 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热点地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8 January 2014], ISBN 978-7-5004-1498-8 (中文(中国大陆)),
銮披汶军人集团再次执政,对内实行军事独裁,对外奉行亲美政策。
- ^ En-han Lee; 李恩涵, 東南亞華人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16–, 2003 [8 January 2014], ISBN 978-957-11-3405-5 (中文(台湾)) 已忽略文本“415-416” (帮助)
- ^ 84.0 84.1 孙哲, 权威政治: 国际独裁现象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8 January 2014], ISBN 978-7-309-03827-9 (中文(中国大陆)),
第 290 页 在政治上,新成立的政权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常常采取集权措施实行独裁统治, 希望以政治垄断的手段迅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例如,到 1985 年止,非洲除了 毛里求斯一个小国以外,居然没有出现过执政党被选举汹汰的情况 1 ,
- ^ 李辉. 在歷史現場: 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 知书房出版集团. 2004: 11–. ISBN 978-986-7640-30-7 (中文).
- ^ 远流台湾馆/编著. 台灣史小事典. 远流出版. 2000: 178–. ISBN 978-957-32-4161-4 (中文(中国大陆)).
- ^ 蒋经国大传(上下)
- ^ 谢泳. 儲安平和他的時代: 紀念儲安平誕辰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谢泳(秀威代理). 1 December 2009: 149–. ISBN 978-957-41-6753-1.
- ^ Ilʹi︠a︡ V. Gaĭduk. Confronting Vietnam: Soviet Policy Toward the Indochina Conflict, 1954-1963.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00–. ISBN 978-0-8047-4712-7 (英语).
- ^ Cheng Guan Ang. Vietnamese Communist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Second Indochina Conflict, 1956-1962. McFarland. 1 January 1997: 26–. ISBN 978-0-7864-0404-9 (英语).
- ^ 淡江人文社會學刊. 淡江大学. 2004 (中文(台湾)).
- ^ 東呉政治社會學報. 第 4-5 卷. 东吴大学. 1980 (中文(台湾)).
- ^ Jiaqi Yan. 第三共和: 未來中國的選擇. 八方文化创作室. 1992: 49–. ISBN 978-981-4327-24-4 (中文).
- ^ 文藝復興. 第 59-79 期. 华冈学会. 1975 (中文(台湾)).
- ^ Guo Jian; Yongyi Song; Yuan Zhou. The A to Z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Scarecrow Press. 17 September 2009: 45–. ISBN 978-0-8108-7033-8 (英语).
- ^ 徐友渔. 形形色色的造反: 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52–. ISBN 978-962-201-894-5 (中文(香港)).
- ^ Ron Fridell. Dictatorship. Marshall Cavendish. 1 September 2007: 97–. ISBN 978-0-7614-2627-1.
- ^ 游梓翔 (编). 領袖的聲音: 兩岸領導人重要演講選輯, 1906-2006.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 123–. ISBN 978-957-11-4276-0 (中文(台湾)).
- ^ Benny Tai 戴耀廷. 憲政‧中國: 從現代化及文化轉變看中國憲政發展.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 December 2011: 55–56. ISBN 978-988-8083-91-6 (中文).
- ^ Zhichu Ren; 文思永. 胡锦涛传. Mirror Books USA. 2002. ISBN 978-1-932138-04-7.
- ^ 101.0 101.1 苏绍智(原中国社科院马列所所长). 中共向何处去?江泽民允许资本家入党之后. BBC. 2001-08-29 [2013-12-26] (中文(中国大陆)).
- ^ Thomas Heberer; Gunter Schubert. Regime Legitimac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Stability. Routledge. 1 August 2008: 26–. ISBN 978-1-134-03630-1 (英语).
In December 2002 a Beijing high school professor warned publicly of a looming 'capitalist fascist dictatorship'
- ^ Holbig, Heike; Bruce Gilley. Reclaiming Legitimacy in China. Politics & Policy. 2010, 38 (3): 395–422 [2013-12-26]. ISSN 1747-1346. doi:10.1111/j.1747-1346.2010.00241.x (英语).
- ^ Holbig, Heike. Ideology after the end of ideology. China and the quest for autocratic legitimation. Democratization. 2013, 20 (1): 61–81 [2013-12-26]. ISSN 1351-0347. doi:10.1080/13510347.2013.738862 (英语).
- ^ Didi Kirsten Tatlow. Can China Be Described as 'Fascist'?.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Times). 2012-10-31 [2014-01-02] (英语).
- ^ Didi Kirsten Tatlow. 中国能被描述成“法西斯”吗?. 纽约时报. 林蒙克(翻译) (纽约时报). 2012-10-31 [2014-01-02] (中文).
- ^ BBC中文. 英媒:中国是法西斯主义国家吗?. BBC中文 (BBC). 2012-10-31 [2012-11-01] (中文).
- ^ Becker, Jasper. 江氏政权是法西斯政权(译文). 英国观察者杂志. 2002-11-23 [2013-12-26] (中文(中国大陆)).
- ^ Becker, Jasper. China is a fascist country. The Spectator (英国观察者杂志). 2002-11-23 [2013-12-26] (英语).
- ^ Maria Chang, China, Cyprian Blamires; Paul Jackson (编), World Fasc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en:ABC-CLIO: 128–129, 1 January 2006, ISBN 978-1-57607-940-9 (英语)
- ^ Europa Public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2004. Psychology Press. 2003: 1876–. ISBN 978-1-85743-217-6 (英语).
- ^ 殷海光; 海耶克. [[到奴役之路]].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 80. ISBN 978-986-01-9280-3.
为推销其自以为良好的“制度”或“主义”而实行裁或极权....此法一行“制度”与“主义”未见实行,而独裁与极权之祸先临。....兹以共产党人为例。彼等倡言共产主义,若干人误以为真,起而盲从附和,及至被利用此盲从附和之力量造成暴力统治,立即实行所谓“民主专政”,于是,亿万人众于“共产主义之利益”未见,而极权之苦味先尝。
- ^ 苏绍智区分“苏联马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不同,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在任何著作中设想过一党专政的制度,也没有赞成过赋予一党专政体制以压迫反对者的政治权力”并说明恩格斯更强调反对党内专制独裁。苏绍智说明列宁的概念如何以高度强调领袖的作用使一党专政等于领袖专政,而使专政集于一点成个人独裁,他引用列宁:
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较稳固的集团来主持的,而这个集团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组成的
在工作时间绝对服从苏维埃领导人──独裁者──的意志......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
- ^ 苏绍智,MCS 1999 Issue 2 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制度性后果:关于中国大陆政治体制的研究
- ^ 王桂五; Yichu Xu; Dengju Zhao.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1.
- ^ 林博文. 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 时报文化. 2009: 280. ISBN 9571350249.
- ^ [http://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guoneixinwen/85532.html 金仁:毛泽东不是独裁者 2013年10月28日 09:10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28日第516期
- ^ Seabrook, Jeremy.·希布鲁克; 天·谭, 階級: 揭穿社會標籤迷思,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129–, 2002 [8 January 2014], ISBN 978-957-586-997-7 (中文)
- ^ 中国社会科学院. 西亚非洲研究所, 非洲问题论文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1983* [8 January 2014] (中文(中国大陆)),
其余的非洲军人夺权国家如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和毛里塔尼亚,都曾多次爆发政变 与反政变,军队内部的争夺权利也是基本原因之一
- ^ Gurtov M. 著, 人類關注的全球政治, 知书房出版集团: 34–, 2003 [8 January 2014], ISBN 978-986-7746-09-2 (中文(台湾))
- ^ 林疋愔, 透視茉莉花革命: 符號力量的建構, 秀威出版: 189–, 1 February 2013 [8 January 2014], ISBN 978-986-326-048-6 (中文(台湾))
- ^ Carlo Panara; Gary Wilson, The Arab Spring: New Patterns for Democracy and International Law,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4–, 9 January 2013 [8 January 2014], ISBN 90-04-23041-6 (英语)
- ^ 巨克毅, 第四波民主化的背景與意義 34, 全球政治评论: 1–6, 2011 [8 January 2014], ISBN 90-04-23041-6 (中文(台湾))
- ^ MICHAEL ALBERTUS and VICTOR MENALDO, Aftermath of Revolution,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13-02-14 [8 January 2014] (英语),
The recent assassination of a leading secular opposition figure in Tunisia has cast a dark cloud on what many had hoped would serve as a model for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countries swept by the Arab Spring. The sad fact is that many revolutions lead to renewed dictatorships. But the good news is that even a rocky and prolonged transition can produce stable democracy.
- ^ Gene Sharp, 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 Profile Books, 7 July 2011 [8 January 2014], ISBN 1-84765-784-2 (英语)
- ^ 叶永文,周凯蒂,童涵浦,陈玟伶. Adam Lent , 编. 當代新政治思想. POLIS系列. 台湾: 扬智文化事业公司. 2000-04-01: 55–56. ISBN 978-957-818-113-7 (中文(台湾)).
在《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一书中-一本精心策划的普及书籍,海耶克主张在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社会主义(这两者对海耶克而言,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异)与自由主义的社会之间没有任何可能的“中间路线”(middle way)存在。同时,波柏《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这本书也同样地将自由主义放在对抗极权主义的位置),使得新自由主义之新右派的智识基础由此建立。
- ^ Daniel Rauhut; Neelambar Hatti; Carl-Axel Olsson. Economists and Poverty: From Adam Smith to Amartya Sen. Vedams eBooks (P) Ltd. 2005: 335. ISBN 978-81-7936-016-3 (英语).
because Hayek predicts the welfare state to develop into a full-fledged totalitarian socialist state.
- ^ Simon Tormey. Making Sense of Tyranny: Interpretations of Totalitarianis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 11–. ISBN 978-0-7190-4594-3 (英语).
- ^ Thomas Wheatland. The Frankfurt School in Exile. U of Minnesota Press. 2009: 161–162. ISBN 978-0-8166-5367-6 (英语).
外部链接
- 国际政体转型研究1800-2012含依权力分享之三类国家趋势变化图
- Freedom World 2013报告的图表指出2013年的Free Countries有90国占46%, Partly Free Countries有58国占30%, Not Free Countries有47国占24%。
- 民主-独裁(D-D)政体视觉化网站